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7909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鉴别诊断

♦其他寒热往来表现的疾病

♦发作定时否

♦有无季节性、地区性特点

♦有无其它各病证的症状存在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瘴疟与一般疟疾

♦辨寒热

♦辨正气

瘴疟与一般疟疾鉴别

疟疾与其他病证的鉴别

治疗原则-祛邪截疟

♦和解表里

♦清热保津

♦温阳达邪

♦清心开窍

♦化浊开窍

♦补益气血

临床分型

♦正疟-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头痛面赤、口渴引饮、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温疟-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寒疟-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热瘴-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

舌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冷瘴-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劳疟-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疟疾、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疟母-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紫暗、有瘀斑,脉细涩

分型证治

治法方药

♦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青蒿素合清瘴汤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疟母-软坚散结、祛瘀化痰-鳖甲煎丸

转归预后

♦一般疟疾预后良好

♦劳疟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

♦疟母治疗时间较长

♦瘴疟预后差,易死亡。

预防调摄

♦防止感受疟邪,尤其夏秋季节。

♦消灭蚊虫,避免叮咬。

♦疟疾发作后注意擦干汗液。

♦营养饮食,避免过劳。

病例讨论

⏹刘某某、男、63岁、干部。

主诉:

发作性发热2年多,两年来,每隔3~7天左右即发高烧一次,每次发烧约持续3~4天,渐渐自行缓解退烧,在发烧期间曾使用过多种药物,均不能改变其发烧规律,偶尔也有发烧几小时而自退或隔约20天发烧一次,但较少,总以每隔一周左右即发作一次为最多。

发热之前先发冷,有时呕吐。

曾用多种抗菌素、退热剂及中药治疗,未能制止发作。

多种化验检查、超声波、胃镜、胆囊造影等检查,均未能确诊。

⏹现有发热,感右胁及胆囊区堵满不适,恶心、口苦、口渴,纳差、鼻塞、咳嗽、可出较多的黄白粘痰,腰酸乏力,精神不振。

⏹望闻切诊:

瘦弱、重病容、面色不华、舌苔薄而微黄;

语声低微、呼吸有时气短、时有咳嗽、咳声清亮;

左手脉沉细,右手脉弦细。

♦疟疾

♦病机:

表里不和、营卫失调、病久内热

♦病位:

邪在少阳半表半里

♦治法:

和解少阳,清热达邪

柴胡25黄芩12党参15炙甘草3生石膏30(先煎)、赤白芍各12桂枝6

生姜3大枣4个陈皮9茯苓12牛膝9

方义

♦主药-柴胡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

♦辅药-黄芩-清泻少阳火热

♦生石膏-清泄气分泄热

♦佐药-桂枝解肌大表、调和营卫而助邪外出。

♦扶正-党参、炙甘草、大枣甘缓和中,补益正气

♦使药-赤白芍、陈皮、茯苓、生姜、牛膝

肺病证

1.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肺脏功能失调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

2.多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

3.常见病证:

咳嗽、哮病、喘证、肺胀、肺痈、肺痨、肺癌

4.常见证候

常见证侯

1.肺气亏虚-肺气不足+卫气不固+一般气虚证补益肺气

2.阴津亏耗-阴虚内热+耗灼肺津+一般阴虚证清肺润燥或滋阴润肺

3.寒邪犯肺-寒邪束肺、肺气失宣+风寒表证

a)宣肺散寒或温化痰饮

4.邪热乘肺-邪热犯肺,肺失清肃+风热表证

a)疏风清热或清肺化痰

5.痰浊阻肺-兼痰湿和饮邪伏肺证

a)燥湿化痰或泻肺逐饮

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肝、脾、肾

♦肺虚及脾:

纳呆便塘、胸闷少气、咳嗽痰多、倦怠肢软乏力、甚则面浮肢肿、苔白、脉濡弱。

♦肺肾阴虚:

咳嗽夜剧、痰少、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动则气促,骨蒸潮热、盗汗颧红、遗精、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火犯肺:

胸胁作痛、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要点

1.肺主气,实证宜辛苦,虚证宜酸收.

2.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处,选方多宜轻清.

