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3782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10月11日

整理资料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2.1.1交通位置

工作区位于省峨眉山市黄湾乡和川主乡,包括10个行政村,人口约2万人。

经济状况以旅游经济,茶叶经济为主,2006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1.48亿元,人均GDP97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48元,粮食总产量达582.3吨。

2.1.2气象及水文

2.1.2.1气象峨眉山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

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

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

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

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

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黄湾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年降雨量1593.8mm,峨眉山气温与降水量如表2。

表2峨眉山气温及降水量

项目

月均气温(℃)

年均气温(℃)

年均降水量(mm)

地带(海拔:

m)

一月

三月

五月

七月

九月

十一月

金顶(3000)

-5.9

6.1

12.0

8.0

-0.3

3.1

1958.8

雷洞坪(2500)

-3.7

2.7

10.9

15.5

11.3

2.3

6.0

洗象池(2000)

-1.0

5.1

13.6

18.2

14.0

5.0

9.0

仙锋寺(1500)

1.7

8.1

16.3

20.9

16.7

7.7

洪椿坪、万年寺(1000)

4.4

10.8

19.0

23.6

19.4

10.4

报国寺-城区

(≤500)

7.1

13.5

21.7

26.3

22.1

13.1

17.2

1593.8

2.1.2.2地表水系

本次测区主要有两条较大河流龙门硐河和川主河)以及一个团结水库,测区围还有阴沟,五叉沟,后田坝,高山岗等沟谷小河流。

西东流向的龙门硐河将测区一分为二,并在河流两岸形成大量阶地,以黄湾阶地最为发育,使测区地形趋于中间低两边高地形地貌分布形式。

龙门硐河流经黄湾大桥侧蚀左岸的黄田坝形成铜车坝阶地,绕过罗坝之后在唐河坝凹岸附近,常年侧蚀右岸山体基岩,极大的影响了唐河坝滑坡的形成,最后在测区东北边界处于北东流向的川主河相汇于两河口。

川主河右岸一碗水处有基岩裂隙水出露。

团结水库位于测区南部,其水位高于龙门硐河大约30m,最终向东北部汇入龙门硐河。

峨眉山黄湾地区地表水系分布如图。

 

2.2区域地质条件

2.2.1区域地形地貌

测绘区所处的峨眉山地区地处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

区地形特点是西南高北东低,最高峰金顶海拔3099m,这一条件也造就了该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格局。

峨眉山地区按照相对高程,从西向东可分为①强烈切割的大峨山褶皱断块高;

②中等切割的二峨山侵蚀溶蚀;

③脚盆坝-龙门洞河以北中等切割的褶皱;

④马林岩、红珠山低山丘陵及由西南向北东倾斜的峨眉平原。

2.2.2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的峨眉山断拱和台拗的川西台陷。

区域山势陡峻, 

河谷深切,由一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断裂纵横交错,其构造较复杂。

褶皱构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

断裂构造主要有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大峨寺断层、回龙山断层和挖断山断层等。

测区主要有报国寺断层,善觉寺断层,镜泊山断层和凉水井断层。

峨眉山断层和褶皱具体位置见图3。

图三峨眉山断层和褶皱分布图

2.2.2.1褶皱

①峨眉山背斜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区规模最大的主干构造,轴向近南北。

核部位于沟、洪椿坪一线,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依次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奥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两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较平缓。

东翼岩层倾角较陡,在新开寺及其以东,二叠系及三叠系渐变为倒转。

枢纽近水平,为一规模较大的斜歪倒转水平背斜。

②二峨山背斜位于二峨山主脉东南侧,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两翼大体对称,倾角较陡。

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系、二叠系、三叠系。

背斜在北西翼发育次级褶皱和断层。

③牛背山背斜牛背山背斜为峨眉山地区次级褶皱构造,风化严重;

南起慧灯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

核部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背斜轴向南倾。

该背斜为斜歪、倒转、倾伏。

北东翼受到地层破坏受到向下的牵引力导致产状凌乱,两翼是不对称背斜。

④桂花场向斜桂花场向斜是与牛背山伴生的向斜构造,南起纯阳殿,北达砚台山,轴向北西。

向斜北西段较宽,南东段较窄。

木鱼山一线核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两翼分别为下三叠统组、上二叠统宣威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中二叠统茅口组。

