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8781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docx

一、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增强区域竞争力……………………19

二、强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聚集规模优势……………………20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工业大市……………………22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支柱产业……………………27

第五章着力打造区域中心大城市全面推进域城镇化………32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合理城镇体系……………………32

二、落实城镇总体规划,完善职能登记结构……………………32

三、调整行政区划,协调城市城镇发展…………………………35

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35

五、依法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36

六、加快改革进程,推进户籍管理城乡一体化…………………37

第六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提高转型支撑能力…………38

一、提质扩容,加大市政公用设施投入…………………………38

二、增加质量,构筑立体交通网络………………………………39

三、突出重点,加强水利水保建设………………………………40

四、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坚强职能电网…………………………40

第七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断提高城乡生态化水平………42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42

二、全面加强生态建设……………………………………………43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44

第八章全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临汾………………47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7

二、实施科教人才兴市战略………………………………………48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9

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51

五、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52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55

第九章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障规划顺利实施………57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7

二、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60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61

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63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65

附件:

关于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产业园区建设的说明……66

关于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产业园区建设的说明…………66

名词解释…………………………………………………………68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共临汾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和社会阶段性发展的总体定位、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回顾和形势判断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重重困扰,面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多重压力,负重前行、排难而进,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和谐共进四大主题,紧扣“做大、做强、做优、做新、做活、做实”六大环节,推进经济转型、集约型增长、循环经济模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转变,取得了重大成就。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城乡统筹扎实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抢抓发展机遇,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全市经济整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连续迈上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台阶,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92.1亿元,比2005年增长61%,年均增长10.3%;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55%,年均增长9.8%;

财政总收入达到160.3亿元,比2005年增长93%,年均增长14%,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8:

64.2:

30调整为2010年的7.5:

58.4:

34.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一产业以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为方向,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干果、药材、小杂粮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344个。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为促进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量完成123.5亿元,比2005年增长27%,年均增长4.9%。

第二产业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总目标,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先后建成了一批资源延伸加工、产业链条循环项目,初步形成了煤---焦---化、铁---钢---材、铁---铸---加---整机配件、煤---电---热---建材等产业链条。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等产业取得新的进展。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5.2亿元,比2005年增长一倍,年均增长15%。

第三产业以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和拓展新型服务业领域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房地产业,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步显现。

金融、保险、中介、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新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比整体经济增速高2.2个百分点。

(三)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贯彻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五年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63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

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5.6亿元,比2005年增长2.56倍,年均增长28.9%。

(四)市场销售繁荣活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种运行方式并存的流通服务网络。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5亿元,年均增长18%。

大力实施“大经贸”战略,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出口商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高。

2010年,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9.6%。

内引外联取得新成效,2006年至2010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协议资金累计达到2.7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9%。

(五)城乡统筹逐步深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止2010年底。

全市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率为40%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

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批老城区改造、新城区拓展工程。

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

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1095个重点建设存“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任务全部完成。

农村“五个全覆盖”任务全面实现。

(六)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7852元提高到2010年的13831元,年均增长11.9%;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326元提高到2010年的5287元,年均增长9.7%。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汽车、旅游成为近年来的消费热点。

全市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基础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县级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文物、人防、外事、侨务、方志、档案、气象、测绘、地震、老龄、残疾人、慈善救助和红十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成绩显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弘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七)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安全生产基础更加稳固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的安全生产形势一度曾非常严峻。

针对全市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等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我市认真汲取“12.5”煤矿事故、“9.8”溃坝等重特大事故的教训,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无小事的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的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专项审查等十项制度,扎实推进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冶金、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

深入开展“风暴”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等四项指标连年下降,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2005年的1.14人下降到2010年的0.37人,年均降低20.4%。

(八)节能减排得到加强,生态治理力度加大

全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三大工程。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市二级以上天数由2005年的187天增加到2010年的338天:

综合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5.46下降到1.72。

临汾市区空气质量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控城市当中,由2005年的倒数第一,上升到2010年的第49位;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连年下降,降幅高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

二氧化硫减排1.735万吨,减排幅度15.62%,化学需氧量减排5050吨,减排幅度13.19%

生态建设力度不断扩大。

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9%,比“十五”末的26.3%提高了2.6个百分点。

汾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与保护一期工程完成,“临汾客厅、城市绿肺、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亮丽景观已展现在临汾人民的面前。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是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展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

