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教育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8
1.日本的教育制度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2.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完善·
3.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9
4.提出“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发展战略·
三、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10
1.政、官、企三方结合·
2.政府中设有大量审议会,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3.充分发挥经济团体的作用·
4.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中的作用·
5.企业推行集团主义经营方式,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12
四、科学技术是强大杠杆·
13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2.重视以技术革新为内容的设备投资·
14
3.相对充足而廉价的资源能源供应·
五、长期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一党长期执政·
2.依照法律进行管理·
15
3.反对党和相对独立的新闻媒介有利于防止政府腐败和僵化·
4.政府的中坚工作人员稳定·
六、岛国地理文化与日本经济·
16
1.危机意识·
2.勤勉的劳作传统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良好的国民素质·
17
七、结语·
参考文献·
18
引言:
日本,作为一个在二战后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的国家,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创造了长期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在1968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在战争的重创下,在自然资源基础薄弱的环境下,这样一个“有着优异经济成绩记录的市场经济国家”创造了历史上的经济“奇迹”。
那么日本这小小的岛国是如何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再到慢慢崛起的呢?
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呢?
接下来,我要对此进行浅析。
一、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全方位的扶植政策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的战略。
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
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即美国打着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1948年美国提出建设“远东工厂”就是最好例证。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其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
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源设备基础。
而缓和战争赔款大大减轻了战后日本恢复经济的负担,成为日本经济能迅速恢复和崛起的因素之一。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
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
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于20世纪50年代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主要参战双方南北朝鲜、中国和美国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二战后日本发展的一次重大契机。
(1)朝鲜战争为日本在政治外交上实现早日重返国际舞台创造了条件。
对于二战战败国日本来说,尽快与反法西斯同盟国订立和约,摘掉战败国帽子,恢复其国际行为主体的主权和资格,重返国际舞台,是其战后最重要的政治外交目标。
而朝鲜战争的爆发正好为日本政府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战后曾四次出任日本首相、三次兼任外长的吉田茂在回忆录中讲自己执政时,“为了达成对日本最为有利的媾和条件,所考虑的根本问题有两点:
一是与联合国的密切接触,以促使国际社会宽恕和谅解日本;
二是奉行以美国为中心,全力依靠美国的媾和方针”。
由于日本当时被美国独占,联合国也受美国控制,因此日本政府所考虑的其实就是如何依靠美国达成对日本最为有利的媾和条件。
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和不断升级,以及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美国急需日本充当战争的后勤基地和自己的战略伙伴,因此美国也迫切地希望,通过对日媾和将日本拉入西方阵营,发挥日本的反共前沿作用。
1951年9月4日,由美国操纵和主持的对日和会在旧金山歌剧院召开,与会国家52个。
9月8日,除了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3国代表拒绝签字外,其余与会的49国代表均在和约上签了字。
《旧金山和约》分为和平、领土、安全、政治及经济要求及财产争议之解决以及最后条款等7个条款。
连吉田茂本人都认为:
对日和约“比预想的更为宽大”。
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
至此,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的独立,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军事占领时期,从而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
(2)朝鲜战争给日本在经济上实现早日复兴提供了机遇。
在二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正如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所说:
“战争的结果,已使日本沦为四等国。
”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日本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受到了“滋润”,并很快复苏起来。
由于日本是美国控制下的距朝鲜战场最近的地区,因此战争一开始,日本就成为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大量军需订货涌向日本,同时大批军用物资也从这里输送到朝鲜战场。
这些物资、订货(包括劳务)属于朝鲜战争时期的特殊需要,是由美军自己出钱,直接在日本国内筹措,故称此为“特需”(特别需要)。
尽管特需是一种很不稳定的需求,但由于它持续了很长时间,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巨额特需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繁荣。
战争初期紧急采购的特需,使日本积压的大量库存商品销售一空,随之而来的大量订货,急速启动了日本的工矿业生产。
特需带来的大量美元使日本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1949年12月时,日本政府外汇储备额只有23000万美元,朝鲜战争爆发后,从1950年6月到12月,便由32600万美元增加到51900万美元;
到1951年12月,日本的外汇储备额已达94200万美元。
与1949年相比,增长约4.5倍,而到1952年11月底又增114000万美元。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主要经济指标已达到二战前水平,日本经济实现了恢复与调整,并完成了从战时经济体制向和平经济体制的过渡。
显而易见,朝鲜战争对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重要性。
正如小林义雄所说,朝鲜战争如同“甘露”一样,“滋润了日本经济”,对于日本经济无疑是“天佑神助”,是“起死回生的妙药”。
(3)朝鲜战争使日本在军事上获得了重整军备的机会。
朝鲜战争开始时,麦克阿瑟认为,只要出动两个师的美军,即可扭转朝鲜战场的局势,因此态度还很乐观。
但在派出的第24师遭到惨败后,他立即认识到,北朝鲜军队的实力远远超出原先的估计,自己手中控制的军队无法抵御北朝鲜军队的强大攻势。
另外,如果把占领日本的四个师的兵力全部调出,日本的安全问题怎么办?
