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9779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十五期间的工作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五”期间青海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在水利部及流域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黑河源头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集雨利用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其投资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

“十五”期间全省共投入各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4.329亿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资2.351亿元。

“十五”期间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22平方公里;

水保部门完成治理面积1122平方公里,建设水保治沟骨干坝53座,淤地坝229座,小型水保工程2549项;

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审批水保方案114项,收缴“两费”737.9万元,全省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投入水土保持方案(新增部分)资金3.97亿元,恢复治理面积39.23平方公里;

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投入“四荒”治理资金2477万元,治理“四荒”面积221.5平方公里。

“十五”期间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的支持了我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回顾历史,“十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保工作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解决实际问题最多的时期,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效是:

一是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明显加快。

“十五”期间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22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治理824.4平方公里,比“十五”以前年均治理343平方公里提高了2.4倍,是我省历史上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最快的时期。

二是以西宁市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实施的以瓦窑沟、大寺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典型示范的西宁城市周边14条沟道治理,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治理效果,为西宁市的生态安全、防洪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

同时西宁市作为水利部第二批水土保持试点城市,按照建设示范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了水土保持宣传、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法规体系建设、“三同时”制度落实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水利部的表彰。

“十五”期间西宁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是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形势喜人。

紧密结合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生态移民、退牧育草、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草原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在13个重点县(市)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

通过连续几年的试点示范建设,生态修复实现了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四是监督执法工作有序进行,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工作从无到有。

五年来,我省水土保持监督工作以《水土保持法》为准绳,进一步加大了规范化建设的力度。

以落实“三权、一方案、三同时”为重点,强化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长江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实施后,长江、黄河源区各州县全部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机构和预防监督机构,为今后江河源区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淤地坝建设初见成效。

淤地坝建设自2003年作为水利部“三大亮点”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水利水保部门通过狠抓前期工作,积极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监理制、招投标制“三项制度”,加强质量监督,大胆探索淤地坝运行管理新机制,使我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

“十五”期间,全省共建成单项骨干坝工程53座,淤地坝229座,成为我省为民办实事的示范工程,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是监测工作步入正规。

“十五”期间,我省全面完成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的建设,根据水利部和省政府监测预报的要求,在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区和三江源地区开展了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加强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及时发布了《青海省2004年水土保持监测公报》,监测工作步入正规。

二、我省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结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领导,及时调整思路。

省委、省政府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现了由单纯依靠人工治理到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转变,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贯彻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要求,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规模治理。

二是搞好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以宣传水土保持法、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六次、七次、八次会议精神、水土保持开发建设政策为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宣传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增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动人们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宣传工作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发动宣传,积极向各级领导宣传,向职能部门宣传,向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宣传,向水土流失区的群众宣传。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态修复。

2001年水利部提出

了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以来,青海省省政府按照“突出重点抓生态”的思路,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出了“严禁违法开垦土地、禁牧、禁止开采砂金”的通告和命令,大面积实施封山育林草、退牧育草,推行舍饲圈养,严禁违法开垦土地、严禁开采砂金、严禁在封山禁牧和退牧育草区放牧,依法有效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干扰和破坏,推进生态的自我修复。

水利水保部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重点县,积极开展了以预防保护为主,宣传教育先行,加大封育力度,科学布置措施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侵害,充分利用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快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五年来我省有重点的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称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县、泽库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西宁市的湟源县、湟中县,海东地区的互助县、乐都县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建设,涉及8州(地、市),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

地处江河源区的海西、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北六州,深受生态受损的危害,为此格尔木、玉树、称多、玛多、共和、河南、祁连等县(市),结合国家生态移民、退牧育草、源头保护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试点建设中采取制定管护制度、围栏、专人巡护、设置封禁标志牌措施进行长期封禁和轮封轮牧。

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部分“三化”草地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天然林草地和人工林草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得到了有效巩固。

据青海省监测资料分析,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监测点内(未食)较封育区外(踩食)牧草的平均高度高出0.7~4.8cm;

平均覆盖度高出3.8~6.6%;

鲜草产量高出12.2~84.2kg/亩,灌木林郁闭度和乔木林郁闭度有明显增大。

在东部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小、水土流失为轻中度的高地草原、土石山区、丘四区的脑山区,是东部城镇、农村生活生产的重要水源区,是生态修复试点建设的首选区域,对项目区内的林草地因地制宜的采取围栏、专人巡护、设置封禁标志牌、制定管护制度等措施进行封禁。

充分考虑项目区经济发展方向进行舍饲圈养示范户建设,引进优良畜种,提高经济效益;

充分考虑修复区群众的燃料问题,积极推行太阳灶、沼气池等“以气代柴”、“以光能代柴”的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充分考虑项目区农牧民的饲料问题,将坡耕地列入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围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饲草基地。

东部农业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巩固了以往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草的成果,提高了天然林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

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深化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认识,注重实践,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才能确立和坚持符合青海实际的水保发展思路,不断开创水保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和谐社会,才能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青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只有坚持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充分发挥大自然对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强化监督执法,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有效控制面源污染,突出集中治理、规模治理的大示范区建设格局,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才能实现“东治西防”的战略目标,为构建和谐青海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只有始终坚持水土保持工作以提高城镇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点和落脚点,突出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意识,才能不断开拓水保工作的领域,提高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五年来的实践探索出的经验:

一是水土保持工作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依靠政府力量加以推动;

二是水土保持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突出工程建设的重点;

三是水土保持工作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拓宽工程建设领域;

四是水土保持工作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

五是水土保持工作要注重前期工作和制度建设,规范工程建设管理;

六是水土保持工作要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七是水土保持工作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新闻媒体的作用,最大程度的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

八是水土保持工作要以宣传先行,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的意识。

这些基本经验,我们必须要继续坚持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青海水保生态建设工作打算

“十一五”期间,我省水保生态建设工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力争水保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体目标是:

1、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分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细分各项工程项目布局。

重点是加紧做好“黄河水保生态项目二期的立项和建设”、“长江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二期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亚行贷款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进一步扩大淤地坝的建设规模,逐步开展面源污染控制试点工作。

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水土流失不再扩大,沙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力争使森林覆盖率增加1-2个百分点,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49万亩,建设淤地坝2450座。

2、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

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封山禁牧令,坚决禁止违法开垦活动,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条件。

5年内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000km2。

制定新的政策措施,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修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深入贯彻《水土保持法》,强化依法治水。

以落实“三同时”制度为重点,抓紧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年度执法检查、水土保持方案措施验收、“两费”征收。

重点抓好审批项目的“三同时”制度落实工作,使水土保持方案落实率达到90%以上。

每年对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执行《水土保持法》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进一步探索在高原城市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和途径。

4、加快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推动和规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建设,对东部黄土高原区的治理成果加以整合、补充,加快建设源头生态修复示范区,逐步建成互助、西宁、湟中、共和等具有高原特色的水土保持大示范区。

5、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推进监测评价工作。

做好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完善水土保持常规监测点建设,开展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益的监测评价。

继续做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和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加强与水文、环保、气象、林业、国土等部门的合作,重点做好三江源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

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工作,定时向全社会发布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效益情况,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