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 第六单元 12课时文档格式.docx
《八下 第六单元 12课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 第六单元 12课时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③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④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⑤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课文理解: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6.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
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寂静、寂寞忧伤的氛围。
揭示全文的主旨,是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五、重点句: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六、写作者心情的诗句: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六、心情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七、本文表达的作者情感: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正是他此刻内心情感的生动写照。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概括了小石潭的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交待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因。
其原因并非已尽游兴,而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此处。
从此出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却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
八、语段赏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
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先写鱼的游,“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
继而写鱼儿的影子,借阳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
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这一段也写了鱼,展现生动的画面。
先写鱼静止的画面。
再写鱼儿活动的画面;
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第三段写溪流: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地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
“斗折”写的是溪身,这是静止的;
“蛇行”写的是溪水,这是流动的,一动一静,各具特色。
“犬牙差互”写的是两岸的形状。
潭是“石”潭,岸是“石”岸,特征突出。
第四段:
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十、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同步练习:
1、注音:
篁()佩()冽()
坻()屿()佁()
翕()邃()寥()
俶()怆()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下见()小潭②隔篁竹()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⑤水尤()清冽()
⑥近岸,卷石底以出()
⑦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⑧参差()披拂。
⑨潭中鱼可()百许()头。
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⑾佁然()不动;
⑿俶尔()远逝⒀潭西南()而望,
⒁斗()折蛇()行
⒂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⒄隶而从()者……
3、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_。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
“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
“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
“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4、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5、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次其实都是写心静的,暗示自己的遭遇,留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6、下列加红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映)
7、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8、回答问题:
(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答:
(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4)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练习参考:
1、篁(huá
ng)佩(pè
i)冽(liè
)坻(chí
)屿(yú
)
佁(yǐ)翕(xī)邃(suì
)寥(liá
o)俶(chù
沧(chuà
ng)甚(kān)
2、①下见(看见)小潭②隔篁竹(竹林)③如鸣佩环(好像)
④心乐之(以……为乐)⑤水尤(格外)清冽(清凉)
⑥近岸,卷石底以出(而)
⑦青树翠(翠绿)蔓(茎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
⑧参差(高低不平)披拂。
⑨潭中鱼可(大约,大概)百许(左右)头。
⑩日光下澈,影布(映)石上⑾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
⑿俶尔(忽然)远逝⒀潭西南(向西南)而望,
⒁斗(像北斗星一样)折蛇(像蛇一样)行
⒂寂寥无人,凄神寒(使……寒)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幽静)邃(深远)。
⒃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冷清),不可久居(停留),乃记之而去(离开)。
⒄隶而从(跟随)者……
3、
(1)《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永州八记》
(2)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水
4、C
5、B“全石以为底”的意思是以一整块石头为底。
6、C
7、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那里。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佁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时而静止不动,时而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8、
(1)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2)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举例:
句子:
佁然不动;
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
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可以从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其他例子: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小石潭的极幽、极佳的景致。
佁然不动,写出鱼儿的静态。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潭中鱼的欢快嬉戏。
斗折蛇行,写出溪流形状的曲折。
明灭可见,写出溪流情态时隐时现。
犬牙差互,写出小溪两岸的高低不平。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4)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5)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中考链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河北)
1.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
(1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
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
参考答案:
1.(1分)柳宗元
2.(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
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4.(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5.(3分)示例:
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
6.(4分)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岳阳楼记》
知识回顾:
一、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诗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均有成就。
主要作品:
《醉翁亭记》《伶官传序》。
二、背诵句子:
①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洞庭湖月夜美景: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④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⑤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⑥迁客骚人因物而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⑦迁客骚人因物而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三、内容理解:
(一)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段):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
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
第一层(2段):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
用两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对比鲜明。
第三部分(5段):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二)内容主旨:
赞颂了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后的光辉政绩,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
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
"
衔"
、"
吞"
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
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
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
"
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
第一,作者明言"
前人之述备矣"
,因此不必再去重复;
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4、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
古仁人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
霆雨罪罪"
和"
春和景明"
的景象伏笔。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
情"
异"
,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
6、作者发了什么议论?
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
古仁人"
,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
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
,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
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
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
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7、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
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是忧"
民"
,便是忧"
君"
--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
他们"
进亦忧,退亦忧"
,可见他们的"
忧"
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
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8、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③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把上述警句放在显著的位置上?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10、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四、写作手法: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大量使用骈句,兼以散句,语言凝练优美,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五、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属”通“嘱”,嘱咐}
(二)古今异义:
1、越明年古义:
第二年。
今译:
今年的下一年
2、属予作文古义:
写一篇文章。
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3、去国怀乡古义:
离开国都今译:
前往国家
4、进亦忧,退亦忧古义:
入朝为官隐居乡野今译:
向前移动向后移动
5、沙鸥翔集古义;
鸟停息在树上今译:
聚集
6、微斯人古义:
没有今译:
微小
7、气象万千古义:
景象今译: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8、南极潇湘古义:
向南到达今译:
地球的最南端
9、浊浪排空古义:
冲向天空今译:
全部去除掉
10、宠辱偕忘古义:
荣耀今译:
偏爱
11、备古义:
详尽前人之述备矣今译:
准备
12、景古义: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今译:
景物
13、尝古义:
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今译:
品尝
14、微古义:
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今译:
(三)一词多义:
1、国①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家国恒亡;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
2、或①有时而或长烟一空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居①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②居住面山而居;
停了居十日
4、通①通过初极狭,才通人②顺利政通人和③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旷①开朗则有心旷神怡②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一)长沙市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薄暮冥冥()
(2)多会于此()
(3)春和景明()(4)不以物喜()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
(依次标在下面的方格中)
4.《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5.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
岳阳楼壮美雄奇下句:
6.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二)2008年苏州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宇,完成6—10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