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3184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x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

 

(1)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

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

在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第二课货比三家,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

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切忌把成人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也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

在进一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更具有挑战性。

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

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

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

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2)平移、旋转和对称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第一课对称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作品,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进而在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第18页练习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

并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

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

 

第三课平移和旋转,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去逐步感悟这样一个道理:

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但不能也不必要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们。

 

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

 

(3)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

 

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

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

1240=1258=?

12040=60240=6080=?

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

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得下吗?

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

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

 

(4)关于面积

 

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

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

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

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

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让学生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测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并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厘米2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2?

使1厘米2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有了对1厘米2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分米2与1米2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厘米2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1分米2与1米2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的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

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探索活动从估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厘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

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课铺地面,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

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分米2与1厘米2的换算关系。

先让学生估计1分米2里有多少个1厘米2,再通过直观操作或合情推理来检验原先的估计是否正确,从而确认1分米2=100厘米2的换算关系。

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米2=100分米2、1米2=10000厘米2等结论。

在掌握厘米2、分米2和米2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米2、公顷和千米2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例如,1米2=10000厘米2、1公顷=10000米2,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分米2=100厘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有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

 

(5)认识分数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

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

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第一课分一分

(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

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

在这个基础上才引入一半可以用,SPANlang=EN,,-US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第二课分一分

(二),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

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分数更深层的意义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

教材创设的试一试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点;第60页第3道思考题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所具有的相对性,它不能撇开这堆铅笔这个整体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第三课比大小,由于分数具有相对性,所以比较两个分数大小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两个分数所表示的必须是同一(或相同)整体的两个部分。

抽象的分数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所以借助图形的直观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直观的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

这部分教材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仅比较两个分母都不大于10的分数的大小;但它所充分体现的形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却是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和体验的。

 

第四课吃西瓜,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学习同分母的简单分数的加减算法。

对小学生而言,直观是通往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

理解抽象的分数加减的算法过程,教材中都通过直观的图形来揭示其中的算法原理;在练一练中,还再次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数加减,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的意义。

但是,学生进行分数加减运算最终必须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

为此,学生做了练一练中的第2题后,要求他们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形式规律,即分母不变,把分子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