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6592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心雕龙Word文件下载.docx

此事迹贵文之征也。

褒美子产,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

” 

  3以教化的视角解读作品的艺术手法与内容。

刘勰以为,“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兴以�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刘勰把“兴”当做了宣传教化的途径,极力强调《诗经》的比兴手法。

而对于《乐府》,刘勰评其为“若夫艳歌娈婉,怨志�绝,淫辞在曲,正响焉声”,没有讽喻的婚恋之歌被斥为郑卫之声。

可见,政教作用已经成为刘勰评价作品的一个主要参照点。

另外,刘勰还非常喜欢根植于现实的作品。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

”作品要随着时代和现实而变,要反映当代风貌: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见《时序》),而“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见《明诗》),褒贬之情寓于其中。

刘勰强调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认为只有反映现实的作品才能发挥很好的社会作用,否则风化便成为了空中楼阁,没有了根基:

“昔在陶唐!

德盛化钧!

野老吐何力之谈!

郊童含不识之歌”,“逮姬文之盛德,《周南》勤而不怨;

大王之化淳,《�风》乐而不淫。

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此观点明显地接受了《礼记》和《诗大序》中“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显著特点,就是与玄学相结合。

当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为大乘般若学,这种学说以“空”为本,与玄学以“无”为本,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它的义理有利于补充和丰富玄学。

因此,它得以借助玄风的大畅很快地传播开来。

当时的学术思想,或引佛入玄,或引玄入佛,佛学和玄学同受士族阶级的重视,二者同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佛学甚至后来居上,取玄学而代之。

刘勰生活的齐、梁之际,正是南朝佛学最为兴旺发展的时期。

南北朝时期,名僧与名士相结合,成为社会风气。

高僧多精通《老》、《庄》、《易》三玄;

而名士多倾慕《法华》、《维摩》诸经。

佛义和玄理相契合,成为他们相结合的思想基础。

刘勰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幼年贫困,后来做官,曾任梁临川王萧宏记室,南康王萧绩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又任步兵校尉,与昭明太子萧统有深厚的文学交[2],说明他乃当时文学名流。

《刘勰传》说他长于佛理,其实他亦精通玄学,他所笃信的佛理就是玄学化的佛学。

当时佛学和玄学都属本体之学,注重体用、本末之辨,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是一致的。

例如刘勰说:

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佛之至也,则空玄无形而万象并应,寂灭无心而玄智弥照。

[3]这里说的“理归于一”之“一”和“本固无二”之“本”,即玄学之“本体”。

因为佛学是宗教,因此它将这个“本体”说成是彼岸的“妙法真境”。

刘勰还说:

大乘圆极,穷理尽妙,故明二谛以遣有,辨三空以标无。

[4]这是对玄学之体用、本末之辨所作的佛学解说,明二谛(真谛、俗谛)以遣有,即崇本抑末,遣有反无,以无为本;

辨三空以标无,即以三界唯空来证明玄学本体之“无”。

因此,可以说,佛学和玄学在义理上只有深浅之别,而没有根本上的抵牾。

当时佛学和玄学的区别:

即佛教乃宗教,它提倡出世主义,要人弃俗出家,脱离尘世;

而玄学仍为世俗哲学,它倡名教出于自然,不强调有脱离尘世的“彼岸”。

这样,佛学与玄学便发生道俗之分,站在出家人立场上,自然要视佛学为高,这从刘勰对老子的评价可以看出:

寻柱史嘉遯,实惟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

理归静一,化本虚柔。

然而三世弗纪,慧业靡闻,斯乃导俗之良书,非出世之妙经也。

[5]这里“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是从哲学根本问题上肯定老子的唯心主义,但老子至多教人过隐逸生活,并没有提出“彼岸”世界,因此,刘勰仅仅将老子的学说归结为有益于导俗,而认为它远不如佛教可以使人超脱尘世。

刘勰这里虽是评论老子,实际上也是对佛学和玄学作出了比较与评价。

晋宋之后,道教重新兴起,并得到士族的支持,于是同佛教发生对抗,双方曾展开激烈争论。

有齐道士作《三破论》,用夷夏之辨攻击佛教为夷狄之教,与中国固有伦常相违背。

刘勰作《灭惑论》辨佛道之优劣,予以驳斥。

他的论点大致如下:

第一,关于二教之优劣。

刘勰说:

夫佛法练神,道教练形。

形器必终,碍于一垣之裏。

神识无穷,再抚六合之外。

明者资于无穷,教以胜慧;