“十一五”的发展,为“十二五”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即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着新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进入了一个大调整时代。

尽量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在经济增长周期规律的作用下,经济由低谷到复苏到繁荣是一个总趋势,新一轮产业调整。

升级和转型势不可挡。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

世界经济不仅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而且正在孕育一场革命,这给世界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是时代要求,转型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资源节约、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我国经济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从省内环境看,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山西省成为国家资源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得重大机遇,制度了新时期转型发展、夸越发展的总体战略。

全省围绕工程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战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五年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我市“十二五”发展提供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从我市内部环境看,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和矛盾之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出低谷,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工业用地、供水、供电等基础要素供给基本充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条件便利、前景广阔;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正在形成,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正确的用人导向逐步树立,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形成了干事创业。

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

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独特的人文优势、雄厚的民营经济优势和独有“无水港”开放优势为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我市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总量虽然较大但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均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够平衡;

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安全生产、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现代产业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资源型传统产业亟待转型;

大企业、大集团、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消费对经济拉动力较弱;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保障压力较大;

农业农村基础薄弱,农民增收能力不强;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发展环境不够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难度大。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基本市情,科学判断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超赶意识,凝聚全市力量,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先行发展。

三、“十二五”的基本判断

根绝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结合国内外形势和我市发展实际,“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和特点:

(一)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

抓住发展机遇,推进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强化投资和项目支撑,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市经济发展总的取向。

(二)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时期

准确把握城镇化演进规律,以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以产业园区支撑城镇化建设,走出具有临汾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

(三)处于生态经济主导发展时期

导入生态经济建设的新目标,坚持“低碳、绿色、宜居”,严格节能减排,实行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是我市经济实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处于市场化进程奋力推进时期

全面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构建开放、务实、诚信、效率、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是推进我市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处于区域经济协作活跃升华时期

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联动,扬长补短,依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开放竞争环境中取胜,是我市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

(六)处于和谐社会加快构建重要时期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我市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重要保障。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形势,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登高望远谋划未来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开放创新,拼搏争先,在中部崛起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再造一个新临汾。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线性发展为主旋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大市、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经济强市,确保“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翻一番,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临汾,当好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努力实现先行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相统一。

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跨越,通过传统产业的整合、提升、深化、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真正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在转型中实现跨越。

——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消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深入实施科教人才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临汾取得重大成效,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再造一个新临汾。

“十二五”时期主要预期指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海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

经济繁荣。

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方式实现明显转变,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工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6:

54:

40。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功能不断增强,城镇面貌有较大改善。

临汾市区中心服务水平和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及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开放促发展的态势,利用市外资金在全省位居前列,成为经济发展外向度较高的内陆开放型城市。

社会和谐。

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更加牢固,安定团结、民主公正、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体系基本形成,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度显著提升,全社会法制观念明显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事业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民生殷实。

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民生改善取得重大成绩,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福提升。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住房条件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五年翻一番,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环境优美。

进一步加大“蓝天碧水,绿地园林”工程建设力度,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比重显著上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地关系日趋和谐,实现水、土地和能源等主要资源低消耗,污染物排放总量负增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

第三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城镇化发展,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一、发挥农畜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安排项目。

实施区域优势产业综合开发战略,市县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扶持与培养,进一步做大做优小麦和玉米主产区、优质小杂粮区、绿色蔬菜主产区、优质干鲜果产区、名优药材区、优质畜产品区等优势产品带或产业群,辐射带动全市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形成六大优势农产品区。

以平川七县和乡宁、浮山等为主的优质小麦主产区;

以尧都、襄汾、洪洞、翼城、安泽、隰县等为主的优质玉米主产区;

以浮山、古县和汾西等为主的优质小杂粮区;

以平川七县和浮山、蒲县、安泽为主的优质蔬菜主产区,实施“蔬菜自给工程”,加快实现全市大陆蔬菜和反季节骨干蔬菜品种的自给有余;

以吉县、隰县、大宁、乡宁、翼城等为主的优质水果主产区;

以永和、古县、蒲县、汾西等为主的干果区;

以襄汾、安泽等为主的中药材区。

——形成“一带两区十大优势畜产品示范基地”的畜牧业区域布局。

“一带”即汾河流域低碳畜牧经济发展带,包括侯马、翼城、曲沃、襄汾、尧都、洪洞、霍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