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3008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docx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

就业指导课教案

任课教师:

韩爱平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从而增强学好这门课程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

2、我国就业指导的现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

2006年3月19日,中国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宣布:

“我国1998年全日制高校招生108万,2005年招生达到420万,招生人数增加四倍,在校生规模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21%,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发生的量变表明高等教育从精英(英才)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基本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马丁.特罗教授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的文章中分析了精英、大众两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他认为:

“在精英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的资源和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多数人的权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校毕业生每年以超过20%的数量增加(几个参考数据):

1、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

2007年比2006年增加82万人。

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2006年广西区内高校毕业生为8.8万人,2007年广西区内高校毕业生为11.8万人。

2007年比2006年增加3万人,增长率32.5%

3、我院2006年毕业生就业统计:

毕业生总数:

1933人,总就业率72%。

其中本科毕业生139人,就业129人,就业率92.8%。

专科毕业生1794人,就业1325人,就业率73.86%。

全院尚有541名毕业生未就业。

4、2007年我院毕业生总数1769人。

其中本科生851人,普通专科生577人,小教专科生341人。

2008年我院毕业生总数2150人,其中本科生1396人,专科生754人。

高校毕业生的剧增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的需求,社会提供的“精英”就业岗位充足,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在社会较高层次的岗位上就业,称之为“精英式”的就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

在市场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精英”岗位上就业,另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非“精英”岗位就业,为工业化社会储备人才资源,这部分毕业生将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毕业生求职的成本扩大,求职的时间延长,整体的薪酬水平下降;这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在大众化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在就业压力大、就业大学生增加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很有必要。

第一节就业及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

一、就业及其基本特征

就业、职业——两个名词解释,比较。

(一)解释

1、什么是就业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

把握四个方面:

其一劳动主体必须是从事社会劳动(从事家务劳动不是就业),

其二有报酬和经济收入(如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不是就业)

其三从事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如走私、贩毒、卖淫有非法收入,但不是就业)

其四劳动主体符合法律规定(劳动法规定就业必须年满16岁,如文艺、体育等特殊工种除外)

2、什么职业

职业在德语中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

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

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

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要求劳动者对它的忠诚。

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二)比较

就业——是劳动者获得一份合法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的活动,职业目标尚未确定,是初级的职业活动。

职业——是劳动者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并终身为之奋斗,目标明确的精神追求,是高级的职业活动。

举例:

职业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职业演员和一般文艺工作者等。

 2、就业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构成就业的基本要素。

两者相结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

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关系,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总是同社会的现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2)经济性。

对社会来讲,就业活动在宏观上要求尽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

对劳动者个人来讲,就业是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

就业活动的结果,要尽可能地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完善。

  (3)计划性和合理性。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要按一定的计划和比例来进行。

其计划的方式由生产关系决定,结合的比例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变换越来越频繁。

这种变动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不同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劳动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有着不同的要求。

要提高结合的效益,就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使劳动者尽可能地稳定在一定就业岗位上,从而发展成职业的追求。

二、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的涵义概括为:

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一项公益性服务工作,它以个人的身心、素质及其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拓宽自己的就业思路和择业范围。

“我”适合做什么工作?

适合什么岗位?

适合什么工作环境?

这就是就业指导要解决的问题。

就业指导的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此而做准备

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个人的才能、知识、兴趣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吻合,人事相配、智能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职业指导理论称之为——人职匹配)

三、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完成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

其基本任务在于:

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概况和社会需求,把握现行就业政策,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心态,实现成功就业,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1、思想教育。

即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崇高的求职道德和选择正确的成长之路,这是就业指导的中心。

  2、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基本法律知识指导。

即帮助毕业生按照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参与求职择业,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是: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

基本法律知识指导是使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安全保障。

基本法律知识包括劳动法和合同法的相关条款。

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来规范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保护自身的应有权利,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3、信息指导。

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分析,毕业生供需信息发布及查询。

网络是就业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

  4、择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针,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帮助,以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择业中的大学生心理往往是不稳定的,充满着矛盾冲突,从众、攀比、自负、自卑心理表现比较明显。

针对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状况,采取心理咨询方法,及时地帮助大学生消除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并做好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从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5、就业技巧技术指导。

主要包括如何准备自荐材料、如何应对面试、面试注意事项等。

即掌握应聘、就业程序,掌握自荐方式和应试的有关礼仪,掌握与人交谈时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

 四、就业指导的主要方式

  1、提供就业信息。

即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给学生提供符合专业特点的各种就业信息。

  2、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即认识自己的素质状况和素质优势。

3、进行就业教育。

即如何积极提高个人的素质及如何自信和成功地走向社会。

第二节就业指导的历史与现状

  一、就业指导的由来与发展

就业指导是社会生产力及职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

现代意义的就业指导于是19世纪末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美术、欧洲一些国家应运而生。

最早的应该说是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有人推行就业指导,报刊杂志开始刊登少量有关就业指导的文章。

职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一般以帕森斯1908年再波士顿创立职业局为起点,因而帕森斯被认为是职业指导得创始者。

他主张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课程,配置专门的职业咨询工作者。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就业指导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展开。

经历了三个时期:

创始期(190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成熟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前,就业指导即已在我国出现。

最早在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为了指导学生择业,发起了职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演讲职业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以预测就业趋势,并为确定学科提供依据,首开我国职业指导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劳动力就业采取包下来的办法,就业指导一度被单一的思想教育所取代。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就业指导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1979年,出现了劳动服务公司、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和人才库,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校开始试行就业指导。

伴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深入,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省市教育厅成立了毕业生生就业指导中心,各个高等学校也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我国就业指导的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国家教委1993年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而后各地相应的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一批有关的报刊、书籍、教材不断出版发行,一些高校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随着整个教育体制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必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

翻译了一批国外职业指导论著,出版了一大批理论研究专著,编写了一批面向学生的媒体音像教材,确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全程指导、发展规划指导等工作理念。

2、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各地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配置了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

3、建立服务市场

建立服务市场,包括就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

如各省、市及高校召开的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各类大学生人才网站、网页等。

4、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

(1)开设就业课程或讲座,开展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

(2)建设就业信息库

(3)开展各种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

(4)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测评技术,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总结:

现在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身为的我们,应立下自己的志向,规划自己的方向,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

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

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

这是你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