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6551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

《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物理沪科版全一册Word格式.docx

[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

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

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

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

[生甲]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

[生乙]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生丙]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

[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现在我们看挂图和投影,来认识它们,(投影片课本图,挂图温度计的构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

[生甲]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

[生乙]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

[生丙]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

[生乙]甲图的量程是-20℃—110℃,最高温度是110℃,最低温度是-20℃,分度值1℃。

[生戊]乙图的量程是35℃—42℃,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0.1℃。

[生己]丙图的量程是-30℃—50℃,最高温度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1℃。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量程?

[想想议议]

[生甲]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生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生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生丁]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生戊]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生己]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采,同学们也注意到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还想了解什么?

快提出来,让大家来解决!

[生甲]℃表示什么?

[生乙]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丙]用什么符号表示温度?

[生丁]如何读温度?

[生戊]摄氏温度如何规定?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是摄氏温度单位的符号,读做摄氏度。

[生乙]温度用符号t表示。

[生丙]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生丁]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37摄氏度”。

[生戊]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板书)

[师]我们看P4。

[生甲]沸水的温度是100℃。

[生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生丙]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生丁]我国最低气温为-52.3℃(漠河镇)。

[生戊]鸽的体温为42℃。

[生己]南极洲(1983年)最低气温为-89.2℃。

[生庚]火箭燃烧室内燃气约3400℃。

[生辛]液态氮沸点-195.8℃。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

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

仔细看课本图12-9,思考,提出问题。

[生甲]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生乙]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生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

[生丁]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

[师]问题出来了。

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生乙]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生丙]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生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3.体温计[板书]

[师]同学们对体温计了解很多,也会使用。

那么一般温度计将如何正确使用?

[想想议议]使用温度计时的错误操作有哪些?

[生甲]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

[生乙]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侧壁。

[生丙]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生丁]还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操作是:

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

[生戊]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生己]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师]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哪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生甲]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生乙]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生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生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训练1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程:

______。

2、分度值:

3、读数:

4、结构:

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结构比较:

体温计的玻璃管___,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_________。

训练2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2.摄氏温度

3.体温计

4.体温计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

【答案】

冷热程度,摄氏度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

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

热胀冷缩,容器底和容器壁,量程。

相平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

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3)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4)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5)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6)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

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固体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

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三、课堂小结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了解冰、雾、霜等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过程和方法

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

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教  具】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蜡、冰块、杯子、挂图、发黑的白炽灯、固态碘、玻璃片、保温瓶、热水等

【教材分析】本节为观察、分析、归纳型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有关物态变化中的放热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和事物中,探索物理规律,进而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注重发展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描述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利用手边易得的各种生活器具,组织学生自己体会凝固、液化、凝华等放热现象。

本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现象很容易在课堂上再现,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将有关的放热现象可能多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些现象,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形成凝固、液化、凝华等过程是放热过程,避免出现机械、孤立的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现象。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

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

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

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

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2.进行新课

(1)凝固与放热:

A、活动讨论:

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B、归纳:

①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②凝固点:

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①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凝固现象?

(如钢铁厂铁水出炉后的过程,冬天背阳的屋檐下悬挂的冰柱等)

②0℃的水放到0℃的房间里,会不会凝固成冰?

为什么?

(不会,因为水和外界没有温度差,水不能向外界放热,无法凝固。

③凝固的条件是什么?

(A、达到凝固点;

B、能够放热)

(2)液化与放热

(1)活动与实验:

展示干燥的杯子给同学们,将冰块放入杯中,请同学们观察杯子外面出现的现象,杯子外的水哪里来的?

它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

②将盛有热水的保温瓶打开,让同学们将手放在瓶口上,感受水蒸气在手上液化,及液化放热过程。

(2)学生归纳:

①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②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3)提出问题: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液化现象?

(如:

林中雾、草上露的形成)

②为什么即将下雨的夏天的早晨,自来水管上挂有许多小水滴?