南西翼倾角较缓,北东翼较陡。

枢纽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伏,为一开阔的斜歪倾伏向斜。

2.2.2.2断层

峨眉山断层峨眉山断层是峨眉山地区的主要的逆断层,对峨眉山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和地貌现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

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沟一带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逆冲到二叠系、三叠系之上,最层断距达3500m;

下层地层局部倒转。

断层向北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没于第四系之下。

观心庵断层观心庵断层南起新开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

断层走向北西-南东,长约15km。

断面倾向南西。

南西盘相对上升,为一逆断层。

该断层被晚期北东向、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

回龙山断层回龙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为北西-南东,断层面倾向南西。

此断层上盘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下盘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在回龙山南坡及龙门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断层面、断层破碎带、劈理、小型构造透镜体、地层不对称重复以及地层出露不全都断层证据。

其性质为逆断层。

挖断山断层 

挖断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

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9km。

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

在挖断山垭口,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覆盖于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之上,且玄武岩下部断失近百米。

至北西两河口一带,茅口组灰岩被错段,岩石碎裂,节理、劈理、构造透镜体等现象明显,为逆断层。

2.2.3区域地层岩性

测区一共包含9套地层,分别为:

第四系(Q)、凉水井组(

)、名山组(

)、灌口组(

)、夹关组(

)、组(

)、沙溪庙组(

)、自流井组(

)、须家河组(

)。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代号

厚度

岩性组合

第四系

Q

0~130

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层、冰水堆积

新近系

上新统

凉水井组

135

半胶结的砾石层、粉砂质粘土层。

产植物化石。

(河流相)

古近系

古新统

名山组

150

下部以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

上部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细砂岩。

产介形类及孢粉分石。

(半咸化湖泊沉积)

白垩系

上统

灌口组

423

砖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石膏晶粒,膏盐晶洞。

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

产介形类化石。

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咸化湖泊沉积)

下统

夹关组

453

砖红色厚-巨厚层状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

具大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槽型层理、波痕、干裂及冲刷面构造。

产介形类、鱼类、恐龙足迹化石等。

侏罗系

370

以鲜艳的砖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砂粉砂,岩及薄层状泥灰岩。

干裂发育。

(河泛平原上的河漫湖沉积)

中统

沙溪庙组

576

紫灰、灰绿、紫红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上,上部夹少量泥灰岩,底部为厚约10m的灰黄色厚层状砂岩。

具斜层理及楔状、平行层理等。

产双壳类、介形类、植物化石。

自流井组

211

黄灰、灰绿,紫红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中上部夹薄层状的泥灰岩,底部为厚0.25米的砾岩,与下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湖泊相)

三叠系

须家河组

699

灰黄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底部有0.5米的硅质胶结的细砾岩,夹有黑色的煤线。

2.4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由于测区是位于盆地与青藏高原接壤部分,早期的印支运动和近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该区域地形起伏大,沟谷和高山纵横。

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河流的强烈下切作用形成了黄湾地区的五级阶地,阶地的宽度表现为构造的平稳期,阶坎的高度表现为构造的运动期,这些表面测区近期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历史地震资料也表明,区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地震基本烈度VII度。

中国历史地震分布如图四。

图4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

3测区工程地质条件

3.1测区地形地貌

测区西起阴沟和龙门硐,东至马林岩和唐河坝,北至茅草山和洪槽,南至团结水库和西南交大后门,地形西北高、南东低,最高处茅草山高程1037.3m,最低处两河口,高程459.5m,总面积8平方千米。

总体上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局部为地貌及平原地貌,按成因、高程自西向东可划分为:

①构造侵蚀-溶蚀中低山地貌,主要发育在善觉寺断层以西,包括雷口坡地层,须家河地层和自流井地层;

②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发育于善觉寺断层与凉水井断层之间测区的大部分区域,包括沙溪庙,夹关,和灌口地层;

