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8364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探索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主要手段,提高全体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按一定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上好本门学科奠定基础。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从实践本位出发,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主动地探求、思索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智力(思维能力等)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因为,当我们遇到问题情境时,会产生一种迷惑、混乱和怀疑的状态,会出现反思性思维。

我们的思维活动会对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接着就收集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检索旧有的经验与观念;

提出草案,明确采取哪些行动。

经过这种尝试性的、实验性的、反思性的、面向目标的不断的行为变化,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也会发展,对活动、情境的理解与知识也会发展。

搜集整理自然资料学习强调借助儿童能动的活动进行学习,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能力,有计划、系统地发展儿童的科学知识。

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新的问题、课题同儿童的感性经验关联起来,去诱发儿童的智力兴趣。

同时,儿童的创造性、自主性也得到激发。

2、知识的动态相对论

教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儿童习得共同知识,而且应当促进儿童发展极富个性的认知系统。

儿童必须经过自己的真正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构建对课题的独特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并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认识不断深化,认知系统也不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

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鼓励并帮助儿童建立个性化的认知系统,而不是将学问的系统强加给学生。

它尊重儿童有意识的、自然的智慧性探究,使儿童获得独具意义的知识,建立内在的认知系统,从而达到动态的个性统一体。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该课题研究通过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引导操作,强化训练,竞赛巩固的方法进行。

1、培养资料积累的习惯:

利用报刊做好剪报、尽早公布搜集任务、公布标准及时评价。

2、提高资料整理的能力:

明确分工,有的放矢;

提炼专题,深化思考;

掌握方法,拟定讲稿

3、关注资料交流的互动:

合理选择,形式多样;

角色模拟,全员参与;

引导“倾听”,鼓励质疑;

捕捉生成,促进互动。

五、课题实施的步骤及分工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初步实施阶段(2010.5—2010.8):

1、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负责人:

雷新芳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实验

课题组成员

雷景成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实验

田方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实验

雷书枝培养教师知识能力实验

赵文国教学模式实验

刘明教学模式实验

各成员分工协作,确立自己的研究任务,在每次的教研会上交流小结,不断调整方案,逐渐完善“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吸收优秀教师补充到研究队伍中来。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确定参与研究班级:

三年级一班三年级二班五年级一班五年级二班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六年级三班

4、调查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

5、收集、整理开展研究前的各种资料;

6、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二)第二阶段(2010.9—2011.7):

中期总结,完善深化主要任务:

前一阶段的重点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如查阅文献、办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观等活动获取资料、信息,丰富学生的感性生活,使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动机;

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这种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并探索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收集、整理前一阶段的各种研究资料,形成初步成果,并反思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总结,进一步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以深化课题研究。

(三)结题总结阶段(2011.9—2011.11):

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能力,集体协作和讨论能力,使之掌握正确方法,形成独具个性的方法与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终成果并写出结题报告。

六、课题实施过程中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综观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感觉到,当初我们的设想有许多在实行起来是有很大困难的,同时,我们又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学生发生的变化又使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

目标更明确、步伐更坚定。

随着解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深入,我们又用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丰富充实了我们的课题研究,使新课程标准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坚强后盾。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从实际出发,着力进行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意识的培养、整理资料方法的学习、教师学校家长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研究和实施。

收集整理教师反思教学设计优秀论文40余份,学生研究专题报告300余份,学生调查表200余份,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学校的一致好评。

另外,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学校教育崭新的一面,也给学校教师以心灵上的触动和教学行为的提升。

(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发生转变

1、树立起现代教育教学观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课堂的范围其实很广,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和教材仅仅是“大课堂”中的一小部分,只让学生抓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有效地进行挖掘利用。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也逐渐地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现代化学习手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了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用。

放手让学生通过上网、剪报等进行广泛搜集、汇编,并署上搜集学生的姓名,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时,课题组教师将一些适宜内容的教学移到了整个校园中,实现教学场所的开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觉得,虽然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只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一个小的能力目标,但还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学生增添了无限的学习动力和活力。

3、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一所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往往又依赖于一个好的课题的有效研究。

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许多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观察发现和思考有了一定的发展。

有多篇论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二)增强了学生“两种学习意识”

1、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意识增强。

(1)教师示范,激发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

在教授《地球哺育了我们》第一课时之前,教师通过上网,翻阅书籍、报刊,裁剪旧书籍、挂历等途径,制作了一份剪贴报,还在电脑上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上课时,课件导入新课,精心制作的剪贴报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外搜集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下去。

(2)、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农村电脑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太少。

教师布置搜集任务后,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完成。

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了教师补充材料,学生熟悉材料的过程。

首先及时解决学生在搜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给学生方法。

学生每次搜集资料时,教师都让学生顺便交上自己在搜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经过汇总,在课上集中解决,个别问题就私下处理。

学生遇到的困难大体有这几种:

家长或周围社区村委不支持、搜集途径少、有些材料无法裁剪、不会在网上下载或制作等。

针对以上问题实验班曾经开过家长会,课题组教师曾经亲自拜访过村委。

至于技术方面,我们聘请了本校的信息老师做课题组顾问曾专门对学生进行过电脑培训。

学生老师集思广益,找到了更多的搜集资料的方法:

利用有线电视上的好节目、搜寻新旧报纸、翻找自己以及亲戚朋友家的藏书、学校的图书室、身边的事物环境等等。

其次拓宽学生搜集资料的空间和形式,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生家庭条件,背景、来源差异较大。

如果我们不管学生的实际困难,硬性规定资料的内容和形式,那么不仅资料会显得单一,贫乏,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事倍功半。

于是,课题组经过几次教研确立一个宗旨:

只要符合主题,形式可以多样。

品社课经常是综合课:

有时是发布会,有时是绘画展,有时还会是表演,还有的时候是音乐舞蹈课„„比如雷新芳老师执教的《地球的伤心事》时,几个有表演天赋的同学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编排了一个小品,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还有几个学生找了一首有关地球的歌曲给大家唱出来,也有做手抄报的。

(3)、激励为主,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搜集资料的作业不像语文、数学作业一样必须认真的完成。

因为它的结果是远期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的动力,才能让学生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珍奇了。

”这是因为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行动的性质和水平。

小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

因此,要使之变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就应该借助各种外部条件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这一情况,各个实验班班内开展了搜集资料接力赛活动。

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本搜集资料本,每人轮流收集,一星期评比一次,搜

集资料最多的为优胜小组,加五分分数,作为期末的总评分数。

教师把一学期教科书上要求收集的资料列表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先收集齐这些内容为冠军,每人加10分。

同时每个小组根据课题把搜集来的资料做成手抄报或剪贴报在课上展览,评出优秀小报,评为优秀小报的小组每人也加5分。

这样有了竞争,有了展示,又给他们加分,学生收集资料的劲头提高了很多。

由于是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还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一学期下来竟兴趣不减,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达到了课题预期的效果。

2、人际交往与合作意识增强

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合作,首先要分工,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和个人特长,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做到小组的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有事做,使活动有序的开展。

另外,学会了善待自我、欣赏别人,良好的品质在合作活动中逐步形成。

比如在《地球就诊记》中,无论是在场景的设计、舞台布置、收集资料、表演、评价各个环节学生都必须合作,共同完成,最后演出才能成功,孩子们进行的是真心、自愿的合作。

(三)构建起了优质高效的“五步搜集整理展示资料”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

通过课题研究,要实现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并“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课不是批发死知识的货站,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态度。

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新课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落实。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品社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搜集整理展示资料”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进行搜集整理资料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分析,从而能够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吸收新知,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均会投入相当多的心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教师也由于学生互动的机会能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并能以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缩短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教会他们怎样搜集,怎样整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形成了具有品社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1、确定分工,制定计划

学生根据搜集任务和个人条件进行自由组合,推选出组长;

小组内讨论分工,制定研究计划。

2、开展调查,搜集资料

这一阶段是学生在课下分组开展调查,要求按照前一阶段确定的分工及商定的计划,去观察、访问、查找资料。

在调查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计划的实施过程,指导学生按照调查内容,认真填写调查表的相应内容,采用写、贴、画等多种形式记录在研究过程中的所得。

3、交流资料,整理信息

(1)筛选资料:

各小组将资料袋内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进行汇总,在组长的带领下,各成员共同查阅,删除重复出现的资料,保留有价值的、典型的、能说明问题的资料。

(2)资料分类:

引导各小组将资料按每个专题进行归类整理,可以将调查同一专题的资料,按不同方面分类。

(3)资料分析:

可引导学生在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后,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搜集的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4、完善资料,精彩展示

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多样、生动形象地展示汇报自己调查的成果,教师指导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针对调查的内容选取恰当的形式准备展示。

展示形式有手抄报、幻灯片、图片展、未来环境设想画、表格资料卡;

快板书、情景剧、小演讲;

建议书、发放宣传单、制作标语牌等。

(,)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做好展示成果的准备。

5、小结成果,进行评价

七、存在的问题及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担任教改任务的教师教学实践多,增加了备课等工作量。

2、我们所有教师通过课题实验都感到理论缺乏,在实践中缺乏及时的理论指导。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3、缺少教学改革经验,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还是太少。

4、有关教学改革及本研究课题方面的资料较缺乏。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注重教学落实,不要追求形式。

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

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学,都要注重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每个环节真正落实下来,而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成正比的。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施教身份和更优化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

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

只有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思”,转化为学生的探索研究,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八、部分成果:

1、《优化教学语言构建高效课堂》雷新芳发表于《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0年5月第11卷总第132期

2、《我的选择有道理》雷新芳县优质课二等奖

3、《优化教学语言构建高效课堂》雷新芳市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10年12月。

4、《浅谈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意识的培养》雷新芳发表于《滨州教育》2011年7-8合刊

5、雷新芳被评为滨州市第九批学科带头人2011年9月

6、雷书枝在滨州市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比赛活动中获二等奖。

2010年7月7、《爱护环境保健康》雷书枝获市优质课二等奖2010年6月

8、雷书枝被评为滨州市第七批小学品德教学能手。

2010年12月

9、《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雷书枝发表于《学习方法报》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崔相录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3、《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袁桂林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