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6353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

《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皇岛实习报告文档格式.docx

地质公园由柳江盆地地质景观区、祖山—燕塞湖—角山—长寿山地质地貌景观区和长城人文历史景观区三部分组成。

2005年7月,柳江盆地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实习目的、任务及工作方法

1.实习目的:

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认识,分析,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及整体规律认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实习任务:

通过本次地质实习,掌握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的确定;

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

地层综合柱状图、区域地质图编制及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等。

3.工作方法:

(1)踏勘,观察岩层出露,确定岩层岩性,产状,年代等。

(2)用测绳实测剖面,根据露头处岩性的变化确定岩层的分层位置,画出地质剖面图。

(3)以穿越法为主,在每组的区域里以500米为界线,找出每个岩性变化点,确定分层点位置,为下一步地质填图做准备。

二.地质概况

(一)地层层序及特征

本区地层分区属华北-东北南部地区、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地层属华北型。

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古近系-新近系外就华北地层而言出露较全。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包括新远古界的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的第四系。

但是我们这次实习主要观测到的地层是奥陶系冶里组到侏罗系北漂组地层。

1.奥陶系

(1)冶里组

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

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

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记因此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

属浅海沉积。

首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

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不决种等化石。

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记,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

(3)马家沟组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

本组岩性以碳酸镁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

化石有:

头足类和腹足类。

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边界十分较着。

碳酸镁岩具”刀坎痕”。

2.石炭系

(1)本溪组

本组岩性下部为陆相铁质砂岩或褐铁矿、粘土岩,有风化壳;

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再到湖泊、沼泽相粘土岩,夹3-5层海相泥灰岩透镜体,含F层耐火粘土。

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本组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

(2)太原组

本组有两个沉积韵律:

下韵律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铁质被氧化后呈黄褐色,具大型球形风化,有两组节理;

上韵律底部为薄层细粒岩屑砂岩,有小型球形风化,夹页岩及少量煤线。

本组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

3.二叠系

(1)山西组

本组有两个韵律,第1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

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池沼沉积。

首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

含植物化石:

芦木不决种、带科达、非常细轮叶。

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2)下石盒子组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沉积韵律。

与山西组分界标志明显:

山西组顶部为黑色含煤粘土矿;

下盒子组底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砾径5mm左右,紫红色,分选好,磨圆好。

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属于河流相、湖泊相沼泽沉积。

(3)上石盒子组

本组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夹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由1-2个沉积韵律层构成。

第一韵律底部是在A1层铝土矿之上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具大型斜层理,于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俗称南山砂岩。

本组属河流相沉积。

(4)石千峰组

本组是一套河流相紫色岩石,底部为含砾砂岩和砾岩,往上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及部分黄绿色泥岩。

本组于下伏地层石盒子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上石盒子组顶部为黄白色含砾岩屑长石砂岩,其上为石千峰组紫色含砾岩屑杂砂岩。

本组为干旱条件下的陆相沉积。

3.侏罗系

(1)北漂组

本组角度不整合于石千峰组之上,以本组底部的底砾岩同石千峰组分界。

本组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下段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及煤线为特征。

属于湖泊相沉积环境。

中段岩性为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和页岩,与北票组下段整合接触,属大陆湖泊、河流、沼泽相沉积。

上段岩性由灰黄色大砾岩、含砾粗砂岩、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含煤线,以底部大砾岩与中段分界。

(二)沉积岩

本区岩石种类繁多,按其成分可划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

这次的实习主要观测到的岩石以沉积岩为主。

1.陆源碎屑岩

(1)砾岩

本区砾岩层位分别为底砾岩和层间砾岩两种类型。

底砾岩分布在大旋回底部,即在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面上;

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他岩层中。

根据砾石成分,砾岩有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两种。

从砾岩的产状、成分以及岩石共生组合来看,不同层位的砾岩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成因。

(2)砂岩

按力度可分为粗砂岩(粒径介于2-0.5mm之间)、中砂岩(粒径介于0.5-0.25mm之间)和细砂岩(粒径介于0.25-0.1mm之间)。

按碎屑成分(石英、长石、岩屑)可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三大类,九种岩石。

按基质(又称杂基)含量和支撑类型又可分为净砂岩和杂砂岩两类。

前者基质含量小于15%,呈颗粒支撑类型;