3.直接治肺法-宣、肃、清、泻、敛、温、润、补

4.间接治肺法-肝、脾、肾、大肠

调摄护理

1.注意气候变化

2.注意饮食习惯

3.戒烟酒

4.哮病避免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忌海鲜。

5.咯血避免精神紧张。

6.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咳嗽

1.病因-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a)脏腑功能失调,内伤于肺

2.病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

3.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4.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1.《内经》对成因、症状、证侯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有较系统的论述。

2.隋代《诸病源候论》十咳

3.明代张景岳分外感、内伤咳嗽

1.外感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肺失宣降,因而发生咳嗽。

2.内伤肺脏虚弱,或他脏有病累及于肺,引起咳嗽。

•脾虚生痰,上渍于肺,壅塞肺气,影响气机出入,若嗜酒及食辛辣燥热之品,亦易生火化痰迫肺为咳。

•肝火犯肺,灼伤肺阴,肺失肃降。

•肾气虚衰,肾阴下亏不能上滋肺金或虚火上炎灼伤肺阴

•肾阳不振,气化不利,以致水液停积,上逆于肺

•肺脏本虚,阴伤气耗,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病机多表现为虚实、寒热的转化

✹主症:

咳嗽咯痰(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加重因素、伴随症状、痰量、痰的色质味)

✹各类证候表现(外感、内伤)

•风寒

•风热

•风燥

•痰热

•痰湿

•肝气犯肺

•肺阴亏耗

1.症状:

咳嗽为主

2.分清外感、内伤

3.体征:

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性罗音。

4.检查:

急性期周围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X线胸片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外感与内伤咳嗽鉴别

咳嗽证与其他病证鉴别

1.哮病

2.喘证

3.肺胀

4.肺痨

5.肺癌

1.辨外感、内伤

2.辨虚实

3.辨标本缓急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咽痒、咳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犯肺-咳声剧烈频繁,气促或咳声发哑,咽痛,咯痰粘稠,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风燥伤肺-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痛、咽干,唇鼻干燥,无痰或少痰粘连成丝,难咯,口干,初期伴有鼻塞、头痛、微汗、身热等,舌红干而少津,苔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浮滑。

•痰热郁肺-咳嗽声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粘稠、难咯,或有热腥味,胸胁胀痛,咳时引铜,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肝火犯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不出,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志而波动,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

1.分清外感、内伤

2.分清虚实、主次

3.注意整体治疗(治肝、脾、肾)

4.外感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

5.内伤防宣散伤正,重调护正气

6.不能单存见咳止咳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肃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6.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1.与身体素质、正气强弱、病位深浅、病情轻重、诊治是否得当有关。

2.外感迁延、误治、反复易转为内伤。

3.病久咳喘并作,最终导致心肺脾肾诸脏皆虚。

4.痰浊、水饮、气滞、痰血互结而成肺胀。

预防与调摄

1.提高机体卫外功能

2.及时诊治感冒

3.必要时服用玉屏风散

病例分析

♦韩某某、3日前并发高热,下午体温仍高于38度,咳嗽咳痰不易出,胸胁震痛,口渴喜饮,小便黄,食欲不振,寐差,舌苔微黄,脉浮数。

♦病机、病位、病性、治法、方药

♦风热咳嗽

♦疏表清热宣肺

♦鲜芦根18炙白前5炒香豉10鲜茅根18炙前胡5炒山栀6桑白皮5苦杏仁6炒芥穗5冬桑叶6苦桔梗5酒条芩10冬瓜子18炙甘草3

✹陈某某,女72岁,反复胸闷痛、心悸、气促5年,再发伴咳嗽咯痰4天,4天前因受凉后出现上症,咳声重浊,咯痰量多,白色泡沫样,易咯出,自汗、气促,动则加剧,夜间无法平卧,坐起后有所缓解,胸闷痛,纳差,腹胀,肢肿,尿少。

查体:

血压165/90mmHg,面色白,颈静脉充盈,双肺底闻及少量细湿性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2次/分,律齐,无杂音。

腹部(-),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舌暗红边有瘀斑,苔黄而浊腻,脉弦数。

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心肌缺血。

✹病机、病位、表里、病性、治法、方药

哮病

1.病因:

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

2.病机: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道挛急

3.症状:

发作性的痰鸣气喘

(发作时喉中痰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卧为主。

1.《内经》“喘鸣”、“齁齃”

