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8472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精析精练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而过早终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形势: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经济情况糟糕,物资供应困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国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引起工农严重不满,出现经济政治危机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实行粮食税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将部分中小企业出租经营;

扩大企业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劳动义务制,实行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制

即学即练

1.①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

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②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一部分大型企业③,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完成④革命的遗留任务。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施了⑤,在农村推行⑥。

3.⑦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⑧的决议,这标志着苏俄开始由⑨政策向⑩政策转变。

学法建议

(一)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两个概念

易错点提示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点,作为“战时”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得以调动有限的财力、物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

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案却超越了苏俄社会生产力水平,遭到了失败,引起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②从上面表格分析来看,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反的。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疑难互动(对应例1)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点拨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苏俄为什么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将产生什么影响?

点拨余粮收集制几乎是无偿地将农民除口粮和种子粮、饲料粮以外的余粮全部无偿地交给国家,尽管在战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而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则有利于保证生产者的劳动经营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的负担;

加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三)探究应用(对应例4)

1.学习历史是为了运用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如:

列宁时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点拨新经济政策的借鉴意义:

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注意对特点历史时期历史人物语言的理解,养成识讲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新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请思考: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何发生矛盾?

点拨列宁的初衷是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选生产关系中生产和分配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问题,所以说是一种失败。

潜能开发

【例1】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所致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D.苏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致

【思路导引】本题考查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原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战争时期的产物,当苏俄进入和平的建设时期后,它超越了俄国的生产力水平,激化了社会矛盾,新经济政策因而出台。

【答案】D

【感悟规律】新经济政策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剂良药,既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又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但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或许,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的原因。

【例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

要把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双重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也是列宁等俄共领导人设想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作为前者取得了成效,作为后者遭受了挫折。

【答案】A

【解题规律】本题要求把历史现象放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认识,要注意发散思维的运用,而不能固守思维定势,不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③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④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

【思路导引】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能力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只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④只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所以②④均不是两者的相似点。

据此可排除A、B、C项。

【答案】D

【方法提示】本题突出地考查了比较能力。

要求学生在准确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形成对相关历史现象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正确认识。

解答本题要求基础知识特别扎实,否则无法作出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

解答时,“求同”要全面、准确。

体验探究

【例4】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影响。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容易出现的失误:

一是没有紧扣题目的时间限制,以致遗漏了要点,回答不完整;

二是没有紧扣“农业政策”这个方面作答,而是答出了工业建设和其他内容;

三是不能做到论从史实出,不能从所答史实中归纳出理性认识。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观察苏联农业政策的成功与否对我国今天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答案】

(1)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

实施余粮收集制。

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4)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

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

(5)启示:

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

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同步训练

巩固基础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改革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资产阶级民族革命D.社会主义建设

2.下列关于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采取的经济措施,不正确的是()

A.将所有大型企业收归国有

B.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

C.没收皇室、寺院土地

D.接管银行、铁路

3.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下列政策中与新经济政策无关的是()

①农民无偿地将粮食交给国家②扩大企业自主权,主要依靠经济手段管理经济③将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出租给原业主经营④实行全部教育和公共服务免费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D.①④

6.列宁说: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结合”内容的是()

A.废除实物配给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D.实行工资级别制

能力提升

7.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说: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民阶级已经退出工农联盟

B.农民在心理上与苏维埃政权产生对立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重大代价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

8.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9.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改善和巩固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的

10.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业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

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9千克),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

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你是否赞同布哈林的观点。

请结合俄国十月革命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加以分析说明。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在今日的俄罗斯,斯大林仍然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所谓千秋功罪,盖棺犹未定。

今天,让我们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那段苏联人民“激情燃烧的岁月”,评说“斯大林模式”的功和罪吧!

