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6341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必备高考物理总复习策略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与b态相比,a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

B.与a态相比,b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

C.在相同时间内,a、b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从a态到b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外界释放了热量

【解析】由题意知Pa=Pb,

因为Ta<

Tb,故Va<

Vb,即a态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多,故选项A对;

因Pa=Pb,故FaS塞=FbS塞,即Fa=Fb,亦即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Ia=Ib,故选项B错C对;

从a态到b态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对外界做功,同时从外界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故选AC。

题目中气缸被放在了冰水混合物中,使内部气体进行等压变化,然后考查气体分子对器壁的冲量。

这就和考生平时见到的题不一样了,考生平时遇到的情景通常比较单一。

再如2007年全国卷I中第18题

【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

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

力F可按图(a)、(b)、(c)、(d)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与mg的比值,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已知此物体在t=0时速度为零,若用v1、v2、v3、v4分别表示上述四种受力情况下物体在3s末的速率,则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

A.v1B.v2

C.v3D.v4

【解析】对物体应用动量定理,

(a)(-0.5mg-mgsin30°

)×

2+(0.5mg-mgsin30°

1=-mv1;

(b)(0.5mg-mgsin30°

1+(一mgsin30°

1+(-0.5mg-mgsin30°

1=-mv2;

(c)(-mgsin30°

2=-mv3;

(d)(-0.5mg-mgsin30°

2+(mg一mgsin30°

1=-mv4;

由(c)(3)(c)(d)得:

v1=2g,v2=1.5g,v3=2.5g,v4=1.5g,故选项C正确。

试题所描述的情景图是所有考生都非常熟悉的斜面问题,但题中给出外力F的方式也别出心裁,以函数图像的方式给出,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弄清外力F的特点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还有像2007年全国卷I中第14题,全国卷Ⅱ中第20题,四川卷中第17题等。

(2)不回避经典

在最近几年高考题中,都出现了曾经考过,或者是常见的优秀陈题,但在这些题的基础上又做了改编,使常规中见新意。

2007年的理综物理试题更是如此。

【例3】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

已知a点的电势为20V,b点的电势为24V,d点的电势为4V,如图,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A.4VB.8V

C.12VD.24V

【解析】连接bd,并取五等分点e、f、g、h,则由右图可知Ue=20V=Ua,Uf=16V,Ug=12V,Uh=8V=Uc。

故选B

此题与1999年全国I卷第15题非常相似。

又如2007年全国卷I第21题与2005年全国卷I第19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4】如图所示,LOO’L’为一折线,它所形成的两个角∠LOO’和∠OO’L’均为45°

折线的右边有一匀强磁场,其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沿垂直于OO’的方向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运动,在t=0的刻恰好位于图中所示位置。

以逆时针方向为导线框中电流的正方向,在下面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电流-时间(I-t)关系的是(时间以l/v为单位)()

【解析】切割磁感线的是正方形线框的上下两边,由右手定则可知图D正确。

【2005年全国卷I第19题】图中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虚线间的距离为l,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abcd是位于纸面内的梯形线圈,ad与bc间的距离也为l。

t=0时刻,bc边与磁场区域边界重合(如图)。

现令线圈以恒定的速度v沿垂直于磁场区域边界的方向穿过磁场区域。

取沿a→b→c→d→a的感应电流为正,则在线圈穿越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可能是(B)

这些题属常规题,学生都非常熟悉,但对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没必要因为是陈题而刻意回避。

(3)考查实验能力、突出实践创新

2007年全国卷I的实验题是今年物理卷变化最大的试题,打破了以往的电学设计试题为主体的格局。

以往第一道实验题往往考的是力学或者光学实验,而第二道实验题则考电学的设计性实验,而这道设计性实验因为分值较大,而且题型丰富,所以在复习备考时往往将它作为重点而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今年的实验题偏反其道而行之,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这道题的失分较多。

