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水处理系统设计改进Word格式.docx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水处理系统设计改进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水处理系统设计改进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00
350
1100
438
1140
800
层流侧喷
150
160
240
258
100
180
水压
/MPa
0.07
0.15
0.1
0.25
0.3
0.4
1.0
1.2
2.25
水温
/℃
38/44
40/42
39/44.5
40/44
35/40
38/42
40
35/38
35/42
32/45
33
33.5/43.5
35/43
38
悬浮物
/(mg·
L-1)
≤70
≤45
≤100
50
30
≤20
≤30
≤50
本文拟就层流冷却系统的水量平衡和水质稳定以及节能措施两个方面对水处理层流冷却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进行探讨。
1层流冷却系统的水量平衡和水质稳定
热轧带钢热输出辊道有3种不同压力的用水,即:
层流冷却(0.07MPa)、层流辊道冷却(0.3MPa)、层流侧喷(1.2MPa)。
其中辊道冷却和侧喷水的水质、水温、水压与浊循环系统的用水差不多,因此许多厂的层流冷却系统中层流辊道冷却和层流侧喷就是直接使用的浊循环系统的辊道冷却水(0.3MPa)和轧辊冷却水(1.2MPa见图1)。
1.1两个系统的水混用方式的缺点
①层流冷却用水经各厂运行实践证明,因其含油量很少,悬浮物去除率要求不高,故该系统不必设除油、除渣设施。
但浊环水中含有一定的油(≤5mg/L),因此,若浊环水长期进入层流系统,会因层流系统未设除油设施而造成该系统水中油含量增加,甚至使水质恶化。
②层流系统因用了浊环系统的水,必须将等量的水返回浊环系统,但这在水量上较难以准确控制,易造成两个系统间水量不平衡。
③层流冷却系统用水的温度及悬浮物较浊环水系统高,因此层流的回返水不能返回至浊环储水池直接给用户用,而必须返回至浊环系统的平流沉淀池经过滤、冷却之后才能满足浊环水的水质要求,这样就增加了浊环水系统的处理负荷,造成投资与运行费用的增加。
1.2两个系统分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层流系统的辊道冷却及侧喷水宜由层流冷却系统自身供给,与浊环系统彻底分开,这样能完全保证该系统的水量平衡和水质的稳定。
但这样作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①层流辊道冷却及侧喷水要求温度<35℃,悬浮物<20mg/L,而层流冷却水温度一般在38℃以上,悬浮物一般在40mg/L以上,因此需进行处理。
这在设计上我们已找到解决的办法:
层流冷却流程是将回水中一部分水进行旁通过滤、冷却,然后与未处理的水混合以降低全系统用水的悬浮物含量及温度,再供用户使用。
经过滤、冷却后的水中悬浮物<15mg/L,温度<33℃。
只要在层流储水池旁建一侧喷储水池,将过滤降温后的水先引入该水池再溢流入层流储水池中与未处理的水混合供层流用,而侧喷储水池的水则供层流辊道和侧喷用,可保证这两用户的水质和水温。
而这两部分水量与层流冷却水量相比只占很小比例,不必增加层流冷却系统的旁滤量。
②辊道冷却及侧喷需单独设泵组及管道,因此可能会引起投资的增加。
其实,这两部分水无论是来自层流冷却系统还是来自浊环水系统其动力消耗是一样的,即运行费用一样。
层流增设了两组泵但浊环系统的处理能力减小了,两者相比设备费用变化不大。
至于管道,虽增加了两条独立管道,但由于浊环供水系统中这两用户处于管道的末端,会使整个浊环管道均加上该部分转输流量,所以其管道费用并不省。
另外,德国SMS(西马克)公司也在这一点上进行了改进,即把层流辊道冷却水水质要求降低,与层流冷却压力、温度、水质都一样,即可以将层流冷却和层流辊道冷却水合为一根管道供水,这样层流辊道冷却就不需要单设泵组和干管了。
改进后的层流冷却系统见图2。
因此,从层流冷却系统的水量平衡和水质稳定考虑,层流辊道冷却和层流侧喷水宜由层流冷却系统供水,如宝钢2050mm热轧及武钢2250mm热轧就是这样设计的。
2节能措施
层流冷却是热轧带钢各用水系统中用水量最大的一个系统,由于轧制的钢种不同,其需要的冷却强度也不同,造成层流冷却用水量变化很大,在设计中如何根据其特点选取合适的参数,对系统的节能有很大影响。
下面以宝钢1580mm热轧水处理层流冷却系统的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宝钢1580mm热轧水处理层流冷却最大用水量为15852m3/h,但这只是在轧制最不利钢板时所需水量,轧制其他钢板时,其用水量均比它小,若供水设备按最大水量设计显然是一种浪费。
层流冷却由于水量大,所选供水泵一般是高压泵,即电机为高压电机,不宜用频繁起停泵的方式来控制水量,也就是不能停泵。
