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5317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小学集锦10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较为繁多。

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出现混乱。

  二、说教法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开放观察研究”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新课标理念之下,教师应扮演主导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当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思考,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法上,我是采用“开放观察研究”的方式进行,放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教育素材。

通过对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年历进行观察、统计、思考、总结,同时在学校生活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数学交流与数学表达的能力。

新课标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从具有浓厚现实意义的年历入手,__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前调查成果”建立“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新课程标准)平年、闰年、大月、小月、特殊月、判定大小月的方法、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等等的知识使本课知识密度相对较大。

本课在知识连贯性方面稍微欠缺。

与单位“时“的联系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显得并不紧密。

所以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处理上我采用观察研究方式,唤醒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

同时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形成新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3、动画、游戏、比赛多种形式调节课堂学习气氛

  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运用多种形式调节课堂气氛很重要。

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动画、游戏和比赛,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对知识规律的运用,加深印象。

  

(二)教学准备

  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家里和亲戚朋友家里的年历,找出其中连续四年,观察数据并完成“课前调查成果”纸。

  2、教具:

年历卡、PPT幻灯片。

  三、说学法

  课前,学生搜寻资料、观察、概括、对比、思考,把生活的数学进行归纳、总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课上孩子以儿歌和游戏为桥梁,把客观规律内化成为自身知识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课后,大月歌、左拳记忆法等作为知识的载体,将帮助学生解决来自生活和学习的诸多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连续四年的年历,完成“课前调查成果”。

  学生手中的“课前调查成果”如下

  年份天数

  1月31

  2月28/29

  3月31

  4月30

  5月31

  6月30

  7月31

  8月31

  9月30

  10月31

  11月30

  12月31

  全年365/366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1、一年有几个月?

  2、一个月有多少天?

  3、哪几个月有31天?

哪几个月有30天?

  4、二月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天?

课堂教学环节

  

(一)汇报课前调查结果

  同学们,在上个星期,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年历,观察连续4年的年历中的天数。

同学们的结果怎样?

有什么发现?

下面请一个同学来把他的调查结果汇报出来。

  学生汇报如:

  1、一年有12个月。

  2、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30天,还有29天和28天。

  3、有31天的月份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有30天的月份是四、六、九、十一月,

  有28天或29天的月份是二月。

  4、二月有28天或29天。

  有的年份全年365天,有的366天。

  

(二)学习新知

  1、月份和年份

  有31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小月”。

对于天数会改变的、最特殊的二月,我们称它为“特殊月”。

(边板书大月、小月、特殊月)

  二月如此与众不同,这里面一定藏着小秘密。

同学们想知道吗?

我们请数学小博士为我们解释清楚。

  PPT幻灯片播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动画,并响起数学小博士的声音:

“地球总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实际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

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

这样,每四年就与标准时间相隔将近一天。

人们就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多加一天。

就是366日了,这样的年份我们称为闰年”

  2、月份的记忆方法。

  要记住大月和小月,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思考两分钟后提问)

  学生介绍自己记忆的方法,可能是单双数记法、大月歌记法、左拳记忆法等等,只要符合规律,都予以肯定。

  ①单双数记忆法:

七月以前单月是大月,八以后双月是大月.

  ②大月歌: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③左拳记忆法:

从拳头边沿开始数,凸起来的地方是大月,每个月31天。

凹进去的地方是小月,每个月30天,。

二月除外。

  3、读一读、赛一赛

  ①全班同学用左拳记忆法一起边做边念。

  ②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熟练最响亮。

  ③全班同学读大月歌,且考考哪个小组记得最牢。

  ④数学活动。

活动要求:

当老师说月份数,是大月时全班男生起立,是小月时全班女生起立。

老师依次说出三月、十一月、七月、九月、六月、八月、一月、十二月,二月。

  4、判断平年和闰年

  我们已经学会辨别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那么,平年和闰年又怎样区分呢?

