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1094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微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微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微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微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免Word下载.docx

《微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免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免Word下载.docx

⑶效应阶段:

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

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6分)。

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3、体液免疫应答中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6分)

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不同之处为:

⑴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时间的一半;

⑵抗体浓度增加快;

⑶到达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

⑷下降期持久;

⑸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二次应答;

⑹二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

⑺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4、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

(7分)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

发病机制为:

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可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的复合物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3分,共27分)

2、细胞因子:

3、单克隆抗体:

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4、MHC:

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5、免疫耐受:

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或者:

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刺激下,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6、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

7、PRR:

8、变应原:

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9、黏附分子:

三、简答题(3题,共22分)

1、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7分)

2、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8分)

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

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第三是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第四是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都明显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

3、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

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C3aC5aC567具有趋化作用

四、论述题(12分)

列举4种具有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比较其特点(膜分子、分布、杀伤特点等)。

1、CD8+CTL是一种效应性T细胞,以CD8为主,分布在外周血,能特异性直接破坏靶细胞。

2、NK自然杀伤细胞,以CD16CD56为特征性分子,不需要抗原致敏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无特异性,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布在外周血和外周淋巴器官。

3、巨噬细胞:

广泛分布在各组织中,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非特异,可以通过吞噬、ADCC或者分泌某些细胞因子杀伤靶细胞。

抗感染,抗肿瘤。

4、NKT:

具有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物,主要分布在骨髓、肝和胸腺。

多数为DN细胞。

TCR缺乏多样性,主要识别不同靶细胞表面CD1分子提呈的共有脂类和糖脂类抗原,属于固有免疫细胞。

通过凋亡和坏死破坏靶细胞。

五、扩展题(4分)

试举出免疫学发展史上四位科学家的名字(英文名,或约定俗成的中文译名)并简要说明其主要贡献。

Jenner,发明牛痘苗;

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

Tonegawa,阐明抗体多样性的分子机制;

Owen发现了天然耐受现象。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 

 

B.梅毒

C.结核病 

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 

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 

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倍         

B.100倍

C.400倍        

D.900~1000倍

E.10000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C.紫色和无色         

D.无色和无色

E.无色和紫色

9.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法,其实际意义不包括:

A.鉴别细菌 

B.初选抗菌药物

C.了解细菌致病性 

D.了解细菌的染色性

E.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10.在自然界中,细菌与其他生物相比,繁殖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细菌:

A.细胞膜有半透性,允许水分及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

B.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代谢类型多样化

D.表面带有电荷,可以吸附营养物质,利于吸收

E.具有多种酶系统

11.研究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最好是选用细菌生长的:

A.迟缓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

12.有关“热原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主要是革兰阴性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B.是细菌的内毒素成分

C.微量热原质注入人体能引起发热反应

D.可被高压蒸汽灭菌法(121℃,20min)破坏

E.注射药剂中不得含有热原质

13.检查细菌对糖和蛋白质分解产物的主要意义在于:

A.了解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

B.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强弱

C.帮助鉴别细菌的种类

D.确定细菌抵抗力的强弱

E.了解细菌对营养的需要

14.消毒是指:

A.杀死物体上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不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C.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D.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E.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

15.高压蒸气灭菌法灭菌所需温度和需维持时间分别为:

A.100℃,15~20min 

B.121.3℃,15~20min

C.100℃,10min 

D.121.3℃,10min

E.160℃,2h

16.紫外线常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消毒,其杀菌机制主要是:

A.破坏酶系统    

B.损伤细胞膜

C.干扰DNA复制 

D.干扰蛋白质合成

 E.干扰肽聚糖合成

17.细菌毒力岛:

A.是一个分子量较小的染色体DNA片段

B.往往位于rRNA基因位点内或附近

C.是较稳定的DNA区域

D.毒力岛与该菌染色体DNA的密码使用有明显差异

E.毒力岛两侧均有同向重复序列和插入元件

18.细菌间的转导是:

A.通过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

B.通过普通菌毛传递遗传物质

C.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

 D.以烈性噬菌体为媒介

E.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

19.白喉棒状杆菌由无毒株变成产毒株的原因是由于:

