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1882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部分关于启发式教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人认为要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就要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即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教学。

这实际上是对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误解,是将启发式教学简单化,狭隘化的倾向。

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有些问题由于完全脱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或完全不需要动脑筋,便没有启发的意义。

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愤”、“悱”状态的提问,才具有启发性.即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状态时,教师去引导,才具有启发的意义。

比如“物质”这一概念在教科书中是这样定义的: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一定义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晦涩的。

但是教师如能用有趣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启发学生思维,就容易解决问题。

第二,讲授式就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而无启发性吗?

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知识主要以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

注入式教学是与启发式教学背道而驰的教学思想,是指教师不顾学生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他情况,而一相情愿的向学生生硬的灌输知识,一切由教师支配,学生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很明显,二者是不同的.讲授法从形式上看很容易被误解为注入式教学方法,其实,教师通过精心的、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讲究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完全可以是讲授法成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第三,启发式教学要求活跃课堂气氛,为此,教师是否可以不择手段的去追求新奇、古怪、神秘?

这也是一种对启发式教学停留于表面化的理解。

启发式教学的确要求形成教学民主,要求师生间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但这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良好关系,不是靠迎合学生心理,甚至是低级趣味来求得学生对教学的支持。

启发式教学不是脱离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明确了启发式教学的含义是我们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在这一前提条件指导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启发式教学。

3、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准确的表达了自觉思维和学习知识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现代教育有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所实行的“知识型教育”、“智力型教育”和“应试教育”。

它是一种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教育”。

为弘扬启发式教学思想,更好的为创新教育服务,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以坚持实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与“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或仅注重人的智力发展的教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它反对食而不化、仿而不创的“学而优”,反对扼杀人的主体精神和个性而皓首穷经地“死读书”。

因此,现代教学思想反对那种只注重如何提高学生应试成绩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学中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重学生能力养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

第二,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

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有灵性、有理性、有感性的能动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上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师生为探求知识和真理而共同合作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教师要通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面向全体学生,把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反对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注入式”、“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能容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启发式教学的特征。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从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一般认为启发式教学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注重学法指导和重视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

第一,注重学法指导.启发式教学在其实施过程中通常是这样进行学法指导的:

(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

在启发式教学当中,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楚知识上,而是在讲清知识基础上,揭示出规律,指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讲授的内容,同时还要掌握好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

这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

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

“启”要求对教师教法进行改革,“发”要求对学生学法进行指导.启发式教学要求我们把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之彼此协调,相互促进.一方面要把教法建立在研究学法和学情的基础上,以提高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努力在探索和选用先进的科学的教法中,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实践征明,无论是脱离教法改革的学法指导,还是忽视学法指导的教法改革,都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

(4)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

启发式教学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教学不仅深入学生的认知领域,还深入他们的情感领域。

第二,重视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启发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地、生气勃勃地、活泼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它是师生有效地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没有民主,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和合作,也就谈不上启发式教学了。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激励型的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到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

启发式教学的上述内容和特征显然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其它内容和特征实际上都是由此产生和引发出来的。

启发式教学思想比较完整地阐明和揭示了教学中的各对主要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事物矛盾转化的规律。

它无可置疑地成为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5、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采用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哲学依据:

启发式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师、学生分别是教学的外因和内因。

其次是教学论依据:

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探讨如何教书育人以及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最佳状态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性研究。

它必须建立在“以教为主导”和“以学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应“以教为主导”,通过启发、指引、比喻、点拨等,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学生的学应确立“以学为主体”的积极能动意识,因此,启发式教学必须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启发式教学中,教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最佳的学。

正所谓教来源于学,依赖于学,服务于学。

好的学法依靠启发式教法来指导,启发式教法则依靠好的学法来升华。

最后是心理学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心理来调控对学生所施予的影响,这一影响又是通过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发生作用,调控着学生心理与学习对象的相互作用,并最终引起学生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新的认知需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实际意义。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与水平。

6、启发式教学的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实践范围很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归纳一下,它有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自学。

现代学习方式呈现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的特征,其中主动性是基础。

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任何人都代替不了,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第二,诱导。

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对学习至关重要.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的注意呢?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选择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的、又有趣味的且与生活有联系的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感到所学知识有用。

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单纯导入过程,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

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研究表明:

认知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习的动机。

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设计、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一阶段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在基本结论的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

“人的最高享受是从理念深处得到的。

”而这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所收获。

第三,结合实习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专业课实习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和创新方案,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在实习课教学中,要把创新作为组织教学的中心,以启迪人的创造性为第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显得重要。

近几年来,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这是教育为知识经济作准备的正确选择。

第四,点拨。

当学生基本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此刻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样只会使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

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让学生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第五,设疑。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扣教材,灵活课堂设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直接参与,尝到了创造的快乐,不但能克服死记硬背知识的厌学心理,而且更重要的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第六,归纳。

在经过前几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回到主导地位上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

