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装备管理与维修第一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企业装备管理与维修第一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装备管理与维修第一二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工业企业技术装备管理的形成与技术进步和技术装备磨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技术装备是技术的物化形态,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双手开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发展了劳动生产力。
同时技术装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又导致了自身的损耗。
技术装备的损耗一般有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形式。
技术装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发生的实体磨损或损失,称为有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技术装备在运行过程中因摩擦、振动和疲劳等而产生的磨损;
另一种是技术装备在闲置过程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发生的锈蚀和老化。
有形磨损使技术装备精度下降、性能劣化、故障频繁而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丧失工作能力。
技术装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引起使用价值的损失,称为无形磨损。
无形磨损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同样技术装备所需要的社会劳动减少,使原有的技术装备贬值;
另一种是由于技术成果的应用,出现了效率更高、性能更好、结构更新的技术装备,使原有技术装备的价值大大降低,甚至被淘汰。
技术进步严重影响技术装备的磨损。
一方面,由于新材料的采用、加工质量的提高和结构可靠性的增大等而提高了技术装备的耐用性。
但是,高效生产技术又迫使技术装备经常处于高速、连续、高温和重载等条件下工作,必然使技术装备的有形磨损明显加快。
另一方面,由于先进技术装备的不断出现,使原有的技术装备在其自然寿命终了之前就显得相对陈旧落后,因而也加剧了技术装备的无形磨损。
(二)技术装备管理的形成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发展,应使技术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因此必须对技术装备的磨损及时予以补偿,也就是进行管理。
自从人类使用技术装备以来,就伴随着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
在技术装备出现初期,为了维持正常生产,技术装备操作人员往往凭个人的经验对技术装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理,以补偿技术装备的有形磨损,这就是技术装备管理的雏形。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技术装备在生产中的作用与影响不断扩大,人们对技术装备的磨损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根据技术装备的磨损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及时予以补偿:
对可以消除的有形磨损,采用修理补偿;
对不可消除的有形磨损,采用改造补偿;
对无形磨损,则采用更新补偿。
从而使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生产的高度连续和技术装备的高度技术综合,推动着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加之管理科学的进步,启示着人们创造出更新的、更科学的技术装备管理体制与方法,以解决现代化技术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新问题。
于是,技术装备管理科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仅仅30余年,就由单纯维修的管理模式,发展到以技术装备一生为对象的综合管理体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
三、技术装备管理的发展
技术装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技术装备事后维修阶段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初期,由于技术装备结构简单,维修不需要专门的技术,耗用工时和费用较少,一般都是在技术装备使用到出故障时才进行修理,且技术装备的操作和修理全部由操作人员承担。
这就是事后维修制度。
后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结构复杂的技术装备大量地投入使用,技术装备维修难度不断增大,维修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需要从操作人员中分离出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技术装备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为了便于组织管理和提高工效,工厂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技术装备维修机构,并制定出当时生产需要的最基本的管理制度。
不过,绝大多数工厂仍采用事后维修的制度。
这种管理制度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一直持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在我国,则延续到旧中国解放前。
(二)技术装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由于高度复杂的技术装备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技术装备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任何一台主要技术装备或一个生产环节出了故障,就会影响全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在技术装备维修与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与完善了预防维修管理制度。
在国外推行的预防维修管理制度,主要有两个体系:
一是美国在1925年首先提出的预防维修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对影响技术装备正常运行的故障采取"
预防为主"
、"
防患于未然"
的措施,以降低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
主要做法是对技术装备进行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预防性维修,以避免突然事故的发生。
二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计划预修制度,它以修理周期结构和修理复杂系数等一套定额指标为主要内容,不仅要求对技术装备进行定期检查和计划修理,而且还强调技术装备的日常维护。
与事后维修相比,预防维修有以下明显的优越性。
(1)采取了"
的维修措施,可大大减少计划外停工损失。
(2)预先制定有检修计划,对生产计划的冲击小,减少了临时突击维修任务,使无效工时减少,维修费用降低。
(3)防患与未然,减少了技术装备恶性事故的发生,延长了技术装备使用寿命。
(4)技术装备完好率高,使用效率高,有利于保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三)技术装备系统管理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系统理论的普遍应用,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了“生产维修”的概念。
