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7837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

《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会考必背文档格式.docx

七、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南稻北粟),家庭饲养业(六畜)为辅。

2)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自耕农“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即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

八、西周:

井田制

战国: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九、元朝:

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

明朝:

棉成为广大民众主要衣料

十、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中:

明朝中后期,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标志:

雇佣关系)

十一、明朝前官营手工业居主导,明朝后期专业私营手工业居主导

十二、明清:

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大商帮

十三、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宋朝

十四、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与强调农业、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2)出现:

商鞅变法(贬低商人身份、对商业征收重税、重本抑末)

3)影响:

明清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潮流的后面

十五、闭关“海禁”政策

清朝自居“天朝上国”无需与外国交往;

为防止“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抗清

2)影响:

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不可能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近代史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己自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洋务运动。

未实现自强求富,但迈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第一步。

2、(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

1)背景列强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受外资企业和洋务运动刺激,出现一批愿意投资办厂的私人个体。

2)代表: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背景: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2)代表人物:

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代表部门:

棉纺织业

4、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背景欧洲主要国家忙于战争,放松对华侵略

民国建立,奖励实业,鼓舞民族资产阶级热情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代表:

轻工业发展(纺织、面粉、卷烟)

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范旭东),有一定发展。

5、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

民国时期的三座大山:

封建主义、外国资本、(抗战前形成的)官僚资本。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均分土地是空想。

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成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起义的局限:

农民阶级已不是近代中国先进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提不出科学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四、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日本东京)

2宗旨:

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功绩:

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五、五四运动(1919年)

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巴黎和会列强无理拒绝(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导火线

过程:

第一阶段:

中心:

北京主力:

学生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第二阶段:

上海主力: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方式: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高潮)

性质:

群众性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

体现并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

民族意识觉醒,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六、近代前期学习西方寻求强国之路是主流思想

1)、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

2)、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对学习西方由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启蒙作用

3)、资产阶级维新派: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维新变法思想的作用: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新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思想: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局限性:

未明确反帝、无彻底土地纲领

①代表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

②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颁发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

5)、新文化运动

内容:

前期:

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反对专制、迷信、儒家旧道德、旧文学。

后期:

1917年十月革命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作用: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打击;

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是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成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作用

为五四运动提供思想准备,是中国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思想基础。

八、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使中国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了自辛亥革命以来资产阶级政党林立却无一能真正担负领导人民革命的状况。

中共二大明确反帝反封任务,使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发动工农群众,为中国革命找到真正力量源泉。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把中国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革命新时期。

九、1924年国民党一大(广州),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并提出新三民主义做为三大政策的理论依据。

新三民主义:

明确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平等自决、耕者有其田

评价新三民主义:

是三民主义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具有鲜明反帝反封的革命性;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是指导国民大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十、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十一、抗战胜利意义:

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了重大贡献;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台湾。

十二、新中国成立意义:

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标志中国100多年来屈辱历史结束,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使中国摆脱殖民统治,削弱帝国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使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国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点。

十四、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49、9新政协的《共同纲领》构建新中国基本国家架构;

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十五、孙中山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整体评价(看看)

是孙中山融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

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

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纲领。

十六、毛泽东思想

内容

形成标志—井冈山道路(中国式武装夺权道路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代表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熟标志——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写入党章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

十七、1954年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十八、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成就

改进人大和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新时期。

十九、新中国各阶段的外交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外交三大基本原则: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

1954年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70年代成就: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_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联合声明》

4)在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外交(1978年后)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不结盟政策

3)、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例如:

2001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和平安全

4)、开展多边外交

二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经验教训

1)49—52恢复经济

2)53—56过度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初步形成完整工业体系(鞍钢、长春一汽)

三大改造:

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1956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为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

4)19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5)1960调整: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经验:

初步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教训:

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劳动者积极性。

确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模和速度等方面,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

二十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

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作用:

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二十二、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所有制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1992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十三、对外开放

1)过程:

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2)开放格局:

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二十四: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社会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政策的推动。

一些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传统习俗。

二十五、第一部自摄影片:

定军山

世界史

一、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发展

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政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影响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过程:

梭仑改革(民主制开端)克里斯提尼(民主制确立)伯利克里(民主制繁荣)

主要内容:

公民大会(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意义: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对近代西方民主产生极大影响。

*能够集中集体智慧,减少以权谋私。

*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

消极: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是其最大历史局限。

三、古罗马——罗马法

1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典为完备

2《十二铜表法》是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

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利益。

罗马法作用:

调节社会纠纷,缓和社会矛盾。

维系帝国统治。

四、英国

1)《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特点

A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B民主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

五、美国

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

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注:

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约,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的内容:

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

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特点:

君主专制)

八、《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九、俄国十月革命

1)过程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四月提纲,列宁提出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十月革命,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占冬宫,起义胜利

2)意义:

A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封建落后状态,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给各国无产阶级和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十、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1)背景:

美苏间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矛盾根源)

2)两极对峙表现为冷战形式

冷战表现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标志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与苏联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看看)

西欧依附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裂为两部分

两强全面对抗,核战威胁世界

两强势均力敌,大战暂时避免

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2、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多极冲击两极:

A欧共体成立: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其政治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国家的发展。

使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严重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

B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C亚非拉美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

不结盟运动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中国国际地位的恢复和提升。

2)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标志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

3)世界多极化趋势作用: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世界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十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国在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许多落后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十二、新航路开辟

1)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

2)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

发现美洲新大陆

十三、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交通运输业革命(铁路运输时代、海上交通)

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部门

2)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是最重要推动力

电力通讯(电话、电报)新兴工业部门(电影公司等)

内燃机交通(汽车、飞机)

化学(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塑料)

炼钢(平炉炼钢法等)

十四、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1)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极度扩大。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定。

2)特点:

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

各国以邻为壑的反危机措施加剧了危机,并使国际关系恶化。

经济危机引发各国空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

法西斯势力乘机抬头。

2、美国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胡佛政府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难以解决危机

2)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调整工业生产,消除生产过剩。

调节农业生产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

3)特点:

政府干预经济,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

十五、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推行国家干预的方式

国家福利制度

十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残酷的战争环境使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争结束后,该政策被延续,引发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成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度的必要性。

十七、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该模式的经验教训:

积极作用:

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短期内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

消极作用:

超越苏联生产力水平,从长远看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十八、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但只是原有体制上的局部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与美国军备竞赛

3)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进而政治改革引发混乱,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改革是复杂的、艰巨的、曲折的。

十九、二战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这两个国际金融组织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的成立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成立。

2)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该体系的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贸易体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属于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反映二战后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二十、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化

表现为:

欧盟(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乃至军事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APEC)

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欧洲各国合作更广泛和紧密,欧洲一体化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二十一、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看看)

1)表现:

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有利于中国及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但也带来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竞争中求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共同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些发达国家将利润高、污染大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引发环境问题。

经济危机一旦爆发,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经济全球化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经济,是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问题。

二十二、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

1)代表:

高潮法国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

自由、民主、平等

卢梭:

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德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以人为本、尊重他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

2)评价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发展):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教权、专制王权、特权,提倡民主、自由、平等。

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具有政治革命性质

形成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舆论准备。

二十三、牛顿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建立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是物理学的第一次大飞跃,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人类科学时代开始。

引发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科学基础。

二十四、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发展作用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

使资本主义确立全球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为紧密。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万家灯火、通讯便捷、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