【例5】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

,其中v10和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1和v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

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

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

实验步骤如下:

安装好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第一步:

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

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二步:

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C点,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

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三步: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上述实验中,

①P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M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N点是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

②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

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

③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OM、OP、ON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P点是在实验的第一步中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

M点是小球1与小球2碰撞后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

N点是小球2落点的平均位置

②小球从槽口C飞出后作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设为t,则有

OP=v10t

OM=v1t

ON=v2t

小球2碰撞前静止,v20=0

③OP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和ON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是一道信息题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力学创新信息实验题,紧贴奥赛前沿,突出知识回归.尽管如此,但只要考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要验证没有出现过的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也并不困难。

另外,出现了理综卷一直没有出现过的示波器的使用,这关键要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加强操作训练,试想没有平时扎实的实验操作,要完全做对这道示波器的使用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也体现了高考对复杂基本的实验仪器使用的重视。

【例6】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

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原来增加了5条。

用△n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之差,E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

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n和E的可能值为

A.△n=1,13.22eV<E<13.32eV

B.△n=2,13.22eV<E<13.32eV

C.△n=1,12.75eV<E<13.06eV

D.△n=2,12.75eV<E<13.06eV

【解析】原来光谱线数目

调高电子的能量后,光谱线数目

,得两解:

n=4,m=2或n=6,m=5。

故当Δn=2时,E4-El<

E<

E5-El即选项D正确;

当Δn=l时,E6-E1<E<

E7-E1,即选项A正确。

答案:

AD

(4)突出数理能力,重视数形结合

2007年全国卷I中有10道试题涉及图像、图形、图表,全国卷Ⅱ中有8道试题涉及图像与图形,四川卷中有9道试题涉及图像与图形。

要求考生认真领会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分析图像所表达的物理过程,提取图像的有效信息,再用合理方法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试题从数理结合角度进行陈题新编、创新情景,对考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是今年物理试题的一大亮点。

【例7】

两平面荧光屏互相垂直放置,在两屏内分别取垂直于两屏交线的直线为x轴和y轴,交点O为原点,如图所示,在y>0,0<x<a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y>0,x>a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两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

在O点有一处小孔,一束质量为m、带电量为q(q>0)的粒子沿x轴经小孔射入磁场,最后扎在竖直和水平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亮。

入射粒子的速度可取从零到某一最大值之间的各种数值。

已知速度最大的粒子在0<x<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与在x>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5,在磁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7T/12,其中T为该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周期。

试求两个荧光屏上亮线的范围(不计重力的影响)。

【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问题,是常规题。

但因有两个磁场区域,因此除了过程复杂外,还要求考生能描绘出粒子运动轨迹的图像。

而能否画出这个粒子运动轨迹的图像,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改要求,也是今年物理试题的一个特征。

【解析】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

速度小的粒子将在x<a的区域走完半圆,射到竖直屏上。

半圆的直径在y轴上,半径的范围从0到a,屏上发亮的范围从0到2a。

轨道半径大于a的粒子开始进入右侧磁场,考虑r=a的极限情况,这种粒子在右侧的圆轨迹与x轴在D点相切(虚线),OD=2a,这是水平屏上发亮范围的左边界。

速度最大的粒子的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它由两段圆弧组成,圆心分别为C和C’,C在y轴上,由对称性可知C’在x=2a直线上。

设t1为粒子在0<x<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t2为在x>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由题意可知

解得:

由两式和对称性可得:

∠OCM=60°

∠MC’N=60°

360°

=150°

所以∠NC’P=150°

-60°

=90°

圆周,因此,圆心C’在x轴上。

设速度为最大值粒子的轨道半径为R,由直角ΔCOC/可得

2Rsin60°

=2a

由图可知OP=2a+R,因此水平荧光屏发亮范围的右边界的坐标

(5)联系实际,巧设情景

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STS),联系中学生实际,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这也是2007年理综物理试题的特征之一.