强调要系统地管理技术装备,对关键技术装备采取重点维护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
(1)对于维修费用低、且零部件易于更换的寿命型故障,采用定期更换。
(2)对于维修费用高、且零部件更换困难的偶发性故障,运用状态监测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维修。
(3)对于维修费用很昂贵的零部件,应考虑无维修设计,消除故障根源,避免发生故障,到了60年代,美国企业界又提出了技术装备管理“后勤学”的观点。
它从"
后勤支援"
的要求出发,强调对技术装备的系统管理。
技术装备在设计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可靠性、维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
技术装备出厂后,要在图纸资料、技术参数和检测手段、备件供应以及人员培训方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务,以使用户达到技术装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的目标。
与此同时,日本在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提出了可靠性和维修性的观点,以及"
无维修"
设计和"
无故障"
设计的要求。
至此,技术装备管理从传统的维修管理转化为重视先天设计和制造的系统管理,技术装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技术装备综合管理阶段
技术装备综合管理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使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吸取现代管理理论,综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装备管理体系。
体现技术装备综合管理思想的两个典型代表是"
技术装备综合工程学"
和"
全员生产维修制"
。
“技术装备综合工程学”是由英国技术装备综合工程中心所所长丹尼斯·
帕克斯于1971年提出,并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门技术装备管理新学科。
它以技术装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标,对技术装备的管理紧紧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以技术装备一生为研究和管理对象。
(2)从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和组织措施三个方面对技术装备进行综合管理。
(3)重视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研究。
(4)促进技术装备工作循环过程的信息反馈。
“全员生产维修制"
(TMP)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一种技术装备管理和维修制度,其中心思想是“三全”:
“全效率”:
在生产维修过程中,实现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按时交货、无公害、安全、操作人员精神饱满和综合高效率。
“全系统”:
对技术装备寿命周期实行全过程管理;
二是从设计阶段起就要对技术装备的维修方法予以考虑,构成以技术装备一生为管理对象的维修体系。
“全员参加”:
上至企业最高领导,下至每个操作工人都参加生产维修活动。
综合管理是技术装备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现代工业企业技术装备管理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一、现代工业企业技术装备管理的意义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由人操纵技术装备直接完成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工业生产对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装备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事实上,技术装备管理几乎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归纳起来它在工业生产中的功效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系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技术装备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技术装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与节奏,确保生产达到预定的产量和质量指标。
任何一台现代生产技术装备在选购、安装、使用、维护、检修和安全运行等任一个环节管理不当,就会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节奏,影响到产品的产量或质量指标的完成。
特别是对一些投资、运行费用十分昂贵的大型、自动、连续型的生产技术装备,不论是主机还是其中某一个子系统,在运行中出现任何结构、性能等方面的不完好状态,都会影响企业的整个生产计划,导致产品质量的降低和达不到额定生产效率,严重时还会造成事故。
(二)关系到产品的总成本
技术装备管理对产品成本的影响,除了表现在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外,还有技术装备的投资效果、停工损失、维修费用、能源和材料消耗等。
加强维护保养,能有效地延长技术装备的使用寿命和检修周期,节省维修费用和减少停工损失。
但过分维修,则会增加维修费用。
若技术装备选型不当、维护检修不良,造成严重的“跑、冒、滴、漏”等缺陷,不仅浪费大量的能源、资源,影响工业卫生,还将增加生产成本。
(三)关系到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若技术装备的可靠性低,管理不善,在生产中发生意外的技术装备和人身事故,不仅破坏了企业的生产秩序,同时也使国家和企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若技术装备陈旧落后,排放有害物质或噪声超标,就会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成为社会公害。
因此,保证安全生产,消除环境污染,有效地预防技术装备和人身事故和社会公害,是现代技术装备管理的重要课题。
(四)关系到企业生产资金的合理利用
随着技术装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以及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不断发展和普遍采用,技术装备所占资金在固定资产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一般达60%~70%。
显然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设法提高资金的合理利用程度,而技术装备管理的科学化无疑将是关键。
具体说,就是取决于技术装备经济管理的一系列环节是否达到了最佳水平。
如技术装备投资回收期是否最优、造型是否合理、技术装备完好率是否最高、备件储存量是否合理、管理制度是否科学等。
(五)关系到企业的技术进步
企业要加快开发新产品,改进老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而先进的技术装备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根本保证。
所以,只有加强技术装备管理,不断设计、研制新技术装备,有步骤地改造、改装和更新老技术装备,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技术装备管理的任务
现代企业技术装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技术装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技术装备完好;
