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5747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实习方法:

实地观察法

通过对实习对象的观察、记录和资料分析,总结调查区域或对象的地理规律,为提高研究水平奠定基础。

现场访谈法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地图法

利用已有的地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实习路线:

7月10日:

早晨从日照出发,傍晚到达北京,途径北京中心商务区(CBD)参观,最终到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7月11日:

天安门及故宫→景山公园→北海公园

7月12日:

八达岭长城→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

7月13日:

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7月14日:

颐和园

7月15日:

新街口→西四→西单→王府井

7月16日:

有北京返回日照

指导老师:

刘志刚,地理与旅游学院吴军,地理与旅游学院

谭丽蓉,地理与旅游学院杨兴防,地理与旅游学院

实习内容:

第一篇北京概况

北京市简称京,是我国的首都,直辖市之一,是全国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与天津河北相连。

其常住人口2000万左右,是中国第二大城市,北京有着3000年的建成史和850年左右的都城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有浓重的中国色彩,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所以研究北京的人文景观为以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位置

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以天安门地理坐标为准,处于东经115°

23′17″,北纬39°

54′27″。

海拔44.4米,北京的中轴线磁偏角是西偏6°

17′。

北京城位于东经115°

25′-117°

30′,北纬39°

28′-41°

5′之间。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北以燕山山地与内蒙古高原接壤,西以太行山与山西高原毗邻,东北与松辽平原相同,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往南与黄淮海平原连片。

北京傍山面海,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地势地貌与河流水系

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上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

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

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形成一个自东向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湾”,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北京小平原。

总的地貌轮廓给水利工程和灌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地貌条件:

在西部和北部,可以利用山高谷深,水源较丰沛的特点,修筑大中小型水库(如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白河堡水库等)或按自然坡度挖渠(如北京密引水渠、永定河水渠、潮河总干渠等),为平原区提供灌溉和城市用水水源。

气候特点

北京市地处中维度地带,气候为明显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令干燥,春秋短促。

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这对其他的自然要素和北京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土地面积

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38%。

山区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近郊区面积1282.8平方公里,远郊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县的面积12239.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范围:

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河,面积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

第二篇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2012年7月13日上午,我们一同参观了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南侧。

是全面展示北京城规划建设发展的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大型专题展览馆。

她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为主题,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详尽介绍了北京这座不朽之城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全景风貌,展示北京城市发展的灿烂明天。

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北京总体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情况。

展馆共四层,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展示面积8000平方米。

展馆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及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和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首都城市规划建设。

历史部分主要由北京古城变迁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内容组成,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等史料,以及多媒体数字影片和各种模型,反映了北京城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过程,详尽展现了自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城市风貌格局。

并重点反映了包括皇城在内的北京旧城多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一层入口处是《北京湾》青铜雕塑,它是一个铜铸的半球,在半球的剖面上清晰的展示了北京的轮廓以及环绕的山脉和水系,作品以1:

60000的比例真实再现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形如海湾的地理环境特征,让人对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

上面清晰地表现出了北京的二环、三环等重要交通干线以及北京的水系,为了便于辨认,北

京的水库还打磨成明亮的黄色。

站在雕塑前,浓缩的北京尽收眼底。

雕塑上的脉络直观的让人观察出北京城总体显现出的“凸字形”,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才进入展览馆就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层墙上悬挂的是《北京旧城》青铜浮雕,以1:

1000比例制作,高10米,宽9米。

该雕塑充分反映了1949年北京市的整体格局和特征。

整个版图全部用铜铸成整个浮雕共表现房屋11.8万间,树木6万余棵及大量胡同与河湖水面,天坛的松树、故宫的房顶、京城的水系,老四合院、胡同等都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活脱脱展现了旧北京的风貌。

这是一个国内最大的青铜雕像。

金色的故宫以及中海、南海、北海、前海、后海及西海六颗明珠尽收眼底,内城与外城合围的“凸字形”城市格局真实地再现了老北京城的风貌。

站在二楼的走廊上边观看浮雕边听着讲解员的解释,内心不禁对北京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燃起一股敬畏之情。

多少年的历史沧桑才成就了今日的北京城,融古典与现代建筑于一身,既散发着古色古香又充满着现代的繁华。

复杂的建筑群在讲解员的指示灯的指引下瞬间便由一条纵轴线及一条横轴线简单划分了,此时便觉察出建筑设计的巧妙之处,看似复杂,内里却一直有一设计理念或者说是规则在指引着。

三层西区通过大量的照片、历史地图以及汉代的井圈、明清的城砖、门墩、望柱头等实物,加上标准三进四合院、各式门楼等模型,展示了北京从原始聚落到城市出现,进而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首都的历史进程。

其中堪称经典的是故宫、四合院等木制模型,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建筑文化。

三层东区是巨大的北京城市规划模型,模型比例为1:

750,面积302平方米,模型周边则满铺同比例正摄影像图灯箱片近1000平方米,这个近1300平方米的模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规划模型之一,展示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风韵和未来的现代化风采。

这个模型记录了以中轴路、长安街为两轴,CBD中央商务区、中关村和奥林匹克公园三大功能区为核心的北京城区规划。

而在模型周边则铺满了用北京城市风貌航拍照片制成的钢化玻璃地板。

置身在这里,就仿佛是站在一个城市的最高点,纵览、横阅整个城市,城市里所有的一切都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心胸顿时开阔。

最后在四层西区则是看了三部影片,先是一部10分钟的电影短片《不朽之城》,短片简述了北京850年的建都史,由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都城的历史变迁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接着是一部7分钟的3D影片《新北京》,全面反映了当前北京的建设成就和未来的规划展望;

而最后的一场4D电影则带领我们展开一段神奇的超时空之旅,让我们感受了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在展览馆内还有各种小的观赏影片的地点,详细并全面地从多个方面描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及现在的面貌。

第三篇实习收获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

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

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1、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和颐和园公园。

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什刹海地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

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是燕国的都城。

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7.8KM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

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位于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代表。

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实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

国家大剧院被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

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限的几个地方。

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

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

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崇高、辉煌。

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

不像“世界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2、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

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

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

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

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常在想,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

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的想法不得不说。

第一,虽然北京实行了各种措施,但是不得不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还是很严重,如何更好的缓解交通状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

第二,为了防止堵车,北京有各色各样的立交桥,从而节省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在城区里到处是凌空飞架的立交桥。

但是从通行的状况来看,北京的立交桥并不算十分通畅。

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

第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到北京最大的感受。

说了以上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等制度。

(2)继续大力发展以地铁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

不得不承认,公共交通在现代交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铁由于其速度快、运力大等优点,更应重点开发。

现在北京已经有十三条地铁线,数量位居全国之首,但是大规模的人流量还是让地铁不堪重负。

我们在北京实习的几天,正式北京地铁运行的高峰期,每天的人流量高大200万以上。

当然我们也有切身体会,能挤上地铁我们就很高兴了,从不奢望有座。

(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建不利于通行的道路、立交桥等,还北京一个通畅流淌的“血管”。

经过查阅资料,北京需要对包括西直门、北辰西桥、万泉河桥、苏州桥和三元桥在内的5处立交桥进行改建。

(4)限制私家车的过度发展。

北京的交通建设步伐很快,可是还是赶不上私家车扩展的速度,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私家车进入了急速扩张时代,现在,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是对北京的私家车限制发展的时候了。

我们希望看到,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北京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方便市民出行,也给世界展现一个国家首都的良好形象。

3、守住大城市中的那份宁静

北京大约位于东经115°

23′,北纬39°

54′,年降水量600多毫米,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是我们国家北方地区的典型气候类型,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北京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并不丰富的降水条件下,北京却有众多的河流水系,有被乾隆皇帝认为的“味甘,质轻”的玉泉之水。

此外,城区内也有大面积的湖泊水域。

河流水系的存在当然是北京城形成的基础,而众多湖泊的分布则为北京这个“千年古都”加上了一丝灵动与生机。

在北京城区,利用几天的实习时间,我游览了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北大的未名湖、玉渊潭、紫御湾、奥林匹克公园的龙形水系还有著名的北海和什刹海。

这些或者人造水系,或者天然水系,都被北京的高楼大厦孤立的分割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恬然。

在这些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或者成为著名旅游区,或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之所,或者为大学所占据,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居住地和国家新的名片。

漫步在这些大面积的水域旁边,我仿佛突然想到了北京能够成为千年都城的一个原因:

从辽金开始建立都城的北京,其建立者是北方更加干旱的少数民族,当他们的金戈铁马征服中原时,他们自然会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都城,拥有五大水系,众多大小湖泊,扼交通要道的北京当然是第一选择。

北京城区湖泊的分布不仅仅只是如“花瓶”般摆设,小面积水域对于地方性小气候的显著改善作用在北京体现的非常明显。

城区的各个湖泊,尤其是水域面积比较广大的昆明湖、福海地区对于北京城区空气的加湿作用非常明显。

当然,所剩余的北京“湖群”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躲过了建国以来对于生态环境的浩劫,躲过了经济盲目发展下对于北京水域所造成的破坏,可惜的是,波光粼粼的太平湖,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护城河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只能在唯美的照片中寻找属于哪个年代残存的记忆。

希望北京的湖泊能坚强的生存在高楼大厦之间,在浮躁的社会中给城市以最后的平静。

在沉重的考研压力我们获得了一周的时间放松心情,变换了一种角度学习知识,非常感谢院系给我们提供的机会,也非常感谢跟随我们的实习老师,没有你们的讲解,我们不会学到属于我们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实习的一周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太多书本上没有的学问。

北京实习的点点滴滴永远是印在我脑海中的珍贵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