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2312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历申硕考试应用心理学精华普通心理学Word文档格式.docx

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5.神经元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它的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它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02年选3,06年选1)

6.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换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神经网络(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元内神经冲动的传导:

电传导,通过电位的变化传递信息。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

化学传导,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传递。

7.神经网络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网络(神经回路)。

8.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布鲁德曼的皮质分区图为大家所公认。

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视觉区位于枕叶内,听觉区位于颞叶内。

(08年选1)

初级运动区,也叫躯体运动区,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等。

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

言语区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

联合区,是指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

9.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的一侧优势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是指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左半球主要负责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负责情绪、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大脑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

人的很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

10.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

第二机能系统,进行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不同的作用。

第三章感觉

11.感觉(08年选2)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可分为视觉、听觉等等。

1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01年选2,09年选2)。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1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阀限;

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韦伯提出公式K=△I/I.韦伯分数K为常数,△I为差别阀限,I为原刺激量。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02年选4,10年选1)。

1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费希纳提出对数定律P=KlgI,即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斯蒂文斯提出幂定律P=KIn,即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幂函数。

这两种定律是心理物理学的两种主要定律,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不同的。

15.视觉感受野

是指视网膜上一定区域或者范围,当它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16.特征觉察器

特征觉察器是能仅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的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

可以分为简单细胞、复杂细胞、超级复杂细胞。

17.颜色(05年选2,10年选4)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正程度或鲜明程度。

18.拮抗过程说

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拮抗过程说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

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现代的拮抗过程说得到了一系列生理学实验的支持。

研究发现,在人的视网膜里,有长波中波短波三种感受器,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颉颃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颉颃的过程。

19.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20.马赫带(07年选2)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该现象是神经网络的侧抑制的结果。

21.视觉适应

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视觉适应可以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22.后像(04年选3,06年选3)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后像分两种:

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的品质和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的品质和刺激物相反。

23.听觉基本现象(07年选3)

听觉的基本现象有音高、音响、声音的屏蔽。

音高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听觉特性。

声音的屏蔽是指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24.音高听觉理论

听觉理论有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频率理论有电话论和神经齐射论。

费尔德提出了电话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工作的,振动的数量和声音的原有频率相对应。

韦弗儿提出了神经齐射说,认为当声波频率在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相对应,当声波频率过高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位置理论有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共鸣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短纤维对高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长纤维对低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冯·

贝克亚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幅也随着逐渐提高直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

第四章知觉

25.知觉(02年简1)

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从背景中把少数的事物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认知,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认知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

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03年选3)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的种类有: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00年名1,01年简2,05年名1)

26.知觉定势

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27.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直接认知。

包括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28.图形。

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

图形的组成原则有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性、方向性、简单性。

29.模式识别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模式识别。

30.听觉定向的规律

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⑴.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⑵.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⑶.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31.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直接认识。

时间知觉的形式包括:

对时间的分辨;

对时间的确认;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态度和兴趣。

32.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认知。

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空间知觉都有密切联系。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33.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03年简2)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者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

似动知觉: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02年选5,08年名1)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动景运动属于似动。

34.错觉

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现象叫做错觉。

视错觉是最为常见且应用广泛的一种错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35.意识(06年简1)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作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意识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意识具有觉知性、能动性和历史制约性三个基本特性。

意识的作用:

①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②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③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36.盲视

一个大脑皮层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

但病人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37.脑电波的变化规律

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β波;

(09年选1)

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较低、波幅较大的α波;

在睡眠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更低、波幅更大的δ波。

38.睡眠和梦的功能(03年简1)

睡眠的功能

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不能适应的那段时间避免受到伤害。

梦的功能

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生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

39.催眠

催眠是一种意识状态。

它是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觉知状态。

40.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两个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01年选1)。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41.注意的功能(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整合功能,人在注意状态下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物体。

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调节和监督功能,人们在注意状态下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

42.注意的分类。

可以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两方面: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个体本身的状态如需要、情绪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

(10年简3)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

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

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存性、对过去经验的依存性、对人格的依存性。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随意后注意来源于随意注意,它又高于随意注意。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07年名1)

43.注意的认知理论(03年论1)

注意的认知理论有注意的选择性理论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的选择性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人脑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

有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班特提出。

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完全通过并接受加工;

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机制外并完全丧失了,该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该理论是在知觉水平上的选择,故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05年论1)

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当信息通过过滤机制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被减弱了,并未完全丧失,过滤器是按照衰减的方式工作。

该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后期选择理论由多伊奇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上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者衰减的装置;

所有的信息都进入中枢加工机制,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由约翰斯顿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

对信息的选择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能发生。

以上四种理论中,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能发生。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关心人是如何进行资源分配来完成认知任务。

认知资源理论有资源限制理论和和双重加工理论。

资源限制理论由卡尼曼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有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控制。

双重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

其中,自动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

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

双加工理论的例子有边看电视边织毛衣等。

第六章记忆

44.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按照记忆的内容分类,记忆可以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或者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情境记忆是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09年选3)

语义记忆是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它的提取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按照记忆保留的时间长短,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瞬时记忆。

其编码方式主要是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

短时记忆:

是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

记忆容量为7±

2个组块。

其编码方式主要是声音编码。

(01年选4,04年选7)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长时间储存的记忆。

其编码方式主要是语义编码。

(10年选3)

按照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45.记忆的重要意义

记忆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条件;

记忆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记忆是形成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条件。

46.SPI理论

图尔文提出了记忆的SPI理论。

该理论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即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还假定,这些系统的信息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

47.遗忘(07年论1)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4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05年简2,07年论1,10年简1):

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约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49.引起遗忘的原因(02年简2,07年论1):

引起遗忘的原因有以下原因

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在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

由压抑引起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者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

由衰退引起遗忘,这是指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消失而引起的遗忘。

由线索提取失败引起的遗忘,这是指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引起的遗忘。

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这是指由于脑损伤而对受伤前不久的东东出现遗忘。

50.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07年论1):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想进行有效的复习,要注意下列几点

(1)及时复习

(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5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04年简3,09年论1)

内隐记忆是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也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外显记忆是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也可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或者区别:

⑴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⑵保存时间不同。

研究发现,内隐记忆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⑶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所学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而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⑷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而对外显记忆成绩没有影响。

⑸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干扰词很少影响内隐记忆成绩,而对外显记忆成绩影响较大。

第七章思维

52.思维(06年名1)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征有概括性、间接性、改组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改组性是指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

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53.表象(07年简1,10年名1)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表象是指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也可以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04年选8)

表象的直观性是指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表象的概括性是指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表象的可操作性是指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⑴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⑵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⑶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重要的作用。

54.想象(04年名7)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

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

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

想象的功能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等。

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包括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联想。

55.概念

概念是指某类事物的概括。

它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

(02年选6)

56.人工概念

人工概念指人为地在程序上模拟真实概念的概念,它可以简化概念研究的进程,控制研究的变量。

布鲁纳运用人工概念的方法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57.问题

问题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但是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情境。

58.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者的最初状态称为当前状态,而要达到的目标称为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具体心理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59.问题解决的策略(06年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