于是,他“一方面紧急向美国政府请求增兵,另一方面指令日本政府迅速建立一支75000人的国家警察预备队”。
由此,美国违背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精神,开始重新武装日本,使日本走上重整军备的道路。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
1951年9月4日,杜鲁门在旧金山召开了片面的对日媾和会议,9月8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安保条约”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其周围驻留;
驻日美军可用以“维持”远东的“和平与安全”;
可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镇压日本内乱的。
“安保条约”宣告了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伞”,日本从中获益颇丰!
从政治上看:
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处于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
从经济上看,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战后军费支出只占战时军费支出的55%左右,在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中相当微小。
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1.日本的教育制度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经济恢复重建时期,正值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技术的大量涌现需要有一批懂得新技术的人员。
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下降了,转而对掌握新技术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此时,为了让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日本政府提出了三个方针:
培养和训练大批适应生产技术的初级人才;
培养一定数量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以便能应用和开发新技术;
对在职职工进行再教育,以适应新的形势。
日本的教育适时做出了应对新经济形势的调整,为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统计数字表明,在1951~1970年期间日本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中,约45.4%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
2.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完善
日本较早的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战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
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达23.6%。
同时还有配套齐全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一句话“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机会
日本政府在战后几十年中始终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根据日本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变化,及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所侧重地发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在二战后的三十年,职业教育以其与日本经济的恢复、高速增长的良好互动关系而被誉为“日本模式”的一大法宝。
3.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日本政府重视教育,还表现在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间,教育经费在行政费中的比例就达20~33%;
1978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投入的7.1%;
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相当于1950年度的51.46倍。
4.提出“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发展战略
为了振兴日本经济,适应“高度经济成长”的政策,1962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战略思想。
“造就人才”实质是美国的“开发人类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经济上的生产力,因教育投资来开发这个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建设国家”就要造就“热爱民族、国土和文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见识,在国际上也是以赢得依赖和尊敬的日本人”。
三、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日本是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
但日本又与美、英等国那种强调经济自由的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有着重大区别。
日本的经济体制较为协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官、企三方结合
自民党长期执政,其经济方针、政策与政府的方针政策相统一。
在议会中自民党多年来占有大多数议席,政府的经济方案大多能够通过。
议员们借助于企业的支持进行活动,因而积极为企业谋取利益。
这样,国会、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便协调起来了。
2.政府中设有大量审议会,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日本内阁各省厅都设有大量的审议会。
如:
通产省内设有100多个审议会,共有审议会成员3000多名,他们由政府、企业界、研究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所组成,审议经济方案、提出意见,以供政府决策时参考。
审议会集中反映各方面的见解,可以事先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防止经济漏洞的出现。
3.充分发挥经济团体的作用
日本的经济团体,主要是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经济技术协调组织。
它们的大量存在和充分发挥作用,协调了政府与企业,以及团体内各个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用联合的力量解决各种困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防止内部过分竞争所带来的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协调只反映在共同对外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竞争并未因此而消失,相反变得更加激化和深入。
4.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
战后的日本迅速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了国际竞争体系。
有了美国的扶植和帮助,日本很快完成了战后的经济恢复。
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面向国际的加工贸易型发展战略。
并且为立足国际市场,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扶持与干预经济的政策,它相应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通过国家干预保护大型企业,提升了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日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政府政策。
20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
政府给国家财政进行巨额投资和金额贷款,引进国际尖端技术,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作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进而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推行贸易外汇的自由。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呈迅速上升势头,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也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条件。
日本产业政策又称为产业合理化政策,它是针对产业而不是针对某一公司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
通产省负责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目标是使资源加速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并使无竞争力的产业平稳淘汰。
在支持一个新产业的过程中,关键有两点:
一是造成竞争的环境;
二是使企业能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使该产业中有足够的新公司加入竞争,并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发展目标。
