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7345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

《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山市三水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文档格式.docx

5.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结论21

5.4土壤环境现状21

5.5生态环境质量现状21

5.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21

5.7环境保护措施与环境监测建议22

六、项目可行性结论22

一、项目概况

佛山市三水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应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按照规划年限分为两期工程,日均处理垃圾量984吨。

两期工程总服务年限约16年,远期工程预留垃圾综合处理的发展余地,其中一期工程日均处理垃圾量859吨(2009-2017年),远期工程日均处理垃圾量1138吨(2018年-2024年)。

白坭坑场址占地面积28.88万m2,容量为646.96万m3。

本工程主要工程内容是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一座,主要有以下内容组成:

(1)垃圾场主体工程:

包括填埋设备、垃圾坝、雨水导排系统、防渗层系统、垃圾渗滤液收集与处理系统、填埋气导排系统、进场道路和场区道路等;

(2)配套设施:

包括计量站、取土设施、洗车台、供配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消防设施、通信设施、监测化验设施、维修设施和其他辅助设施等。

(3)行政管理和生活福利设施:

包括办公室、宿舍、食堂、场区绿化等。

白坭坑场址周长4.01km,占地面积28.88万m2,容量为646.96万m3,设计的一阶主坝长120m,最大坝高为45m,平均坝高10m;

二阶主坝长110m,最大坝高为45m,平均坝高10m;

副坝长240m,最大高为10m。

总图布置示意图见附图1-1。

分两期布置,两期工程参数如下:

一期工程日平均垃圾填埋量:

859吨/天;

一期填埋区占地面积14.35万m2,总库容为258.8万m3;

一期工程填埋区有效库容:

232.92万m3;

二期工程日平均垃圾填埋量:

1138吨/天;

二期填埋区占地面积14.89万m2,总库容为388.1万m3;

二期工程填埋区有效库容:

349.29万m3;

两期工程填埋区总库容:

646.96万m3;

两期工程填埋区有效库容582.27万m3;

总覆盖土量:

64.69万m3;

使用年限:

一期工程填埋区6年(2009-2014)、二期工程10年(2014-2024),总使用年限16年。

图1-1总图布置示意图

二、项目环境现状

2.1大气环境现状

本项目3个监测点处SO2、NO2的一小时平均值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表明该区域未受到NO2污染。

NH3仅在2#点白泥坑场址出现超标现象,表明本区域填埋场场址受到NH3污染,其他地区不受NH3污染。

此外,本区域3#测点旧坑村H2S稍微超出评价标准,三个测点的PM10均超出评价标准。

总的说来,在本项目评价区域的SO2、NO2、NH3、H2S和PM10等五个评价要素中,H2S和PM10超出评价标准。

2.2水环境现状

为全面评价该区域的水环境以及分析污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在评价水域范围布设10个监测断面。

考虑到项目所在场址和附近交通运输路线所经地段主要河流为北江,因此,1—4#断面设置在北江油金大桥西端和北江上乐塘村段;

此外,项目场址处于长坑水库的集水区域,该项目的污水排放对水库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因而在库区进出口溪流和填埋场周边溪流设置断面5—10#。

1#—4#断面的全部水质指标监测结果均未超过评价标准值,符合评价标准II类标准。

而5#—8#断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标的水质指标有DO、BOD5、CODCr、NH3-N、TP和粪大肠菌群共6项。

这些断面的几项超标指标都与生活污水污染有关,如CODCr、NH3-N、TP和粪大肠菌群,表明该溪流已经遭受一定的生活污水污染。

2.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除了PH超标外,其余监测项目均达标。

该区域地下水偏酸性,挥发酚的浓度较高,PH值和挥发酚的浓度指数分别为1.58和1.00;

其他水质指标值均小于(GB/T14848-93)Ⅲ类标准

2.4声环境现状

根据场址和周围环境现状,在场区四周、垃圾运输线共布设5个噪声监测点。

实测结果显示,填埋场区昼间等效连续声级Leq值最高为52dB(A),低于昼间3类标准的65dB(A)。

说明场区目前声环境现状较好。

2.5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调查以填埋场为中心,向北延伸1-1.5km,向南延伸2-2.5km,东西共2-3km,区域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

从样方调查的结果来看,植被覆盖度90%-100%,属于高覆盖度,植被郁闭度好;

