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建议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理中考建议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中考建议修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只有解读课标,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回答了中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因而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指南。
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必须研读考纲,明确考试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方式、方法、试卷内容比例、试卷题型比例、基本题型示例等。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今年考试说明与往年的有什么不同之处,领会这些变化的背景、意图。
深入分析样卷的特点,明了形式,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2014年我省地理学科的毕业升学考试基本做到“稳中求变,变中创新”。
所谓“稳”,即指导思想不变;
考试形式不变(闭卷考试);
组卷形式不变;
试卷结构不变(第Ⅰ卷和第Ⅱ卷);
知识内容比例不变;
题型不变(选择题、非选择题)。
所谓“变”,中考总分比值由2013年的50分变为100分,分值增加;
所谓“新”,即内容重点新,考查角度新,试题立意新。
(1)“遵循课标”拟题,强化课标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注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中考说明》要点。
(2)“依据教材”拟题,体现教材为“教学之本”的作用,以新课标教材为依据,试题力求体现新教材的特点,有利于指导今后教学。
(3)“强调能力”拟题,命题力求符合文科综合的特点、符合学生实际,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初中文科综合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真研究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说明。
在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一书中强调,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要全面考察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要求的程度。
学业考试的试题应注重与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地理问题情景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把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积极引导初中地理教学朝着全面落实地理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整体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方向推进,杜绝偏题、怪题。
这是一本指导性较强的书,从考试性质、考试质量评价标准、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要求到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都值得仔细分析、研究。
特别是考试内容要求,按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个部分进行了能力要求,把不同的内容分为a、b、c三个层次。
只要多找几套近年的试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内容标准中的知识与对应的能力要求会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如:
地球和地球仪中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的要求第一条是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能力要求是b层次,也就是属于理解的层次,那么考试就会围绕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多个方面进行命题,常见的有图示法(海边看帆船)、文字说明法(月食现象);
第三条是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能力要求是b层次,同样属于理解的层次,在考试中多以读图题的形式出现,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判断,本题包含的知识点很多,从太阳直射点到季节变化,从运动特点到运动周期,从昼夜长短到影子的变化,从极昼极夜现象到到南北半球的对比,都是本内容标准可能设计出现的考题,教师在复习中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师在复习准备中要做有心人,平时多收集整理必须的复习资料,在积累中总结,在总结中积累,做好应对准备。
二.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4月中旬完成一轮复习,夯实基础;
5月下旬完成二轮复习,实现专题突破;
中考前两个星期完成三轮复习,进行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在这三个阶段的复习中,均注意循序渐进、突出重点,且注重学法指导、解题技巧和考试技巧的指导,使学生把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从容应对中考。
第一阶段(初三上学期至次年四月中旬左右,以讲为主)
立足教材,重视基础。
目标是全面系统复习,全面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指导并训练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达到精确记忆的程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地理基本观点。
课本是积累知识、训练能力的根基和依据。
因此,在复习的第一阶段,要立足教材,结合复习用书,以《云南省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这一阶段,抓住每一章的“知识体系、主要图表和重要知识点及其应用”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全面而又认真地梳理。
对于教材中的正文部分是复习的重点,而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同样也是复习的重点,另外还包括阅读材料等。
这一过程是整个地理复习进程的重要一环,所以占用的时间也最多,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让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
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
这样就能够提高中考基础题的得分率,并为提高中难度题和较难题的得分率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现行教材中,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在专题与区域之间都有一些联系点、交叉点,这样复习中就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框框,把若干个联系紧密的章节重新组合,加以梳理比较,既可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让学生明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
比如把《黄河的治理》一框题与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重新组合,因为前者(《黄河的治理》一框题)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分析与后者(《黄土高原》)一节)基本相同。
这样对比分析后,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有了更清晰也更完整的认识;
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中,前者与后者则可完全衔接。
这样调整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周课时只有一节,且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加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复习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让学生对地理复习保持足够的关注度,除一本复习用书外,我们精选各地的中考真题,按照章节进行组合,作为作业印发给学生,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尽早感受并熟悉中考试题的特点。
第一阶段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必须扎扎实实地巩固基础。
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
教师对于作业、训练、检测中的问题,应采取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3)做好辅优帮困,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4)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讲评。
第二阶段(四月中旬左右至五月下旬左右,讲练结合)
专题突破、讲究实效、梳理体系,讲练结合。
目标是专题(主干基础知识专题,重点能力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等)梳理,整合迁移;
纵横联系,适度综合;
优化训练,提高能力。
通过专题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地域性特点的认识。
将知识进一步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
排查热点,适当补充背景材料,拓展学生视野,尽力做到“热点问题试题化”,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将复习内容按重点图形划分为七大专题:
地球、地图专题;
世界海陆分布、板块构造、世界气候、聚落等考点的专题;
世界区域地理专题;
中国政区图专题;
中国地形图专题;
中国气候图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
中考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
其中,解题方法和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
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
本阶段我们具体的工作包括:
(1)梳理体系。
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
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掌握专题知识。
(2)讲练结合。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地理中考猜想卷)。
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同时布置量少而精的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查缺补漏。
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让学生基本熟悉课本知识点,掌握应考方法。
专题复习应强调“四个重视”:
即重视一轮复习的薄弱环节;
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训练;
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
重视中考的重点、热点问题。
其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1、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
学习区域地理时最关键的是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明确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运用比较法,总结国家和地区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地理差异,对区域地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
我们注重知识点的纵横向联系,注重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表述不准确也是历年中考失分较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地使用地理术语,在平时的训练题、试题讲评时一定要给学生相对标准的答案。
3、指导学生“会记忆”。
复习课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记忆,为此,在复习中我始终重视渗透学法指导,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
如:
浓缩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学习时做到图不离手,勤读图、多读图、爱读图;
②勤学好问,善于探究;
③善于总结,勤于对比。
5、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应试能力:
①从图表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得出答案;
②严防地理术语错别字的出现;
③注意审题,紧紧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发散思维;
④开放性问题要注意回答的层次性,写清序号,并尽量比要求的多答一至两条;
⑤书写要认真规范、工整。
第三阶段(五月下旬左右至中考前,以练为主)
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
通过模拟题实战的强化训练(利用自编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冲刺中考。
而在考前的最后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考前知识整理和心理调整:
(1)基础知识回顾,让学生自己看笔记、自主记忆;
(2)对以前考生易做错的题,再次以试题的形式出现,让考生再做再练;
(3)在考前强调考试技巧和加强学生应试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三阶段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试题必须贴近实战。
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题目的类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的比例等要贴近中考题。
(2)批阅要及时,讲评要到位。
(3)重点关注学困生的失分情况。
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学困生出错较集中的题。
地理中考复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准备、细致分析、严密规划、合理安排。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案,以取得最优的复习效果。
二、溯本求源策略: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狠抓基础知识巩固不动摇
一轮复习阶段抓实课本和地图。
从近几年中考试卷看,命题凸显三个趋势:
一是内容丰富,覆盖所有章节;
二是紧扣时政与社会结合;
三是读图题贯穿始终。
但不管中考地理试题如何的灵活,呈现的方式如何新颖,都没有脱离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因此,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中考说明规定的范围,以中考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通过不同方式、灵活的方法对考试说明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逐一过关,并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点的关系图,突出主干,而不是一些零碎的知识。
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
活动"
、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等。
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
对于大多数学生薄弱的知识点要反复抓,力争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只有掌握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系统梳理,心中有图,特别是地图,从每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地图占有的比例相当高,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把知识点与地图相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复习最后阶段回扣课本和地图。
这一阶段重新阅读过去做过的典型习题、试卷和错题集,以查漏补缺,对过去做错了的题目认真研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及时补救并追溯到错误的根源,回归课本,防止出现地理知识“返生”现象,对有些地理原理、概念理解不透的,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的,要指导学生回扣课本和地图,重点解决自己觉得不熟悉、不深不透、遗漏的知识点加以记忆和理解而不是通读课本。
三、知识体系构建策略:
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生成整体化、系统化知识结构
任何科目的复习都应做到“高空俯瞰,全景细节尽收眼底”,而非“瞎子摸象,所得之物支离破碎”。
散乱、繁杂的知识点往往不能解决相关地理问题,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认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更能提高学生梳理课本知识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并能举一反三的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课就好比一棵树,章节如分枝,知识点如树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散乱的树叶归附到相应的分支,然后将这些纷杂的分支形成整体的知识树,这样学生心中装着整体,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以章节复习为主线,设计出知识清单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认真看书,逐一落实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留知识死角。
然后让学生在对每一个知识点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网络,有的以章或节为单位构成网络,有的以某一专题为线索构成跨章节网络。
开始构建小网络,随着复习的深入、内容的增加逐步形成大网络、专题网络,最后将这些“网络枝”插成整体的“知识树”。
让学生心中装着整体,而非散乱的知识点,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系统性,既浓缩了知识,使课本越读越薄,又突出了中心知识,把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
四、活学活用策略:
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试题一般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关注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近几年中考地理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目有多增加,但必须清楚,热点本身并不是考点,地理考试最终考查的总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原理、地理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地理技能。
