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4836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

《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除法的简便计算Word下载.docx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

(1)

(2)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算式。

(16÷

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

(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

(2×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

又可以怎样列式?

16÷

④算式16÷

4与16÷

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

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3.学生操作。

拿出12根小棒。

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②用两种方法列式。

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16÷

12÷

2=12÷

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五、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2.口算。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势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

3

(2)120÷

2

(3)240÷

24

(4)210÷

(7×

6)

(5)350÷

(25×

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六、小结(略)

《除法的简便计算》说课稿

永丰小学------李广得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八册43页"

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上一位数,改写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三、教材说明: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这种简便算法,是利用了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数相乘,用他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

此外,还要看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否得整十数,以及怎样把用两位数改写成用两个合适的一位数连乘,使计算简便。

因此,教材一开始,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

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他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

  四、教学方法

  1、教材通过两个算式的对比,说明有时一个数除以两个一位数,改成除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比较简便。

  2、例3,390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正好是整十数,利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虚线方框中的思考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弄清算理,不要求学生做题时写出来。

  3、例4是教学一个数除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在连除时,第一步能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计算比较简便。

  五、教学过程:

  1、先复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把一个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再复习连除应用题,进而通过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从而说明:

  3、教学例3:

  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除法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容易口算吗?

  

(2)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除法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出结果,如果把两个数相乘,正好得30,是一个整十数,一个数除以整十数,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得出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明确:

当两个除数相乘得整十数时,可采用这种简便算法.

  4、出示例4:

  教师谈话:

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过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改写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1) 

不容易口算,把除数分解成哪两个一位数进行连除?

  

(2)先除以几,再除以几?

为什么?

  420除以35不容易口算,把35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连除,用420先除以7,再除以5,这样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5、巩固反馈.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

(1)56除以4,再除以7,得多少?

  

(2)532是76的多少倍?

  (3)38个76是多少?

  3.学校买3盒钢笔给三好学生作奖品,每盒10枝,一共用去60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

(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的简便算法和乘法简便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五、课后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教材简析:

《简便计算》之例3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三小节的内容。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2、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

识。

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简便算法的算理。

2、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课后反思:

“指导—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没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而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

因此,课一开始,我便让学生汇报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难题:

“应该选择哪个数进行改写”,“数的改写有什么好的方法”……由此展开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想出许许多多让我意想不到的解法:

解法一:

1250÷

25÷

5

解法二:

5)

解法三:

25

解法四:

(5×

25)

孩子们的思维还在继续,激情不断上涨!

但因时间有限,只好忍痛割爱,暂时告一段落。

看着满满的一黑板,我如获至宝,心中不禁狂喜!

同时暗自庆幸:

如果这一课我还是用原来的教学模式,那么我将扼杀多少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啊!

布鲁姆认为:

“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

”这一句话,在今天看来,感触更为深刻:

因为我真正见识了孩子们内在的巨大的学习潜能。

而在这之前却是常常被我所忽视的:

一直扶着孩子“走”,总怕他们磕到了,碰伤了……

在这十几中解法中,我惊喜地发现:

虽然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学会将一个数改写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但实际上学生们不但学会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大大超越了这一教学目标:

因为他们同时还学会了将一个数改写成两个(多个)合适的数的和的方法。

这不得不让我为之折服!

好厉害的一群小家伙!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课堂教学将是无限精彩!

会宁李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ArticleSort

 

我的所有日志

数学教案

教学心得

高中课本数学名人

最新文章

NEWarticle

“三苦两乐”会宁教育...

最新评论

NewAnnouncement

最近更新日志

NewBLOG

WhitePelpe的BLOG

王希臻的BLOG

李晓丽的BLOG

xingtongda的BLOG

爱我中华的BLOG

“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的内涵

领导苦抓——再苦也要抓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会宁历届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师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热情,使会宁教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教育二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

家长苦供——再苦也要供娃上学

会宁县地处山区。

不仅县城离各乡镇很远,就连村子离乡镇也多达十几公里、几十公里。

翻山越岭,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而艰难。

所以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学高年级都要在学校寄宿。

这样,家庭的教育支出就要高很多。

因为连年干旱,地里的庄稼经常欠收。

但即使这样,家长很少有让孩子辍学的。

在会宁,只有五种人(聋、哑、傻、瘫、精神病人)不上学,剩下的都上学。

社会苦帮——再苦也要帮助孩子上学

有的考上大学了,家里供不起,亲戚、朋友、邻居,别的忙可以不帮,但这个忙都愿意帮。

纷纷借钱送孩子上学。

所以,“家长苦供”之外,往往又加上了一句:

“亲友苦帮”。

这也是很真实的写照。

父母苦供学生,宁可砸锅卖铁,令人感慨不已。

就是从这些家庭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

教师乐教——起早贪黑,血汗教学

会宁不但学校建设基础差、教学设施差,而且师资水平也不高。

以高中为例,教师骨干中多是大专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仅有49%,而很多达标的也主要通过进修、自考、函授等取得学历的。