植被结构多属于乔灌草三层或两层密结构,属于中高结构,群落结构较好;

每样方内植被物种量基本上在20-30种之间,评价中等。

评价区内植被以乔木为主,乔灌草三层结构,样方内物种丰度一般,但群落覆盖度高。

总的来说,评价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2.6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在评价范围内,在填埋场内布设2个点,为1#,2#点;

在场外布2个点为3#和4#点,布设在排污沟的下游方向可能受污水影响的位置。

分析项目包括pH、总铬、砷、铜、锌、铅、镉和汞共8项。

各采样点的各项污染因子均达到(二级标准的)清洁级。

三、环境影响评价

3.1评价目的

通过对佛山市三水区白泥坑垃圾卫生填埋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的了解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对评价范围环境质量现状做出评价;

通过工艺过程分析弄清有关排污数据,预测项目建设期间及投产以后运行期间的环境影响(包括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

寻求可行的减少污染危害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并给出明确的评价结论。

3.2评价重点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所在区域环境特征,确定重点评价内容如下:

●填埋场投入运行后垃圾填埋区、垃圾分选车间、渗滤液处理站以及粪便污水处理车间的废气、恶臭对附近下风向居民住宅区等敏感点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

●垃圾渗滤液及其他污水排放对受纳水域的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

●垃圾渗滤污水对地下水质的影响;

●项目营运期噪声对附近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范围;

●环境风险分析。

3.3环境保护目标及敏感点

(1)环境功能现状

垃圾填埋场周边区域的环境功能现状见表3—1。

该区域内的主要环境敏感点是部分与填埋场接近的居民点和周围的农作物。

表3—1垃圾填埋场周边区域所属功能区分类

编号

功能区区划名称

评价区域所属类别

1

水源保护区

2

大气功能区

二类

3

水功能区

三类

环境噪声功能区

4

基本农田保护区

5

风景保护区(佛山市以上政府颁布)

6

水库库区

是(长坑水库集水区域)

7

城市污水集水范围

8

管道煤气干管区

9

施工地点是否可以现场搅拌混凝土

项目涉及的敏感点主要包括有在场址的周围主要的居民点是距离场址约2.2km、东北方向的上乐塘村,以及一些零散的鱼塘及家畜养殖场。

本场址对居民的影响较轻,但由于其作为长坑水库的集水区域,对水库会产生一定影响。

几个敏感点与该项目的位置关系与距离如表3-2。

表3-2建设项目周围敏感点的位置与距离

敏感点名称

敏感点特征

与项目的方位关系

与项目的距离

长坑水库

水库

东北

0.4km

旧坑村

居民点

2.2km

坑尾村

西北

2.5km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周围的规划和建设状况,以及项目的生产工艺特点和对环境的影响方式,确定污染控制的重点及重点保护目标如下:

废气应着重控制填埋场废气中的甲烷、氨、硫化氢和甲硫醇等,垃圾分选车间和粪便处理车间臭气、恶臭等。

废水应重点控制垃圾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渗滤液处理站外排污水对受纳水域的环境影响。

保护目标为地下水水质和纳污水域水质。

水环境重点保护对象为位于填埋场附近的长坑水库等。

3.4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评技术导则,本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噪声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该区域土壤植被、生态等主要环境要素的特点,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等级划为三级。

3.5评价范围

根据佛山市三水区的年风频特点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大气环境评价范围。

包括以下区域:

以填埋场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分别延伸3km和2km,向西延伸3km,向东延伸2km。

覆盖面积约25km2。

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坑尾村、旧坑村等村地表水,长坑水库位于该项目的上游,离填埋场较近,也是需要关注的。

地下水环境为填埋场附近。

评价范围为厂区内及厂界外200米附近、运输垃圾的交通干线、有敏感目标的两侧。

生态评价范围:

以填埋场为中心,向北延伸1-1.5km,向南延伸2-2.5km,东西共2-3km,区域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

土壤和景观等评价范围略大于填埋场建设范围。

3.6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

3.6.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运营期间主要大气污染物为CH4和NH3,排放量分别为5159.6t/a(163609.8mg/s)和54.8t/a(1737.7mg/s)。

