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3326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

忏悔录读书心得1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

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

寻找自我,寻找上帝。

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

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

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

人和上帝的关系。

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

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

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

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

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

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争。

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

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

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

布朗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

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

奥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

属尘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灵的桎梏。

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

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

在对永恒上帝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

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

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

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

人的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

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

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意志的错误追求。

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

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通过正确的记忆和期待,人能够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体。

而人对他的三位一体的正确运用,则能够恢复他和上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

和古典思想一样,奥古斯丁也要面对“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然而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却和古典思想迥异。

苏格拉底在执行神谕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其实没有什么知识,只能带着无知之知的谦虚不断地追求智慧。

事实上,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并没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古典思想那里,远远没有在奥古斯丁身上这样复杂和迫切。

追求智慧的无知之知,体现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从而运用理性的爱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

但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理性,连同人的心灵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质。

人的真正本质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认识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人才可能真正“认识他自己”。

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动,爱智的生活只有在爱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忏悔录读书心得2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

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

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

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

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

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

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

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

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

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

”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

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

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录读书心得3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

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

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

因为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

正如卢梭所云:

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

“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

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

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

‘我比那人要好!

’”

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

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

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浮现。

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因为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

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

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

如果把所有的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

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

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

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

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希望的抚慰。

忏悔录读书心得4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著,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

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

从它的英语名称The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

他说:

“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

”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

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

就像书中所说:

“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

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

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

知与遇,很难,很难!

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会映出丝缕金黄,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拼搏吧。

忏悔录读书心得5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提供的大量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