尤其是全国卷I更为突出,如:

第14题以发现首颗“宜居”行星为背景来考查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例8】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N,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A.0.5B.2.

C.3.2D.4

【解析】根据行星对人的万有引力等于人的重力可知:

,答案:

B

第23题与逐渐升温的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接力跑中的交接棒为试题背景来考查运动规律的应用等。

【例9】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

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

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

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

⑴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

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S1和S2,则:

S1=S2+S0

联立以上四式解得:

⑵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

完成交接棒时,乙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

L-S2=6.5m

题目避免了死记硬背现象,或巧设问题情景,或活用知识规律,使所学知识鲜活了起来.有些则着眼于科技前沿,立足于高中课本知识,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联想、迁移、分析的能力和科学素养、思维、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到:

高新技术虽然既“高”,又“新”,可是同样是依赖于我们熟悉的传统的基础知识,并非空中楼阁,高不可攀。

【例10】目前,滑板运动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如图是某滑板运动员在一次表演时的一部分赛道在竖直平面内的示意图,赛道光滑,FGI为圆弧赛道,半径R=6.5m,G为最低点并与水平赛道BC位于同一水平面,KA、DE平台的高度都为h=18m。

B、C、F处平滑连接。

滑板a和b的质量均为m,m=5kg,运动员质量为M,M=45kg。

表演开始,运动员站在滑板b上,先让滑板a从A点静止下滑,t1=0.1s后再与b板一起从A点静止下滑。

滑上BC赛道后,运动员从b板跳到同方向运动的a板上,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2=0.6s。

(水平方向是匀速运动)。

运动员与a板一起沿CD赛道上滑后冲出赛道,落在EF赛道的P点,沿赛道滑行,经过G点时,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N=742.5N。

(滑板和运动员的所有运动都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计算时滑板和运动员都看作质点,取g=10m/s2)

⑴滑到G点时,运动员的速度是多大?

⑵运动员跳上滑板a后,在BC赛道上与滑板a共同运动的速度是多大?

⑶从表演开始到运动员滑至I的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改变了多少?

【解析】⑴在G点,运动员和滑板一起做圆周运动,设向心加速度为an,速度为

,运动员受到重力Mg、滑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N的作用,则:

解得:

=6.5m/s

⑵设滑板。

由A点静止下滑到BC赛道后速度为v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运动员与滑板一起由A点静止下滑到BC赛道后,速度也为v1,运动员由滑板b跳到滑板a,设蹬离滑板b时的水平速度为v2,在空中飞行的水平位移为s,则:

s=v2t2

设起跳时滑板a与滑板b的水平距离为s0,则:

s0=vltl

设滑板在t2时间内的位移为s1,则:

s1=v1t2

s=s0+s1

即:

v2t2=v1(t1+t2)

运动员落到滑板a后,与滑板a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l+Mv2=(m+M)v

由以上方程可解出:

代人数据解得:

v=6.9m/s

⑶设运动员离开滑板b后,滑板b的速度为v3,有

Mv2+mv3=(M+m)v1

可算出v3=-3m/s,有:

│v3│=3m/s<

v1=6m/s,b板将在两个平台之间来回运动,机械能不变。

系统的机械能改变为:

△E=88.75J

【例11】离子推进器是新一代航天动力装置,可用于卫星姿态控制和轨道修正。

推进剂从图中P处注入,在A处电离出正离子,BC之间加有恒定电压,正离子进入B时的速度忽略不计,经加速后形成电流为I的离子束后喷出。

已知推进器获得的推力为F,单位时间内喷出的离子质量为J。

为研究问题方便,假定离子推进器在太空中飞行时不受其他外力,忽略推进器运动速度。

⑴求加在BC间的电压U;

⑵为使离子推进器正常运行,必须在出口D处向正离子束注入电子,试解释其原因。

【解析】⑴设一个正离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加速后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定理有:

设离子推进器在Δt时间内喷出质量为ΔM的正离子,并以其为研究对象,推进器ΔM的作用力F/,由动量定理有:

F/Δt=ΔMv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F/=F

设加速后离子束的横截面积为S,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为n,则有:

I=nqvS

J=nmvS

两式相比可得:

又:

⑵推进器持续喷出正离子束,会使带有负电荷的电子留在其中,由于库仑力作用,将严重阻碍正离子的继续喷出,电子积累足够多时,甚至会将喷出的正离子再吸引回来,致使推进器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必须在出口D处发射电子注入到正离子束,以中和正离子,使推进器获得持续推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是历年高考题中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题目的设计上注重从生产、生活和新科技进展中取材,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能经常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形成运用学科视角去观察,洞悉社会的能力。

而这正是命题的方向所在。

二、08年高考理科综合下物理命题的趋势

从上面对2007年理综物理试题的命题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试卷很好地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特点,传统中求变化,平稳中谋创新,鉴于此,根据高考命题平稳过渡的原则,对2008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

1.选择题

选择题会更注重知识点的融合,一道试题出现不同章节的知识的交叉会更多,但试题难度不会增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非重点内容一般仍会在选择题中出现,另外4题选择题仍会是两题力学和两题电磁学。

交流电、传感器的问题可能会在选择题中出现,毕竟作为高中物理的必要部分,交流电已经连续4年没有在全国卷I中出现了。

另外,8个选择题中一般仍以2~4题为多选题,且正确选项仍两个的为主,这样既注意到选择项的干扰作用,又顾及到考生思考时间的分配问题。

多数选择题仍会给出图像。

2.实验题

尽管今年的实验题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的,因为偶尔的变换也是必要的。

但电学实验的设计仍会是08年的主题,所以预测实验题仍以电学实验为主,且注意“组合型”电学题,可能会有一些创新意识。

但如果在力学、热学、光学中如果有最新科研成果作为素材,则也极有可能出现在实验中。

3.计算题

计算题总体难度会维持今年的水平,第23题仍会以牛顿力学和典型运动为考查主干,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运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注意区分似是而非的问题,注意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24题难度仍维持在今年的水平,可能会从更侧重于带电粒子的运动,或电磁感应,从中考查力和运动、功和能的关系,且配以必要的图表、图像或示意图等。

第25题难度也会保持不变,但以力学情景和电磁学为背景的命题可能性各占50%,试题一般会有必要的图像或示意图,且重在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剖解,重在物理模型建立后对物理规律的选择。

但也不排除从“竞赛题”改编而来的可能性,还有可能从“普通物理学”中改编而来,这种方法在2004年的高考中采用过。

三、今年的物理总复习怎么做?

--------几点建议

进入高三,随着新课的陆续结束,各科都将进入到高三的系统复习阶段。

同学们对高三复习都很重视,都希望通过系统的高三复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巩固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同时,不少同学对于高三复习充满了困惑与疑问,渴望知道高三复习的总体安排以及复习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物理总复习,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大部分学校采用的复习方法是“三轮复习法”,即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复习重点、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备不相同,第一阶段按章节复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例题,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引申、扩展;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重在学科内各项能力的提高,如可以分为基本知识体系专题、基本理论专题,实验设计专题,题型专题等;

第三阶段查漏补缺,重点突破。

各阶段复习的知识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复习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不同。

下面依次介绍。

Ⅰ、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时间约从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底。

本轮复习的主要任务:

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以教材内容体系为主线,分章节进行单元复习训练。

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目标是:

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建立章节的知识体系。

复习顺序可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进行。

第二轮复习中必须将实验内容贯穿其中。

一轮复习的质量影响二、三轮的复习,决定着最后高考的成败。

1.抓好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

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

复习时应注意:

(1)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

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

(2)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以便用比较法学习.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

(3)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4)注意从定义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