总的来说,从NH3浓度分布来看,在填埋场下风向80米以内,NH3的浓度会超出评价标准。

最近居民点坑尾村和旧坑村分别距填埋场2500米,填埋场运营产生的NH3对附近居民点环境影响很小。

CH4的释放对填埋场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3.6.2水环境影响预测

分别对事故排放和达标排放两种状况进行预测分析。

事故排放即假定所有污染物全部未经净化处理,以产生量的最大值为事故排放量。

达标排放即按《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二级排放标准值估算排放量。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排污接纳水域为IV类或V类水体时,可以执行二级标准。

该项目所处的位置地表水现状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故列出一级标准值参考。

在枯水期水文条件下,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排放出现非正常工况的事故性排放(最严重的情况即所有产生的水污染物未经净化削减而全部排放至水环境中),在渗滤液处理场附近(5#断面,即排污口处)排入溪流,引起CODCr和NH3-N的浓度增值为3141.83mg/L,269.30mg/L,分别是评价标准限值的10473%和17953%。

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极为严重的污染物超标。

3.6.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工程分析提供数据,本项目安全填埋场的渗滤液产生量为134784m3/a,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浓度见表3-3。

表3-3本项目渗滤液主要污染物浓度(mg/l)

项目

COD

NH3-N

K

浓度

15000

1500

3770

本工程推荐采用复合衬层作为填埋场的水平防渗系统,场底防渗结构组成(从下至上):

基础,地下水导流层,膜下GCL保护层,土工膜,膜上保护层,渗滤液导流层,土工布隔离层,垃圾层。

渗滤液导流层采用400mm厚卵石铺垫,底部防渗膜采用2mmHDPE单糙面土工膜,边坡采用单层2mm厚双糙面HDPE土工膜,膜下复合防渗保护层采用5000g/m2GCL膨润土垫。

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模拟分为正常和非正常两种情况。

正常情况下,填埋场衬底无破损,场底渗透系数定为1.0×

10-7m/d。

在非正常情况下,在模拟剖面上假设填埋场衬底有7.5m的单位宽度发生破损,破损部分场底渗透系数假设增加至1.0×

10-5m/d。

选择K作为示踪物质进行模拟。

渗滤液中的K的浓度为3770mg/l,折合土壤中K的含量为2.26mg/kg。

从模拟结果来看,在正常情况下,大坝和衬底虽然完好无损,但由于水力弥散作用的存在,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仍然可以透过衬底进入地下水并随水流向下游运移。

运营后50年,透过衬底进入地下水中产生的最大污染物含量增量将是垃圾渗滤液中含量的1/6,所在区域土壤中示踪物质K的含量将达0.44~0.63mg/Kg。

同时污染羽流将可能穿过大坝进入大坝下游区域。

由于穿过大坝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只有渗滤液中含量的1/36(约0.05mg/Kg),因此对填埋场下游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大。

从非正常情况看,衬底破损后25年,污染羽流中污染物含量接近渗滤液中含量的前锋已向下游运移近350米以上。

破损后50年内,高污染物含量羽流前锋向下游运移700米以上,随地势降低必将以泉水形式出露流入下游长坑水库,从而污染下游水库水。

3.6.4噪声环境影响预测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本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影响,通过现场调查和模式计算,查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根据国家有关噪声标准,提出防治措施,把噪声的影响限定在规定的标准范围,为本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填埋场的主要声源是垃圾废渣输送机、垃圾运输车、压实机、推土机、挖掘机和夯实机等,其等效连续声级Leq值在80~90dB(A),声源特性为固定性的。

采用噪声预测模式计算了噪声源随距离的衰减情况,以声源85.0dB(A)为例,经过32m距离的衰减,其噪声值为54.9dB(A),符合昼间3类标准的65.0dB(A),符合夜间3类标准值55.0dB(A)的要求。

建议主要设备安置时考虑离厂界的距离,以控制厂界外的声环境能够满足标准的要求,减少对厂界外声环境的不利影响。

3.6.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要尽量减少建设过程可能造成的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因为植被的变化可以综合的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因此,植被的保护和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

(1)对植被的影响

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将减少了生产用地,即减少了群落的生产面积,降低群落单位面积的生产力。

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后将引进一批乔木类绿化行道树和防护带,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因生产面积减少而损失的生物量。

鉴于垃圾填埋场周围植被丰富,群落结构较高,因此,填埋场的建设对当地植被的影响不会太大。

(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规划区内及其周边区域野生动物很少,特别是直接在地面活动的野生动物,因此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对该地区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大。