A.溶原性转换 

B.接合

C.转导 

D.转化

 E.转座

20.细菌DNA的转化是否成功与哪一项无关:

A.受体菌是否处于感受态

B.转化的DNA片段的大小

C.供体菌DNA的浓度

D.体体菌DNA片段是否与受体菌基因组有同源性

E.进入受体菌的转化因子应是双链DNA

21.有关“接合”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F+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F质粒

B.Hfr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主要是染色体基因

C.F’菌与F-菌进行接合时,转移的是染色体基因和F质粒

D.F’菌与F-菌进行接合后,失去F质粒

E.F+菌与F-菌进行接合后,F+菌不变为F-菌

22.有关“细菌毒力增强或减弱”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一般因光滑型菌落变成粗糙型菌落而增强

B.通过易感动物传代而减弱

C.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传代而减弱

D.失去形成菌毛的能力而增强

E.溶源性转换后,可能减弱

23.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耐药性:

A.由抗生素诱导产生

B.较易在细菌之间转移

C.多为对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

D.不稳定

E.发生耐药性变异的是群体中的全部细菌

24.有关“质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多为闭合环状双链DNA

B.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C.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因载体

D.不能通过转导方式在细菌之间转移

E.可在不同种属的细菌间转移

25.较少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A族溶血性链球菌

26.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生化机制主要是:

A.产生灭活酶 

B.靶位改变

C.减少药物吸收 

D.增加药物排出

E.旁路代谢

27.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是:

A.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B.少量多次使用抗生素

C.使用广谱抗生素 

D.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E.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使用抗生素

28.导致菌群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正常菌群的定位转移

B.细菌从无(弱)毒株突变成为有(强)毒株

C.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D.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

E.微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

29.条件致病菌感染:

A.均为内源性感染 

B.均为医院感染

C.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D.近年感染率明显下降

E.仅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30.有关“二重感染”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二种细菌同时感染

B.在用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的同时发生的一种新感染

C.是一种严重的菌群失调症

D.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

E.多由耐药菌引起

31.有关“医院感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人们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

B.感染对象主要是医务人员

C.主要由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引起

D.病原体来源广泛

E.病原菌常具有耐药性

32.有关“超抗原”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需经过抗原提呈细胞的处理,才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B.能直接激活T细胞增殖

C.仅需10-12mol就能诱发免疫应答

D.具有毒性作用

E.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33.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34.可侵入人体血液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35.有关“抗感染免疫”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菌感染

B.抗毒素的中和作用主要针对外毒素感染

C.SIgA主要阻挡致病菌定植

D.抗体与细菌结合直接杀死胞外菌

E.血-脑脊液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36.有关“Toll样受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跨膜蛋白

B.表达在感染早期直接接触病原体的细胞

C.不能诱导凋亡信号

D.能调控天然免疫向获得性免疫的转变

E.能特异性识别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

37.目前可用类毒素进行预防的疾病是:

A.伤寒与白喉 

B.破伤风与波状热

C.破伤风与结核病 

D.白喉与破伤风

E.百日咳与白喉

38.注射或接种哪一项而获得免疫的方式称为人工被动免疫:

A.破伤风抗毒素(TAT)    

B.卡介苗(BCG)

 C.百日咳疫苗        

D.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E.白喉类毒素

39.有关“核酸疫苗”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免疫途径多种

B.由免疫原编码基因与载体(如质粒)组成

C.免疫维持时间短

D.可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E.安全性好

40.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用于人工主动免疫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E.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防过敏反应

标准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A 

2、E 

3、C 

4、A 

5、E

6、A 

7、D 

8、E 

9、E 

10、B

11、B 

12、D 

13、C 

14、C 

15、B

16、C 

17、D 

18、C 

19、A 

20、E

21、D 

22、E 

23、E 

24、D 

25、E

26、B 

27、E 

28、C 

29、C 

30、A

31、B 

32、A 

33、C 

34、C 

35、D

36、C 

37、D 

38、A 

39、C 

40、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