这样,在用户所需水量小时,水泵的动力浪费就大,反之,水泵的供水能力越接近用户的小水量则越节能。
因此,怎样通过设计使所选设备既要满足用户最大水量,又要使供水设备能力减到最小,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1580mm热轧厂内设有一座水箱(用于稳定水压),我们则在室外增设了一座水箱(用于调节水量),将其并联在层流冷却供水管道上,利用两块带钢轧制之间的间隙时间给水箱充水(供水泵不停),当冷却最不利钢板时,水泵供水加上水箱的储存水就能满足最不利钢板的冷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最大水量是由水泵供水加上水箱的水供给的,如果水箱供应的水越多,则水泵的能力可越小,也就越节能。
但水箱供水不是任意的,与轧钢工艺的要求密切相关。
因此,层流冷却节能的关键是如何确定水箱的容积。
计算水箱容积首先要了解轧制表,从中找出连续轧制两块最不利钢板时的间隙时间(并扣除供水阀门开和关各一次的响应时间),即充水时间,以及一块最不利钢板的冷却时间,笔者推导出以下计算公式:
QT=Q1T+Q1T1
(1)
式中:
Q—层流冷却最大水量,m3/h;
T—最不利钢板冷却时间,s;
Q1—水泵供水能力,m3/h;
T1—连续轧制两块最不利钢板时的间隙时间(扣除供水阀门开和关各一次的响应时间),s。
由
(1)式可得:
Q1=QT/(T+T1)
(2)
从公式
(2)中可计算出水泵的供水能力(Q1)和水箱的容积(Q1T1)。
从
(2)式中可以看出,T1与Q1成反比,即连续轧制两块最不利钢板时的间隙时间越长,供水泵的能力就越小,也越节能。
但以上间隙时间是由轧制表决定的,因此设计水箱容积及计算水泵能力必须以轧制表为设计依据,完全满足工艺的要求。
我们设计的宝钢1580mm热轧层流水泵供水能力为10000m3/h,为最大水量的64%,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低浓度农村污水
近年随着流域点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实施,面源氮、磷入湖量占流入滇池总量的比例已超过50%,因此控制面源污染已成为解决滇池富营养化的关键。
根据对滇池某示范控制区的调查,其地表径流、水土流失、固体废物和村镇生活污水是主要面污染源,而河道和沟渠是污染物的最终入湖途径,为此研究、开发了一种适合于该地区的新型人工湿地系统即人工复合生态床系统。
该系统是在人工湿地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植物栽种方式,并在床体内部填充多孔的、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介质以改善湿地的水力学性能,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同时增强系统对污染物(尤其是氮、磷)的去除能力。
人工复合生态床作为湿地系统的一种,具有工艺简单、运行管理方便、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投资少等优点,适合于村镇生活污水的处理。
根据调查,在滇池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与排灌水相混合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汇集出口处因受农田排灌水的影响,污水浓度低、流量大。
对于潜流式湿地,若按常规的水力负荷(一般为2~15cm/d)设计要占很大的面积[1],因此如何提高系统负荷、减少占地面积成为人工复合生态床研究的重点。
1试验装置及方法
1.1试验装置
试验系统设在滇池流域某一示范控制区,共有4个单元床体,结构如图1所示。
首先,污水自流进入调节池,然后通过PVC管送入各个单元床体。
人工复合生态床水流为潜流式,每个床体宽为1m、长为6m、床深为0.7m、坡度为1%。
床体底部铺设10cm厚的碎石(直径为2~4cm)层,中部为40cm厚的炉渣层,上部为10cm厚的土壤层,污水在床体内部水平流动。
布水区和集水区的宽度均为40cm,内部分别填充直径为2~5cm的卵石,集水区底部安装一根多孔集水管,且与外部一根出水高度可调的竖管相联接。
经测定床体平均孔隙率为50%,填充炉渣的水力传导系数为3.47×
10-3mm/s。
为了比较不同水生植物的处理效果,在各单元床体种植了不同的植物(具体布置见表1),其中1号床为空白对照。
表1各单元床体的植物布置方式
项目
1号
2号
3号
4号
植物种类
无
芦苇
前1/3段为芦苇,后2/3段为茭白
前1/3段为芦苇,后2/3段为菖蒲
种植密度(株/m2)
16
芦苇:
16,茭白:
12
16,菖蒲:
20
1.2
植物栽培
试验选用滇池流域常见的水生植物:
芦苇、茭白和菖蒲。
2001年2月底在滇池附近的沼泽地选择20cm×
20cm×
40cm(长×
宽×
高)的带土芽尖并将其移植到各单元床体(种植密度见表1),栽完后立即充水并使根部浸泡在水中,半个月后开始进污水[2]。
1.3试验条件