闇者恋其必终,诳以仙术,极于饵药。

慧业始于观禅,禅练真识,故精妙而泥洹可冀。

药驻伪器,故精思而翻腾无期。

若乃弃妙宝藏,遗智养身,据理寻之,其伪可知。

[6]这里所说“佛法练神,道教练形”,是指佛教追求精神上之解脱,死后成佛,而道教则追求肉体成仙,长生不死。

刘勰认为,道教留恋长生不死,不从肉体得到解脱,总要受到物质世界的局限,即所谓“形器必终,碍于一垣之裏”。

形器必终,是说人的肉体没有不死的,怕死而求长生,那是自欺欺人。

刘勰认为人的肉体总是要死的,这种认识是合理的,但他主张人的灵魂(神识)可以脱离肉体得到永生,则是荒谬的。

所谓“神识无穷”,即认为精神可以超越物质世界之上,这就是佛教主张灵魂不灭并作为进行修炼的依据。

刘勰说的“禅练真识,故精妙而泥洹可冀”,是认为经过禅定,使灵魂超脱肉体便可升入天国。

这种修炼方法有它理论上的根据,他说“据理寻之”,即运用玄学剖析义理的方法,从唯心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上作出证明。

所谓“神识无穷,再抚六合之外”,本是玄学对精神作用的看法。

刘勰认为无论从修养方法上或剖析义理上,都可以看出佛教之高超和道教之低劣。

他进一步攻击道教:

“若乃神仙小道,名为五通,福极生天,体尽飞腾。

神通而未免有漏,寿远而不能无终。

功非饵药,德沿业修。

于是愚狡方士,伪讬遂滋”[7]。

道教的神仙修炼方法远不如佛教的宗教修养方法细腻,它虽然庸劣低级,但它更能迎合世俗,因而容易为别有用心的方士利用,以欺骗愚昧无知的百姓。

刘勰甚至用张角、李弘和卢悚、孙恩的起事提出警告,要统治者警惕道教的传播,以防止引起严重的后果。

可见,当时佛道二教的斗争是很激烈的。

第二,刘勰力辨佛教与儒家的礼义伦常并无违背。

他以玄学的体用观论证佛法无边,包罗万象,儒家提倡的伦常道德也包含在佛法之内。

他说:

幽数潜会,莫见其极;

冥功日用,靡识其然。

但言万象既生,假名遂立,梵言菩提,汉语曰道。

其显迹也,则金容以表圣,应俗则王宫以现生,拔愚以四禅为始,进慧以十地为阶。

总龙鬼而均诱,涵蠢动而等慈。

权教无方,不以道俗乖应;

妙化无外,岂以华戎阻情?

[8]佛是至善之体,广大无边。

这个“体”,佛语是“菩提”,汉语是“道”,而万象(假名)则是这“体”之用,道体无形而万象有形,用不离体,“真谛”、“俗谛”不二,故能通过修炼成佛。

由于佛法无边,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众生平等,慈航普渡,故不以道俗乖应,华戎阻情。

刘勰又说:

经典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

解同由妙,故梵、汉语隔而化通。

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俗;

地有东西,故国限内外。

其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

[9]这实际是调和儒佛的主张,所谓“教殊道契”,“语隔化通”,是认为二教并无本质区别。

刘勰虽认为佛比儒高,有精粗、道俗之分,但他将儒佛归结为“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认为二者是殊教同归,便给了儒家以相当高的地位。

当时持反佛主张者多以华夷之辨作为破除佛教的有力根据。

因此,佛教要在中国生根发展,必须适应中国伦理道德,表明它的宗旨和儒家提倡的中国固有的礼教并行不悖。

刘勰说,“夫孝理至极,道俗同贯,虽内外迹殊,而神用一揆”[10],就是要在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

正是这种“道俗同贯”“神用一揆”的主张,使孔子在佛家亦有崇高地位。

刘勰出身于士族儒生,尽管他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上,说佛比儒高,然而他的地主阶级的根本立场绝不会和儒家相违背,他所说“教殊道契”、“道俗同贯”,无非是要儒佛二道巧妙地结合起来,既维护佛,又维护儒,这恰好代表了当时南朝佛儒合流的倾向。

第三,刘勰力辨佛教之出世主义不仅不违背儒家的伦常,而且是从更高的意义上对这种伦常的维护。

是以谘亲出家,《法华》明其义;

听而后学,《维摩》标其例,岂忘本哉,有由然也。

彼皆照悟神理而鉴烛人世,过驷马于格言,逝川伤于上哲。

故知瞬息尽养,无济幽灵,学道拔亲,则冥苦永灭。

[11]修养成佛,到彼岸去,则可永离人世或地狱之苦,这样才能最好地完成孝道。

因此,天国和人世间的伦常并无违背,天国不过使尘世的道德更加完善罢了。

刘勰认为,人在尘世积德为善也是佛的要求,他更从因果上说明人生尘世乃前世注定:

夫棲形禀识,理定前业,入道居俗,事系因果。

是以释迦出世,化洽天人,御国统家,并证道迹。

[12]因此,要遵从佛道,生活于尘世的人便应尽人道,忠君孝父母。

但因天国比尘世超越,要获得正果,难免要对尘世的伦常恩爱有所割舍,所谓:

“澄神灭爱,修道弃饰,理出常均,教必翻俗。

”[13]归根结底还是要到“彼岸”去,而这也是佛道的尊贵高超之处,他又说:

“佛道之尊,标出三界,神教妙本,群致玄宗。

”[14]这种诱人出家的主张表明佛教较玄学更具麻痹消极作用。

佛教的消极作用不仅表现在士族阶级用来进行自我麻醉,而且还诱惑大量劳动群众信佛出家,以消解他们的反抗。

2.《文心雕龙》全书总纲(五篇)内部构成关系,阐述怎样的论文原则。

自《原道》至《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刘勰自称这是在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

这五篇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正纬》、《辨骚》为另一组。

《原道》等三篇关系非常密切,道、圣、文是三位一体,所谓“道沿圣以成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而其归宿则在于说明圣人之文(即《五经》)是文章的楷模。

刘勰认为:

文章是道的表现,古代圣人创作文章来表现道,用以治理国家,进行教化。

圣人的文章很雅丽,“衔华佩实”,在思想上、形式上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更指出:

如果作文能宗法五经,则有六种优点(即“六义”之美):

一是“情深而不诡”,即感情深挚而不浮诡;

二是“风清而不杂”,即风貌清明而不芜杂;

三是“事信而不诞”,即记事信实而不荒诞;

四是“义直而不回”,即思想正直而不邪曲;

五是“体约而不芜”,即体制要约而不杂乱;

六是“文丽而不淫”,即文辞美丽而不淫艳。

情深、事信、义直三点是就思想内容说的,风清、体约、文丽三点是就艺术形式和风格说的。

如果不宗法《五经》,就会追随楚辞汉赋的流弊而不能自拔。

所以《原道》等三篇的主旨就在强调作文必须宗经。

刘勰虽然强调宗经,反对片面学习“楚艳汉侈”,但他对《五经》以后文学方面的新创造,并不笼统地加以排斥,而是主张在宗经前提下适当吸收。

《正纬》篇从四个方面指责纬书多伪,与经背谬,但也肯定纬书“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指出它们在题材、文辞方面均有可取之处,并为后人所采摭。

《辨骚》篇对《楚辞》各篇的思想艺术作了具体分析,指出它们有“同于风雅”的四事,也有“异乎经典”的四事,但总的说来,他对楚辞的评价很高,认为《离骚》是“奇文郁起”,“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

《楚辞》各篇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还指出了《楚辞》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最后,刘勰认为作文必须“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一作“贞”,意同“正”),翫华而不坠其实”。

所谓“真”、“实”,兼指规正的内容和朴实雅正的语言风格;

所谓“奇”、“华”,兼指奇特的内容和华美奇丽的语言风格。

因此,“真”、“实”、“奇”,“华”也可指综合内容和形式的艺术风格,即体制。

刘勰认为作文应以雅颂等经典为根本,同时尽量采取《楚辞》的优长,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这是他总结了《五经》、纬书、《楚辞》等书的文学特色以后对创作提出的一个总原则或总要求。

自汉末建安年代以迄南朝,诗赋和各体骈文日益发展,作家们大量写作诗赋,注意抒情写景,忽视儒家所倡导的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注意语言形式的华美,缺乏朴实的文风。

对此,李谔在《上隋文帝书》中曾加以猛烈攻击。

所谓“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

刘勰对这种“楚艳汉侈、流弊不还”的现象也有所不满,因此强调征圣宗经来加以纠正。

在《征圣》篇中,他指出圣人之文在政治教化、外交、修身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圣文雅丽,衔华佩实”,在《宗经》中,他指出宗经才有“六义”之美,都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

但另一方面,刘勰也非常重视文采,重视文学的创新和变化。

《五经》之文,除《诗经》、《左传》的许多篇章富有文采外,其他各经的绝大部分都是质朴少文的,刘勰却称道“圣文雅丽”,《通变》篇也说“商周(主要指《五经》)丽而雅”,强调其丽,这实际上是片面夸张了《五经》的文采,来适合他所树立的艺术标准。

