专项300练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专项300练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300练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
(1)D
(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
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
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
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
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解析】【分析】
(1)D项,“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
故选D项。
(2)诗歌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宿云鹏际落”写的是“云”,意思是“宿云如落鹏之翼”,这是诗人的联想,“残月蚌中开”写的是“残月”,意思是“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这两句又使用比喻的修辞。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
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
“抱叶”二句转写动物,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考生结合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联想。
②比喻。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
赵鼎①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注释】①起鼎:
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
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
“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
“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故选D。
(2)全词基本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不以剪裁工巧取胜,而以描写深刻细腻见长,按时间顺序叙述,以行动、心理描写推进,精细、鲜明、轻巧,含而不露。
上片重点写了三个生活细节——独酌、悲吟、孤卧。
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共同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日子的难以打发的感情。
下片集中描写他独卧孤衾中的所闻和所感,并且向更深的心理层次开掘。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而且是整片意脉的枢纽。
窗外的竹子整夜被西风吹得飒飒作响,撩人愁思,于是有下面“奈此九回肠”的感叹。
“九回肠”,言愁怨极多。
此外亦言心中装满苦恨,致使愁肠百结,其可最主要的就是自己梦寐所求的人远天那边,同时也是暗诉自己被远抛闲置遥远的天这边。
前面总冠以一个“奈”字,赵鼎本人面对这些打击与迫害无可奈何,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苦闷与不平。
词的结处又从悲怆的叹息,一转而为热烈而执着的追求:
这几句说的是纵然有奸邪当道阻挡我回到朝廷,总不能不许我到梦中去寻求归路。
⑴B;
⑵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赋”写作手法的掌握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学生要掌握其内涵。
这首词中运用了手法“赋”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
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
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
(1)送别;
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⑴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
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
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⑴送别;
⑵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什么诗(或词),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什么季节,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辨析诗歌的题材,再根据第一首诗歌中的景物来辨析季节。
⑵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这两句使用的共同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
①颜钱塘:
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
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
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律诗
小令
古体诗
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
“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
(1)A
(2)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⑴A;
⑵D;
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
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⑵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⑶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的意思是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
作者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潮水,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
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1)B
(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
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
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
故选B。
(2)“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
如诗歌三、四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
如第九、十两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
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
如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⑵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
怪不得。
②使风;
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1)B项分析不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
“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
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
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
⑵《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