试验所用污水来自该示范控制区某沟渠的下游段(该沟渠的水流经农田和村镇,最后进入滇池),以生活污水为主,混有一部分农田排灌水及雨水,其特点是污染物浓度低于生活污水,但水量很大。
系统运行期间的进水水质见表2,运行条件见表3。
试验过程中参照国家环保局的推荐方法分析COD、TN、氨氮和TP等水质指标(每周1~2次)。
表2污水水质
COD(mg/L)
TN(mg/L)
氨氮(mg/L)
TP(mg/L)
DO(mg/L)
pH
50~80
2~8
2~4
0.5~1.0
7.0~8.0
表3 运行条件
水力负荷(cm/d)
COD负荷[g/(m2·
d)]
TN负荷[g/(m2·
TP负荷[g/(m2·
停留时间(d)
21.6
1.97
0.21
1
2结果与讨论
2.1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湿地系统中具有沉降性的有机物通过沉积和过滤可很快被去除,可溶性有机物主要通过微生物的降解而去除,氮则是通过硝化与反硝化反应及水生植物的吸收而被去除,而磷的去除主要靠沉淀、吸附及水生植物的吸收[1]。
值得指出的是复合生态床中的植物长势非常良好,在4个月内芦苇、茭白和菖蒲分别由0.4m长高到2.0、2.5和1.2m,而且枝叶繁密,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天然环境中的植株。
人工复合生态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见表4。
表4人工复合生态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床号
COD
TN
氨氮
TP
进水(mg/L)
出水(mg/L)
去除率(%)
61~72
23~30
55.6~62.6(59.6)
4.9~7.8
3.0~4.8
38.5~60.0(50.4)
1.9~2.8
0.4~1.1
62.7~82.8(70.8)
0.58~0.97
0.24~0.32
54.0~58.7(55.0)
2
16~26
62.9~73.8(68.6)
1.9~3.4
55.5~62.7(59.0)
0.2~0.7
76.4~87.5(83.0)
0.20~0.29
61.8~66.0(65.0)
3
15~23
67.1~75.4(70.6)
1.8~3.2
57.0~64.0(60.6)
0.3~0.8
72.5~86.4(80.9)
0.19~0.28
62.2~67.2(66.0)
4
19~26
62.9~69.1(66.4)
1.9~3.5
54.4~61.3(57.7)
0.4~0.8
70.8~81.3(78.7)
0.21~0.29
60.8~65.1(63.2)
注:
“去除率”一栏中括号内为平均值。
从表4可以看出,2、3号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1号空白床的去除效率最低。
这是因为水生植物都有通过水面上的枝叶从大气中吸收和输送氧气的能力,它们把氧气送到根部的气体导管,所以与根或茎直接接触的土壤会呈好氧状态,其他部位的土壤则呈厌氧状态,这为土壤中各种不同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从而促进污染物的降解;
而空白湿地上无植物生长且长期被淹没,土壤几乎都呈厌氧状态,不利于多种微生物的生长。
另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被认为是一个营养贮存库,植物吸收营养维持生长和繁殖(这些营养物基本来自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植物生长得越快则污染物减少得越多。
2.2植物栽种方式的比较
复合生态床中除2号床全部种植芦苇以外,其他均采用混种方式。
从表4可知,3号床除污效果最好、2号床次之、4号床则低于上述两床。
以上结果说明,多种植物组合能发挥不同植物的优势,符合湿地植物的多样性规律,有利于床体对污染物的去除。
4号床的除污效果低于2、3号床是由于菖蒲与芦苇、茭白相比个体矮小(平均高度为1.2m)且分孽很少,另外菖蒲的匍匐根虽然很粗大,但其只在土壤浅层蔓延、扎根不深,因此传氧能力较低。
芦苇和茭白的根系发达并且深浅交错、输氧能力强,特别是在芦苇湿地系统中传输氧的能力更强,因为芦苇的根茎是垂直向下地延伸生长,具有非常强的穿透性。
系统运行120d后对植物根系的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芦苇的根茎深度为30~50cm,根系发达且四处穿插;
茭白的根茎深度为40~50cm,根茎粗大,其上长有许多根须;
菖蒲的根茎深度为10~15cm,纵向多为根须。
2.3氧化还原电位(ORP)比较
在植物稳定生长期间测定了出水DO和床体的ORP,结果见表5。
表5各床体ORP及出水DO
项目
出水DO(mg/L)
0.7
1.5
1.3
1.1
床体ORP(mV)
-200
-48
-84
-120
由表5可知,除空白床外的各床体出水DO浓度略高于进水(0.5~1.0mg/L),表明植物对床体有一定的输氧作用,其中2号床DO最高,3、4号床次之。
床体内部的ORP均为负值,可见床体总体上处于还原态,内部供氧不足,这种条件有利于反硝化而不利于硝化及好氧反应。
