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
《沭阳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沭阳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沭阳县拥有耕地14万hm2。
全县粮食生产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加,目前已达到阶段性较高水平,阻碍粮食稳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
采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手段,是保持全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
1全县粮食生产现状
多年来沭阳县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全县粮食生产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2003―2012年这10年期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加,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14.46万hm2,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8.32万hm2,粮食种植面积平均每年增加3860hm2。
粮食主要为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其中小麦9.07万hm2、水稻7.33万hm2、玉米1.60万hm2;
小麦平均产量5880kg/hm2(前3年平均产量,下同),水稻平均产量8595kg/hm2、玉米平均产量5730kg/hm2,2011年粮食产量125万t。
多年来,沭阳县农业科技人员在大力推广以优良品种为主体的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中,根据沭阳县气候条件,对多种实用新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适用于沭阳县不同区域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新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许多乡镇出现了万亩连片水稻产量达到9750kg/hm2、小麦产量7500kg/hm2、玉米10.5t/hm2以上的高产田块,成为沭阳县粮食稳步增产的亮点。
随着高产创建和农田增效等活动的开展,水稻生产上大力推广机插稻集中连片商品化育秧,实施精确定量栽培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
小麦生产上因地制宜地推广机械条播或机械均匀撒播,实现“一个控制,两个提高”;
玉米生产上通过调整播种期,避开麦后飞虱对玉米的危害,减少玉米粗缩病发生,合理密植,推广玉米机械播种和机械收获技术。
在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上全面提升主推品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率[1-2]。
2存在的问题
沐阳县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目前已达阶段性较高水平,阻碍粮食稳定持续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土地分散经营,不能发挥规模效应
目前,全县农田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一般每户0.27~0.40hm2土地,在现有的产量水平上再增加综合投入,投入产出比明显下降,收入总额绝对值不高,因此农民把承包地作为生产正常的口粮基地,没有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不愿投工投本,管理粗放,效益低下。
2.2农田基础设施老化,难以发挥正常功能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沭阳县农业稳定发展的瓶颈。
全县多数农田水利设施是10余年前建造的,有的甚至更长,年久失修,超期服役,遇到旱、涝年景,抗御灾害的能力较差。
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灌、排水成本较大或运行不畅,仍然是靠天吃饭,粮食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产量不稳。
2.3长期施肥不科学,土壤肥力呈现下降趋势
农田多年缺少有机肥投入,秸秆还田数量少,农民种田基本依靠化学肥料,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肥力呈现下降趋势。
过分依赖化肥,降低肥料利用率以及粮食品质,增加成本,影响粮食的商品性,制约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值提升[1-2]。
2.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科学种田水平低
沭阳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不高,多数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人和妇女。
目前沭阳县农田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务农的劳动者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种粮难,影响到粮食产量持续提高[3-4]。
2.5农技推广体系薄弱,普及农业技术难度大
目前全县乡镇一级农技人员人数偏少,待遇偏低,缺乏工作的积极性。
部分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围绕乡镇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放在次要地位。
村一级没有农业技术人员,导致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很慢,普及难度大。
2.6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
大面积的粮食生产仍在按照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大部分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重视不够,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突出问题,形成土壤硝酸盐、重金属污染和粮食农药残留超标,对粮食质量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与粮食标准化生产存在较大差距。
2.7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目前,仅在小麦、水稻收割方面机械化程度较高,而水稻机插,小麦、玉米播种以及玉米机械化收获等方面机械化程度较低。
3发展对策
3.1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针对目前土地经营分散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不利于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实际,可通过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3.1.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按照“土地确权、两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价值显化、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方针,将一部分耕地以返租倒包的形式转包到农村大户手中,培养更多的“职业农民”,让出租土地的一部分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推动粮食生产上水平、上台阶。
3.1.2加快社会化服务步伐。
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可以多样,在不具备大规模土地流转的乡村,可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三大合作”为主体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肥水管理、统一防治病虫、统一机械化耕作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
