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6918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专题课程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10年06月28日 

摘要:

由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制度的必然演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攻坚阶段。

如何稳步推进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理论的提出做出简要的论述,然后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路与进程,之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政策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的提出

1973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同时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麦金农在他出版于1973年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的金融抑制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低实际利率(甚至经常是负值)和有偏向的信贷配给为特征的金融抑制现象;

实际利率水平过低是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行为扭曲和经济不发达的根源。

同年,爱德华.肖在他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提出了金融深化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与麦金农相似的结论,认为消除金融抑制,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实行金融自由化是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麦金农和肖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政策的开创性研究,共同创建了金融深化理论。

他们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走从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转变的道路。

放松利率管制是麦金农和肖讨论的重点。

他们认为,由于金融抑制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被扭曲的结果,那么很自然地,金融自由化的实质就是要放松对实际利率的管制,让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能够切实地反映储蓄的稀缺性,从而能够刺激和调节投资。

因此,金融深化的政策含义就在于放松利率管制,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以激励储蓄、提高投资的数量和质量。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从1993年开始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次序,总体上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到目前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证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在内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都已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外币市场利率市场化也基本实现;

存款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基本不再对银行利率的选择构成太多的约束。

从总体上看,中国选择了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道路,但是,与其他金融自由化措施相比,可以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远远走在了最前面。

目前,我国还剩下三方面的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

一是保持了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管理,即仍由人民银行规定各个期限的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管住了利差。

二是企业债的发行利率仍需要审批。

虽然由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的短期融资券已经实现了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但一般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却仍受管制。

三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分割状态仍没有最终消除。

此外,虽然2005年中央银行已获准可对再贷款利率进行浮动,但目前尚未运用过这个工具,再贴现利率等也还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有时还出现倒挂现象。

这些尚未市场化的利率,割裂了不同期限、类型利率之间,以及市场化利率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导致市场化的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极其有限。

商业银行因利率价格带来的收益有限,也影响了中央银行对整个利率体系的影响效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未能明显体现。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基础缺乏

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银行并没有成为金融市场上真正的主体,与之相关的金融交易机制尚未充分实现市场化,银行仍然要被迫进行政府指定的政策性融资,同时银行本身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彻底转变,内控机制和管理机构不健全,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机制还有相当距离。

从企业方面看,国有企业是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但是国有企业改革末取得更大的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行为未完全市场化,从而使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

因此,市场微观机制的不健全,交易主体的不规范,不仅使利率市场化的功效难以发挥,而且还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二)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利率,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是具有一个充分竞争、交易活跃、结构合理、信息通畅的金融市场。

而我国金融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发展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是合规性监管而不是风险性监管,不能确保利率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

监管标准、方式等也不能确保金融机构之间有序竞争,现行监管体制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规范化的金融监管需求。

(三)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

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难以发挥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

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影响,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掌控,同时我国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金融市场被人为分割,资金不能在整个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价格信号的传导渠道被阻断。

因此,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市场的反应并不敏感,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渠道顺畅,要求市场对利率要有高度的弹性和敏感性,不然难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社会资金流向,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也难以发挥。

(四)利率种类单一,缺乏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缺失,是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素。

在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作用,这种状况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基准利率应具备风险度低、影响面广和市场透明度高的综合特征,它应该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性定价活动来确定,但在任何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都不可能满足这个要求。

另外,从利率的期限结构角度看,基准利率必须具备期限结构,以反映资金从短期到长期的供求态势,而银行存款利率不可能形成这种期限结构。

此外,理论上最适合作基准利率的应该是无风险的国债利率,因为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国债的利息收益可以被视为无风险收益,然而我国目前利率种类单一,主要表现为国债利率品种不全,企业债利率几乎为空白,从而造成基准利率的缺失。

这些缺陷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五)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

作为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和我国银行信贷资金主要使用者的国有企业改革未取得更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行为未完全市场化,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

而中小企业社会信用偏低,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失效。

企业对利率不敏感,诚信意识淡薄,已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障碍。

四、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政策建议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虽然我们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尤其是2005年以来,成绩显著。

但是我们的改革成果同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可以总结为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的不足。

因此,我们下一步的改革任务就是如何让我们的改革更加有效,如何做到事半功倍。

我们可以从中央银行、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调控能力

中央银行作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监管当局,其责任是相当重要的,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变央行原有不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地方:

1、加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要有能力对市场利率进行间接调控和正确引导。

这要求中央银行自身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市场利率。

但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及有关部门,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还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宏观调控手段的间接化还未充分实现,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

在这种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

因此,现实的选择是:

必须分离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天然”联系,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

央行根据经济运行形势确定好“逆经济风向而动”的货币政策之后,运用传统意义上的三驾马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来约束各个金融机构的行为,各个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根据央行的政策意图调整存贷款利率,进而影响其他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储蓄行为。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时候,比较常用的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因为它的影响面比较广,且可以作为经常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变动一般不会引起社会经济主体较大的反弹。

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完善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主要是增加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和发行品种,同时建立对国债价格具有调节作用的国债回购市场,使央行货币政策的发挥具有操作工具和市场基础。

2、增加央行调控利率的经济手段

央行要有策略地采用市场的方法,使得经济主体能够根据央行的意图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

这里主要是要尽快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基准利率。

关于基准利率的选择,要以广泛性、影响性、窗口性以及可控性这几个原则作为基准。

一般来说,一国在选择基准利率的时候,会从再贴现(再贷款)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及短期国库券利率三者中选择其中一个。

但是,我国在选择基准利率的时候遇到的困境是,再贴现利率虽然有,但是主控权不在央行,当国内经济膨胀的时候,即使再贴现利率很高,商业银行也会进行再贴现。

同行业拆借利率虽然已经市场化,但这是商业银行之间通过隔夜拆借等短期融资行为形成的,央行对其进行市场管理的空间相对较小。

而我国的短期国库券品种较少,也就限制了我国的国库券利率,因而像美国那样通过三个月国库券的竞标利率来决定市场利率的情况,在我国目前的国库券市场上,显然其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如何在这三者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是利率市场化一个较为迫切的任务。

笔者认为短期国库券利率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对象,因为发行国库券和收回国库券的权利在于中央银行,央行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我国国库券的品种较少,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三个月的国库券,就更不用说国库券的隔夜回购利率了。

所以央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条件下推出合适的国库券新产品,真正形成短期国库券市场利率,为货币市场其它产品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基准利率,改变货币市场相当一部分产品利率定价混乱的现状。

(二)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为利率自由化改革奠定基础。

国外利率改革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单纯的利率问题,它实际上是整个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货币市场建设、取消信贷限制、放松外汇管制、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改革的进行都以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基础。

但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资金在各子市场之间不能自由流动,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现有交易品种单一,缺乏远期、期货等衍生工具品种,商业银行缺少规避风险的手段。

在市场交易规模小、参与对象范围窄、市场割裂等条件下,利率很难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为了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行,需要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

1、大力发展货币市场

对于货币市场而言,不仅要扩大市场的规模,放宽准入限制,而且要增加货币市场的种类。

货币市场的构架是以银行间同业市场为核心,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为基础,若干平等的专业性市场为补充的多个货币子市场梯次发展的分层次的市场体系。

在培育货币市场中,要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结构,培育发展规范商业票据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外汇市场、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存放款市场,形成多元化的货币市场体系,提高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

1)要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结构。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市场主体的培育,有步骤地准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等进入拆借市场,对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的金融机构可委托大银行进行代理上网融资或委托日常清算的银行直接进行融资,建立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并探索建立同业拆借经纪人制度。

2)要培育发展规范商业票据市场,加快推广商业信用票据。

央行要从引导和规范我国商业信用入手抓紧出台有关政策促使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培育和发展规范化商业票据市场,抓紧组建专业性票据公司或专业性贴现机构,集中办理票据贴现业务,允许企业发行融资性票据,减少企业对银行的信贷需求。

3)要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央行对货币市场监管和调控的效率。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仅2004年一年,金融业来自机构间的债券收入总额就增加了395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7.6%,通过金融券融资的金额就超过了前四年之和,是2000年金融券融资总额的131倍。

这说明这两年是我国金融券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积极拓展金融机构融资券的发行与流通业务,为市场化基准利率的形成做好前期准备。

4)要开发新的金融品种,活跃货币市场。

进一步开发短期金融产品,如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

2、活跃资本市场

对于资本市场,主要是要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正以相当快的速度发展,这有利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使金融资产多样化,从而扩大利率的作用范围。

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问题是股权分置问题,国有股一股独大,证券市场融资功能扭曲。

当前重点要尽快解决好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问题,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证券市场开放之前完善自身的发展。

