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8091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施工过程组织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E、移动平均法

6、平滑指数法实质上属于()。

A、平均法B、算术平均法

C、因果预测分析法D、趋势外推分析法

E、特殊的加权平均法

1、DE2、AB3、ACE4、AC5、ABE

6、ADE

三、名词解释:

1、定量分析法

是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据以建立能够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的方法体系。

具体方法有:

趋势外推分析法和因果预测分析法。

2、定性分析法

是指由熟悉情况和业务的专家根据个人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初步预测意见,然后在进行综合,最后作为预测未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3、目标利润

是指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过努力应该达到的最优化控制目标,它是企业未来经营必须考虑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四、简答题:

1、简述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

答:

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规律是:

(1)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零,经营杠杆系数恒大于1;

(2)产销量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3)成本指标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

(4)单价的变动与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5)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就越大,从而风险也就越大。

五、计算题:

1、已知:

某企业基期销售收入为100000元,贡献边际率为30%,实现利润20000元。

要求:

计算该企业2000年的经营杠杆系数。

2、已知:

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最近半年的平均总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月份

固定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

1

12000

14

2

12500

13

3

13000

12

4

14000

5

14500

10

6

15000

9

当7月份产量为500件时,采用加权平均法预测7月份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200元,单位变动成本160元,固定成本400000元,1998年销售量为10000件。

企业按同行业先进的资金利润率预测1999年企业目标利润基数。

已知:

资金利润率为20%,预计企业资金占用额为600000元。

(1)测算企业的目标利润基数;

(2)测算企业为实现目标利润应该采取那些单项措施。

4、已知:

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已知本企业销售量为20000件,固定成本为25000元,利润为10000元,预计下一年销售量为25000件。

预计下期利润额。

习题答案:

1、经营杠杆系数=100000×

30%/20000=1.5

2、总成本=(12000×

1+12500×

2+13000×

3+14000×

4+14500×

5+15000×

6)/(1+2+3+4+5+6)+(14×

1+13×

2+12×

3+12×

4+10×

5+9×

6)/(1+2+3+4+5+6)×

500

=19452.38元

单位成本=19452.38/500=38.9元

3、1、600000*20%=120000元

2、

(1)(400000+160×

10000+120000)/(200-160)=13000件

(13000-10000)/10000×

100%=30%

销售量应增加30%,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2)(200×

10000-400000-120000)/10000=148元

(160-148)/160×

100%=7.5%

单位变动成本应降低7.5%,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3)(200×

10000-160×

10000-120000=280000元

(400000-280000)/400000×

固定成本应降低30%,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4)(400000+160×

10000+120000)/10000=212元

(212-200)/200=6%

单价应增长6%,才能实现目标利润。

4、经营杠杆系数=(25000+10000)/10000=3.5

产销量变动率=(25000-20000)/20000×

100%=25%

预测利润额=10000×

(1+25%×

3.5)=18750元

§

2-1施工过程的组织原则

※一施工过程的类型:

施工过程:

生产建筑产品的过程。

由一系列相关的施工活动组成。

按劳动的性质及对产品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施工过程划分为:

1施工准备过程:

指产品在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全部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如:

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施工准备等。

2基本施工过程:

指直接为完成产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如挖基、砌基等。

3辅助施工过程:

指为保证基本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所必须的各种辅助活动。

动力的生产(发电)、机械设备维修、材料开采、加工等。

4施工服务过程:

指为基本施工和辅助施工服务的各种服务过程。

原材料、燃料的供应、运输等。

二公路施工过程的组成:

※从施工组织的需要出发,公路全部施工过程可依次划分为:

1动作与操作:

动作:

工人在劳动时一次完成的最基本的活动。

整形、碾压。

操作:

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动作组成操作。

铺料、碾压。

完成一个动作所耗用时间和占用的空间是制定定额的重要资料。

2工序:

指劳动组织上不可分,施工技术相同的施工过程。

它由若干个操作组成。

施工组织往往以工序为对象。

垫层、基层、面层。

3操作过程:

是由几个在技术上相互关联的工序所组成,可以相对独立完成的一种细部工程。

路基、路面、桥涵等。

4综合过程:

是若干个在产品结构上密切联系,能获得一种产品的施工过程的总和。

路线工程。

三施工过程的组织原则:

1施工过程的连续性:

保持施工过程连续性的意义:

缩短工期;

减少在制品数量,节约流动资金;

避免产品在停放等待中引起损失,对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有较大经济意义。

2施工过程的协作性:

各施工环节的人数、生产效率、设备数量等都必须互相协调,为使施工中的人力、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3施工过程的均衡性:

各个施工环节都应按照施工生产计划的要求,工作负荷保持相对稳定,不发生时松时紧,前松后紧的现象。

4施工过程的经济性:

施工组织也应讲究经济效益。

2-2施工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

空间组织:

主要研究和解决加工厂内部或施工现场各施工作业单位的设置、分布、以及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等的运输路线问题。

时间组织:

主要解决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方式,以及施工作业单位的排序和衔接问题。

一施工过程的时间组织:

(一)简单排序法:

※1二道工序,多项任务施工顺序:

采用约翰逊—贝尔曼法则,在tiA和tiB中挑出其最小值,先行工序排在最前施工,后续工序排在最后施工。

挑出一个任务后,任务数减少一个,但仍可以列出上述关系。

只是任务数变为m-1个而已,排序方法按此顺序进行最后可得到最佳施工顺序。

例:

五座小桥基础工程,工序工作时间如下表:

任务号工序

1#

2#

3#

4#

5#

挖基坑

4

8

6

2

砌基础

5

1

3

解:

⑴表中2#任务t2B=1为最小,是后续工序,2#任务放在最后施工。

⑵表中5#任务t5A=2为最小,是先行工序,5#任务放在最前施工。

⑶表中1#任务t1A=4为最小,是先行工序,1#任务放在第二施工。

⑷表中3#任务t3B=4为最小,是后续工序,3#任务放在第四施工。

⑸4#任务放在第三施工。

因此五座小桥的施工顺序为:

5#1#4#3#2#

※2三道工序,多项任务的施工顺序:

条件

(1):

第一道工序最小的施工周期t(iA)min大于或等于第二道工序的最大施工周期t(iB)max即t(iA)min≥t(iB)max。

条件

(2):

第三道工序最小的施工周期t(iC)min大于或等于第二道工序的最大施工周期t(iB)max即t(iC)min≥t(iB)max。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工程项目,可按下法计算。

下面以一工程项目为例,介绍三道工序,多项任务的施工顺序排序方法。

现有一工程项目,包括5个施工任务,每个任务有3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工作时间如下表所示,确定项目的最优施工顺序顺序及总工期。

工序任务号

A

B

C

A+B

B+C

9

10

2#

11

12

4#

13

7

1首先验证是否符合条件

(1)或条件

(2)

①tiAmin=t2A=2tiBmax=t1B=5tiAmin=t2A=2≯tiAman=t1B=5条件

(1)不成立。

②tiCmin=t1C=5=tiBmax=t1B=5条件

(2)成立。

2工序合并:

①将第一道工序和第二道工序上各项任务的施工周期依次加在一起。

②将第三道工序和第二道工序上各项任务的施工周期依次加在一起。

③将第①、②步得到的周期序列看作两道工序的施工周期。

④按两道工序多项任务的计算方法求出最优施工顺序。

3运用约翰逊—贝尔曼法则,进行最优排序:

①在ti(A+B)和ti(B+C)中找出最小值,先行工序排在最前,后续工序排在最后施工。

t2(A+B)=4=ti(A+B)min先行工序,2#任务第一施工。

②t1(A+B)=t5(A+B)=9=tmin都为先行工序,查其后续工序t1(B+C)=10,t5(B+C)=11,t1(B+C)=10<t5(B+C)=11,1#任务排在5#任务后面,5#任务第二,1#任务第三。

③t3(A+B)=11=tmin为先行工序,3#任务第四施工,4#任务第五施工。

最优施工顺序为:

2#5#1#3#4#

绘制施工进度图,确定总工期。

注意:

第二道工序要在第一道工序完的基础上才能开始;

第三道工序要在第二道工序完的基础上才能开始。

(二)n(n>3)道工序,多项任务的施工顺序

n>3时,按施工的客观规律,采用将前后关联工序的施工周期按一定方式合并的方法,分别应用约翰逊—贝尔曼法则,求出“合并工序”相应的周期,最后再按选取最小值的方法求得施工顺序的最优安排。

二施工作业方式:

1顺序作业:

按工艺流程和施工程序,按先后顺序进行施工操作。

P22图。

组织:

只组织一个施工队,该队完成所有施工段上的所有工序。

特点:

顺序作业总工期长,劳动力需要量少,周期起伏不定。

材料供应、作业班组的作业是间歇的。

在工种和技工的使用上形成极大的不合理。

2平行作业:

划分几个施工段,同时按程序施工。

划分几个施工段,就组织几个施工队,各施工队需完成相应施工段上的所有工序。

总工期短,劳动力需要量增加、设备、机具供应不易实现,出现人力高峰,易造成窝工,增加生活福利设施的支出,材料供应集中而间歇。

3流水作业:

将不同工程对象的同一施工工序交给专业施工队执行,各施工队在统一计划安排下,依次在各个作业面上完成指定操作,前一操作完成后,转移至另一作业面,执行同样的操作,后一操作由其它专业队执行。