他对《楚辞》奇丽之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气往轹古”,《时序》篇也大力赞美屈宋辞赋,以为“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这实际上是肯定《楚辞》在艺术上超越雅颂,有着巨大的创新。

《辨骚》实际上是酌骚。

在对骚赋与《五经》进行具体比较、剖析其同异以后,刘勰认为在不违背《五经》雅正文风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酌取《楚辞》的奇辞丽采,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

这种不囿于经书的旧传统,大胆肯定艺术上的发展与创新,是刘勰对文学创作总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善于总结历代文学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成果。

它不但是刘勰对文学创作提出的一个总原则或总要求,也是他评价历代作家作品的一个总标准。

刘勰把《辨骚》列入“文之枢纽”,而不是归于《明诗》、《诠赋》一类,正是由于通过《辨骚》,与《宗经》等篇联系起来,完整地表明了他这个基本思想。

2.解读《宗经》篇。

宗经的原则是什么?

(一)从“文之枢纽”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上看 

  关于《文心雕龙》一书的思想体系,好多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

一般来说,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言为“文之枢纽”;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部分,言各种文体之源流正变、剖析作家成败得失;

第三个部分可以称为创作论,言创作的方法技巧。

在这三个主要部分中“文之枢纽”自然是统领全局,以之为提纲挈领有条不紊的向外发散,使全书结构谨严,行文如“纵辔以骋节”(《明诗第六》)。

  在《序志》篇中,刘勰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

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即以道为本,师乎圣贤,体察六经,间取纬书,以骚为鉴。

从刘勰所用的五个程度词“本、师、体、酌、变”来看,“道”、“圣”、“经”、“纬”、“骚”虽然同为“文之枢纽”,实际上其各自的重要性还是有差异的。

“酌”,斟酌,适量、适度采用;

“变”,相对于“正”,即变体,可知同样居于“文之枢纽地位”的纬书、《离骚》,远没有“道”、“圣”、“经”重要。

  刘勰在《原道》篇说,“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可见在刘勰心中,因为圣贤能明道,所以后学者要“师乎圣贤”。

圣贤所垂之文,“三极彝训,其书曰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宗经第三》);

“《六经》以典奥为不刊”(《总术》第四十四),经书,就成为圣贤为世人明道的手段和工具,也成为了道的实质性载体。

由于大道非常人能识,圣贤业已作古,留存于世的只是圣贤之文。

所以说“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宗经》第三)”就这样,“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宗经”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文心雕龙》枢纽中的主题思想。

(二)从文体论各篇文章的行文体制上来看 

  在《序志》篇中,刘勰说其行文体制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其中前两句的意思是“推求各种文体的来源,叙述它的流变;

解释各种文体的名称,显示它的意义。

  纵观《文心雕龙》一书二十篇文体论,其“原始”、“释名”的部分鲜不以《六经》发挥。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

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

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

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宗经》第三)”刘勰在这里的四句话中,明确的把这二十种文体的来源追溯于《六经》。

据统计,《文心雕龙》共论述了三十五种文体,除上述记载的二十种文体外,论述的还有诗、骚、乐府、哀、碑、吊、杂文、谐、隐、史、诸子、移、封禅、表、启、议、对、书十八种文体。

实际上,有三种文体刘勰只是标出了它们的名称和指明它们的起源于经书,却并没有展开讨论,这三种文体分别是歌、辞、序。

这样,刘勰在论及这三十八种文体的发生发展时,毫无例外都没有绕开《六经》。

可以说,这些文体或最早见于《六经》之中,如:

论、说、辞、序、诏、策、章、奏、赋、颂、歌、赞、铭、诔、箴、祝、记、传、盟、檄;

或继承发挥《六经》,如:

骚、史等;

或《六经》在此种文体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如:

诗等。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

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宗经》第三)”作为历史上最古老各种文体的经典作品范例集成,《六经》无疑成为了我国古代各种文章之正体的光辉典范。

  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的行文中,出于一种自觉的“宗经”意识,所论之文无不以经书发端。

以《六经》为正体详述其流变,表现了其鲜明的“宗经”思想,并且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三)从创作论部分看“宗经”思想的指导性意义 

  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意图很明确,在《序志》篇,因为近世“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文坛混乱不堪,但当时没有人能提出完整的文学革新理论。

  刘勰具有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在论及当代文人创作之弊病,他的评价往往中肯。

而且在论著中多次旗帜鲜明提出这些问题,这些主要的问题有“讹而新”、“诡巧”、“穿凿取新”,“贵形似”、“务华弃实”等,并最终导致了当时的文风“离本弥甚,将遂讹滥”、“风末气衰”。