(3)对农田生态的影响

垃圾填埋场规划区内现有旱地中大部分为荒地,很小一部分被开发为菜地。

填埋场的建设将使这部分菜地不复存在,但是这不是永久的农田,也不是农田保护区。

因此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对耕地的影响很小。

(4)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垃圾填埋场建设期间,土建施工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裸露,极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遇台风暴雨天气,水土流失将很严重。

而该项目分区建设分期使用。

建成的部分立即用覆盖膜覆盖。

因此建成以后的水土流失影响很小。

该项目的施工建设期避开了雨季,因此也减少了建设过程造成的水土流失。

填埋场建成后不会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填埋场的妥善管理和及时绿化将减少暴雨对土壤的冲刷流失。

3.6.6景观环境影响预测

垃圾场在建设和运营期将大量地开挖地表,原有的沟谷、丘陵等地貌被改变,区域原有的自然荒地、松林和人为菜地等植被将被彻底改变。

原有生态景观被人工建筑所取代,在垃圾场运营初期由于场区防渗的需要,将会有大面积的粘土裸露,随着垃圾填埋区域的增加和部分区域的封场,裸露的粘土将被覆盖垃圾,进而在场区绿化后区域景观得到改善和恢复。

在运营期垃圾内的塑料袋随风飞扬,塑料袋会挂落在附近区域的树上和土地上,进而造成的严重白色污染,破坏区域的景观。

采取及时覆土压实;

设置永久性金属拦截网和临时性塑料拦截网;

加强垃圾填埋作业管理,严格操作规程。

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可有效防止垃圾飞扬量,但是在运营中也要定期的清除对景观造成影响塑料袋。

填埋场初期的景观与周边景观有一定的不协调,但是填埋完成后,通过覆土与植被的恢复可以达到协调的目的。

3.7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3.7.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主要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为粉尘、CO、NOX、SO2及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是施工粉尘和施工车辆排放尾气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挖掘的泥土通常堆放在施工现场,短则几个星期,长则数月。

堆土裸露,如果处理不当,车辆过往时造成局部尘土飞扬,使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含量剧增,严重影响道路附近的空气质量。

施工扬尘造成的污染仅是短期的、局部的、施工完成后就会消失。

施工车辆尾气的影响也类似。

但是,施工的车辆数量不会很多,污染物排放量不大,影响范围较小,而且由于施工期结束其排放即为零。

因此,采取适当措施,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是有限的。

施工机动车污染源主要为NO2的排放。

根据估算的排放量,200车次机动车废气的二氧化氮在静风条件下1小时平均浓度最高可达0.00054mg/m3,占评价标准的0.2%。

因此,施工车辆排放的废气不会造成外环境的明显污染。

3.7.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地表径流、地下水、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该项工程的具体施工方案还没有确定,因此对于施工期的污水排放还不能准确估算。

根据该项目的工程规模于具体情况,估计高峰施工期的施工人员数量将达到150人/天,因为该项目的工程施工计划比原计划缩短了一些,投产日期仍然要求是2006年,所以施工高峰期人数偏多,估计平均日施工人员数量为50-80人。

根据施工人员的生活特点,估计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为0.25m3/d,因此平均日排放生活污水约12.5—20m3/d,而高峰施工期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可达到37.5m3/d。

施工期间的另一类污水主要是施工机械的含油污水,该项工程并无大型建筑物,施工机械相对简单,排放的含油污水量不是很多,如果管理得当,将含油污水收集进行集中处理处置,可以不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水环境的影响将是很小的。

施工期间由于对场址区域的表土进行剥离和植被损失,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但是由于防渗膜的及时铺垫,大大地减少了水土流失量。

该项目建设是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库容的垃圾填埋场,在场址内对表土的破坏相对较小,且受影响的山坡等坡地或者工程建设点的水土流失将主要集中在场址内,所流失的土壤集中在所建设的垃圾填埋场库内,因此对场址外的水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

3.7.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噪声来源主要是由机械设备在施工时产生的。

施工噪声主要有铲车、装载机等设备的发动机噪声(属于流动声源)、电锯噪声、打桩机锤击声、机械挖掘土石噪声、装卸材料的碰击声、拆除模板及消除模板上附着物的敲击声等。

距噪声源50m处,除(电锯)木工机械噪声外,其余施工机械噪声均能达到建筑施工场界昼间噪声限值的要求;