知识归纳

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30日

优先发展重提出方针:

1925年12月;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工业的方针两个五年计划及成就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背景:

工业发展的需要;

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的决策

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村集体化高涨原因:

强制措施;

政策的调整

结果:

1937年底,农户超过90%加入农庄,耕地100%由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播种

苏联社会的变化:

1936年,斯大林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36年

宪法通过,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斯大林模式”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形成原因国内落后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

斯大林个人因素

评价:

既有其历史功绩,也有很多弊端

即学即练

1.①年12月30日,②、③、④和⑤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⑥方针,主张优先发展⑦。

⑧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3.从⑨年起,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

1937年,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当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4.1936年通过新宪法,标志着⑩的形成。

(一)突破“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以及苏联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长期的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传统,加之斯大林的的性格品质交互作用,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

①功绩:

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扫除了文盲,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该模式的宏观调控的做法被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②弊端:

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和对外霸权;

缺乏民主法制,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易错点提示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与30年代苏联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后来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以致成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中国在建国后也一度照搬,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根源上改变了这一体制,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疑难互动(对应例3)

苏联的社会主义五年计划执行情况怎样?

点拨①“一五”计划(1928~1932年)使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

“二五”计划(1933~1937年):

苏联成为一个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②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

苏联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哪些弊端?

点拨弊端:

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

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

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排斥状态;

工农问、城乡间缺少各种流通渠道。

苏联为什么要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它给苏联带来了什么影响?

点拨原因:

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骤。

影响:

农业集体化运动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但它违反了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对富农采取了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这些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1.学会从历史现象中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或抽象出一般的规律。

1927年,苏联的集体农庄有1.48万个,参加农户为19.47万户。

1930年,集体农庄有5.94万个,参加农户为439.3万户。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苏联的农业政策于是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

2.对历史概念,必须弄清其产生的原因,正确评估其产生的影响。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它是苏联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例1】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

在该模式下,苏联经济建设的重点是()

A.农业B.轻工业

C.重工业D.核工业

【思路导引】苏联成立之初,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之中。

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不惜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以壮大国防力量。

【答案】C

【学后感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失误: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短缺,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例2】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共产党领导一切,党政不分,党直接发布命令②苏维埃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政权的权力机构③领导人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④个人专制独裁,毫无民主法制可言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思路导引】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所谓“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时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和领导人,以党代政,苏维埃不能真正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据此排除②。

另外,④表述过分,应该是个人专断盛行,缺乏民主,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答案】B

【易忽视点提示】对“斯大林模式”要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切忌思维的片面性: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应从内外因、主客观等方面综合分析。

(2)注意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和探索性、创新性。

(3)注意结合其特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危害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例3】十月革命后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列宁和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方向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政策?

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有何启示?

【思路导引】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本题有一定的跨度,要求归纳列宁、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的政策,此问较易回答。

但回答影响和启示比较难,这就要求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俄国的国情来分析。

(1)①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②斯大林:

1925年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7年制定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

(2)影响: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革命的胜利,但造成1921年的经济政治危机。

②新经济政策:

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

③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工业化:

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

农轻重比例失调;

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3)启示: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②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地发展。

【感悟规律】本题考查了再认再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以及运用原因和结果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强调了史实和理论的结合,知识和能力的并重。

第一问要求回答准确、完整,不能遗漏要点。

第二问分析影响要从第一问的内容中来,答出最主要的,而且必须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全面归纳。

第三问的“启示”应从实施这些政策的得与失中归纳。

体验探究

【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

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

为此列宁进行哪些探索?

成效怎样?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3)材料三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阐述有什么突出特点?

这种观点与材料一、二有何联系?

【思路导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同时含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功能。

三则材料反映了列宁、斯大林、邓小平三位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认识。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只有在实践中探索;

斯大林则将社会主义体制固定为一种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邓小平却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提出了市场经济的观点,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答案】

(1)列宁的话表明,苏联是单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效果:

前者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后者取得了成功。

但苏联后来又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2)特点:

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特点: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联系:

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同步训练

1.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的不同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军事工业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2.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指导下,苏联完全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是在()

A.1928年B.1937年

C.1939年D.1922年

3下列有关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这一体制下,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

B.这一体制在历史上也起到过积极作用

C.这是“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

D.这一体制形成于苏联的“三五”计划期间

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相当于()

A.英国的圈地运动

B.美国的西进运动

C.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5.1936年苏联新宪法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志,是因为()

A.它宣布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了苏联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C.它规定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D.它反映了苏联社会生活和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6.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