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6280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docx

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

2020高考历史高分解题方法技巧总结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程序式读题、分析题。

1读题干(粗读抓重点,精读抓细节)。

小声读或唇读,找到出题人和自己对话的感觉,不支离破碎的看句子,就像出题者说了一段

话,自己需要思考他要表达什么,有什么目的。

2分层,圈关键词(圈出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特别是转折递进的词语)

一个句子或逗号一层,画“/”分层。

根据阅读,读题干,分析内容层次。

3抓主旨(关键词)。

把一大堆文字用几个字概括,中心抓准。

从落脚点:

“这主要是因为……”“反映出”“这

有利于”“变化意味着”“由此可知”反过来体味题干材料。

4比较选项。

一般可以排除两个选项,不符合时间,程度词绝对化……

剩下两个纠结的需要比较选项的异同点、差别点,以“A,B”为例。

(1)如果A包含了B情况,选范围大的“A”。

但不能范围过大,必须符合题干范围。

(2)如果“A”是“破”:

摧毁了…;打破了…格局;…旧的…;

“B”是“立”:

建立了…新制度;开创了…格局;…新的…;

选“立”不选“破”。

(3)如果A选项符合一段话的中心主旨,表达了出题者意思,选“A”.

如果B仅符合部分题干,或部分内容的意思,无法与题干每一层对应,片面不选B。

即使B本身对,史实无误,找不出错来,也不选B。

(4)如果A史实无误,但片面,无法概括解释全部材料,而B史实有误,选A不选B。

(5)如果A出现了“快速”、“确立”一类程度词,慎选,“速度”可以选,“程度”上慎选。

但B选项片面或不符主旨,则选A不选B。

(注意:

一般“开始了”也不能选,但推动可以)

如果纠结2个选项:

①再次审题;②换角度;③主干知识优选(最能概括材料);④与题干可连成一句通顺的话;⑤比较选项。

5将选项代回题干、检验。

(二)、注意点

1、主语,题干的主语,与选项主语要一致,不能范围过大,或过少。

(1)苏格拉底…行为;选项:

“希腊人维护法律”,错误;原因:

苏格拉底≠希腊人。

(2)毛泽东认为…;选项:

“党中央做出了…决定”,错误;原因:

毛泽东不是自始至终代表党中央,要看时间。

2、材料优先,结合所学。

(“材料第一,书本第二”原则)

(1)“据此…”中的“此”。

选项:

课本的表述,错误;材料的内容是最先考虑的,因为“此”

是材料。

材料题主要考查解读史料能力,可能材料已经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所以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材料。

(2)“所以,他认为…”;选项:

课本的表述错误,个人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要看见熟悉的课本知识就选。

因为,大家知道材料题,一切从材料出发,要认真分析材料。

3、有年号(多个),有朝代(多个)…变化(数据)

(1):

从1840年到1894年,…由10%增到16%。

…;选项:

体现促成变化的关键词(原因)

体现现象的表述不能是1840年的,也不能是1894年的,必须体现“变化”。

4、证据意识

选A/选B必须从材料中找到证据,不能认为对就选;可能选的是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想象

自己去问老师这个题,老师问你,你为什么选A,自己不能说出5条以上的理由来说服老师。

5、史实(包括图片)关注课本战争形势图,国家版图(德国分裂与统一),名人图熟记课本,做题想时间,空间两个方面。

“已经发生”≠“还未发生”。

正确性是第一要义,不管多么像主旨中心,只要有史实错误,绝对不能选。

6、实质题

实质是本质,不能选原因,不能选影响。

7、范围不扩大,不缩小

时间,空间,主体范围不能扩大,不能缩小。

8、根本题(原因类)

有经济选经济,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统治者角度,不选民族角度,要选统治者角度;

有大形势,大背景的,不选政策,大形势影响政策,故选“大形势”、“大背景”。

9、侧面题

“从侧面看出”…;选“材料中看不出来的”。

10、矛盾时

(1)不能放掉“一个题干的主旨大意”,去选一个主语符合的选项;

(2)不能去“扣变化”,而选一个主语扩大的选项;

(3)不能排除“一个自己觉得不对的选项”,去选一个片面正确的选项;可能是自己历史知识不足,觉得不对的,不一定错。

一切以主旨为中心,以正确为要。

11、程度词

一定、全部、快速、达到…水平、开创了新时代、开始了等等,太绝对的99%是错误的。

12、比较主体/时间/事件

读题审题,看落脚点在于比较突出哪个主体;结合中西史实,不同时段同一主体变化史实。

13、想象法,主体置换法(情境型)注重感情色彩

假设自己是某朝皇帝,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去巩固皇位;