因此在考前适度地选取生产生活中与考试有着密切联系的如京沪高铁、西气东输、日本大地震、利比亚战争、博鳌亚洲论坛等社会热点,回归教材、回归基础,这才是唯一正确、高效的做法。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命题成为中考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跨学科综合试题的切入点。
所以,有必要回头看看一年来的“新闻”。
诸如:
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洪涝、地震等;
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如我国西南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等;
地学新理论、新探索,如城市发展动向以及对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变化的影响;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神舟”载人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
人类面临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新发展等。
要改变学生长期在书堆题海中死读书、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
教师要注意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重点、轻热点的复习方法,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将实际问题探究化;
要使课堂保持充分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尽量发动学生自己回答和解决;
要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找到最佳结合点,活学活用。
五、以图领学策略:
让学生脑中有图,手绘地图,以图为依托把握地理脉络
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科特色,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源,也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
具有简明、生动、形象、易读等特点,是把文字与数字具体化,转化成图像信息的一种方式,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感知。
地图集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于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
从地图中解读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的考点,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从心理学讲,图形记忆优于比文字记忆,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
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复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识图、填图、绘图、默画图。
图表教学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
要将识图训练贯穿于地理教学始终,并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如从位置、地形地势、河流、交通线路等显性图形,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如:
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布局和人口分布等,让学生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图进行默写,以加深记忆、理解和掌握,这不仅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更能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识。
六、情景训练策略:
加强模拟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形成答题节奏,于实战中提高
临近中考,模拟中考的情景加强实战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形成答题节奏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模拟题的强化训练,进行近乎实战的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训练即中考”,其次试题的分值、难易程度,学生的紧张状态,接近于中考,通过实战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增强信心,形成良好的做题节奏、技巧、心理进而固化下来从而达到“中考即训练”的境界。
在模拟训练时,一是要精选习题,不要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选用正规的资料和近几年中考试题;
二是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客观题在速度和正确率方面的强化训练,主观题要加强完整性和科学性表述的强化;
三是重视模拟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会一类,着重弄清楚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
四是加强规范解题的指导,重视答题思维的逻辑性、思路的广阔性、表述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答题的完整性的训练,减少失误,增加得分,确实做到会做的不失分,不会做的能得分。
七、要抓“学法指导”当学生已经知道考试的内容与范围后,怎样才能将这些分布在每一本书上、各章节多而杂乱的知识变得少而有序呢?
在复习过程中大家不防试一试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谐音记忆复习法如果学生对大量地图、地名的记忆,和各类知识间的关系不知所措,便会造成地理原理、概念的混肴。
对于这种情况,反而好解决。
比如在学习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时,可用谐音法编“顺口溜”,如记忆人口较多少数民族时可记忆为“满回苗维壮,彝蒙土家藏”,在了解我国我国三级阶梯分界线时,可编成:
“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祁连和横断;
大太巫雪峰,二三级界线在其中”。
〖方法二〗组织中心问题谈话法教师在复习时,如果只是简单对教材进行重述,这样学生便会觉得枯燥泛味,失去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把需要复习的全部内容,提出几个“中心”,围绕“中心”组织成若干问题,在复习时分别向学生提出来,可采用谈话式或讨论式的方式,学生自己来复习地理知识,来加强自身的地理技能。
这样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
比如:
在复习世界地理各个大洲、地区的气候时,可组织中心问题——“各大洲、地区的气候分布”,在这个大中心问题之下,又可以提出若干个小问题,如:
“温带大陆性气候在世界的分布”等等,无论哪一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都会马上在头脑中回忆,然后让学生讨论或者发言,最后教师作总结——“亚欧大陆内部由于距离海洋远,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受到地形东西两方面高山和中部为平原地形的综合影响,使得极地寒冷气流和南方墨西哥湾暖流都可以长驱直入北上南下,导致温差大,加上纬度因素方面的原因,就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复习时还可以组织许多中心问题,如:
“地中海气候在世界的分布”,“我国的河流为什么大多数都是自西向东流”,“当你到大自然中去开阔眼界时,迷了路怎么办”,“世界之最”,“世界的国家”——又可以分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与民族”、“经济”等小问题〗—等等。
这种复习方法,打乱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可以防止学生学知识不能“搬家”的现象,而且学生的印象深,又是师生双边共同完成且生动活泼,加上复习时间经济,只是这种复习方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高,所精心组织的中心问题要连贯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效果才会大大超过对教材的重述!
〖方法三〗利用学生自制的“学具”进行复习比如,要复习经、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地球上的五带等,用学生动手制作的“地球仪”〖要求在“地球仪”上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20°
W与160°
E经线,并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极圈以内,南极圈以内涂上不同的颜色〗。
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就体会到经、纬线的性质〖形状、大小、指示的方向的不同〗,五带的分布,半球的划分等知识,教师只要稍稍提示一下,学生便可以马上接受。
又比如:
复习中国地理的省级行政单位、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时,让学生自制中国政区版图,并制作主要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的名称的小小文字卡片〖要求在这些文字卡片上着上其相应海拔高度的颜色作为底色〗。
复习过程如下:
先让学生把打散的各省区拼成完整的中国政区版图,可以分小组进行〖一般2~4人为宜〗,也可以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待拼完后,用自已制好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的小卡片,一人任意拿一张卡片,一个人回答问题——包括文字卡片上的地理名称的特点、所在的大致位置、有什么河流流过、位于中国的哪一个阶梯上,目前的地理环境如何等等,另一个人则把卡片放在中国地图的相应位置上〖填图〗。
如果时间有剩余,还可以调换以上这几个人的角色,从头来一遍。
这种复习方法形象、直观,学生易接受,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更能够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