后者基质含量大于15%,呈基质支撑类型。

①石英砂岩

石英含量大于90%,按基质分为净砂岩和杂砂岩。

前者水动力簸选作用强,泥质杂基已被冲走,呈颗粒支撑类型;

后者水动力簸选作用弱,杂基多,粉砂和泥质混积呈基质支撑类型。

石英砂岩在不同层位上的颜色不同,沉积环境不同,颗粒成熟度不同。

岩石颜色与胶结物和杂质颜色有关。

如石炭系的石英净砂岩为深灰色至白色;

侏罗系北票组的石英净砂岩为深灰色。

②长石石英砂岩

长石含量在10%-25%之间,石英含量大于65%,也可根据基质的含量分为净砂岩和杂砂岩。

野外露头往往发育有浅海相交错层理。

侏罗系北票组长石石英净砂岩为灰色,风化后呈灰黑色带褐色,在剖面上于含陆相植物化石的岩屑长石杂砂岩共生,为大陆湖泊相。

长石石英砂岩仅分布在北票组下段地层内,风化后为暗灰褐色,新鲜面为灰褐色或灰色,在剖面上常与含植物化石的岩屑长石杂砂岩共生,为大陆湖泊相沉积,水动力簸选作用弱磨圆度差。

③长石砂岩

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大于25%,风化作用不彻底、成熟度低、按基质也可以分为长石净砂岩和长石杂砂岩。

两者在颜色、碎屑含量、磨圆度及分选性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只是支撑类型不同。

长石杂砂岩基质含量大于15%,明显呈基质支撑。

长石净砂岩主要分布在二叠系、侏罗系北票组地层中;

长石杂砂岩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北票组和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中。

④岩屑质长石砂岩

石英含量小于65%、长石含量25%-100%、岩屑含量10%-25%,且岩屑含量少于长石含量。

按基质分为岩屑质长石净砂岩和岩屑质长石杂砂岩。

屑质长石净砂岩风化面为土黄色、黄褐色,新鲜面呈黄白色、灰白色带黄色色调,磨圆度差、分选性也差、肉眼可见岩屑。

岩屑质长石杂砂岩新鲜面颜色较岩屑长石净砂岩颜色深些,分选性差,磨圆度差,呈基质支撑。

屑质长石净砂岩主要分布在石千峰组地层中。

岩屑质长石杂砂岩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及北票组地层中均有分布。

⑤长石质岩屑砂岩

石英含量小于65%、岩屑含量25%-100%、长石含量10%-25%,且岩屑含量大于长石含量。

按其基质也可分为长石岩屑净砂岩和长石质岩屑杂砂岩两种。

颜色因岩屑哈含量增加而普遍较深,成灰绿色,风化后带铁锈色。

长石质岩屑净砂岩主要分布在本溪组地层中;

长石质岩屑杂砂岩主要分布在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中,少量分布在北票组上部。

(3)粉砂岩

粉砂岩因形成环境不同,成分和颜色各异。

粉砂岩在各时代地层中均有分布,且比较发育,如本溪组的的灰色钙质粉砂岩、黑色粉砂岩,太原组的生灰色粉砂岩,下石盒子组的灰色粉砂岩,石千峰组的紫红色粉砂岩,北票组的深灰色粉砂岩。

(4)黏土岩

本区黏土岩类型多,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黏土岩,在成分、颜色上也不同。

根据页理的有无,可分为泥岩和页岩两大类。

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是黑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的泥岩、页岩及铝土质岩。

2.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两种碳酸盐矿物组成。

以方解石为主的是石灰岩,以白云岩为主的是白云岩,这是碳酸盐岩的两种基本岩石类型。

实习区常见的碳酸盐按结构成因分类主要有一下几类。

(1)砾屑灰岩

砾屑含量大于50%,平面上砾屑呈薄饼状,剖面上呈狭长型,形似竹叶,故又称为竹叶状灰岩。

砾屑主要为内碎屑,是在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各种碳酸盐沉积物,受波浪、潮汐水流,风暴流、重力流等作用的冲刷侵蚀,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而形成的。

实习区冶里组地层中可见灰色砾屑灰岩。

(2)泥屑、砂碎、砾碎白云质灰岩

风化面皆为土黄色,新鲜面为浅黄色。

这些内碎屑具有碎屑沉积的特点,如斜层理、水平层理等,与化学沉积岩不同,风化表面上有粒度感。

(3)微晶白云质灰岩

白云石含量为25%-50%,分布不均匀,白云石富集处为肉红色,在镜下有交代方解石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马家沟组上部,是浅海相较深水环境下沉积的岩石。

