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513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环境科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环境科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环境科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环境科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docx

《环境科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科学概论.docx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1、环境定义: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水、大气、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类型:

自然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人工环境(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3、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的滞后性、脆弱性。

4、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土壤和岩石空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态水组成的连续圈层。

5、环境承载力:

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6、自然环境:

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

阳光、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及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各种圈层。

7、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地下水,过度不合理开发地表水)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河流渠道化、水体过度利用)

8、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他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

9、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表明任何一种物质或元素都可以重复利用,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0、物质循环的类型:

根据循环中元素的属性,物质循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11、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核心,是物质循环的驱动力。

气体型循环主要有碳循环和氮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有矿质元素的循环。

12、能量流动:

来自太阳和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时逐级减少,最终均已热能形式消失的单项流动。

13、能量流动的特点:

a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b逐级递减c能量的质量逐级提高、d变动性

14、人工环境:

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15、人工环境的类型:

根据空间特征(点状环境、面状环境、线状环境)根据人类控制程度的高低(完全人工环境和不完全人工环境)

16、人工环境的特点:

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人工环境的多样化,人工环境的脆弱性,环境污染严重。

17、城市:

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18、城市环境的特点:

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大;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城市环境限制因子多,人与自然,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特殊的城市景观。

19、*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对立:

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从周围环境

获取物质和能量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根据自身规律形成和转化一定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主观需求而改变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存在着矛盾。

统一:

人类与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存在,人类额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从生物圈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来看,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生活互为环境,相互收益。

20、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环境问题的实质:

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早晨的对21、

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不尊重。

2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由此我们认识到:

生态系统的资源更新能力是有限的,而人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倡导保护环境、控制末端环境污染、保护生态,更新科学技术或寄希望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对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与价值观念进行深刻的反省,改变无节制的生产和最大限度的消费的生产方式,改变一味向自然因素取以满足个人利益和短暂利益的利已主义价值观念,重建一个个全新的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23、

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平衡失调:

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的结24、

构破坏,功能受损,生态功能絮乱以及反馈自控能力下降的情况。

25、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

大规模的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各种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砍伐森林、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向生物圈中输入超量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包括人类自身的生物组分;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

26、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

化学性因素(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物理性因素(噪声,震动,放射性物质、辐射,损伤遗传性物质,引起是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寿命缩短)生物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寄生虫病和传染病)。

27、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致癌作用;多种疾病。

主要污染形式:

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28、*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29、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

CO2CH4N2OO3等气体。

30、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31、全球变暖的对策:

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汽机车的排放限制,鼓励使用太阳能,开发替代能

源。

32、臭氧层存在的意义:

保护作用:

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nm-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n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加热作用:

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系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

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氮气,所以也就不旬在平流层。

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

33、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威胁生态系统安全(破坏动植物蛋白,改变植物再生能力和质量,导致减产);损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中的DNA,见底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破坏水生生态系统(杀死微生物,破坏浮游生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对污染物的自然净化能力);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全球及区域变化。

34、酸雨的危害:

a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如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B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C对任意的影响,一是影响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氯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D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35、环境安全:

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具有两层含义:

生产、生活、技术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人群健康的影响;社会、政治、国际层面的环境安全,主要指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引起的有害于国际和平、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影响。

36、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

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安全,资源安全,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

37、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

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明确国际环境问题主要责任,目前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过去一辆世纪中追求工业化造成的后果,他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负有不容失掉的主要责任,也理应承担更多义务。

维护各国资源主权,应遵循不干涉他过内政的原则。

1972年第一次环境做大会通过的《斯德哥尔摩宣言》21条也明确规定,各国对其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是各国的内部事务。

?

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事物中,存在着忽视发展中国家具体困难的倾向,他们的呼声得不到充分参与国际环境领域中的活动与合作。

?

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发展中国家还面临一些更为迫切的局部环境问题,既有因资源短缺、技术落后和人口增长所造成的诸如土地退化、沙漠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态恶化问题,也有因工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

酸沉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8、伦理学:

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关于道德的科学也称道德学,源于希腊文,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

39、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1最小伤害原则:

从保护生态价值和生态资源出发,要求人们在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谨慎行事,将自然生态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2比例性原则:

人类的非基本利益应当让位于野生动植物的基本利益,不应为了追求过度消费而损害自然生态的基本利益。

3协调性原则:

为了维护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应当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与自认发生冲突和对抗。

4适度消费原则:

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要节约,改革生产工艺,节约能源和资源,采用循环再利用的生产工艺,尽量使用环保产品。

5分配公平原则:

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尽可能实行功能替代,用一种资源代替另一种更为宝贵的资源。

6公正补偿原则:

对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危害的生物进行适度的补偿,尤其是对频危物种生活环境进行补偿。

40、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总目标是世世代代持续的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和环境优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经济目标是追求质量和效率。

生态环境资源目标是为达到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自身的承载力相协调。

社会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人口适度增长。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41、

展国土开发整理,强化防灾减灾;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实施能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开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行清洁生产,防止工业污染;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环境,改变消费观念;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坚持以环境强化管理为中心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和环境教育。

42、三大环境对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制度。

43、八大环境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