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8947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在这个规律中变化的是什么?

不变的是什么?

生:

 

加数互换,和是不变的。

200+15=15+200

0+99=99+0

8/10+9/10=9/10+8/10

0.3+0.2=0.2+0.3

学生出现文字、符号、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

一个拳头加一个包袱等于一个包袱加一个拳头。

a+b=b+a

□+△=△+□

米+厘米=厘米+米。

我觉得字母的方法比较简便,因为字母写起来比较简单,而且表示出来很清楚。

我发现加数的位置变了,而和不变。

交流活动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分类思想的重要性,体会到了例子的多元化、特殊性恰恰是结论准确和完整的前提,体会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数学、学数学。

二、展示进阶作业中的问题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1.展示进阶作业中的问题:

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进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是啊,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大家做题时一定要从平时的细节入手。

2.学生小组内交流问题。

昨天大家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先把这些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如果能在组内解决的在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学生小组内交流问题,并向全班提问。

同学们很厉害,通过学习加法交换律,联想到了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这是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大家的猜想。

这样,请大家选择一个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举例子去验证一下,看看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⑴抄错数32抄成33.

⑵12+68算成68-12

⑶没有用加法交换律。

45+37=45+37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加法、减法、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

交换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请大家进一步展开联想。

比如,现在是两个数相加……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开启了学生类比推理的闸门。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

刚刚得到的“加法交换律”是终点吗?

当然不是。

它又成了新思维的触点,引导学生更自然、自觉地把刚刚尝试过的研究方法用到更深、更广范围去验证新的猜想,学生在一次走上了“猜想——验证——结论”的研究之路。

3.交流:

哪一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进而得出结论。

那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⑴探讨:

减法中有交换律吗?

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

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⑵探讨:

乘法中有交换律吗?

仅凭这几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个结论吗?

请大家每人再举一个例子,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你会用语言表示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乘法交换律内容。

用字母怎样表示?

⑶探讨:

除法中有交换律吗?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

⑷交换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生1:

大家做好,我们组研究的是减法中有没有交换律,我们组的结论是,减法交换律只限于减数和被减数相同的,不同的得出来是一个负数。

比如:

53-23就不等于23-53;

23-53得出来是个负数,53-23得出来是30,30是一个正数,而这个是一个负数。

所以仅限于,53-53=53-53,这个是成立的,因为两个地方都等于0,只限于减数和被减数相同才可以。

减法当中是没有交换律的。

生2:

请大家坐好。

我们组讨论的是乘法交换律。

乘法是有交换律的。

因为,1×

3=3×

1,而且下面还列了三个式子,都是相等的。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乘法有交换律。

生3:

我们小组研究的是除法交换律。

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除法没有交换律。

你看这里举了个例子。

因为32/8=4,那,8/32等于多少呢?

就算是有答案,他们两个的和也不相等。

所以我们小组的答案是:

除法没有交换律。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交换律在生活中起到验算和简算的作用。

三、类比拓展。

1.刚才大家通过提出一个猜想,再举例去验证,这是获取结论的一种方法。

有的时候通过联想、变换,有可能会提出一个新的猜想,从而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你能想到?

学生会想到:

三个数相加,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不变?

三个数相乘,交换他们的位置,积变不变?

如果这两个猜想是正确的,将大大加深我们对“交换律”的认识,接下来怎么办?

大胆举例去验证吧!

同学们真的很厉害,自己研究出了两个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结论!

2.为什么要交换这几个数的位置呢?

交换几个数的位置,有利于我们的简便计算,如果遇到这类题,聪明的你肯定知道如何去做了吧!

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

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我举个例子:

64+72+36,然后呢,如果没有加法交换律的话,我们只能一个一个来算。

但是有加法交换律了,我们就可以先算64+36=100,再用100加上72=172,这样算起来非常方便!

学生会从简便计算的角度去理解。

四、练习提高。

1.根据交换律填空。

2.应用题。

小刚读了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125页,第二天读了87页,还剩113页没读。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为什么?

学生读题后列式:

⑴125+87+113

⑵113+87+125

113+87刚好等于200,200+125=325

五、小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我知道了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减法和除法并没有交换律。

师:

嗯,而且是通过你们自己去研究了乘法交换律,是吗?

我还知道了这些交换律的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计算

我明白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我明白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结论。

我还知道了,自己有一个猜想,要举例验证才能得出结论。

我还明白了,三个数相加,无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

我还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可以用字母、图形和汉字的方法来表示。

六、拓展提升。

如果在练习中,我不想交换几个数的位置,但又想简便计算,又该怎么办呢?

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就是用括号把87+113括起来。

好算,因为87+113可以凑成200。

板书设计:

交换律

减法×

加法: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和不变。

乘法√乘法: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b×

a

除法×

用处

课堂教学观课表

(教师教学行为)

时间

地点

课题

观课人

录播教室

加法交换律

观察内容

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行为表现(每项10分,共100分)

得分

1.教学态度是否稳重、愉快,有亲和力。

10

2.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3.调控学生课堂秩序是否到位。

4.教师能否参与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平等交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5.能否抓住重难点有序组织课堂教学

6.能否通过有效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

9.8

7.能否认真倾听学生发言,与学生平等交流,并适时对学生做出指导.能否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

8.对学生突如其来问题及状况处理的应变能力。

9.能否通过恰当评价引导对学习主题进一步拓展思考。

10.练习设计是否难易适当,具有针对性,层次性;

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美观,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9.5

观课分析

通过观察课堂,我认为韩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活动及表现)

观察记录

情况记录

(对学生表现做简单描述)