利用修理、改造和更新等手段,恢复设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技术装备管理的具体任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方针目标,制定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计划指标,明确工作任务,采取技术、经济、组织措施,保证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2)根据企业发展生产的需要,选择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技术装备,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技术经济效益。
(3)加强技术装备的状态管理,正确使用技术装备、精心维护技术装备、及时检修技术装备,保证技术装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技术装备的综合效率。
(4)加强技术装备的经济管理,按照经济规律组织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经济考核指标体系,重视投资效果,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实现技术装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
(5)根据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安全生产、节约能源、改善环保等要求,采用新技术,对现有技术装备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原有技术装备,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把技术装备更新作为技术装备管理的战略任务,不断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6)加强对技术装备管理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技术装备管理队伍的素质。
积极学习和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
三、技术装备管理的内容
(一)技术装备管理的范围
技术装备在整个寿命周期中都处于运动状态,分别表现为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种形态。
技术装备的物质运动是指技术装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而产生磨损、疲劳、腐蚀和老化等性能劣化,因而需要修复、改造和更换,直至报废处理的过程。
技术装备的价值运动是指技术装备在制造产品过程中的资金转化,即将技术装备原有价值和维持费通过提取折旧和计入生产费用,逐步转移到产品的成本中去,从而导致技术装备净值不断下降的过程。
两种形态形成技术装备的两种管理;
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
它们分别受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支配。
因此,技术装备综合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技术管理,而且包括经济管理。
技术装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一般又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两个阶段。
研究、设计、试制至制造称为技术装备的前半期;
选购、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至报废称为技术装备的后半期。
因此,技术装备综合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前半期管理,而且包括后半期管理。
但是,在目前条件下,技术装备的前后半期管理多数分属制造厂家和用户两个单位,为了实用的目的,课程将主要论述技术装备的后半期管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装备的前半期管理不重要。
相反,我们是以技术装备的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讨论和介绍技术装备的后半期管理。
技术装备的后半期管理,习惯上又分为技术装备投产使用前的前期管理和使用后的后期管理两个阶段。
前期管理从规划到投产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后期管理从技术装备运行到报废这一阶段的全部工作。
(二)技术装备管理的具体内容
技术装备管理围绕技术装备的两种运动形态和整个寿命周期,具体开展以下各项工作。
(1)组织管理包括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目标的确定和展开,组织机构的建立及人员培训,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贯彻和实施。
(2)技术装备前期管理包括技术装备的规划、选型、采购、定货、安装、调试、使用初期管理及信息反馈等。
(3)技术装备固定资产管理包括技术装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移装、调拨、租借、封存、报废以及技术装备档案、资料管理等。
(4)技术装备使用与维护管理包括技术装备使用制度、操作维护规程的制定,日常维护与定期维护、组织维护检查评比以及技术装备润滑管理等。
(5)技术装备修理管理包括技术装备修理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修理工艺的设计和三新技术的采用,修前技术、生产准备,修理技术文件、工作定额的制定以及备品配件管理等。
(6)技术装备状态管理包括技术装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的制定,技术装备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状态监测、诊断、技术装备的故障和事故管理等。
(7)技术装备技术改造与更新管理包括技术改造、更新项目的确定和计划的编制,改造、更新的组织和实施。
(8)动力技术装备(管网)管理包括安全运行、维护检查和供能管网管理等。
(9)技术装备经济管理包括技术装备投资、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用、改造和更新资金管理等。
(10)技术装备信息系统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建立,信息的分类和处理,电子计算机在技术装备管理中的应用等。
第三节我国技术装备管理发展概况
一、技术装备管理制度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工业技术装备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经验管理阶段
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仍沿用旧中国的技术装备管理制度。
企业没有独立的技术装备管理机构和专职检修人员,一切凭经验办事。
对技术装备只使用不管理,谁用谁修,用坏再修。
停机损失大,修理费用高。
因此,不能适应新中国发展生产的需要。
(二)科学管理阶段
“一五”期间,从苏联引进了计划预修制度,这是我国技术装备管理制度的第一次飞跃,对于建立我国的技术装备管理体制,促进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大多企业仍采用维修制度和管理体制,经过40多年的实践,在“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精神指引下,许多企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计划预修制度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创造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计划预修制。
主要改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重要的生产技术装备实行计划预修,对一般技术装备实行事后维修或按技术装备状况进行修理。