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那就更低了。

虽然会宁考出去那么多大学生,可真正能回来的凤毛麟角。

虽然如此,这里的每一位教师还是靠着夜以继日的敬业工作,为会宁的“高考神话”做了“铺路石”。

尊师重教,在这里才是真正地蔚然成风。

学生乐学——坚韧不拔,玩命苦学

会宁孩子们一天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

早上5点半,学生们就起床上早自习了;

6点半左右上早操,然后吃早饭。

早饭多是孩子们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就着开水吃,有些学校连开水都没有。

学生每次回家都要带够吃一个月的干粮,或者是父母专程定期送来。

晚饭和早饭差不多。

有30%至40%的孩子甚至不吃晚饭。

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一个星期花6元吃饭,男生一个月20多元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了(最多的也不超过40元),女生花得则更少。

看着学生们这样,老师们都很心疼,却都很无奈。

当地流传这样一段话:

“会宁学生的学习精神成就了会宁教育。

学生那种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从小养成,长大后是很了不起的精神财富。

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领导苦抓,体现对教育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明确认识。

领带苦抓,不仅仅体现在给政策,给资金,更是体现在关心教育,关心学校的细微之处。

从市长为了学生节省抄写资料的时间而赞助复印机,到县主要领导每月一次到学校的现场办公,每年高考县长参加的考前动员会等,一件件都是领导苦抓实管的真实写照。

家长苦供,体现对尊师重教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对现代文明的不懈追求。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穷乡僻壤出“状元”。

哪村又考出多少大学生,哪家又出了几个博士,这就是一家人的荣耀,也是家长砸锅卖铁供子读书,风雨兼程为女送粮的精神依托。

社会苦帮,体现全社会和谐互助,促进教育公平的人文精神。

社会各界的善行义举,仁人志士的慷慨解囊,亲戚朋友的节衣缩食,人人把孩子上学读书当作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对待,所有的关爱都是会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乐教,体现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会宁的教育得益于当地教育工作者的求真务实,无私奉献,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美好着他们的生活。

在薄得不能多用一点力的再生纸练习簿上,一根或红,或黄,或绿的丝线,她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书签,又那样的富有创意。

原来她是细心的学生把它用于方便老师改作时翻阅,一根根细细的彩线两头连接的是两颗互爱的心!

一根根细细的彩线就是师生心灵相通的宽宽的桥梁!

面对这样的学生,你就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在比高淳早1个多小时时差的早晨6:

10还是漆黑一片的黄土地上,校园的灯光已照亮了全体师生共同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征途。

学生乐学,体现了会宁学子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

学校注重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严明纪律,加强养成教育:

黄皮的《学生手册》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做什么,红皮的《名校成才录》以成功的榜样昭示着弟妹走向成功的未来;

学校注重情感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对国家,民族,家乡,家长,教师,同学常有一颗感恩之心;

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让每一位会宁学子都成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站在北风口,端着日复一日的面食与土豆,那是同学在学校自助伙房内自带煤油炉上各自亲手的烹饪,炉火的摇曳丝毫不能动摇学子向上的意志,伙食的单调从来没有改变儿女对父母浓浓的感恩;

因为严重缺水,每校只有一座厕所,课间如厕还是那样的守序,礼让;

还有学生宿舍里那挤在单人床上成双的枕头,枕套上绣满的是锦绣前程……

会宁教育不断由辉煌走向辉煌,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三苦”与”两乐”精神的完美结合,是艰苦奋斗作风与崇尚科学精神的有机渗透,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这是会宁教育最丰富的内涵,也是会宁教育最宝贵的经验,她有极其深刻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和现实动力。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是环境的产物。

艰苦的生存条件,祖祖辈辈与大自然的抗争,造就了会宁人坚韧朴实,敢于向自然和命运挑战的性格。

同时,“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红军会师精神,又是历史留给会宁人民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这种精神产生的动力,使会宁人把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庞大教育上层建筑的会宁教育现象;

从文化的角度看,会宁几千年来耕读传家,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积淀。

民风淳朴,文风昌盛,崇文修德,儒士辈出,处处折射出普通老百姓读书唯上的信仰。

这种文化积淀,植根于所有会宁人的内心深处,使追求教育始终成为不同时期的文化主流;

从现实的角度看,穷则思变。

会宁人内心深处的自强图存,追求发展的原始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向往与追求,在现实的困难面前,唯一的寄托就是子女的读书与考学。

千万个不同的家庭演绎着千辛万苦供子女读书的相同故事。

1977年恢复高考之时,会宁的考生只有1128人,考入大学112人。

2008年,考生11046人,增加了近10倍,考入大学的有5500多人,增加了近50倍。

1977年,会宁有2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截至2008年,会宁仅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就达到53人之多,一中郭洋和二中马泽强分别获得了甘肃省文理科“高考状元”。

恢复高考之初,很少有会宁学子能考入重点大学学习,2008年,我县有782人考入重点大学。

文风蔚起和人才辈出教育奇迹,不仅使会宁教育声名远播,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30年来,全县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大学生5万余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500多人,硕士学位的近3000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会宁有200多在政界副县级以上岗位工作,经济、文化、科研等领域的领尖人物也不乏其人。

与此同时,会宁培养了20多万名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极大的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为会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