③为什么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间出来时,眼镜会模糊而看不见眼前的景象?

④为什么拨开冰棒的包装纸时,冰棒上会冒出白气?

(3)凝华与放热

(1)实验与探究

把少量的碘放入烧瓶,上面盖上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烧瓶中会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属于碘的升华现象。

)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和现象发生?

并取下玻璃片,请同学们观察出现了什么?

玻璃片上出现的碘的小颗粒哪儿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物态变化?

它在这个过程中,是放热还是吸热的?

①凝华:

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②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2)提出问题:

①霜和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它们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天气条件

②冬天,北方的窗户上会出现晶莹的窗花?

它出现室内还是室外的玻璃上?

(4)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过程

(1)学生归纳:

吸热过程有熔化(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放热过程有凝固(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交流与讨论:

根据图10-34的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讨论AB、BC、CD、DE、EF、FG各段的含义,以及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

3、思考与作业:

书17(1—2)

4、板书设计

一、凝固与放热

二、液化与放热

液化的方法:

A、降低温度;

 B、压缩体积

三、凝华与放热

【教学反思】

第四节升华与凝华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

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教具

教师:

多媒体

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学法

实验探究式

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

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

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

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学生完想想议议

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板书设计:

升华与凝华

1、概念

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具体步骤

第五节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1、了解缺水问题现状及水污染的现状,知道水资源对生活、生产技术的重要性,

2、当代水资源危机.

学习重点:

认识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科学的防污治污的意识养成.

学习难点:

养成节水习惯与意识,积极投身到合理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水资源的实践中去.

1、教学前利用XX搜索“水资源”、“我国的水资源”、“水污染”、“水污染现状”“水净化方法”等相关教学资源(XX图片、XX知道、XX百科、XX视频),结合本课内容,确定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多媒体,拓展教学空间,图、文、声并茂,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用大量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充分理解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紧迫性,进而达到三维目标的预期目的.

2、教具:

铁架台及圆型铁框夹、长型漏斗,烧杯、圆形滤纸、河水水样、明矾粉末、漂白粉溶液、玻璃棒等.

引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象刚才看到山青水秀的地面景观正越来越少,孕育生命的江海正在被污染,昔日的小溪正在干涸.

引入课题:

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二、交流合作、探究讨论

1、水资源危机现状

①全球水资源危机

投影图片【XX搜索】:

地球水分布 学生讨论交流:

海水能否饮用、灌溉?

冻结在两极、冻土中的淡水,能否被人类利用?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约为多少?

教师点拨:

水资源是指人们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不到0.03%.

②我国水资源危机

学生交流讨论:

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总结:

水污染是造成缺水的主要原因.

通过学生观看、讨论、师生交流,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珍贵.

2、水资源缺乏原因及污染表现

①水资源缺乏原因:

让学生回顾视频与图片,讨论水资源缺乏原因、水资源污染来源.

师生共同总结:

污染来源: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废物、生活垃圾等.

②水污染表现:

学生回顾[污染严重的河流 死鱼]XX图片.

问:

什么是赤潮?

你知道赤潮有什么危害吗?

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展示赤潮

让学生讨论水缺乏、污染还给人生活、生产和生物生存带来了哪些危害?

3、珍惜每一点水

面对这些大量事实,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交流.

采用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

如何节水?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展示节水方法,.教师总结.

如何治理污染水呢?

学生分组实验:

水的净化,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学生讨论水的净化实验的收获.

4、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人类排放的、、、造成水污染,从而水严重缺乏,而污染水资源的罪魁祸是.

【答案】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工业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人类

2)珍惜每一滴水,应采取、防治、等多项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答案】节水技术;

水污染;

植树造林

第十三章内能与燃机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重点和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温度、内能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机械能。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动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什么是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

(3)什么是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速度、质量、高度等)

(三)新课教学

1.通过上面内容的复习,我们发现物体的机械能是从物体的宏观方面来说的,并且大小可以为零。

那在物体内部呢,是否也存在着能?

通过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