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讲解 ttmbworddoc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讲解 ttmbword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讲解 ttmbworddoc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典例2】
(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析】第一首明显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以景结诗,以水寓情,相似点在“长”。
第二首结句以眼前之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2.语言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
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2008·
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①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①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
它是全诗的诗眼。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滴之愁;
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滴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
“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听到了好友远滴的恶讯。
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
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
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
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
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滴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
“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遣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
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
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2006-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尸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问题】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参考答案】“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
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
“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
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3.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表现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
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更凭青女砰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耐寒)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解析】从吕诗中“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和范成大诗中“辛苦孤花破小寒”一句可概括出木芙蓉耐寒开花的自然属性。
从吕诗的“着意红”和范诗的“未作愁红怨绿看”两处可以看出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
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
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解析】吴融的《华清营》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唯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
4.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典例】
(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
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析】
(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
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三、巩固与提高
1.(2007"
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
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2007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扰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3.(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扰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
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
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2006-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5.(2005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澳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扰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20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扰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7.(2005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6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切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
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注】谪仙:
李白。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答案与解析
1.【答案】
(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2)本题选了苏轼和白居易的两首诗进行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2.【答案】
(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1)从两首诗的题目可知,两首诗均为怀古诗,诗人怀古伤今。
从注释可获得启发,“晚唐”二字透露出感伤的对象是正在走向没落的唐王朝。
(2)“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谁谓伤心画不成?
”这画的内容就是“老木寒云满古城”,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帝王之州,而是老木寒云、危城破谍,使人感伤的古城。
3.【答案】
(1)燕子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1)意象,通过寻找三首诗歌的意象分析比对,很快找出相同事物“燕子”来作答;
作者思想感情通过诗中关键词来理解把握,第一首的“旧时”,第二首的“千古伤心”,第三首的“亡,都尽说”都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了解每首诗的关键语句,如第一首三、四句融情于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
第二首一、二句委婉的抒发了亡国之痛;
第三首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出浓郁的存亡兴废之感。
这些句子对于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有很大作用,学生准确答题就有了充足的依据。
4.【答案】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
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的出现。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对新生事物的呵护与关爱体现。
5.【答案】
(1)傍晚西风
(2)拟人。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析】杜牧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细致人微地写尽风荷的形态、动态;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杨万里诗三、四两句“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诗人将荷叶包裹着荷花写成荷花怕热,打伞乘凉。
作者将自己怕热的感受,移到荷花身上,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想象奇特,富有动态美,抒发了对花的怜爱喜悦之情。
6.【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
“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
【解析】解答此考题重点在于“为什么”,考生一般都明白,两首诗中的“应有”与“犹有”两字确实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并且从语感上就能感受得到。
但至于不同在什么地方,则需要具体分析。
“应有”二字重点在“应”,是说“应该有”,但到底有没有尚不清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寻找”痕迹的意味,因此,它侧重于过程;
而“犹有”的重点应该是“犹”,是说“仍然有”,因此,它侧重于结果,依然存在。
所以“应有”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极力寻找旧影时的复杂心情,而“犹有”二字表现出诗人那种孤寂惆怅的心绪。
7.【答案】同意。
要点:
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
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解析】李诗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徐诗“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
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滴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
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异,意境飞动,气势磅礴;
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