假设自己是某个时代商人,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赚钱;

假设自己处理某历史事件,你会触及几方面利益,怎么做最妥当;……

14、史学研究型

(1)史观:

唯物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阶级革命史观、生态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①生产力的推动作用;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④继承与发展;⑤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2)史料:

一手、二手;①注重地下考古发现(一手);②后世小说或当代文字记载有虚构成分、主观因素,慎选(“天朝上国”心态下史料有夸大成分);③史料局部性,如个人性或官方性。

(3)甄别:

①“史由论出、论从史出”,要从已有材料出发,印证、辨伪;

②“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了;

③“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出土文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地下与地面结合)

15、常识型

例如:

各个朝代都城、皇帝变更、姓氏来源(母系→父系)、天干地支纪年法(两个辛亥年)…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语文、历史通用,淘宝有卖)

16、映射现实型

例如:

古代雾霭现象、古代高考移民、古代惩治贪官反腐;引文,文言文的史料看不太懂,有

相关选项映射现实,代回题干大致符合的可以选。

17、推断型

推理、判断、预测,一般不选材料直接体现的,结合所学推断。

改错示例:

《资治通鉴》载:

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

唐高宗所顾

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

分析:

考查唐代政治,想象自己为皇帝害怕什么?

我要立武则天为后,为什么犹豫,怕大臣反对,为什么大臣能反对呢,三省六部制的存在;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但分工不同,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能反对起影响作用的只有中书和门下,而尚书只负责执行,而三省六部长官范围又过大,故C错。

唐代宰相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而政事堂则是宰相和皇帝议事决策的地方。

(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节制)

18、表格型(常用于数据比较,通过数字分析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1)如果是单一的一组数据,则看发展;

(2)如果是几组数据,则要横看+纵看+比较看,即看发展,又要看变化。

其中数据表格标题要注意。

19、概念型、判断正误型、排序型(年号、事件)、推理型、评价型、组合型,以上极少考查;全国

卷排序型出现较少,例如“德国版图演变历程”;评价型、推理型,主观题出现较多,概念题没见过。

判断题、排序型、组合型侧重考查课本背诵基础知识,而高考侧重能力的考查,故少考。

20、积累选择题方法

(1)“对”的题不一定是“会”的,好题需积累方法和知识点;

(2)错题,要用小刀把题抠下来,用胶水粘到本上,用荧光笔标出正确答案,写明错因和对策(下次怎么做)→重要,完成后划“√”,知识性错误回归课本,在错题下方写知识梳理。

(3)分模块整理错题

①根据通史:

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②根据主体:

分中国(东方)、西方;

③根据方法:

分“未抓住主旨的”、“主语看错的”…、“…错题”放在一起。

(4)本子开头留一页,记下常犯的错误、教训;

(5)马虎做错的题不用整理,浪费时间;

写一句狠话放在本子上,或采取一定自惩措施,有效长心眼最重要;

(6)不会的题画“?

”问完老师,会了以后画个笑脸。

21、选择题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1)过于绝对化的表述往往是错的;

(2)现象和本质(本质优)

(3)片面和全面(全面优先);(4)主体一致,切记答非所问;(5)材料优先原则(突破思维模式)。

22、最后要珍惜第一印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二、主观题解题技巧

(一)、主观题解题——顺序

1、先审设问

(1)审要求:

根据材料一/根据材料一、二;(区间,范围)(答案来源)

结合所学:

先写材料出现的所有点,再结合所学;如果只要求“根据材料一”,没有“结合所学”,答案就在材料一中,不放心的话,有时间可以补写1-2条所学知识。

如果材料当中已经包含所学知识,就不用再增加了。

(2)审语言——“概括”:

要简练,关键词突出;如果是“特点”:

词语要有特点性,不是大长句;

“原因”:

即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阶级、国内、国外等)

(3)审限定:

如“古代教育”、“XX的思想”、“XX现象”

2、再回读材料

(1)分层:

有时是一个句号一层,有时一个句号之内有几层。

(有多个关键词踩分)有时是一个逗号,一个长句子也有2-3个关键词是答案。

要培养“关键词”得分的敏感度,短句多说。

(2)横线划/圈出关键词,写成答案要点,连成短句。

(3)序号化:

①……;②……;③……序号对齐;如果一大问有两小问:

(一)原因:

①……;②……

(二)影响:

①……;②……

(4)写完材料中要点之后,在扩展角度,结合所学。

(二)、常见类型

1、原因类:

背景/历史条件(背景范围广,原因或条件都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1)背景:

①国内背景+国际背景(静态分析);

②经济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

③政治方面:

政策+制度+政局

④文化方面:

文学、思想、宗教、教育、科技

(2)原因:

大致与背景相似(动态分析,例如:

掠夺、压迫、XX的影响等)

①主因:

同上(背景);

②客观:

地理环境、外部干扰、势力对比……

③深挖原因:

表→里(表——直接原因,导火线;里——根本原因:

生产力、时代)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矛盾、社会性质→

政治事件;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2、内容类:

(1)特点:

(事件具体内容,角度小,一般对比得出特点,或者新的原来没有的就是特点)

材料有明确的特点词写特点;没有特点词,总结概括,需要积累。

如:

出现官府措施:

权威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人…:

公平性/普遍性

改革与现实紧密相连:

实用,与社会变革相结合。

(2)人物活动型:

时代性、阶段性、类别性;

(3)政策措施型:

针对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具体办法;

(4)思想观点型:

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

3、变化类:

(1)前后变化:

事件发生前后;(从…到…)

(2)阶段变化型:

如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

(3)内容变化型:

资本主义萌芽;(XXX前是怎么样的,而XXX后是怎么样的)

题型:

①比较、对比。

说出一方的特点(双方都变化);对比异同(前后),建议先写同,后写异。

②对比的角度以多的一个时段为准,例材料一:

60年代……有9个角度;材料二:

90年

代……有6个角度,以9个角度为准,结合所学,把90年代少的三个角度补齐。

③答题思路:

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4、特征类:

(1)事件(大而非具体);例如:

辛亥革命

角度、时代、背景、参与主体、方式、目的、结果、性质、影响;

(2)措施(一般是改革)例:

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与中国维新变法的异同点;角度、背景、目的、主张、改革方式、影响、推动者是否有实权、阶层代表、

涉及面是否广泛、性质、结果、连续性、势力对比。

(3)阶段特征:

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生产关系;

(4)人物:

时代、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思想主张、历史地位。

5、评价类:

1、

(1)一分为二:

①积极方面(好的);②消极方面(局限);

(2)现世延续性:

①当代…(直接);②后世…(长远)例:

罗马法为近代法律奠基。

(3)国内+国外。

2、历史事件:

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

人物:

阶段、功绩、局限。

6、意义类:

(1)审题积极意义?

不要答消极意义;

(2)作用:

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正、反)

(3)影响:

对人或事物的作用;例:

“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

(4)意义包括:

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

7、异同类:

(1)先写同,再写异(对比、分析)。

例:

材料一、二都提到的即为“同”,材料一当中有的,而材料二没有的,则为异。

8、启示型:

对某个特定的历史问题,得出的规律总结;包括:

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

答题模式: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避免,怎么做?

(三)高考试题:

▲40题得分区间(19,25】;基本在20,21分以上。

▲41题开放型试题。

开放多变,全国卷2年换一次题型。

(类似)但不能押题,所有题型要见全,吃透。

1、解读…发展变化;例:

解读古代市的发展变化;

1总说:

从…状况到…状况;例:

解读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2分说:

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内涵、原因、评价)

在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2、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40题也考);观点是…;理由是…。

3、评价某个观点(四步走)

(1)赞成/反对;

(2)观点内容(内涵);

(3)史论结合分析;

(4)总结/实质(小结),提升高度。

历史小论文基本格式(三步)

(1)论点:

观点(2至4分);→论题、论点可以在材料当中找到(甚至直接抄材料);

(2)论证:

①史实+分析;②史实+分析;(4+4)→论证至少一个分析联系材料;

(3)结论:

小结(2分);→将论点稍微修改一下即可。

4、简评XX(三W)(例:

简评XX事件/观点)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5、寻找图中历史信息/解析图片;(例:

全国卷图:

白宫、法院…)

(1)信息概括。

图一、图二,由现象到本质;

(2)两图联系,区别联系;

(3)总结升华,理论层面。

6、说明趋势:

趋势由…到…;例:

说明城市演变趋势。

7、评述已论证某观点:

①述观点;②表态赞/反;③评(含义、原因、影响)兼顾;④总述。

8、探讨公式:

例如全国卷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的考察。

A=B+C+D,写B因素,需思考CD的关联。

9、图片对比变化。

例如:

全国卷图,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解题:

①看文字;②看表注/图注;③看图例;④看明显的变化(时间、空间、注释图例的变化)

例:

写A时期原因,为什么是A这种形态;写B时期原因,为什么是B这种形态。

10、找信息说明。

注:

信息侧重信息原因,“信息说明”必须分析说明原因。

解题思路:

(1)信息一:

……(2分)

说明:

原因、概况、影响;(4分)