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阶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从自主寻求旧知和新知的生长点到自主探究新知的发展思维的过程,最后到自主梳理新知的习惯,这样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第七,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过程求得知识,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这是一个极容易忽略而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失去这一环节,学习将成为一个“空中楼阁”。

教学中要注意巩固练习和课后小实验相结合,以实现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目标。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

教师要善于分析自己面临的教学情境,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们,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7、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注意的问题

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其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启发的含义,把握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规律。

第一,注重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谐自然地进行启发,适时适宜地进行引导,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第二,指出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清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三,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所启发的问题不可过深,也不能太浅。

第四,强调激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要融洽师生关系,为实行启发式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以平等亲切的态度对待他们。

第五,选择适宜的启发方法,如巧妙设置错误结论,利用声像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等。

再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

本文将就启发式教学的缘起、特征及实施策略,略作浅述。

一、启发式教学的缘起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是一种优良的教学理念,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启发式教学在西方,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

苏格拉底受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并创立了“产婆术”,即通过师生双方的辩论,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和引导新的方向,从而否定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以求得一般的概念。

因此,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过程。

它要求学生对已经存在了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任何问题都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

“产婆术”通常是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个求知情境,让学生以为是自己在找寻或发现真理,教师只负责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与批判之中不断地修正观念。

教师所扮演的是知识“接生婆”的角色,而不是“填鸭者”。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的缘起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孔子。

据《论语·

述而》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的思路;

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达。

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自动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就不再告诉他。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性阐释,比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了近一个世纪。

战国秦汉时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记》中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了孔子以来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并从教师的角度点明了教学的三条原则,指出“教”应理解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教师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东汉的王充,主张学习要“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提倡要学以致用,敢于创新。

至近代,由于“西学东渐”,我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康有为、梁启超在他们创办的新式学堂中大力提倡启发教学的思想,主张剔除过去师授学承、呆读死记的陋习,积极鼓励学生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提倡通过质疑问难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古老的启发式教学增添了时代的新意。

辛亥革命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改革者,也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

蔡元培主张“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陶行知也指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联系在了一起,更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创造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启发式教学的特征

1.适切性。

所谓适切性,是指启发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应适合于学生的需求、水平、特点等。

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

教育作为一种造就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首先对造就的对象棗“人”(特殊的个体)获得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获得行动的主动权。

凡不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个性诸方面特征的做法,都必然使得教学不和谐。

2.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它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采取主动进取的态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3.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

它是同主体性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一个特征。

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

首先,它是针对学生的问题、需要等所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有针对性而不盲目;

其次,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的答案简单地告诉学生。

启发式从来不否定教师的作用。

在教学中,离开了“启”,就无从论“发”,启发也就不存在了。

教师的作用正在于有针对性地点化、引导,既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教给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方法。

这两点正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条件。

4.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能有效地促进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活动富有成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机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能使这种转化富有成效,并具有“发展性”这种质的规定。

启发式教学各特点之间各有侧重,适切性是出发点,发展性是归宿,主体性和互动性是反映过程的特点,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认识误区

(1)片面理解“启发式教学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于是,有人错误地认为,只要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了,但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引导。

因此,所谓的“热闹”,也只是徒有形式的“表演”,而无启发的教育价值。

(2)对注入式教学的误解。

在所谓“批判传统教学”的思维惯力下,人们总是不自觉地矫枉过正,认识错位。

比如对注入式概念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人以批判性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语加之修饰,如“简单接受”、“灌”、“呆读死记”等等。

“坚持启发式教学”也往往与“反对注入式教学”并列言之。

徐特立先生曾针对注入式教学强调:

“我们还不是在一切场合否定注入式,比如技术课程,在动手时,是要教师示范,这种示范就是注入式的。

又如学习一个没有经过的特殊历史问题,就是要先做报告,然后再讨论,这种报告就是注入式的。

”可见“启发式”与“注入式”并非完全对立,相互否定的两种教学思想,二者是可以相互融合,彼此协调的。

“注入式”可以是具有启发性的“注入”,“启发式”有时也需要借助于“注入式”来实现。

我们反对的是教学中一味地“注入”,忽视对学生的“启发”。

但是,若完全否定“注入式”教学,不仅脱离现实,降低教学效率,而且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偏离,影响教学效果。

(3)将“启发式教学”片面地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学思想,也可以理解为一项教学原则。

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的。

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探求启发式教学究竟包括了哪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只要把握住其本质特征,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是启发的。

比如,同样是问答法,如果充满了对认知矛盾的激发,对思维发展方向的引导,它就是启发式的;

如果仅是简易的应答,它就是机械式的,而无启发之意。

四、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1.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影响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但是从我国目前中小教育的本质上看,仍然还是应试教育或英才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学生层层分等,甄别淘汰。

再者一些传统教育的陈腐观念仍然对教师、家长、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如:

学生的能力是天生的、具有高度稳定的个性特征;

学生的智力呈正态分布,智商低的学生无论怎么启发都是徒劳的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