风化面为土黄色,新鲜面为黄色。

往往出现在海退层序的上部层位,其下是泥灰岩或微晶灰岩,其上多是细晶白云岩。

(4)细晶白云岩

风化面和新鲜面都为肉黄色,中晶、细晶结构,是白云石交代镁方解石后形成的岩石,常与白云质灰岩共生。

细晶白云岩常含燧石结核或条带,这些黑色的或灰黑色的硅质结核或条带在白云岩内分布,而且不切割上、下层面,也不切割层理结构,其上下层理略有弯曲,表面硅质为原生沉积,系同生阶段富集成结核或条带的。

细晶白云岩主要分布在马家沟组上部,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下沉积。

(5)虫孔状灰岩及豹皮状灰岩

在灰泥沉积物中由于底栖生物钻孔,孔道穿过了细层并在成岩后得以保存,形成虫孔状灰岩。

如果虫孔被泥质填充,风化后岩石表面常常呈现出很多的虫孔状凹坑;

如果虫孔被白云质填充,风化后虫孔在岩石表面呈凸起的花斑状,常见于亮甲山组底部。

属浅海相较深水静水环境下沉积而形成的岩石。

在灰岩中有时分布有白云质团块,在风化面的表面上往往呈土黄色或棕褐色的花斑状,白云质花斑与周围灰质成分之间的界线参差不齐,称为豹皮状灰岩。

白云质花斑内以自形白云石为主,但尚保留有少量的方解石残余晶体,表明为白云石不均匀交代方解石所致。

(三)岩浆岩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本区的岩浆活动从方式上有深成侵入、浅成侵入、溢流熔岩及火山喷发等。

本区深成侵入岩分布在柳江向斜西侧和东南角。

浅成侵入体则广泛分布与向斜的两翼,而以东翼更甚。

本次实习主要观测有浅成侵入岩。

1.浅成侵入岩

本区浅成侵入岩体规模不大。

呈岩床,岩墙产出。

岩性从基性到酸性均有。

主要观测到的岩体特征如下:

(1)辉绿岩

辉绿岩呈岩墙,岩床,岩脉分布在亮甲山等地。

侵入于前中生代沉积岩或变质岩中。

呈灰黑色,灰绿色或黑灰色,镜下鉴定为斑状结构或无斑细粒—隐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灰绿结构至隐晶结构。

个别具球粒结。

(2)辉绿玢岩

呈岩墙、岩床或岩脉产出,见于亮甲山、潮水峪等地。

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为辉绿石,多已绿帘石化或碳酸盐化。

基质为隐晶质,镜下鉴定为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在亮甲山上辉绿玢岩岩墙中见有围岩捕虏体。

2.火山岩

(1)安山岩

安山岩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

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

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四)变质岩

变质岩由浅到深的构造分布为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块状。

本区的变质方式有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张岩子村出露的花岗片麻岩为混合岩体,是绥中花岗岩的一部分。

本地出露的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形成于25亿年前左右。

由于太古界为华北克拉通的基底,变质作用程度很高,为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深变质岩。

而浅变质作用形成的主要为板岩、千枚岩、片岩,原岩为泥岩。

千枚岩有细变质矿物,有透露性。

片岩以云母大量出现为特征。

(五)构造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皱带山海关拱区。

本区的地质构造主要为柳江向斜构造,其周围还有一些次级褶皱以及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断裂构造。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北西向断裂、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和东西向断裂。

下面逐一对本次实习中观察到的褶皱、断层、节理进行描述:

1.褶皱

(1)柳江向斜

该向斜北起城子峪,南到石龙山、南林子一代,长20Km。

东起娃娃峪西沟、张岩子,西到五庄、山羊寨一线,宽约8km,约占石门寨地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

向斜由新元古界—中生界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大多被侏罗系火山岩不整合覆盖,两翼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地层。

