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和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的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答案】1.B2.D3.D
【解析】
1.试题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念题型往往这样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B项,张冠李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是秦的文教政策。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但是由于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所以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果倒置。
文章第三段的开头原句是“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由此可以知道前后两个分句的因果关系弄反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孰与君少长?
“长于臣。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
友好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
到
C.距关,毋内诸侯距:
通“拒”,把守
D.君安与项伯有故安:
怎么
5.下面加点词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臣为韩王送沛公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孰与君少长失其所与,不知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答案】4.A5.D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课内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将实词带入原句中翻译,A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向与留侯张良友善”,所以“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友善,与……交好。
5.试题分析:
A项,前一个“之”,动词“到”;
后一个“之”,助词,主谓间。
B项,前一个“为”介词“替”;
后一个“为”,被。
C项,前一个“与”,介词“跟、和”;
后一个“与”,动词,结交。
D项,两个“所以”,都表示原因。
点睛: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
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参考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
“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张良说:
“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说:
"
这件事怎么办?
张良说:
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刘邦说:
“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
‘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
“当然不如啊。
这将怎么办呢?
“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
“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
“比我大。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
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
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
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
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
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项羽答应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
“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
“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
“能复饮乎?
”哙曰:
“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
“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
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C.“黥”,是黥布的姓。
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流涕”,指流泪。
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
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
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答案】6.C7.C8.D
9.
(1)樊哙说道:
“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
(2)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本句两个名词之间一般应该断开,如“酒”与“亚父”之间,“沛公”与“项伯”之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
动词“飨”与宾语“军士”不应断开,排除D项。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
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
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
C项,“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黥布是受过刑的人,所以司马迁这样称他,他本名为英布。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得分点:
“辞”,推辞;
“岂……乎”,难道……吗;
“特”,只;
第二句得分点:
“甚”,厉害;
“见”,接见;
“独……乎”,难道……吗;
“绝”,诀别。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
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
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
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
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
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宴席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
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
“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称赞道:
“真是个壮士!
”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
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
项羽问他:
“还能再喝一碗吗?
”樊哙说道:
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
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
”项羽听罢,沉默不语。
沛公借口要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
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
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
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
看到高祖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
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
“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
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
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
”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
“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
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恩德惠及子孙吗?
(三)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濦亭同麻知几赋①
【金】元好问
零落栖迟复此游,一樽聊得散羁愁。
天围平野莽无际,水绕孤城闲不流。
柳意渐回淮浦暖,雁声仍带塞门秋。
登高望远令人起,欲买烟波无钓舟。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避乱河南登封时的作品。
麻知几,金代后期文人。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首联中的“复此游”三字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再次来到濦亭游览时有所感而作。
B.颔联的“闲”字蕴意丰富,语带双关:
既指水流平静之状,也指诗人闲适自在之态。
C.“雁声仍带塞门秋”意谓时值深秋,长空雁阵,哀鸣声声,送来一阵阵边塞的寒意。
D.中间两联在写法上由远及近,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摹写景物,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E.尾联的“起”字,有心动的意思,此处写诗人登临高处,纵目远望,不由得怦然心动。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0.BC11.到处漂泊,羁旅他乡,再次来到濦亭,权且借酒浇愁,表达出诗人的“羁愁”;
“雁声仍带塞门秋”,暗含边地战争不断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国事民生的忧虑;
登高远望,产生乘舟归隐的想法,表达出诗人消极隐遁的思想。
10.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B项诗人“闲适自在”理解有误,此时诗人漂泊异乡,以酒浇愁,不可能“闲适自在”;
C项“时值深秋”错,根据诗意应该是在春天。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从“羁愁”可以看出诗人的“羁愁”;
“雁声仍带塞门秋”中“塞门”指的是边关,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民生的忧虑;
“登高望远”“钓舟”表现诗人登高远望,产生归隐的想法。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动态地写出大好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问苍茫大地
(2).谁主沉浮(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5).风萧萧兮易水寒(6).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试题分析: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苍茫”“沉浮”“翔”“萧萧”“兮”等,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迈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
“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
人民是最公平的。
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
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
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
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
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
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
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
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
——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
”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有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想、象征而来。
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
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深刻的感受的想像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
……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