从刘勰多次论述的口吻来看,他对此是深恶痛绝,近乎破口大骂了。

在这样的文风笼罩下的南朝文坛,刘勰提出“矫讹翻浅,还宗经诰”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而既使从现在来看,这个观点也是非常正确的。

4.《文心雕龙》文体论有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一个篇目具体说明。

二、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

刘勰对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以及其创作特征的分析,是遵循着他对文体论所立下的四条原则,即“原始的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兴统”。

这样,依照这四条原则,就把各种文体的分析研究纳入了科学的研究程序之中。

刘勰对各种文体的历史发展,源流演变的论述,既全面深刻,又恰当准确。

如在《诠赋》篇中,文章一开头就指出:

“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

”这就是释名以彰义。

刘勰以历史的眼光,从上古时代的“献诗”、“赋诗”一直到秦代的杂赋、汉赋、晋赋,这就是“原始以表末”。

文中还提到战国时的荀卿《赋篇》,宋玉的《风赋》和《钓赋》,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贾渲的《鹏鸟赋》等篇。

再从“赞”这种文体的历史发展分析,也可看出刘勰论文,“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的特点。

“赞者,明也,助也。

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

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

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

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

而仲洽《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指明从流传在口头上的赞叹之言发展到文章中成为赞辞的过程,分析了赞辞由单纯的朴素语言美,演变为《史记》、《汉书》中赞语的典雅美,且兼有褒贬之功用。

刘勰接着进一步指出,郭璞写的《尔雅图赞》,赞语不仅仅限于赞美和批评人物及其行为,而且可以广泛用于对动植物进行褒贬,这样,赞这种文体的范围就大大地拓宽了。

5.《神思》篇“虚静”论中引用了什么文献,虚静说的理论内容?

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总纲的《神思》篇,其中心论旨是阐述作家创作的艺术想象问题,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不始于刘勰,陆机在《文赋》中就曾对艺术想象活动作过形象的描述。

陆机在《文赋》中论及作家进入创作构思伊始的状态说: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①刘勰汲取了陆机的观点,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描述艺术想象的情况说: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

”刘勰认为,作家的艺术构思之所以能够腾展想象的翅膀,首要的条件就是做到内心虚空静默,由此方能凝神志远,以搜求万物的形貌于胸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刘勰总结作家创作的主体条件时首先指出: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②刘勰把这一条件视为他所说的“驭文之首术”中的首要的一点。

并不是对老庄著作中既有的概念术语的沿用,而是对老庄论进入道无所应秉有的心气虚静状态的一种语义取用。

老庄的论虚静,是提出一种虚心静气的体认“道”的方式,它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然而刘勰征引老庄的虚静说,并不是从他原本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上来使用的,而是在思维方式和审美境界意义下的转用。

刘勰在《神思》篇中为了阐述作家创作虚静入神的道理,他对老庄的“虚静”说是在怎样的意义上取用,又是在怎样的意义下转用于作家创作的呢?

这是理解刘勰的“虚静”说的关键所在,实质上它也是如何认识老庄哲学的“虚静论”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说”的连接点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神思》篇中,“虚静”说是作为作家艺术创作的首备前提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创作主体虚化自己的心地,胸无成见,精神澄澈,通过内心的雪洗荡涤,以便给艺术想象活动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这样说来,作家在临文结构之前的虚静状态,其实也就是实现由生活态向审美态转变的精神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家排除了在现实中所染有的尘俗杂念,生成了艺术审美的心胸。

同时,作家进入了澄怀静默的状态之后,又可以在一个广袤的艺术空间中心志专诚的凭虚结想,用心构思,从对脑海所浮现的物相的凝神谛视中生成的审美意象。

作为文学创作理论的“虚静”说的这种理论蕴含,究其源是由老庄“修心静气以如道”的认知理论转用过来的,两者虽然不在一个理论层面上,但是它们所描述的作为认知主体(创作主体)的心智状态则是相似的。

老子认为体悟天道的方式是“涤除玄览”,这就是要荡涤人们心灵中既有的认知和欲求,使心灵不染一点世间尘杂,然后在诚明空灵的境界中以内心直观的方式通览万物,做到以虚入无,从而达到对到的直接体认和把握。

庄子更加强调道的不可知性和不确定性,认为世俗的一切知识都有悖于道,因此要想得道,只有彻底摆脱包括自己身心在内的一切,才能进入道的大美境界。

为了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方法。

所谓“心斋”就是在心灵中以虚对无,因为“惟道集虚”,而虚既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