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2545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ppt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

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际社会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结构和状态。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两大阵营对抗多极化发展;时代主题:

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第一节两极世界的崩溃与时代主题的转换本节介绍了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最终瓦解的过程,学习时注意雅尔塔体制、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

一、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政治格局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欧洲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世界政治斗争的中心。

一战之后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初,世界政治舞台上是三足鼎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形成了法西斯主义轴心国和反法西斯主义同盟国两大阵营的对立。

战后,欧洲丧失了其主宰世界政治格局的地位,美、苏两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表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最终崩溃。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秘密会议,雅尔塔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战胜德国后的占领计划、对日本作战的问题,会议还决定了联合国的建立。

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消灭德、日法西斯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也开始了以大国利益为基础的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安排。

雅尔塔会议和其后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大国之间达成的对战后世界政治秩序重新安排的协议和谅解,称之为雅尔塔体制。

这一体制使战后的世界政治秩序获得了相对稳定,但它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严重地侵犯了广大中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也成为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

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2.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一方面,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急剧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随后便有了“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之后,1947年3月,美国又抛出了“杜鲁门主义”,成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爆发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柏林墙:

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另一方面,苏联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空前提高,许多东欧国家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在欧亚大陆联成了一片。

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成立了情报局,以反对美国的冷战。

之后,49年5月东欧5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55年5月,东欧5国(苏德波罗保)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正式建立。

二、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崩溃1.美苏争霸与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末,美苏之间争夺世界霸权是国际政治形势的鲜明特征。

期间由战后的“美攻苏守”转化为70年代后的“苏攻美守”。

古巴导弹危机;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苏联在东南亚的攻势;星球大战。

美苏争霸使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大规模的分化和改组。

一方面,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分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的崛起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另一方面,苏联实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使社会主义阵营趋于解体。

1968年,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内部分化的同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这就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觉醒和壮大。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国家首脑会议,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1961年9月,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

2.东欧剧变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崩溃东欧剧变起始于波兰和匈牙利,紧接着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续不断地发生变化。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分裂是战后东西方之间冷战的产物,德国的统一则打破了美苏之间在欧洲争夺的“均势”,对两极对抗的政治格局走向崩溃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改革。

1985年3月至1988年6月为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体制方面。

从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到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为改革的第二阶段,改革的重点转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从1990年3月开始,立陶宛、拉脱维亚阿、爱沙尼亚、俄罗斯等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脱离苏联,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11各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宣布自行解体。

苏联的解体表明,战后形成的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1.战后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时代,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历史时期,时代主题则反映了该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

正确判断时代,是一个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一个政党制定纲领路线的出发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曾使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等提法,来概括当时的时代特征。

斯大林将列宁的上述提法归纳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们错误地认为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全面崩溃和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提出“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的论断。

因此,战争与革命就成为我们认识战后时代主题的两个基本点,成为我们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依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发生许多重大变化。

一方面,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欧洲和日本也存在着摆脱超级大国控制,谋求独立自主的倾向;全世界和平运动深入发展,成为遏制世界战争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主要表现为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关系的不平等,全球范围内的南北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

他明确指出,当前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问题的科学分析,对于我们正确地判断世界形势,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基本潮流和平问题

(1)地区冲突连续不断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地区主义就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当前,在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国际权力容易出现分散化的倾向,一些地区性的强国就有可能企图填补权力真空,从而引起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2、民族主义愈演愈烈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抬头,对世界的和平造成重大影响。

由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引发了许多民族主义问题。

这些新出现的民族主义与原有的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民族主义和西方国家内部的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席卷世界的民族主义大潮。

(3)恐怖主义日益猖獗恐怖主义已成为危及世界和平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而且,恐怖活动往往与种族主义和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往往具有国际性,所造成的破坏往往更加惨烈。

除此之外,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是引起世界不安宁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国际问题。

解决发展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题;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则是维持和平的根本保障。

第二节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本节介绍了世界政治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联合国的基本情况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学习时注意掌握联合国的有关知识和理解我国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的外交政策选择。

一、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新旧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在和平条件下终结的,增加了新格局诞生的复杂性,使新旧格局转换的过程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目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定、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各主要政治力量都投入了以争夺在新格局中的主导权为特征的国际角逐和竞争,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已初步出现了五大力量并立(也称之为“一超四强”)的世界新政治格局的雏形。

美国、俄罗斯、以德国和法国为首欧洲、日本和中国,这五大政治力量共同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框架。

他们之间的竞争和较量,直接影响着世界的政治形势;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双边、多边的利益关系,以及围绕着它们所构成的世界各国、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相互矛盾、相互斗争,使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局面。

二、政治生活的国际化和联合国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共同认可的国际条约而成立的常设性组织。

它是一种跨国界的多国联合机构,有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也有民间的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综合性国际组织。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在美国的敦巴顿橡树院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了战后建立名为联合国的国际组织。

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家会议上,50多个国家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因此,每年的10月24日,就成为世界联合国日。

联合国的基本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破坏和平的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以国际合作解决国家间有关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成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基本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不得以威胁或武力侵犯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原则;不得干涉国家内政的原则;和平共处的原则等。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即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联合国大会由全体成员国的代表团组成,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有权讨论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所有问题;选举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和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的理事国,以及国际法院大法官等。

安理会是联合国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常任理事国为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现为俄罗斯继任),拥有否决权;非常任理事国则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2年,每年改选5个,任期届满不准连任。

联合国还设有一些专门机构,如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席位长期为台湾所霸占。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