③侵蚀阶地堆积地貌,发育于龙门洞河两岸,以黄湾阶地的II、IV级阶地最为发育,I级阶地为堆积阶地,II-V级阶地为基座阶地。

④山前堆积地貌,分布于凉水井断层移动区域,主要为冲洪积混合堆积而成,地形平缓,是峨眉山市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场地。

3.2测区地层岩性

须家河组(

):

灰黄色,灰白色的中薄层状的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有薄层状的炭质页岩,局部还有灰黑色的煤线。

弱风化,断口呈现出灰黄色,锤击声响亮,强度大于60MP,工程性质较好,发育两组解理。

峨眉山市主要小煤矿就出现在须家河组。

自流井组(

黄灰、绿灰、紫红色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泥岩,并夹有薄层状的灰白色的泥灰岩,底部出露0.2米的铁质胶结的砾岩,粒径3~5cm,成次磨圆到次棱角状。

沙溪庙组(

灰绿、青灰色、紫红色的中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发育三组解理,产状分别为斜解理345°

∠51°

,横解理265°

∠54°

,竖解理151∠89°

岩体被解理面切割成块体,工程性质较差,由于泥岩厚度为10cm~20cm,裂隙开,成蜂窝状,在岩层中往往起到控制作用。

组(

砖红色的厚层状的泥岩,夹有灰白色的泥质灰岩条带,岩石较为破碎,泥裂发育,风化强度高,由于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常被用作制砖制瓦。

夹关组(

砖红色的巨厚层状砂岩,夹有薄层状的粉砂岩和泥岩,底部可见0.2m层间砾岩,硅质胶结。

极细粒结构,岩性较弱,硬度中等。

由于夹关组的砂岩厚2~5m,硬度中等,可以用作雕塑,大佛就是在夹关组的巨厚层砂岩中雕塑而成。

灌口组(

砖红色、紫红色的中厚层状的粉砂岩和泥岩,砂岩中含有大量的石膏晶粒,高盐晶洞,具有水平层理,风化强度高。

第四系(Q):

冲积,洪积等堆积而成的未胶结固结的堆积体,往往具有二元结构,工程性质差。

3.3地质构造

受区域构造影响,区地质构造复杂,测区处于峨眉山大背斜东翼,发育有马林岩向斜、善觉寺断层、报国寺断层、镜泊山断层、凉水井断层等。

3.3.1褶皱

测区处于峨眉山大背斜东翼,地层在茅口组到雷口坡组生倒转,须家河组到名山组地层正常。

马林岩向斜位于测区东部龙门硐河右岸,向斜所在地层有名山组、灌口组。

其北西翼倾角在43°

到67°

之间,南东翼倾角为37°

,轴面产状为331°

∠87°

,枢纽走向北东。

其两翼为灌口组地层,主要为砖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

核部为名山组地层,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表面为风化严重的泡砂岩。

其中核部名山组地层左半部分被第四系阶地覆盖。

褶皱两翼岩层倒转,北西翼岩层层序正常,南东翼反向,枢纽起伏,填图围向斜较完整。

向斜南东翼地层出现老盖新现象,且有地层(中新统、渐新统、始新统地层)缺失,原因为此处存在凉水井断层。

3.3.2断层

凉水井断层位于整个测区东南部,在凉水井-符文机砖厂-省中医药学校一线上,全长约7km。

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北段斜切象鼻山,上盘为灌口组的砖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地层,下盘为凉水井组的半胶结砾石层、粉质粘土层地层。

此处地层出现老盖新现象,北西侧的上盘地层上升导致凉水井组和名山组地层接受剖蚀,最终北东侧出露在地表的为灌口组岩层。

南东侧的下盘地层下降,最终出露在地表的为凉水井地层。

凉水井断层为逆断层。

受构造运动影响,断层有中新统、渐新统、始新统地层缺失。

报国寺断层主要位于五叉沟-黄田坝-报国寺一线,断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倾向西南,北段斜切五叉沟。

上盘为沙溪庙组的紫灰、灰绿、紫红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回旋层地层,下盘为-蓬莱镇组的以砖红色和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地层。