日本政府充分发挥了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指挥个人的有序竞争,但也不是全盘干预,而是“仅在维持竞争状态时才进行干预”。
日本在战后市场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并通过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创造出欧美国家用“看不见的手”创造不出来的经济奇迹,最终实现了赶超欧美国家的战略目标。
5.企业推行集团主义经营方式,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日本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是和企业管理的高效率分不开的。
美国日裔学者威廉·
大内在1981年出版了《Z理论》一书,此书分析了美日企业的特点,把美国企业归纳为A型组织,而把日本企业归纳为J型组织。
阐述了日本企业较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优越性,他认为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
它不仅仅是一项单独的政策,而且还把日本人多方面的生活和工作结合在一起。
它与其他管理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实施了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情感需要,重视员工的自主性,把员工也当成企业的主人,让他们来参与管理企业事务。
这样就增强了员工以企业为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致力于培植企业的亲和力,打造和谐的企业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终身雇佣制相配套的是年功序列制(实际上是一种论资排辈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工作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年龄越大,工资就越高。
企业老职工的最高工资大约为新职工工资的3倍,正式职工平均工资大约为临时工工资的1.4倍。
如果职工辞职重新就业,一般情况下都必须从头开始,工资待遇就会大受影响。
所以,日本企业的职工一般不会轻易辞职,企业也不会轻易裁人。
长期以来,日本在用人方面一直采取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
在这种用人制度下,员工一旦进入某家企业,只要企业不倒闭,本人不严重违反内部规章制度,就没有失业之忧,增加了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每一位员工自然而然地把这个企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
反过来,企业也把层层筛选出来的员工视为自己的财富。
这对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日本企业特有的团队精神。
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也被世人认为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了企业管理研究人员以及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四、科学技术是强大杠杆
1.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新纪元。
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运用的关键时期,更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日本赶上了机遇,更抓住了机遇,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选择以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合成材料技术的开发,为振兴日本工业的突破口,引进国际尖端技术,进行消化后使之转化为生产力。
从1950~1972年共引进11786项新技术,使日本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
据统计1956~1964年,日本经济全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其中因技术而增长的部分为48.5%。
可见充分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2.重视以技术革新为内容的设备投资
高积累基础上的大规格设备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扩大设备投资是提高生产能力、扩大需求,改变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基础条件之一。
而以充实和更新设备为内容的设备投资,是加强和提高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基本手段。
在日本,设备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高积累(即在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高生产力基础上垄断资本的高积累)、高储蓄、低军费等途径筹集的。
而这样筹集来的设备投资的资金,在日本总体上说都是紧密围绕着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进行的,这就有效地发挥了设备投资的作用。
3.相对充足而廉价的资源能源供应
战后,世界资源、能源的新发现和大量开采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廉价供应,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战后东南亚、大洋洲和南美许多国家铁矿的开发,以中东和非洲新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为中心的世界石油产量激增和价格的低廉化,对日本这个极端缺乏资源、能源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如在1955~1970年,世界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仅为1.59美元,此间日本以大量消耗石油为基础的重化工业正处于发展中,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五、长期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一党长期执政
从1955年到1993年,自民党一党执政达38年。
这使日本经济政策,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如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和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日本先后长期推行了贸易立国战略和科技立国战略。
自民党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派系较多,各派系之间的争斗频繁。
但在通常的情况下,争斗的结果是谁能给企业及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谁就能上台执政。
上台执政者必须协调与其他派系的关系,保证自民党的统一,贯彻全党稳定发展经济的政策。
2.依照法律进行管理
法律是政府工作长期稳定高效的保证。
日本政府的全部运行都是在法律的规制下实现的。
宪法和各种机构设置法,规定了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各个机构的性质、设置方法、规模、运行方法等,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所必须履行的各种职责、工作范围、违犯法令的处置方法等。
这些法令,保证了政府工作相对规范化、程序化、效率化,使各项工作、各种政策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3.反对党和相对独立的新闻媒介有利于防止政府腐败和僵化
政府任何一项法案在国会上的通过都要经过多党辩论,最后往往包含有向反对党妥协的成份。
新闻媒介有助于监督和制止政府任何滥用职权的倾向。
这些方面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日本政局既相对稳定,又具有活力,能够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4.政府的中坚工作人员稳定
日本政府各省厅的大臣和长官虽因首相更迭而变换,但各次长、局长及其下的课长和一般工作人员却长期稳定。
这些人往往是政策的倡议者、最初起草者和组织实施的具体责任人。
他们大多出身于以东京大学为首的名牌大学,经过严格筛选才进入政府工作,一般是出类拨萃者。
他们入政府后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岗位较为稳定,有条件从长计议,制定有效的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
日本政府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实施经济优先的路线,长期实行相应的贸易促进和保护政策,无不与这些精于的政府工作人员有关。
六、岛国地理文化与日本经济
1.危机意识
日本是岛国,由于濒临太平洋的海洋性气候和其由火山隆起的地貌,故多有大暴雨、台风、地震等威胁,这里的居民常有危机感。
加之岛国资源有限,在发展生产上,总使人有缺这少那的不足之慨,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深沉的危机心理,这不能不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
危机意识使日本人练就一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即使危机才露端倪,甚至只是潜在的,日本人就高度重视,象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八十年代外国贸易限制,均未对以外国能源为生命线的日本产生致命危害,危机意识又促使日本人谋事重于成事,凡事必先计划,力求全面而不轻率行动。
2.勤勉的劳作传统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由于日本山多地少,相对人口而言耕地十分有限,这使日本人非得以辛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