距噪声源200m处,除(电锯)木工机械噪声外,其余施工机械噪声均能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夜间噪声限值的要求,对于(电锯)木工机械噪声,可通过采取建工棚,室内操作的方法,一般可降噪10~20dB(A),由此可保证昼间距噪声源50m处、夜间距噪声源200m以外的区域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要求。

由于项目附近500m以内无居住区,施工期噪声对环境影响不大。

3.7.4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施工期间建筑工地会产生大量余泥、渣土、地表开挖的余泥、施工剩余废物料等。

如不妥善处理这些建筑固体废弃物,则会阻碍交通,污染环境。

开挖弃土上不外运,而是作为覆盖土或者废弃物回填土,但需要临时堆放在场区内,所以不会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危害。

开挖弃土如果无组织堆放和弃置,不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如遇暴雨冲刷,在施工场地上,雨水径流以“黄泥水”的形式进入排水沟,沉积后将会堵塞排水沟。

同时泥浆水还夹带施工场地上的水泥、油污等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3.7.5生态环境影响

从调查结果知,该区域内物种均为常见物种,不会导致珍稀物种的灭绝。

目前,该场址内植被比较茂密,沟谷内有小部分菜地。

山区植被覆盖度大,工程建设将改变原来土地利用格局,使得区域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建设施工期间必然破坏土壤,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施工期泥土的挖掘,加上生产废水和雨水的冲刷以及车辆的碾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从而影响地表水水质。

3.7.7水土保持

通过分析和预测,工程扰动原地貌面积31.34万m2,其中填埋库区占地28.88hm2,渗滤液处理站占地0.02hm2,管理办公区占地0.18hm2,地磅房占地0.003hm2,上库道路2.255hm2,均为永久征地。

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蓄水淹没区和山沟次生林地。

本工程库区场地平整时产生的土石方量约为136.43万m3,用于挡渣坝填土石方41.96万m3,生活管理区和后勤区库底回填5.635万m3,渗滤液调节池填方7.676万m3,填埋区填方16.47万m3,填埋区覆盖用土64.96万m3。

上库道路基本平衡,不取土﹑不弃渣,力争做到无弃土弃石。

工程水土流失总量为15438.9t,其中建设期和植被恢复期的水土流失量为3685t,运行期的水土流失量为2310.4t。

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2854.28t,其中建设期和植被恢复期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为3555t,主要水土流失部位是填埋库区(2025t),占建设期和植被恢复期新增水土流失量的55%。

工程运行期满封场后1年的新增水土流失量是9299t,全部是堆渣达到设计标高后封场覆土绿化植被恢复期间新增的水土流失。

由此可以看出,工程运行期满后封场覆土绿化植被恢复期间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而填埋库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地段;

而建设期和植被恢复期间上库道路区是也是一个主要的水土流失地段。

因此,本期工程建设期间应注意上库道路边坡的防护,设计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安全;

在灰渣堆置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并在灰场服务期满后,采用相应的植被恢复措施,改善填埋场土地功能。

场区施工期上库道路和运行期填埋场应为水土保持重点监测地段。

四、环境保护措施与环境监测制度

4.1环境保护措施

4.1.1施工期

(1)施工车辆应达到相关的汽车废气排放标准,排放废气的机械也应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

(2)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现场和运输车辆的管理,干燥天气应适当洒水以防止和减轻粉尘污染。

(3)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高噪声机械设备的使用,以减轻噪声污染。

(4)施工产生的泥浆及含有废油和泥浆的废水不得直接排入邻近的地表水体或地下水体,应经过隔油和沉淀处理方可排放。

(5)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统一收集后交给市容环境卫生部门,由环卫部门清运到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

(6)施工期间应尽量减少树木砍伐,保护周边环境的植被生态。

(7)施工单位应做好边坡的防护,采取设置水泥护裙,种植灌草等措施,防止雨水冲刷和水土流失。

(8)在施工结束后对进场道路两侧、土源取土后可绿化地、场区空地、渗滤液处理站,垃圾分选车间和粪便处理车间及办公楼等处进行绿化,绿化植物以对硫化氢、氨等刺激性气体具吸收作用或抗性作用的植物为主。

(9)符合其他相关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规定。

4.1.2营运期

(1)水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场区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残积粉质粘土和坡积粘土都属硬质粘性土,遇水容易崩解、软化,不能满足有关规范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