学生课堂发言情况

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处于有效学习状态。

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状态积极。

在学习中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观念。

能否敢于质疑及认真倾听采纳别人建议。

学生敢于质疑并能认真倾听采纳建议。

参与发言的人数

全班95%的学生参与发言。

学生精彩回答的次数和人数

学生竞猜回答6次,人数10人。

自主合作学习

能否全部参与小组有效学习活动。

学生全部参与小组活动。

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诚恳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诚恳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合作学习中,能否积极与同学进行有效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能积极与同学进行有效合作。

9.6

进行合作学习的次数及效果。

进行合作学习4次,效果良好。

合作学习目标的达成。

合作学习目标达成。

观课分析

1.学生通过操作,参与归纳推理的全程。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去听数学”。

学生在操作中学数学有利于学生“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过渡。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参与了推理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转化,使学生在举例、归纳的过程中感受这种推理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2.学生活动设计很有层次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积极发表个人看法。

3.有95%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比较、分析、举例、验证中习得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中掌握整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结构)

时间

地点

课题

观课维度

新知识的生成过程

环节描述及效果

所用时间

一、导入环节

本节课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由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后,试做进阶练习,课堂直接导入的方式。

4分05秒

二、新授环节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自己谈收获,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2.通过学生畅谈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提出在乘法、减法、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和交换律还有哪些用处。

学生通过选取自己喜欢的问题,自己举例验证并得出结论。

3.通过进一步的引申,学生又提出了新的猜想,如果是三个数相加或相乘,交换他们的位置,结果也不会变吗?

学生再次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4分钟

三、巩固环节

练习设计了2道问题:

1.根据交换律填空,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学会灵活解决各类问题。

2.买书问题,通过学生不同的列示,体现交换律的优越性。

8分钟

1.本节课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2.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能够针对不同层次与个性的学生,采用个别化的策略进行积极干预与引导。

3.创设有趣的情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多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法交换律》学情分析

一、学前调研:

教学之前,我对四年级两个班的112名学生进行以下测试和分析:

⑴填空:

12+5=()+12,()+28=28+(),3+()=8+()

⑵你能写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

试着写一写吧!

⑶观察上面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用文字或者符号将你的发现表示出来吗?

二、统计分析:

①100%的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三道测试题。

②第⑴题全对占76.5%;

第⑵题全对占59.6%;

第⑶题学生表达看法的占98.7%,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字母、符号)表达出来的学生占48.6%。

测试分析:

学生能从大量的例子中发现数学规律,知识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发现,学生举例并没有对等式左右两边的得数进行检验,学生数学猜想、联想类比、归纳概括等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解决策略:

基于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我对教材深入分析和钻研,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并查阅了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料,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

四、整合意图:

⑴紧紧抓住“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共性特征“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创造性地重组教材,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很相似,类比的意义很明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类科学的思考”。

⑵重视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教材的重组不仅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运算定律,而且让学生经历猜想、联想、举例、比较、归纳等过程,并能很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⑶注重学生推理方法的渗透,比如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推理等。

五、根据前测确定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六、本课设计亮点以及突破难点的措施:

1.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朝三暮四的故事情境。

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2.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

在学习乘法交换律时,遵循先提出猜想,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一个拳头加一个包袱等于一个包袱加一个拳头,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正方形、圆形、汉字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

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4.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

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练习时能做到认真书写,做题干净整洁。

下面我逐一分析,学生做题情况。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对题人数

56

对题率

100%

96.42%

92.85%

98.21%

1.第1题,学生能按照交换律的规则来填空,没有出现抄错数、写错数的现象,整体掌握很好。

第2题有2人出错,其中一人把697抄成679,还有一人漏做第2小题。

第3题有4人错在第2题,76+143○146+73,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而不是两个加数的数位交换位置,学生由错例加深了对交换律概念的认识。

第5小题有1人出错,在计算12×

25时,计算为400导致出错。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都能理解题意,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清楚的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交换两个数的位置。

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本节课题目难易程度适中,教师对重难点把握清楚,学生效果好。

在解决问题方面,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生活问题。

改进措施:

加强基础,强化习惯。

重视数学基础,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是学好数学的法宝。

经过评测练习的考评,我发现在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认真仔细,抄对数、算对数的习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培养。

减少学生因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检测上所反映的审题不仔细、看错符号、漏做试题、漏写结果等现象。

《加法交换律》评测练习

1.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填空。

⑴56+94=94+

⑵28+36=+28

⑶a+26=+

⑷14×

215=215×

⑸25×

2=×

×

7

2.先笔算,再用交换律验算。

697+289=44×

208=

3.在里填上“>”“<”或“=”

(1)364+7887+364

(2)76+143146+73

(3)25×

68×

425×

68

(4)125×

12×

812×

125×

8

4.水果店第一周运来水果460千克,第二周又运来586千克,第三周运来440千克。

水果店三周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5.班里运来12捆本子,每捆25本,每本4元,买这些本子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加法交换律》教材分析

一、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页加法运算律第一课时和第24页乘法交换律第一课时,是一节新授课。

教学内容有两个:

一个是加法的交换律,另一个是乘法的交换律。

运算定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一种规律性知识,也是学生具备的一种计算能力,学习加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

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2.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二、不同版本对比整合:

新版人教,设计更接近学生实际

对比人教版与苏教版,同样是运动的情境,人教版的修改使学生能从德育方面收到更好的教育。

新人教版

苏教版

人教版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修改,例1和例5分别教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导入课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人教版这样设计注意了知识内容的呈现、展开,循序渐进,情境的设计更能联系实际,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样的处理便于揭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我设定的学习重点是:

学习难点是:

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小学低段的学习,对加法交换律已经有所了解。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故事情境导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利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导入,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

3.采用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自学的方式来学习,遵循先自学,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学生由加法交换律自己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

四、本节课的设计亮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