还有就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一般来说,证券市场的开放会吸引大量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的理财队伍,理性的投资行为,并兼具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其发展壮大将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起到稳定市场、活跃交易、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等作用。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上升,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风险管理,保证证券市场开放正效应的实现。

此外还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特别是要全面推广债券柜台交易系统,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

经济转轨国家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般来说,经济转轨国家证券市场的结构发展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不仅影响着自身发展,也直接影响着证券市场在融资和资金配置方面的效应水平。

因此在促进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等市场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促进同一市场内部金融产品的协调发展。

多元化的竞争性的证券市场结构更有利于其功能的实现以及作用的发挥。

3.完善金融监管

在金融市场得到完善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做好金融监管的工作,我国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银行监管在近年有了较大改善,但相对于现代市场化利率体制,我国银行监督制度还相当不完备。

因此,要做好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而要做好交流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解决金融领域的外部效应问题。

由于金融中介机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个别市场主体的风险偏好有可能转变为社会系统性风险,个人的风险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破坏了人们预期中的既有成本和收益信息分布。

金融机构的危机既损害存款者利益,又妨碍正常的投资活动,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还可能引发整个信用恐慌。

如果一家银行倒闭,将会破坏公众对其他银行的信心,这时就需要金融监管,实施特定的金融政策。

例如,每次的金融危机都是投资者人为的抬高决策风险,制造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社会福利下降。

所以说,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存在负的外部性,而要解决这种金融领域的外部性问题,监管部门就必须担此重任,一旦发生上述情况,监管机构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比较出发,介入资金配置,重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配金融资源,形成一种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的配置资金制度,即在市场化利率起作用的同时,适当的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会不偏不倚,在可以控制社会风险的制度范围内,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

(三)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

从上面的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应当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以“忠诚、守信”为基础,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文化。

建立良好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使每一个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有一种自觉的认同感,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只有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到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把风险与收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综合管理,才能有助于树立银行稳健经营及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

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在不断积累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全行树立起独特的风险文化理念。

2、完善稽核检查制度

首先,应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坚持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监管。

其次,应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来保障稽核效果,确保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依法合规。

再者改进传统的稽核方式,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科学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提升稽核工作的水平。

最后,健全对稽核人员的考核约束机制,使其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履行稽核监管职能。

3、加快金融工具的开发和研究

商业银行要形成自己的利率定价体系,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可依据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出双赢的贷款利率。

同时,面对各种敞口风险,要多开发创新的金融工具,例如利率互换,货币市场基金券等等来规避风险,还可以通过双币理财、超短期理财等创新产品顽强地满足市场对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殷切需求。

可以预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日益成为人民币存款的市场化基准利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果可以将这种改革成果巩固下来,那么商业银行就能够成为反映利率市场化需要的经济主体。

(四)调整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为了使国有企业能够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国有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

国有企业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营理念的问题,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调整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

1、解决好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所谓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理权问题。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但是国家不可能直接管理企业,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做法。

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所以,如何在没有所有者的情况下管理好企业,是国有企业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管理层次的角度出发,明确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权在哪里,是在各级政府还是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明确责任负责部门之后就要明确责任负责人,做到管权、管钱、管人相结合,权、责、利相对等。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的有效监督体系。

2、用市场化的手段管理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决定因素则是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国有企业必须像私营企业一样面对竞争性市场环境,才能产生活力,提高经营效益。

其他国家为改善国有企业的竞争环境,主要采取减少进入市场限制,引进新的竞争主体;

对原有垄断企业实行切块分割,加大行业内部竞争;

对国有企业贯彻商业化原则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应该优先引入竞争机制,尤其是要促进那些垄断性的基础设施产业,诸如电信、电力、供水、铁路等行业的内部竞争。

具体做法是将竞争引入国有企业的生产因素,如资本和劳动力。

通过国有企业上市和聘任制,增强国有企业内部职工的所有权意识和竞争意识,吸引有能力的行业精英进入国有企业,提高国有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工业企业的活力,用先进的方法管理企业,用民主的方法监督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

参考文献

[1]赵英军.利率自由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37-180

[2]胡国晖,刘志立.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若干问题的研究.商业研究2006第334期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004

[4]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理与利率市场化.经济研究,2001,(6)

[5]宋京.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战略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4第4期

[6]温彬.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基准利率选择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第11期

[7]李大江,郭磊,刘红.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04年12期 

[8]杨娜.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金融在线,2006年0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