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流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民族学流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学流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播化学派
19S末至20C初形成于德国
基本理论:
与“进化论”(evolutionism)对立的“传播论”(diffusionism)——地理学家F.拉策尔“人类地理学派”观点影响。
创始人:
.格雷布纳
主要观点
文化圈学说:
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
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
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Kulturkreise)。
——德奥
泛埃及主义:
史密斯(Smith.William);
佩里
认为文明中心只有一个:
尼罗河流域
格雷布纳:
《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民族学方法论》(1911);
《民族学与历史》(1911);
《民族学》(1923)
安克曼:
《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施密特:
《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
《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
《民族和文化》(1924);
《民族学方法》(1937)。
三、美国历史学派
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1890年至1930年
产生背景:
19世纪末,正值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针锋相对之际。
博厄斯对两派学说均持批评态度,但其批评的重点是摩尔根和进化学派
博厄斯(Boas,Franz,)——反种族主义立场、并从科学上论证了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曾为反对欧美中心主义和种族压迫进行了坚决斗争。
主要观点及代表作:
这一学派以实证论和经验论为基础、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这是“历史的方法”,而坚决反对摩尔根所作的理论概括,认为他的理论体系是“思辨的方法”,完全不可取。
批评传播学派、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
然而,他们同样把文比看作是超社会的,否认文化发展的普遍规津、所提出的概念“文化区”、“文化丛”与“文化圈”无实质区别
代表作:
.罗维所着《初民社会》(1920)——批判摩尔根代表作
四、法国社会学年刊派
起源:
产生于19世纪末。
1839年成立了第一个民族学学术组织——巴黎民族学会。
创有《社会学年刊》。
这个学派重视实证主义哲学,用民族学资料研究社会问题。
孔德():
《实证哲学教程》
杜尔干(EmileDurkheim):
集体表象(collectiverepresentation);
集体意识(collectiveconscience)
民族学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研究,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张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着作:
《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莫斯(MarceMauss):
《赠予论》——制度的功能性,社会整体一致协调性
五、英国功能结构学派
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
功能学派较为重视现实,而不注重历时性研究——特点&
缺点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
“民族志之父”
观点:
他认为文化的功能是满足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或满足由文化衍生出来的包含着许多层次的制度需要。
研究人类学的目的在于教会殖民当局和企业主如何更适当的对待殖民地民族、将直接统治转变转变为间接统治。
着作:
《西太平洋航海者》
拉德克利夫—布朗:
(AlfredRadcliffe-Brown,原名AlfredBrown)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tionlism)
他不把文化视作可以直接考察的具体实体。
他认为可考察的是实际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也就是“结构”。
社会结构是个有机整体,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保持某个社会的结构,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集团成员个人的历史终结、并不中断仕会结构的连续性。
《安达曼岛人》
六、美国心理学派产生时间:
20世纪30年代
注重於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研究
被认为是“种族心理学派”——1952年﹐在纽约民族学家会议上受到亚欧多国批评。
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1934);
《菊与剑》:
把日本的国民性格描写成“精神失常的人”﹐断言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是由意识调节的。
“他们十分强调教师要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动作,孩子则必须老老实实地模仿。
两岁之前,父亲就让孩子盘腿端坐,两腿盘起来,脚背贴着地板。
刚开始时孩子很难做到不仰面朝天。
尤其是,端坐的要领之一是强调身子要稳定,不能乱动,不能改变姿势。
”
米德:
《三个原始社会的性生活和性情》(1935)、《男性和女性》(1949)
卡迪涅尔与R.林顿合着:
《社会的心理边境》(1945)。
心理学派十大流派:
内容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日内瓦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派。
七、结构主义学派
形成背景:
二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浪潮;
与战前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美国历史学派和英国功能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心课题:
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社会的无意识结构
基本方法:
通过建立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
这种方法在亲属关系和神话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莱维-斯特劳斯:
《亲属关系的初级结构》(1949)、《结构人类学》(第一卷1958、第二卷1973)、《神话集》(共四卷,1964、1966、1968、1971)
利奇:
《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克劳德·
莱维-斯特劳斯》(1970)。
八、新进化论学派
坚持进化论观点,但与19世纪有区别
斯图尔德把进化论称为“单线进化论”,把怀特进化论称为“普遍进化论”,称自己的理论为“多线进化论”。
怀特:
《文化的进化》
斯图尔德:
《文化变迁论》
九、文化相对论学派
文化相对论(culturalrelativism):
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
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
各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共同的﹐其价值是相同的﹐即它们都能起到对内团结本民族﹐对外表现为一个整体的作用。
——不加分析把所有文化都看作同等价值。
赫斯科维茨:
《人和人的劳动》(1948)
十、新心理学派
产生:
美国60年代以来掀起的小规模心理人类学复兴运动的产物
老心理学派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认识人类学”。
该派思潮目前在美国有一定的势力,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代表人物:
怀廷;
柴尔德;
许烺光
十一、社会生物学学派
物种的遗传基因是动物和人的形态与性质的物质基础;
各种生物能否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受自然选择而继续存在下去,要看它能否及时和稳定地把进化中获得的有利于生存斗争的基因,最大限度地传给下一代,还认为人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遗传因子。
威尔逊():
《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1957)——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家
民族志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
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套方法建立在一个概念上:
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个别地准确理解。
这种写作风格在形式上与历史上,均与旅行家书写与殖民地官员报告有所关联。
某些学术传统,特别是建构论与相对论的理论典范,运用民族志研究做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的本质。
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
其做为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记录资料,可区分为“巨观民族志”;
研究复杂社会、多样社区、多样社会机构或含有多样生活型态“单一社区”;
“微观民族志”,单单描绘某个异国小部落、中产阶级社区中一小群人的单一社会情境,或单一社会制度却含有多样社会情境者。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
1.最早的业余民族志
如二十四史中的“蛮夷传”
2.专业民族志
民族志专着的写作方式,将自己的描述和分析规定在单一的社会和时空。
它的优点在于使人类学研究注意到文化元素所处的社会场合和时空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学者能采用被研究者的观念分析他们的文化。
3.经典民族志模式
人类学家到一个田野点上进行调查,把观察到的地方的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
透过对部落社会的细部刻画,如经济交换关系,家族制度,宗教仪式过程,来说明社会整体和文化全貌。
马林诺夫斯基主张民族志的调查必须包容三大类的素材:
1、有关制度和风俗的整体概观;
2、对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
3、民族志的说明。
研究方法
观察与参与观察
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
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
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
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
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
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
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
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人类学家需要蒐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
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蒐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
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
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
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
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蒐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
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
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
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
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
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
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
民族志研究可补充并微调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