鼓励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合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草害防治全程承包、农业生产全程托管等综合性服务,在做好产中服务的基础上,向产前、产后延伸,解决一家一户耕种难、效率低等问题,缓解“空心村”“空关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2推广应用农业“三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针对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不高,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3.2.1推广高产优质抗逆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每种作物选择1~2个主推品种、2~3个辅助品种。
大力宣传推广应用优良品种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农民对主推品种的认识,加快良种推广步伐。
有条件的乡村可在确定主要品种的前提下,实行统一招标,统一供种到户,提高良种覆盖率、产出率。
3.2.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完善施肥指标体系,优化主要农作物基肥主推配方,按照“施肥建议卡上墙、示范片到村、配方肥下地”的要求,指导农民精确施肥,达到施肥数量准确、施肥结构合理、施用时期适宜、施用方式恰当。
在氮磷钾平衡施用、合理运筹、分期调控的基础上,注重施用锌肥等微肥。
大力推广基肥深施、追肥条施穴施、叶面肥喷施等方法,提高肥料使用率。
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做到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调减不合理的化肥用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3.2.3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
以水稻、小麦高产创建为载体,富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大力推广小麦机械化匀播、水稻全程精确定量栽培、玉米机械播种高产栽培、作物秸秆全量还田和农机深松整地等技术,创建小麦、水稻、玉米等高产、稳产示范片。
每年创建小麦高产示范片1万hm2、水稻高产示范片2万hm2、玉米高产示范片0.33万hm2,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产量高出全县平均产量1050kg/hm2以上,达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效果,提高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4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提高专业化防治率。
针对广大农户盲目跟风施药、用药量过大、生产成本增加、粮食污染等问题,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工作,积极组建统防统治专业服务组织,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承包模式。
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科学防治病虫草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在准确测报病虫草害的基础上,掌握防治适期,改进施药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无)毒、低(无)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
3.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当前,部分农田排灌设施老化,沟系不配套,少数高岗地农业生产没有水源保障,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耕作区生产道路不畅,影响农业机械耕作等。
必须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3.1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夯实农田增效工程基础。
紧紧抓住中央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契机,加大项目储备和申报力度,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防汛抗旱暴露出的水利设施薄弱环节,认真制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把中小型水利设施、小流域治理、灌区渠系疏浚等作为重点予以解决。
着力抓好灌区末稍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用水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水利设施不配套的田块抓紧配套到位;
对田间沟系不畅的实心田,加大开沟力度,确保内外三沟配套、通畅;
对现有水利设施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定期进行检修、维护;
完善个人承包排灌电站的经营机制,使其成为公益服务设施,切实保障旱能及时灌,涝能及时排。
3.3.2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
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整合项目资金,用项目建设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按照“完善田网、路网、水网建设,实现大宗农田成方连片,土地平整,道路硬化畅通,渠系配套”的总体要求,逐村、逐片进行连片治理,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临沟、临路,便于耕作、排灌,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道路要实现砂石化或灰色化,便于机械化耕作,经3~5年的努力,全县高标准农田比例达60%以上。
3.3.3整合项目资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
为切实解决当前农田改造项目资金分散、主管部门多、重复建设、资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集中全县国土、农开、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各类土地治理、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由县政府办牵头,财政及相关部门配合,对全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分乡(镇)、逐村(居)进行集中连片治理,努力把全县所有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块。
3.4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努力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3.4.1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要紧紧抓住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机补贴的契机,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快农机推广步伐,将农机补贴资金优先用于对紧缺农机和实用农机的推广与应用,大力引进和推广大马力、高性能农机,提高大中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
重点引进和推广大型秸秆还田机、高性能小麦(玉米)播种机、玉米收割机和高速水稻插秧机等,加速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3.4.2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
开展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机械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鼓励发展农机大户或联户合作,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等专业市场,推动农机跨区作业和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环节拓展。
3.4.3加强农机实用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农广校、农机校等教育平台,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不断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