改变了原计划预修制中,对技术装备不分主次,一律实行计划预修的情况,节省了维修费用。
(2)根据技术装备的具体情况,如设计水平、制造安装质量、役龄和使用条件等,确定修理周期,使修理周期和结构更加合理。
(3)由于加强了技术装备保养工作,对技术装备的技术状况掌握比较清楚,一般都取消了修前检查的环节,节省了工时,提高了技术装备利用率。
(4)采用项目修理代替中修,或用几次项修代替大修,使修理作业更加均衡,节省了修理工时。
(5)提出了技术装备保养与维修相结合的观点,创造了"
三级保养"
四级保养"
的技术装备保养制,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的技术装备维修管理制度――计划保修制。
突出了技术装备保养在技术装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的地位,使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三)现代技术装备管理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开创了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随着"
等现代技术装备管理和维修制度相继传入我国,一些部门和企业冲破传统技术装备管理的观念,结合我国技术装备管理的实际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过反复试点和总结,创造出适应改革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技术装备管理体制,使技术装备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98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企业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和要求,标志着我国的技术装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传统技术装备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一)现代化技术装备带来的新问题
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给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带来下列新问题。
(1)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使用可以获得高效率和高经济效益,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故障损失大、磨损腐蚀加快、严重污染环境和能源资源消耗大等。
(2)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要求对技术装备及时进行改装、改造和更新,提高适应性,以保证企业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
(3)技术装备的投资和使用维护费用大量增加,迫切要求注重技术装备与技术装备管理的经济效果。
(4)现代化技术装备技术综合性强,全过程环节多,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因此,必须进行系统管理。
(5)使用现代化技术装备,岗位分工较细,经常是单工序操作,技术装备结构复杂,人的感官能力难以适应。
因此,要求加强人机关系的研究,以保证人与技术装备的协调动作。
(二)传统技术装备管理局限性
面对使用现代化技术装备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维修型技术装备管理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传统技术装备管理的大量工作集中在维修阶段,而较少注意技术装备全过程的管理。
技术装备维修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本质是静态管理;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只能是“复制古董”。
因此,不能适应对现代化技术装备进行系统管理的要求。
(2)传统技术装备管理不能保证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制造与使用分家,前半期管理与后半期管理脱节。
因此,不利于有效地解决使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所带来的新问题。
(3)传统技术装备管理在技术、经济、组织三者关系方面,侧重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同时对组织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4)传统技术装备管理仍然停留在单纯地为生产服务的阶段,在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经营为中心的情况下,不能为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及时提供技术、经济保证。
(5)传统技术装备管理只注重技术装备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参加,没有把同技术装备有关的部门人员组织协调起来,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传统技术装备管理存在上述局限性,它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在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形势下,管理好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客观要求。
三、技术装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部门以及企业的高度重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推行现代技术装备管理,现在正向着技术装备管理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装备管理仍停留在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阶段,只有少数先进企业和重点企业开始推行现代技术装备管理。
因此,为了实现技术装备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尚须作出很大努力。
运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对技术装备实行综合管理,是我国技术装备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所谓综合管理就是以提高技术装备综合效率和实现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标,进行技术装备一生全过程管理。
这是区别于传统技术装备管理的主要标志。
技术装备管理现代化综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制造与使用分家、前半期与后半期脱节的纯维修型管理,向技术装备一生全过程系统管理发展。
(2)由忽视综合效率、不讲经济效益的纯技术型管理,向谋求技术装备综合效率最高和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的综合管理发展。
(3)由单纯依靠行政管理的低水平,向技术装备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和程序化的高水平发展。
(4)由技术装备定期大、小修,按期按时检修,向预知检修、按需检修发展。
(5)由单一、固定、封闭的维修方式,向多种维修方式、集中检修、联合检修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技术装备和技术装备管理,技术装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四个阶段。
技术装备属于生产工具,是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装备通常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