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教案第18讲散文阅读
2019高考语文第二轮教案:
第18讲散文阅读
【一】考纲阐释
最新《考试大纲》中对散文阅读有如下的要求: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一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
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表达,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二】考点透析
㈠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表达〔突出特色〕
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表达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㈡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四大类,共十个考点。
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例如:
《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那么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
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分析文章结构用语:
〔1〕做铺垫:
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笔:
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3〕呼应、照应:
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
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⒉寻找“文眼”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
“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寻找“文眼”,即把文中表达、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⒊概括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
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假设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
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
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
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⒋分析手法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⒌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
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6.深层探究
《考纲》要求考生就文本加以探究,能力层级F。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三】命题规律
2017年新课标《考试说明》: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尤其是2017年试题可以看出,散文阅读侧重于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材料选取上,突出“温暖”主题,注重精神提升,以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为主导,间以平和的小说,积极发挥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
考点安排上,越来越凸显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2017年高考,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北京卷、四川卷、广东卷、湖南卷等考查了散文的阅读。
试题侧重于理解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理解归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其中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既有主观题,又有客观题。
在题量和分值方面,相对稳定,一般是4道题〔广东卷是3题〕,分值15-25分不等〔广东卷是3题15分〕。
试题的开放性将越来越强,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之一。
题型稳中有变。
出现了一道综合性极高的探究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考点的对应上,着眼于鉴赏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的考查。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都有涉及。
在难度的控制上,渐趋稳定,有降低的趋势。
【四】技法点拨
㈠基本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重要词语,可具体运用如下方法:
〔1)词语指代内容的概括
使用词语指代的目的是为了行文的简洁。
词语指代在文中经常使用,而且运用灵活,它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
如果对词语的指代内容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特别要注意,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考题是以“理解含义”的提法出现的。
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文内容,要注意:
指代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
要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2〕推断词语的情景义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晓它在语境中是如何产生的。
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问、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①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标的相似性人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②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3)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是理解词语的高要求,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
其主要作用有:
①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
②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③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④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2、正确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示段意。
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句子主干浓缩法:
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
②句子作用定位法:
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饰句等等。
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
③结合语境阐发法:
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
④结合事例推断法:
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它实际上就是在做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的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抓住题目是关键。
第二,开头段落的提示作用和结尾段落的总结作用
第三,文中出现的指代性语言。
第四,重视过渡段和过渡句。
第五,文章以外的有用信息。
如写作时间和地点、作者、文章出处等,
4、在现代文阅读中、正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1)抓文中标志性语句。
(2〕扣文体结构特征。
(3〕分析思路情感脉络。
(4〕把握语句衔接特点。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掌握以下方法:
〔1)从核心语句突破。
(2〕循主要线索突破。
(3)层层概括突破。
(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
6、在现代文阅读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采取以下方法:
(1)抓住中心句、关键句,从文章主旨突破。
(2)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
(3〕比较不同观点、态度,用求同存异法突破。
(4〕巧借注释、旁批,从背景材料突破。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应做到:
(1)理清思路,瞻前顾后,切脉通络。
(2)根据主旨,注意宾主,分析技巧。
(3)揣摩修辞,比照分析,咀嚼内涵。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
〔2〕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
9.文本探究
本考点考查,多是以论述题、阐述题的形式进行。
解答这类题注意以下问题:
⑴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部书,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彼此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
比如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
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⑵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
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
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⑶善于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磨制美好的珍宝〕。
充分利用前三题解答信息。
⑷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角度与层面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发生交叉的时候,我们就分别进行表述。
而且不管是对“不同的角度发掘”的呈现,还是对“不同的层面发掘”的呈现,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的次序排列,而且在每一条的最前面,都尽可能的运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一个提示。
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⑸平时注意归纳不同时期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共性的东西。
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华民族心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等,将提炼出的共性与阅读的个案对照分析。
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
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
㈡整题阅读突破
⒈掌握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
⑴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其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形”,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神”与“情”。
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长城》,作者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⑵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
散文通常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了解了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2017年福建卷的散文阅读《走进腾格里》,解答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
了解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的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内涵丰富。
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了解了创作历程,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题目的答案了。
⑶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联想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之心了。
⑷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其情与景的契合是解读的关键;咏物散文那么往往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其象征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解读的重点。
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
⑸明确技巧,有的放矢。
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
①比喻。
②反衬。
③对比。
④象征。
⑤排比。
⑥变换人称。
不同的人称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用“我”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他”或“她”可以写出不同人的感受。
⑦反复。
便于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
⑧白描手法。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⑨用典。
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⑩寓庄于谐。
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⑹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联。
如2017年北京卷《祁连雪》文后设题:
作者曾说:
“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面段落之间的关系。
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⒉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
考查“是什么”。
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答题对策为:
⑴掌握语句的特点。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⑵理解本义,内引外联。
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
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
如2017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
“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这道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答这道题,应把握“尽情的唱”得含义,理解其语境义,最后联系上文就可以知道。
类型二:
考查“怎么写”。
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
答题对策为:
⑴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
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⑵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
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
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表达该特点的。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
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