西侧的上盘上升,东侧下盘下降,最终导致沙溪庙组与组的分界线西北部份被报国寺断层错段,分界线错段处地层出现重复现象。

善觉寺断层主要位于善觉寺-肖山-阴沟一线。

断层的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倾向西南,北段斜切阴沟。

上盘为雷口坡组的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含有石膏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地层,下盘为须家河组的灰黄色的中薄层状的粉砂岩,砂岩,夹有泥岩和炭质页岩,出露煤线。

善觉寺断层为逆断层,在断层附近出现了长约100米的断层破碎带。

3.4水文地质条件

3.4.1地下水类型

峨眉山地区的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条件较差,地下水相对贫乏。

地下径流均为潜水,且多以下降泉形式进行排泄。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类型、相应的含水层及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

主要分为三类。

基岩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须家河组中,但低山表层的裂隙的连通性不好,补给-径流条件一般,排泄的地下水有限;

而高山区基岩的裂隙发育,连通性较好,水力梯度大,有利于地下水的径流,但是补给条件较差,地下水泉点的形式出露。

岩溶水:

主要发育在下二叠统及雷口坡组中,岩溶裂隙发育,连通性较好,地下水水力梯度大,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排泄条件较好,主要以泉的形式出露,并向地表水排泄。

孔隙水:

主要存在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层中,虽然有大量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发育等有利条件,但是堆积物多黏土-粉质粘土-粉土充填,孔隙性不好,下渗量有限,补给条件与径流条件相差大;

一二级阶地的孔隙性较好,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受地表水控制。

3.4.2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测区主要发育三类地下水,分别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须家河组),岩溶水(主要发育在下二叠统及雷口坡组),孔隙水(主要存在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层)。

测区主要出露的泉点如下:

一碗水:

基岩裂隙水,水是无色无味无嗅,水流量5

,水质清澈,略显碱性,水流量变化不大,为四季泉,水无污染,无沉积物,主要为生活饮用水。

新屋基:

孔隙水,水是无色无嗅有泥土的味道,水质清澈,无污染,水中生活有螃蟹,海苔等生物,水流量较小,主要为生活饮用水。

龙门硐泉:

岩溶水,水是无色无味无嗅,出露于雷口坡组的灰岩,岩溶侵蚀而形成地下溶洞,汇聚而成的岩溶水,由于地壳的抬升和河流的下切,形成悬挂的瀑布,水流量较大,水源充足,水质较好,交通方便,往往是矿泉水的取水点。

3.5新构造运动特征

测绘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黄湾地区的5次大规模的抬升。

由第三纪末期由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新构造运动,使峨眉山区强烈抬升,导致河流下切侧蚀与冲积作用,形成沿龙门硐河两岸纵横发育有五个等级的阶地。

其上覆盖有第四纪堆积物,因为地势平缓,成为人类活动聚集区。

阶地具体地质情况见下表。

表3黄湾阶地观察记录表

阶地等级

阶地名称

罗坝阶地

坝阶地

梁坎阶地

坪阶地

阶地绝对高程(m)

461—463

465—472

480-490

490—500

530—540

阶地相对高程(m)

3

8

20

35

75

界面最大宽度(m)

40

600

80

300

70

阶面完成程度

发育不完整

发育完整

分布特点

比较连续

连续

间断

堆积物厚度(m)

2

1

4--6

7-8

5

堆积物特征

二元结构不明显,以磨圆较好、大小不一的砾石为主,没有成层的细粒物质层。

分选性较差,分化程度弱,砾石呈次磨圆,次棱角状。

二元结构明显,下层为砾石层,上部为泥岩。

强-中风化,砾石粒径30~40cm,分选性中等,次棱角,次磨圆状。

分选性差,强风化,磨圆度较好,粒径20~30cm。

二元结构不明显。

分选性差,强风化,二元结构不明显。

阶地类型

堆积阶地

基座阶地

农作物及利用情况

草本植物茂盛,地势比较平坦,但居民少,受开发较少无农作物

地势平坦,居民分布较密,还分布有大片农作用地,种植有水稻、油菜、萝卜、橘子等作物。

农作物茂盛,主要作为水田

农作物较茂盛,主要作为水田、旱地

农作物较茂盛,主要作为旱地,且有大量果树。

基座岩性

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

泥岩、砂岩

以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

主要为泥岩,夹有砂岩、粉砂岩

主要为砂岩

图5黄湾地区五级阶地信手剖面图

五个等级的阶地的阶坎从老(Ⅴ)到新(Ⅰ)依次为:

40m、15m、12m、5m、3m。

通过对Ⅰ--Ⅴ级阶地阶坎高度分析:

自新构造运动以来,峨眉山黄湾地区地层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抬升运动,阶坎的高度由大变小,说明地壳抬升的高度变小,构造运动强度变弱,该区域稳定性向趋于稳定方向发展,所以这些阶地在未来不会有大规模的起伏变动,而修建于这些阶地上的人类活动区是安全的。

由于测区处于新构造活动区,地温梯度相对较高,开采深度浅,可以获取符合商用要求的温泉,其开发成本大大降低,故在测区分布有数家温泉度假山庄。

测区水资源丰富,出露有数孔泉眼,有大量温泉分布于测区。

3.6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3.7物理地质现象

测绘区西部和北部主要为中低山,坡角中等偏大,在30°

到40°

之间,基岩风化严重,由于有善觉寺、报国寺、镜泊山、凉水井等断层发育,加上公路和其他人类工程的开挖易发生滑坡与崩塌。

峨山镇到荷叶湾公路拓宽工程,开挖坡脚,发生了许多小型滑坡和崩塌。

测区主要有唐河坝滑坡群。

分布于测绘区名山组地层,位于唐河坝东北侧和东南侧,都是基岩滑坡。

唐河坝滑坡长约300m,宽约220m,为一顺层滑坡,滑坡前缘出现地层反翘,滑坡上部为第四系堆积物,基岩为名山组泥岩夹砂岩,岩层产状为260°

∠25°

由于滑坡发生在1992年,现在的地表已经被茂盛植物覆盖,在滑坡前缘中部有一新的顺层小型滑坡,滑坡的长度约为40m,宽度约30m,厚度约为1.5m,滑坡的滑床光滑,产状为。

由于是顺层滑坡加上砂泥岩互层,而且基岩中的结构面很发育,在暴雨的情况下,雨水沿着结构面进入岩体,使基岩中的泥岩层更加软化,摩擦系数降低,加上滑坡前沿常年受龙门硐河切割侵蚀,最终导致滑坡沿着软化的泥岩层滑动。

4工程地质分区及评价

4.1工程地质分区

4.1.1分区原则和依据

工程地质分区是在综合测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行的科学归纳。

工程地质分区侧重考虑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貌条件、地质构造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等因素,将工程地质进行分区。

①工程地质区:

一级岩土体结构+岩土体建造+地形地貌

②工程地质亚区:

岩土体结构亚类+岩土体亚类+地形地貌亚类

③工程地质段

峨眉山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中差异最大的:

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特性→岩土体结构。

4.1.2工程地质分区

I层状结构碳酸盐岩区

II层状结构碎屑岩低山丘陵区

III松散堆积平原区

4.2工程地质评价

I区。

工程地质条件:

主要为雷口坡组地层,底部为白云岩,中部为泥岩,夹泥灰岩,下部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

总体上较坚硬,岩溶地貌发育,山体陡峻,在龙门硐泉处,沟谷变窄,形成陡崖;

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发育有善觉寺断层,北部斜切阴沟,构造破碎而形成阴沟沟谷;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为岩溶水,由于泉出露高于地表水而形成悬挂瀑布。

工程地质问题:

地形陡峻,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溶蚀易产生岩溶塌陷,由于

II区。

工程地质问题:

II1区。

发育地层为…,以硬质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

砂岩发育部位地形较陡,易发生崩塌;

在薄层泥岩出露地表且倾向有利的情况下,易发生滑坡;

地基的不均匀性;

砂岩为含水层,水库易发生渗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