  我们仔细想想,闰年就是当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

所以,我们只需要看二月份的天数,就可以判断出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了。

请翻开书本49页“做一做”,把闰年圈出来。

观察闰年的年份数字,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的回答如下:

  ①每四年就出现一个闰年。

  ②都是双数。

  ③都是4的整倍数。

  总结规律:

把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

没有余数是闰年。

  我们用发现的规律,猜一猜20__年之后的下一个闰年。

(____)把它除以4检验一下。

再找出____年的年历检验一下。

  5、练习反馈,引出疑问:

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1864年、1963年、____年、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6、平年闰年判定的补充规定。

  1900÷

4=475没有余数,可是它是平年,为什么呢?

请听数学小博士的解释。

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

所以四年一闰,又多加了44分56秒。

看起来误差很小,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

每400年就多算了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该少增加3天。

为了便于计算,就做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因此科学家又做了一项补充规定:

“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判断题①五月是大月。

()

  ②十一月是大月。

  ③20__年是平年。

  ④____年的二月有29天。

  ⑤20__年的一月有31天。

  (四)全班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2

  一、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

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

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的认识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

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

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

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在交流和沟通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画圆工具、圆形实物、剪刀、卡纸、图片、课件等。

  四、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的说、摸、剪、折、画、辩、议、展示、欣赏等,使学生在学法上,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

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

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餐盒、蛋糕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圆

  此过程设计为五步,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第一步学生摸圆,感知;

第二步尝试画圆;

第三步引导学生剪圆、反复对折、观察、发现、,汇报;

第四步,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第五步,师生合作,引导学生画圆.

  三、多层训练,初步应用圆。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环节,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精选适量的联系生活的,形式多样的习题,例如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等,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感受圆文化,拓展延伸

  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

  让学生回家设计由圆(或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回与同学、老师交流。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教师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

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同时感受圆文化带给我们的美感和振憾。

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3

  大家好!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效果预测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

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比较抽象。

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此,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

通过操作感知,提高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学生刚刚深入学习空间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我把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了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

  六、教学准备:

  在学具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大小不一的长方体纸盒和小剪刀。

  七、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

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让学生观察并触摸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实物,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活动二:

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按照活动要求,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写一写,并结合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讨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长方体纸盒,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

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

第二种:

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

第三种:

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然后,我通过课件演示并讲解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通过自评、互评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条件。

至此,本课的重点、难点都得以突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活动三:

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二个环节: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练习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

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例题:

已知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它的表面积.(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填空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突破了难点,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

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为了体现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我出示了课本第34页做一做,给简易衣柜换布罩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

并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实例,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

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

我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八、效果预测:

  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在教学中由于我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活动,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有梯度的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

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4

  ㈠教学内容

  《6—10的认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24页—27页的内容。

是儿童已经认识0—5之后进行的,是一次数的扩展。

本节内容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会摆、数、认、比、划、读、写6—10之间的各数,重点是10的认、读、写,会用6—10之间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二是让儿童结合情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出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顺序、位置;

三是通过学习6—10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对《6—10的认识》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和一个课堂活动,例1是数一数,说一说,是让儿童整体地感受6—10各数,例2是“摆、数、认”6—10各数,例3是“比、划、读、写”6—10各数,逐步推进对6—10各数的认识。

例4是认识几和第几。

例5是结合直尺图完整地认识10以内的数。

课堂活动有5个练习题,第1题是巩固6—10的认识,第2、4、5题是从基数与序数两个方面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突出几和第几。

第3题是10以内数的组成,这样安排有利于儿童牢固掌握教学内容。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摆、数、比、划、读、写等活动达到能准确认识、读写6—10之间的各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⒉过程与方法:

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整理,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

  ㈢重点:

掌握6—10各数的认、读、写,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㈣难点:

了解基数和序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

  ⒈情景教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⒉示范教学法,儿童的摩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设计教师示范,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在示范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宽松的、平等的`、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手、脑、口、耳、眼齐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活动,发现新知,构建新知,掌握新知。

  ⒉动手操作,观察思考。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在学完新的知识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课堂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