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7917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北碚区学年高一语文联合性测试试题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2.下列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

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

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

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

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

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

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

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

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树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

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

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

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

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5.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6分)

6.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

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本题共4小题,19分)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赤壁赋: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

本文是第二篇。

B.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

C.冯夷: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

D.玄裳缟衣:

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

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西湖梦寻》序

[明]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

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①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

旧役小傒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

夙习未除,故态难脱。

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

嗟嗟!

金齑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

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 ①僦(jiù

)居:

租屋居住。

②傒:

同“奚”,仆役。

③蘧榻纡徐:

蘧榻,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

纡徐,从容缓慢。

④海错:

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

⑤金齑瑶柱:

食品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B.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C.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D.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午”“丁酉”“辛亥”都是天干地支纪年方式,其中天干有12个,地支有10个。

B.“供奉”指李白,他曾任过翰林供奉一职。

C.“总角”指少年儿童时期,因古时儿童束发为两髺,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D.“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文集《西湖梦寻》所作的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之情。

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作西湖之影”。

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的梦是如同“家园眷属”,梦中所见皆是西湖本来就有的事物,是真实的,而李白的梦中所见都是未曾见过的想象之景,是虚幻的。

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2)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东坡①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B.第二句写俗世之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可以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C.第三句写大石丛错、凹凸不平的坡头路,很磨难人。

这“荦确坡头路”正象征了诗人脚下坎坷的仕途,暗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

D.此诗之所以感人,正在于诗人将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16.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

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     ),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______________,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______________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

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

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____________,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

物我合一,景情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____________,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

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时不我待  身临其境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B.时过境迁  设身处地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C.时不我待  设身处地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D.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21.下面这段话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4分)

张晶同学,这次考试你的成绩一落千丈,作为同学,在学习上如果你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

如果在一些难题上需要指点的话,我们会不吝赐教。

虽然我们的水平有限,可是是否需要帮忙,请你认真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

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

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

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度上期北碚区高中11月联合性测试

高一语文答案

1.答案 D

解析 “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魏晋士人的气魄和感染力,而非“魏晋风度”。

2.答案 C

解析 C项是“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而非形成原因。

3.答案 C

解析 A项“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不是由“人的觉醒”促进的,而是“人的觉醒”的表现。

B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第二段可知,魏晋文人名士内心大都崇尚老庄之学。

D项原文最后一段为“追求”“精神的解放”,而非“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4.答案 A

解析 A项因果关系错误。

5.答案 ①因为秋唤醒了苏东坡沉寂的热情,给了他精神力量,疗救了他的精神危机。

②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6.答案 ①秋的天空是辽阔的,天是湛蓝的,它启迪我们,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一切的情怀。

②秋是收获的季节,它启示我们,要心怀感激,珍惜拥有,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③秋凄清、冷寂,但又成熟、丰盈,这如同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7.答案 A

解析 “今者薄暮”表时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状如”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8.答案 B

解析 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是在“既望”(农历十六日)。

9.答案 D

解析 “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错。

10.答案 

(1)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2)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11.答案 A

解析 “供奉之梦天姥也”意为李白梦到的天姥,为一句,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

“梦所未见”不能断开,排除B项。

12.答案 A

解析 应是“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

13.答案 B

解析 “歌舞升平,灯红酒绿”分析不当,曲解文意,原文为“仅存瓦砾”“百不存一矣”。

14.答案 

(1)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我是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却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

(2)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的一派西湖景色,仍将像原来一样保持不动。

15.答案 C

解析 “抑郁不平之气”错。

16.答案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诗人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17.答案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8.答案 C

解析 A项“成为……机会”搭配不当。

B项语序不当,“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应改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项语序不当,“我国”应移至句首。

19.答案 A

解析 补写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照应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A项具有承前启后的关联作用,且语言凝练有力。

B、C两项和后一句中“创作”的主语关联不恰当。

D项语言平淡无神。

20.答案 D

解析 时过境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时不我待:

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

身临其境: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放浪形骸:

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放荡不羁:

形容行为放纵随便,不受约束。

至理名言:

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金科玉律:

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21.答案 ①“一落千丈”改为“不太理想”。

②“鼎力相助”改为“尽力相助”。

③“指点”改为“解答”。

④“不吝赐教”改为“毫不保留”。

22.写作指导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现在一些年轻人重视洋节、人造节日而忽视传统节日,并提出相关问题,即现代社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何我们需要节日,我们需要怎样的节日等。

写作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一是表述传统节日不能丢,要注重分析传统节日在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一是洋节、人造节日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要注意把这些洋节、人造节日对当代人的意义写出来,当然在行文过程中,要表达传统节日不能丢的思想。

材料的立意主要有:

①岂能丢掉传统节日;

②洋节、人造节日不那么可怕;

③正确对待我们生活中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