2.《金匮要略》“上气”典型症状、治法方药、归属于“伏饮”

3.《诸病源候论》“呷嗽”

4.元代朱丹溪首次命名“哮喘”病机专主于痰

5.明代虞摶明确区别哮与喘

现代医学范围

1.支气管哮喘

2.喘支性支气管炎

3.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

3.体虚病后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诱因常为:

气候突变、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

1.发作时典型症状

2.发作性,以傍晚、夜间或清晨最常见。

3.先兆症状

4.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

5.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

1.典型症状: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紫绀。

2.发作特点: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病史:

过敏史或家族史。

4.体征: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检查:

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

1.辨发作期、缓解期

3.辨标本缓急、分清主次

4.辨寒热

5.辨哮病重症

哮病重症

♦凡急暴起病,持续不解,甚至出现喘脱、喘闭之危候,应高度重视。

♦哮病发作、哮鸣喘憋、张口抬肩、难以平卧、并见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需防阳脱。

♦并见汗出粘手、颜面潮红、口渴舌红、需防阴竭。

♦痰多难咯、气短无力、声低息微者,需防痰浊蒙窍而厥。

♦胸闷窒,面青紫,息微欲停而昏厥,更为危候。

哮病与喘证鉴别

1.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痰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

2.喘证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3.一般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哮病发作的病理特点

1.发作时的病理环节:

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故以呼吸困难,自觉呼出为快。

2.据病因、体质的不同,有寒哮、热哮之分,亦有痰热内郁、风寒外束者、即寒包火证。

3.寒痰内郁化热,亦可由寒哮转为热哮。

♦急则治标、缓则治标

♦“未发时扶正为主”、“已发时攻邪为主”

证型

发作期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缓解期

♦肺虚-补肺固表-玉屏风散

♦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1.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2.持续状态或大发作时应紧急抢救。

3.祛除宿痰,预防发作。

4.保持情绪、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过敏物质。

5.避免诱发哮喘的药物。

6.饮食清淡、戒烟酒。

7.锻炼身体、预防感冒。

♦喘息经常发作已三年,秋冬较重。

发作时咳喘、新悸、咯痰不利,呼吸有痰鸣音,胸部胀满而闷,不能平卧,影响睡眠。

仅一年来病情加剧,经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舌苔稍腻,六脉均滑。

♦痰湿壅阻

♦降气、定喘、止嗽、化痰

♦炙苏子6莱菔子6枇杷叶6炙紫菀6白芥子3半夏10炙麻黄1.5射干5炙甘草3细辛1.5五味子5云茯苓10炙前胡5炙白前5陈皮5葶苈子6(大红枣5枚去核同布包)

喘证

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痰浊内蕴、或久病气虚

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

3.主症:

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严重可致喘脱。

1.《内经》症状特征、病位在肺、病因有外感、内伤,病机有虚实之分,可涉及他脏。

2.《金匮要略》“上气”

3.《丹溪心法》病因为六淫、七情、饮食、体质虚弱

4.《景岳全书》喘证的辨证纲领“虚实”

5.《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6.《类政治裁》“喘有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现代医学范畴

1.肺部感染

2.肺炎

3.肺气肿

4.心源性哮喘

5.肺结核

6.矽肺

7.癔病

1.共有症状:

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

有轻重之分。

2.急发者、缓发者

3.喘脱:

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面青唇紫等。

1.外邪犯肺

2.痰浊内蕴

3.情志失调

4.久病劳欲

♦发病主要在肺、肾,亦与肝、脾有关

♦实喘在肺,虚喘当责之于肺与肾。

病久可及于心。

1.主要症状

2.病史: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诱发。

两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或X线胸片、心电图有助诊断。

1.气短

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

2.哮病

1.辨病位(脏腑)

2.辨寒热虚实

1.实喘治肺,宜祛邪利气。

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

i.温宣、清肃、祛痰、降气

2.虚喘治肺肾,以肾为主。

治以培补摄纳。

3.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

4.积极治疗原发病。

1.肝气犯肺-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心悸,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2.风寒闭肺-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见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3.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咳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4.水凌心肺-喘咳气逆、难以平卧、咳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5.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伴胸中烦热、身热、面红、尿赤、便秘、苔黄、脉滑数。