划分几道工序,就组织几个专业施工队,各施工队在施工中只完成相同的操作,一个施工段的任务是由多个施工队共同协作完成。

(1)工期适中。

(2)劳动力得到合理的利用,避免了短期内的高峰现象。

(3)当各专业队都进入流水作业后,机具和材料的供应与使用都稳定而均衡。

(4)流水作业法是组织专业队施工,工程质量有保证。

三作业方式的综合运用:

1平行流水作业施工:

在平行的基础上,再流水。

如一个项目划分几个施工段,每个施工段同时开工,而每工序流水作业。

2顺序平行作业法:

以增加施工力量,来缩短工期,缺点突出,适用于突击作业。

3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法:

在平行流水的基础上,采用上、下、左、右全面施工的方法。

它可充分利用工作面,有效地缩短工期。

一般适用于工序繁多、工程集中的大型构造物§

2-3流水施工原理

一流水施工的实质:

1将劳动对象划分为劳动量大致相同的施工段。

2相同的工序由专业队完成,专业队在不同作业面上完成相同的操作。

3时间尽量衔接。

※二流水施工的主要参数:

(一)工艺参数

1施工过程数:

把一个综合的施工过程划分为若干具有独立工艺特点的个别施工过程,其数量n为施工过程数。

即工序数n。

施工组织应根据构造物的特点和施工方法划分,不宜少,也不宜多。

2流水强度:

每一施工过程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程量,称流水强度。

(1)机械施工工程的流水强度:

v=∑RiCi

R:

机械台数C:

机械台班产量X:

机械种类

某铲运机铲运土方工程,推土机1台,C=1562.5m3/台班,铲运机3台,C=223.2m3/台班。

v=1×

1562.5+3×

223.2=2232.1m3/台班

(2)手工操作流水强度:

v=Rc

施工人数C:

每人工日产量。

人工开挖土阶工程:

C=22.2m3/工日R=5人v=5×

22.2=111m3

(二)时间参数:

1流水节拍ti

1流水节拍ti:

某个施工过程,在某个施工段上的持续时间.

ti=Qi/CR=Pi/R

Qi:

工程量。

C:

日产量。

R:

人、机械数量。

P:

工作日数。

人工挖运土方工程Q=24500m3C=24.5m3/工日R=20人求:

t=?

若R=50人则t=?

P=24500/24.5=1000工日

R=20人t=1000/20=50天

R=50人

t=1000/50=20天

2流水步距Bij:

①定义:

两个相邻的施工队先后进入第一施工段进行流水施工的时间间隔。

②确定流水步距的目的:

保证作业组在不同施工段上连续作业,不出现窝工现象。

③确定流水步距的要求:

(1)保证施工工艺的先后顺序:

(2)保持施工的连续性。

(3)施工过程最好的搭接,工作面不拥挤。

(4)满足工艺、组织、质量的要求。

流水开展期:

从第一个专业队开始作业起,至最后一个专业队开始作业止的时间间隔。

(三)空间参数:

1作业面A:

安置工人操作和布置机械地段的大小。

依施工过程、技术要求等

2施工段数m:

①施工段:

把施工对象划分为劳动量大致相同的

②划分施工段的目的:

保证不同工种能在不同作业面上同时工作,为流水作业创造条件。

只有划分了施工段才能开展流水作业。

③考虑的因素:

结构界限、劳动量大致相同、足够的施工作业面、考虑施工机械、人员、材料、安全等因素。

※三流水施工的类型及总工期的计算:

流水施工分为:

有节拍流水和无节拍流水。

有节拍流水的特点是:

流水节拍ti=C包括全等节拍流水、成倍节拍流水和分别流水。

1全等节拍流水:

指各施工过程的流水节拍ti与相邻施工过程之间的流水步距Bij完全相等的流水作业。

ti=Bij=C。

某施工项目有三个施工段,每个施工段有5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流水节拍ti=2天,Bij=2天。

确定施工组织的方法,绘制施工进度图,计算总工期。

2成倍节拍流水

施工过程的流水节拍彼此不等,但互成倍数关系。

总工期的计算步骤:

(1)求各流水节拍的最大公约数K,相当于各施工过程共同遵守的“公共流水步距”,仍称流水步距。

(2)求各施工过程的施工队伍数目bi。

每个施工过程流水节拍ti是K的几倍,就组织几个专业队bi=ti/K。

(3)将专业队数综合∑bi看成施工过程数n,K看成流水步距,按全等节拍流水法组织施工。

(4)总工期:

T=(m+n-1)ti=(m+∑bi–1)K

有6座类型相同的涵洞,每座涵洞包括四道工序。

每个专业队由4人组成工作时间为:

挖槽:

2天,砌基:

4天,安管:

6天,洞口:

2天,求:

总工期T,绘制施工进度图。

(1)由t1=2t2=4t3=2t4=4,得K=2天。

(2)求∑bi:

b1=1b2=2b3=3b4=1,

∑bi=1+2+3+1=7

(3)按7个专业队,流水步距为2组织施工。

(4)总工期T=t0+te=(m+∑bi–1)K=(6+7-1)×

2=24天。

(5)绘制施工进度图。

 

3分别流水:

(1)定义:

指各施工过程的流水节拍各自保持不变。

(ti=c),但不存在最大公约数,流水步距Bij也是一个变数的流水作业。

(2)要求:

避免各施工过程之间发生矛盾;

减少作业面间歇,安排紧凑,缩短工期。

(3)流水步距Bij

(4)总工期计算:

T=t0+te

流水步距Bi

A:

第一种类型:

当后一施工过程的作业持续时间tn+1等于或大于前一施工过程的作业持续时间tn时:

一般依施工过程所要求的时间间隔确定,不小于1天。

B第二种类型:

当后一施工过程的作业持续时间tn+1小于前一施工过程的作业持续时间tn时:

Bn+1=tn+ta-tn+1

ta:

两个相邻施工过程之间必须的最小时间间隔。

ta≮1天。

有结构尺寸相同的涵洞5座,每个涵洞四道工序,各涵每道工序的工作时间为t1=3d,t2=2d,t3=4d,t4=5d,求总工期,绘制水平进度图.

t1=5×

3=15t2=5×

2=10t3=5×

4=20t4=5×

5=25

t2=10<t1=15取ta=2天

B12=15+2-10=7

t3=20>t2=10取B23=2天

t4=25>t3=20取B34=4天

t0=B12+B23+B34=7+2+4=13

T=t0+te=13+25=38天

4无节拍流水:

现有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分为Ⅰ、Ⅱ、Ⅲ、Ⅳ四个施工段,每个施工段又分为立模、扎筋、浇混凝土三道工序、各工序工作时间如下表。

确定最小流水步距,求总工期,绘制其施工进度图。

(1)计算B12

(2)计算B23:

(3)计算总工期T:

T=t0+te=B12+B23+te=3+6+(2+3+3+2)=19

(4)绘制施工进度图:

①将第一道工序的工作时间依次累加后得:

25912

②将第二道工序的工作时间依次累加后得:

37914

③将上面两步得到的二行错位相减,取大差得B12

25912

-)37914 

2223-14B12=3 

①将第二道工序的工作时间依次累加后得:

②将第三道工序的工作时间依次累加后得:

25810

③将上面两步得到的二行错位相减,取大差得B23 

37914

-)37914

2223-14B23=6

能力计划模块

能力计划模块包括三个部分的模块:

检查计划生产周期、确定基于日程调度的能力需求、调整当前可用能力和能力需求。

首先,要周期性地检查影响加载比的加权平均生产周期对当前的任务组合来说是否正确。

为此要对有关负荷组上的加权平均任务时间进行计算,然后除以计划能力得到平均加工时间。

将平均加工时间加上平均计划缓冲时间和计划运输时间就可以计算得到每个负荷组(或机床组)的加权平均计划生产周期。

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工作量特大的任务。

如果有任务时间限制(如20小时),则最好对其进行批量划分。

通过将计算得到的计划周期与当前的计划值,以及与由监测系统提供的当前的实际值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是否需要修改计划值。

但是,计划值的修改不要太频繁,例如不要小于平均的任务生产周期,这样它们对各工作中心的影响也比较小,也可以监测由此引起的库存、生产周期和利用率的波动。

因此,不必在每个计划周期中都调用该子模块,通常每4个周期左右调用一次就足够了。

然后,才进行真正的能力计划。

对每个负荷组产生出两条输出曲线,并据此确定出一条合适的能力曲线。

此时应注意,在作生产日程计划时,要将生产周期等数值转换为以工厂日历为单位,以便在作计划时考虑到如周末、节假日等非工作日。

再下一步,则要一组一组地对面向调度的能力需求与年生产大纲中规定的生产能力,以及当前能力调整的可能性进行比较。

接着在生产控制部门、任务控制部门和车间之间通过协商达成某种折衷方案,该方案将作为相应的可用能力在下一个子模块中输入到“能力文件”中去。

必须重点指出哪些能力组是属于“瓶颈”或任务不足;

哪些任务可能有延误。

由于这种计算涉及到了所有的库存任务,可以在以后的计划周期采取适当的调整措施。

这种计算也同时揭示了每个负荷组上所有已延误的工作量库存,从而可以更加清楚地显示由监测系统计算出的日期偏差。

这个“能力计划”模块为后续模块提供了可靠的、最新的能力计划数据。

----摘自《面向负荷的生产控制》(Hans-Peter等著,肖田元等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