西翼地层向东倾斜,倾角一般大于50°

,个别地段大于80°

,甚至直立倒转。

东翼向西倾斜,倾角通常10°

到25°

之间。

西翼地层中南北向的陡倾逆断层发育,使局部地层直立、倒转,甚至造成地层的缺失。

东翼地层发育齐全,倾角较缓。

向斜轴线在黑石窑—旁水崖—老君山一线,靠近西翼区,轴面向西倾斜,倾角60~75度。

向斜枢纽波状起伏,总体趋势向北扬起。

南部转折端在付水寨、黑石窑一线,为一个近南北向不对称的短轴向斜,其大地构造属华北地台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南缘。

(2)柳观峪—秋子峪背斜

该背斜分布在柳观峪以东,秋子峪以南,呈北北东向延伸,出露长度达1.8km,宽度0.3km。

背斜核部在柳观峪以东,由府君山组地层组成,沿裂隙发育有重晶石脉。

背斜核部向北北东向延伸到汤河北岸,则出露毛庄组紫红色页岩和粉砂岩,逐渐倾没。

在柳观峪以东,背斜两翼由馒头组、毛庄组和徐庄组、张夏组地层组成;

两翼被一条NE45°

方向的顺扭断层切割,地层产状改变为NW330°

∠25°

NW335°

∠40°

,而东翼地层产状为E80°

∠28°

,E90°

∠23°

在汤河以北两翼由徐庄组地层组成。

两翼产状为NWW278°

∠41°

,NWW290°

∠26°

,向北逐渐转为NW342°

∠15°

东翼地层产状为NEE84°

∠34°

、由于受南北向挤压断层切割,地层产状变为NEE73°

∠80°

,SE141°

∠66°

该背斜受南北向挤压断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层切割。

北段挤压紧密,两翼地层西翼缓(倾角15°

到26°

),而东翼陡(倾角66°

到86°

);

南端两翼基本对称,倾角均为25°

到28°

,背斜比较宽阔。

(3)义院口背斜

该背斜位于义院口煤矿公路旁,规模较小,由二叠系深灰色、灰黑色砂质页岩、砂岩及含砾砂岩组成,属于柳江向斜北端的次一级褶皱。

岩层连续弯曲,核部地层为砂质页岩,两翼地层为砂岩和含砾砂岩。

枢纽向北东东倾伏,转折端岩层产状65°

北翼较缓,产状5°

南翼较陡,产状为140°

∠60°

.转折端圆滑,并发育向核部收敛的放射状节理。

此外,在驻曹营、伍庄、教军场等地也发育柳江向斜的次一级褶皱。

(4)沙河寨东褶皱

在沙河寨东河床西岸发育有东西向平缓褶皱,由府君山组石灰岩和馒头组砖红色页岩组成,轴面产状356°

、202°

∠84°

2.断裂

本区断裂主要发育在柳江向斜四周,各种性质断裂均发育,规模较小,时代也不一致,显示了柳江向斜对断裂的控制作用。

(1)上平山—南林子—南刁部落逆断层

该断层分布在柳江向斜的南端,规模较大,由上平山经石龙山向东延伸至南林子、南刁部落,从东向西展布,长约10km。

在南林子断层面产状为170∠74,上盘为绥中花岗岩,向北逆冲到长龙山组之上。

在南刁部落又见有长龙山组逆冲在馒头组、徐庄组、张夏组之上。

断层面舒缓波状、断裂带具片理化现象。

此外,与该逆断层相伴生的尚有北西与北东向扭性断层。

沿石龙山向西追索,发现该断层未切割北票组地层,北票组明显与下伏二叠统石千峰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推断该断层形成于印支运动。

(2)柳江向斜西翼区南北走向逆冲断层密集带

发育在响山岩体与柳江向斜西翼之间,断裂带长约10km宽200m到300m,断层面向西倾斜,倾角60~75,断层附近岩层直立或倒转,构造透镜体及断层带劈理发育,断层切割了古生界和侏罗系。

该断裂带为响山岩体侵入挤压地层形成,形成时代与响山岩体就位时间一致。

(3)北林子—潮水峪断层

该断层出露在柳江向斜东翼,呈南北向延伸。

南段:

出露在石门寨—北林子。

在126高地,断层带宽15m,向东陡倾,西盘为张夏组,东盘为亮甲山组,断层带内由东向西依次是正长斑岩脉、硅化角砾岩脉和石英脉。

断层带东侧见有10cm宽的断层缝,断面间断层泥、片理化及断面上的竖直擦痕,表明该断层张性活动后曾遭受过挤压。

北段:

出露在潮水峪一带。

断层面向西陡倾,下盘为冶里组厚层灰岩,上盘为凤山组泥质条带灰岩,断层面无论在倾斜方向上还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现为舒缓波状。

断面上镜面、竖直擦痕、阶步以及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等压性特征明显。

(4)鸡冠山—大平台正断层组合

鸡冠山—大平台正断层组合成地堑,称为汤河地堑。

该地堑是由4条断层组成,大平台、小平台各一条;

鸡冠山西北侧2条,汤河河谷是共用下降盘。

断层面近直立;

地层是长龙山组和绥中花岗岩。

4条断层向西南方向收敛,向东南方向发散,延伸不远。

除了上述断层之外,在实习区各类岩石中普遍有节理发育,主要为剪节理,其次为张节理。

按节理的延伸方向,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四组,其中前两组最为发育。

在断层带内及两层,节理更为发育。

三.区域地址发展史

本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的东段,地质发展史与华北地台发展史基本一致,曾经历过基底形成、盖层演化、构造变形改造等几个重要阶段。

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

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

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

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自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该层发展阶段,但在中、新元古代地形起伏还是比较明显的,地台北部的燕山地区发育北东东向的狭长海槽,并有隆起带相间。

从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末期,华北地台总体处于海侵环境,地壳运动主要发生在海盆内部。

早寒武世华北地台再度下降,在本区表现为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假整合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之上。

早寒武世府君山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上升,曾一度出现沉积间断,即馒头组与下府君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而其余时期虽有短期上升,但沉积是连续的,地层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中奥陶世晚期,整个华北地台再次全面上升成陆,转入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地史时期,因此,实习区和华北地台其他地区一样,缺失这一时期的沉积,并形成广泛分布的古风化壳。

在古风化壳上形成了残积型为主的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

中石炭世,华北地台又开始缓慢沉降,中、晚石炭世沉积的主体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

晚石炭世末期地壳上升,致使华北地台的主体基本脱离海洋环境,转为陆地环境。

早二叠世沉积为一套以湖相、沼泽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建造,晚二叠世沉积为一套不含煤的河湖相碎屑建造。

早—中三叠世本区处于上升阶段,缺失沉积。

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在东邻辽宁省内比较强烈,往西进入实习区明显减弱。

在实习区,印支运动造成了下侏罗统北票组与下伏古生界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侏罗纪发生了对我国东部地区影响极为强烈的燕山运动。

早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Ⅰ幕较弱,在本区表现为由局部掀动而造成的中、下侏罗统之间的弱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中侏罗世以来,地壳活动进一步发展,基底断裂继承性活动,发生了裂隙式火山喷发,并有岩浆岩侵入,在本区形成了中侏罗统髫髻山组中性火山岩。

中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Ⅱ幕比较强烈,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广泛发育轴向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基底断裂复活并产生新断裂。

实习区最重要的地质构造——柳江向斜的初始形态就是燕山运动Ⅱ幕造成的,可能当时的轴向是北东向或北北东向,两翼倾角都是比较平缓并且接近相等的。

晚侏罗世为地壳剧烈活动时期,火山活动有中性和酸性岩浆喷发,在实习区形成上侏罗统孙家梁组火山岩。

晚侏罗世末的燕山运动主幕—第三幕造成了区域性的强烈构造变形和大规模岩体侵入。

在实习区表现为大规模的酸性深成侵入活动,形成响山花岗岩基和后湖山花岗岩株,它们侵入于孙家梁组及更老的地层中。

位于柳江向斜南段西侧的响山花岗岩岩基侵入时对周围产生侧向挤压,导致柳江向斜进一步变形。

向斜南端西侧受到由西向东的挤压力,造成褶皱轴向由近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变为近南北向,向斜西翼地层产状变陡,发育南北向逆断层,局部地层直立、倒转或缺失;

而东翼地层受影响很小,倾角较缓,南北向逆断层不发育。

燕山运动Ⅱ、Ⅲ幕形成了区域主体构造格局,在实习区形成了柳江向斜和一些新断裂,并且使老断裂重新开始活动。

从白垩纪开始,区域构造运动强度总体上逐渐减弱,全区总体上升遭受剥蚀,局部地区出现裂谷和断陷盆地。

实习区地壳上升运动明显,并且西北部抬升幅度大于东南部,全区缺失白垩纪—新近纪的沉积,在古近纪—第四纪早期发育了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