6.肾气虚-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淡红、脉弱。

8.喘脱-喘促剧烈、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动则加剧,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大汗淋漓、脉浮大无根。

✹实喘

•风寒闭肺-散寒宣肺-麻黄汤

•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涌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肝气犯肺-开郁降气-五磨子饮

✹虚喘

•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和玉屏风散

•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合黑锡散

1.寒热转化、虚实错杂。

2.虚喘致心肾阳衰、肺气欲绝的喘脱证。

3.反复发作过程中,常见“上实下虚证”

1.调畅情志

2.清淡饮食

4.加强锻炼

5.预防感冒

♦张某某,男,63岁,喘息已8年,今年发作稍频繁,稍动即喘,呼长吸短,不能自制,喘甚则不得卧,自汗,食减,身倦,消瘦,肢端发凉。

经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舌由薄苔,脉虚细。

♦虚喘

♦肾不纳气

♦强心益肺纳肾气

♦人参(另炖)3克陈皮5黑锡丹(大枣5枚去核同布包)麦冬10杏仁6茯苓10茯神10五味子5炙甘草3北沙参10

♦陈某某,女,72岁,反复气促10年,再发伴咳嗽咯痰1周,咯痰呈白色泡沫样,气促,动则加剧,夜间无法平卧,腰酸、尿量减少、全身浮肿。

舌苔白厚、脉沉滑。

♦肺肾两虚

♦虚实夹杂

♦纳肾气、利水道、化痰降逆

♦炙白前6车前草10旋复花5(代赭石10克同布包)炙紫菀6旱莲草10北细辛1赤茯苓12冬葵子12五味子2赤小豆12冬瓜子12大腹皮6大腹子6炒远志10葶苈子(大红枣5枚去核同包)5白杏仁6

炙草梢3

第一节心悸

一、概念

虚—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悸

实—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包括惊悸和怔仲。

惊悸——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

怔忡——无所触动而悸者谓之怔仲,发作无时,稍劳尤甚,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

二、历史渊源

1.《内经》病因、脉象

2.《素问.三部九候论》脉律不齐

3.《伤寒论》、《金匮要略》病证名、脉象、病因、治则

4.《济生方》病名、病因病机

5.《丹溪心法》心悸当“责之于虚与痰”

6.《素问.平人气象论》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预后的关系

7.《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区别

8.《景岳全书》怔忡—阴虚劳损、治疗、护理

三、现代医学范围

心律失常、心功不全、神经官能症

四、病因病机(见指导67页)

五、症候特征

六、诊断要点

1,主症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初期呈阵发性,可因惊恐、恼怒思虑而诱发

后期可持续不止。

2.兼症可伴胸闷,心烦,少寐多汗,头晕,气短,乏力等。

中老年人可伴有心胸疼痛

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脉象可见数、疾、促、结、代、迟等脉象变化。

4.其他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希氏束电图、食道心房调搏等可见早搏、逸搏、室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扑动、传导阻滞等变化有助于明确诊断。

六、辩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

气、血、阴、阳亏虚,损及脏腑,单一较轻,多脏较重。

实:

痰饮、瘀血、火邪,一邪为轻,多邪合并较重。

虚实夹杂时应辨孰轻孰重。

(2)辨惊悸、怔忡(见指导69页表3—2)

(3)辨脉象变化:

辨清脉率过速、过缓及脉律不整型心悸,辨明阳盛、阴盛脉象及重病

久病的危逆脉象。

(4)结合辨病辨证。

2.分型证治

(1)心虚胆怯: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薄白,

脉细小数或细弦。

治宜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味。

(2)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治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加味。

(3)阴虚火旺: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烦热盗汗,思虑劳心尤甚。

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以黄连阿胶汤加味。

(4)心阳不振:

心悸不安,动则更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惊。

选方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加味。

(5)水饮凌心:

心悸,胸闷痞满,淘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

形寒肢冷,舌淡苔滑,

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宜苓桂术甘汤加味。

(6)心血瘀阻:

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加减。

(7)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恶梦纷纭,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清熟化痰,宁心安神。

方选黄连温胆汤。

 

(见指导表3—1心悸辨证论治简表)

七、难点

(一)心悸心气不足与心阳不振之异同点

共同点:

同属心虚证,病因大致相同,多由老年脏器虚衰,或因久病不复,或因过汗,过下损伤气血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