(2)信息二:

……(2分)

说明:

原因、概况、影响;(4分)

例:

提炼1953年到1960年中国和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1、提取主题。

两类:

(1)提取一个主题:

核心内容;

(2)多个主题:

提取信息。

例: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利用“形”到“意”的思维,概括一个主题并分析推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价值要素。

答:

(1)主题:

民族长城

(2)秦长城……

(3)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

(4)小结:

民族长城的价值要素:

综合国力……

12、认识类。

例: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①抽象视角:

……;②史实记述:

……

13、修改建议。

(1)提出修改建议,说明理由谈认识(文字型);

(2)删补调,主题不变(图表型、目录型)

14、指哪打哪(问什么,答什么)。

例:

历史学生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恰当的判断。

请你以此为标准对上述表格进行历史解释。

(1)含义:

……

(2)关系:

……

(3)判断:

……

▲41题得分区间【6,12】,一般审对题在10分以上,平均分低,是因为空白的人多。

15、灵活变化。

(学会寻找历史信息解读图片)例如:

农耕图;唐代长安城平面图;

▲答案要求:

指出蕴含的历史信息,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般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角度分析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论证充分合理。

▲选做题(45、47、48):

考前发卷后作答前的2到5分钟,贴完条形码,写好名字考号开始选题

(地理与历史选做)

1、从人物与改革里选一个,另外两个不考虑(原因得分率不高)。

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广东平均分10.45;全省32万考生,70%考生选做此题。

46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广东平均分6.62;全省仅有94名考生选做此题。

(X取消)

47题:

战争与和平:

广东平均分6.56;全省2万2千名考生选做此题。

48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广东平均分7.39;全省32万考生,15%考生选做此题。

2、改革没大障碍选改革,慎选人物,(评价XX一生,他的品质?

…)主观性强;但如果人物与改革设问相似/相同,人物熟悉有把握,则选人物。

3、不要把选做题放在最后做,因为选做简单易得分。

我个人顺序:

选做→41题→40题

↓↓↓

快速得分中间有时间思考考察概括总结,提取材料信息能力

(保分)(得分难道大)(基础性强,容易得分)

4、根据阅卷组长讲座,得知此题看分非常宽松,答案设置广泛,最易得分。

5、目标分数满分15分,得分状态【13,15】基本满分

6、需要积累背诵:

例:

影响一个人评价XX的因素

1时代:

国情:

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政策;国外;②史料掌握;③学界研究;

④思想解放;⑤个人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等。

例:

影响一事情发展的因素

①国家政治经济、法律;②思想观念;③外界环境;④传统民俗;⑤中西文化差异;⑥价值观。

7、指导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1)方法:

辩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结合时代大背景全面评价。

生前所为,身后影响。

(2)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

不神化、辩证、利用后人评价,结合时代背景。

例如: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关键词:

汉化、改革、封建化、民族团结融合、缓和阶级矛盾、边境开发、统一等。

(4)改革:

①背景:

各种问题的出现A、B、C、D……

②措施:

(概括)个解决ABC问题一一对应;

③影响:

解决了背景不好的状态,但局限性是…(辩证)

(从背景可以推知影响增加得分可能)

(四)总结

1、就题论题,典型例题积累方法;

2、分40、41选修三个模块整理;

3、同一个主题总结语言,扩展角度(几个题整合);

4、回归课本,列大框架;

5、做完讲完后的题目要写反思,方法,哪个问题知识上残缺?

例:

以人口为例;人口主题

影响因素:

①社会稳定与否、政局、治乱兴衰;

②经济政策,社会环境;(人头税取消、计划生育、赋税政策)

③多子多福;

④农业;生产力、商品经济;(高产作物引进,耕地面积增加)

⑤人口素质;⑥医疗条件;⑦环境、资源承载;⑧人口迁移。

目前状况:

新增人口不足;人口结构不合理;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

问题:

劳动力不足,市场萎缩,养老压力大,

认识:

人口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口政策密切相关。

▲应用相关人口问题,认识启示类,联系现实类,扩展角度。

配套练习

1、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入“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

这些均表明当时()

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  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

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

嘉庆年间又在通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B.严格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存在“海禁”与开放“海禁”之争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它可以使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资本,投资者则可以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

据此可以得出,金融全球化(  )

A.有利于全球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B.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推动世界

经济增长

C.加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D.具有“双刃剑”作用

4、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

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霸权挑战B.文化输出成为经济增长点

C.文化价值观已出现同化趋势D.舆论宣传得到了各国重视(本质型)

5、(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因果型)

6、(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7、(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比较型)

8、(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9、(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0、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史学研究类)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