比较各单元床体的ORP发现2号床最高,3、4号床次之,1号床最低,说明植物床中芦苇的输氧能力最强,而空白床中因为无植物输氧作用则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知,2、3号床体是较为适宜的人工复合生态床形式,3号床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综合效果最好,而且种植的茭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4 植物对脱氮、除磷的作用
湿地系统中氮的脱除主要包括作物吸收、生物脱氮以及氮的挥发。
生活污水中的氮通常以有机氮和氨(也可以是铵离子)的形式存在。
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氮首先被截留或沉淀,然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铵态氮,由于土壤颗粒带有负电荷,铵离子很容易被吸附,土壤微生物通过硝化作用将铵离子转化为NO3-,土壤又可恢复对铵离子的吸附功能。
土壤对带负电荷的NO3-没有吸附截留能力,NO3-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而成为植物营养成分或通过反硝化最终转化为N2或者N2O而挥发掉。
湿地系统中磷的去除主要包括形成不溶性的钙、铁、铝等化合物的沉淀以及植物的吸收。
采用潜流式系统时选用适宜的土壤和介质可使除磷效果更好,含有一定量粘土或介质中有铁、铝离子存在时可进一步提高除磷效果[1]。
在试验进行的第120天对系统中植物的各项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6、7。
表6 各植物的氮、磷含量和含水率
茭白
菖蒲
全氮*
2.90
2.34
2.04
全磷*
0.30
0.32
含水率
61.25
53.81
61.47
*干物质含量。
表7各床体植物的收割量(湿重) kg
20.8
7.9
16.7
9.6
5
由表6、7可计算出运行期间通过植物吸收所去除的总氮量(Nplant)和总磷量(Pplant)。
由进、出水总氮和总磷浓度和进、出水流量可以得到在此期间的总氮投配总量(Nin)和排放总量(Nout)、总磷的投配总量(Pin)和排放总量(Pout)。
试验系统采用的填充土壤的pH值为中性,所以可以忽略氮的挥发损失,由此可得到系统运行期间通过生物脱氮而去除的氮量Nb=Nin-Nplant-Nout以及通过沉淀和介质吸附去除的磷量Pa=Pin-Pplant-Pout,计算结果如图2、3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反硝化去除的总氮量占投配总氮量的40%左右,可见反硝化是脱氮的主要途径;
植物吸收的总氮量占投配总氮量的10%~19%,也是脱氮的重要途径。
从图3可知,由沉淀和吸附去除的磷量占投配量的50%左右(是除磷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则占9%~16%左右。
通过比较可知,3号床中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最大,4号床最小。
因为3号床中的植物特别是茭白的生长量最大,而4号床中的菖蒲由于植株矮小,生长量最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3号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
由此可见,茭白对氮、磷的吸收能力强,芦苇则介于二者之间,但芦苇的根系输氧作用强。
鉴于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氮、磷具有一定吸收能力,定期收割人工复合生态床中的植物也能促进系统对氮、磷的去除。
2.5 对污染物削减量的计算
以试验所用排污沟渠为例,对人工复合生态床的污染物削减量进行了计算。
污水流量为10m3/h即(240m3/d),按3号床的处理效果计算,水力负荷为30cm/d时的处理系统所需占地面积为800m2,对COD、N和TP的平均去除量分别为15.25、1.193和0.134g/(m2·
d),可削减COD、TN和TP量分别为4.45、0.35和0.039t/a,与一般湿地系统相比,该工艺水力负荷高、占地面积小。
3结论
①在高水力负荷(30cm/d)条件下各单元床体出水水质较好,对COD、TN、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9.6%~70.6%、50.4%~60.6%、70.8%~83.0%和55.0%~66.0%。
人工复合生态床对COD、TN和TP去除量分别为15.25、1.193和0.134g/(m2·
d)。
②芦苇具有较强的输氧能力,茭白具有较强的吸收氮、磷的能力,因此芦苇与茭白混种是一种较好的植物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