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3639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Word格式.docx

实际上,早在1991年英国就颁布了“国家地理课程”,将地理列为10门必修课程之一,应该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与“旧宪章”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将地理及其他六门学科指定为必修课程,首次提出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1994年,美国地理学会制定的《生活化的地理: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结束了全美地理课程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并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后来这一标准于2012年进行了修订。

这一系列举措被誉为美国地理教育的复兴运动。

20世纪90年代,瑞典、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也纷纷推出了促进地理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众多国家的地理教育取得了重大进步。

21世纪以来,地理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重视,如《欧洲地理教育罗马宣言2013》所强调的:

“学校地理教学是欧洲未来的基础”,“欧洲公民负责任和有效地使用地理信息至关重要”“欧洲各国要采取主动行动制定地理教学的相关标准和指南”。

遗憾的是“旧宪章”颁布之际,我国地理学科的高考资格刚被取消,地理教育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寒冬期,因此错过了国际地理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地理学科教育被边缘化,也令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可以认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累积的许多环境问题,与不重视地理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于21世纪初启动的新课程改革很快扭转了地理教育被轻视的局面,其改革方案的制定受“旧宪章”的影响深刻,如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要求,以及地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参照了“旧宪章”的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地理科学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效率,以及全球化趋势让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IGU-CGE于2014年启动了“旧宪章”的修订,并于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正式颁布了《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下简称“新宪章”)。

尽管“新宪章”与“旧宪章”在文本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核心价值上却一脉相承,正如“新宪章”的首要声明:

“1992年宪章的公告仍然是21世纪地理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础。

二、“新宪章”超越“旧宪章”的内涵解析

(一)地理教育的出发点更加突出人地关系

宪章的新、旧两个版本分别对地理学概念进行了定义。

“旧宪章”表述为: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

”“新宪章”则主张: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研究。

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比较发现,宪章对地理学的解释由受区域地理学影响转向更多地受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影响。

概念的变化说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从格局与过程的机制探索走向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研究视角更加突出人地关系,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此指引下,地理课程需要更加注重人地协调观的渗透,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关注地方、国家、全球等不同尺度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以此指导生活实践。

这与我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也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相一致。

(二)地理教育的实施主体更加强调政府责任

“新宪章”将地理教育的实施主体从地理教师改为政策制定者与教育领导者,这是一个较显著的变化。

“旧宪章”将教师看作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行动实施者,“新宪章”也确信教师的重要性,指出:

“教师是教育革新和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提升教育的关键,优秀教师需要最佳的工具。

”确实,教师作为一线教学发展的内发力量,构建了问题推动式改革思维,只有由下而上的主动变革,才能在实施层面有更深入的探索与尝试。

但是,“新宪章”更加强调政府的责任,其在全文中11次提及教育政策制定者、2次提及教育领导者,而“旧宪章”却未有任何涉及。

究其原因,IGU-CGE现任主席JoopvanderSchee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地理教育在世界上一些地方受到忽视而在另一些地方则缺乏组织和连贯性。

’这一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新宪章’就是为了让政策制定者们采取行动,让教师们寻找到灵感而研制的。

”这说明,地理学科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依然得不到重视,因此向政策制定者提出要求,希望通过政府力量加速推进地理教育发展,以获得更多教育资源,发挥多方合力,实行由上至下的“目标—方案—执行”的发展路径。

(三)地理教育的过程更加重视空间技术应用

地理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地理科学带来蓬勃生机。

“旧宪章”主要基于空间分析的视角阐明空间对于地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新宪章”则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空间决策及空间技术,强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等技术手段的保障作用。

“新宪章”阐明“地理知识和技能尤其当以地理空间技术为媒介的时候,提供了理解现代世界的独特机会”。

这说明地理学正从空间分析走向空间决策。

长久以来,地理空间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为促进地理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然而其在我国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往往浅尝辄止,成为最薄弱的内容维度。

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的GIS等地理空间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软硬件设备缺乏,地理信息数据不足等。

随着技术的推广与教育工作者技术素养的提升,地理空间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必将是未来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四)地理教育的发展更加倡导教育教学研究

在“旧宪章”提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方法”的基础上,“新宪章”提供更加细致的研究指导。

“新宪章”明确地理教育的研究目的是“对不同学习者群体提供最好的地理教学”,时间跨度上是“持续的”,深度挖掘上强调“有意义的”;

研究队伍聚焦于政策制定者和教师,同时也倡议外界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研究方向包括元认知与方法论两个方面。

“新宪章”甚至规定了具体的研究问题,指出:

“地理教育者必须得到研究的智力支持,例如对新技术的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和未来教育等方面。

”可以预见,“新宪章”倡导教研共进的追求将成为推动地理教育持续向前的不竭动力。

(五)地理教育的协同发展更加强化国际合作

“新宪章”用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说明国际合作及国际行动计划。

随着全球交通与信息通达度的不断提升,世界日益成为紧密相连的“地球村”。

地理学作为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是处理地方、国家、全球等不同尺度上空间变化的卓越学科,具备国际合作的天然优势。

一方面,地理教育有责任使现代公民了解全球如何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强化全球观念与国际意识,加强国际理解,推进国际合作。

另一方面,国际合作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地理教育的协同发展,提升师生的全球视野与世界胸怀。

“新宪章”指出:

“国际合作包括学生、教师、教师教育者、地理学者之间的交流交换,聚焦于教学材料、研究引领下的课程、教学和评价开发等方面。

”总之,地理教育的国际合作将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协作共赢。

三、新旧宪章比较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

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公众甚至是地理教师对地理教育的价值了解不够。

地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认识这个星球、了解自然规律、理解和分析各类空间格局与空间关系等,对于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今人类对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建立在正确的地理观、地理学知识和地理分析能力基础之上。

加之,地理学关注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对地理事象的综合影响,这必然使地理学科成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典范。

如果将学科的这些特征升华为地理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那么这种精神引领下的地理教学,一定更加重视地理思维逻辑的培养,更加重视运用地理综合思维方式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而不仅仅沉陷于应试的泥沼。

中学地理教育目标不是成就一批地理科学专业人才,而是培育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现代公民。

地理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用地理的视角去看待自然和人文环境,最终普及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新宪章”指出“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领导者、课程计划者和地理教育者要确保所有人接受到有效且有价值的地理教育”,其中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领导者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教育政策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力,如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均会间接促进地理教育的发展。

再如,当前实施新高考改革实验的省份,如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省市,地理学科已经成为选择人数比例最高的学科,说明在我国新高考政策导向下地理课程的地位已经明显提升,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如何积极响应这样的有利政策。

首先,从顶层设计看,政策制定者与领导者需要确立社会对地理教育的关注点,争取更高水平的公众支持;

需要制定更详细的地理课程实施方案,设置地理教学和地理素养的底线要求;

需要创建和维持强大的专业网络结构,保障地理教师的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其次,广大的地理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增强职业信念,明确地理教育的定位和价值;

不仅要向公众传递地理事实和概念,更要从地理视角分析其格局与过程,探明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

要指导学生学会地理决策,学会用地理的视角剖析问题。

(二)设置多元化地理课程,保证地理教育的连贯性

“旧宪章”要求“在学校里,所有学生都应该修读一组有连贯性的地理课程”。

不可否认,我国地理课程设置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问题。

第一,地理教育的连贯性未得到保证,如小学已经取消了地理课程,初中三年级未设置地理课程;

第二,地理课程开设课时不足,地理教育无法得到时间和质量的保障;

第三,地理课程开设类型不齐,如初中阶段的“乡土地理”课程鲜有开设、高中“地理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形同虚设等。

此外,坚持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学校数量有限,对学生地理素养培育的贡献很小。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从时间上看,提升地理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可以增设初三年级的地理选修课程,确保地理教学的初中、高中有机衔接。

从空间上看,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基础上,可以结合国家倡导的研学旅行活动,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设实践型课程,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从类型上看,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的地理课程,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现在及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未来地理教育尤其要重视地理空间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的课程建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为完成以上要求,现代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建设和管理教学资源的能力,以回答“新宪章”提出的问题“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有效教学资源和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在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努力建设包括学校、地区、国家、全球等不同范围的资源共享平台,畅通交流渠道;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地理教师自主研发优质教学资源,避免教师产生依赖心理;

三是倡导一线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地理教育均衡发展。

(三)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索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

“新宪章”提出“地理教育不仅带给人们21世纪的核心技能而且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探究工具,如地图、野外考察和诸如地理信息技术等功能强大的数字通信技术的运用”。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遥感和数字地球技术为主体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继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后的第三大分支学科——地理信息科学,它将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分析、预测,成为地理科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手段,并使古老的地理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但是,我国现有地理课程内容中涉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非常有限,因此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地理课程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

地理教师必须思考新技术对学生的地理知识获取、空间认知、思维训练、情感教育等会带来什么影响。

从课程内容看,丰富的遥感影像、电子地图、三维地理景观可以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广泛应用于地理环境的感知与空间规律的探寻。

从学习方式看,学生如果学会使用基于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的地理实验探究设备,获取并分享网络数据,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生成自己所需要的新的地理信息图像,就能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人地系统。

如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可借助“全球天气”气象预报软件,通过各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高分辨率图片和动画演示,实时获取不同空间尺度的天气变化信息。

可以预见,地理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时代,必将大大促进地理课程的发展,成为专业化的地理教学手段,地理教师则需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突破课堂时空界限,促使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的有效实施。

(四)重视地理教育研究,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

“新宪章”重构了“地理教育研究”板块,着重突出教师科研的力量。

教师素养直接决定教育质量,而教育研究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必要途径。

可以将“新宪章”提出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包括“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地理内容?

学生的错误认知和前概念是什么?

如何提升其地理知识、理解力和技能?

如何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进展?

怎样对它们进行最好的测量和评估?

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有效教学资源和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哪些教学方法在提升地理教育质量方面既有效果又有效率?

如何改善地理教师教育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水平?

”此外,IGU-CGE于2015年颁布的《国际地理教育研究宣言》对地理教育研究的性质、价值、重点、发展及方法等有详细的阐述,非常值得借鉴,如提出“地理教育研究应根据研究目的、调查问题和研究背景,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解释和例证相结合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开展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比较研究”。

为达到宪章要求,笔者希望教育管理者要思考改进教师评价机制,适当增加教育研究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而不少地方弱化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倾向非常不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日益缩小的“地球村”中,地理教育不应只是关注本区域、本国的发展与进步,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

从国际交流的角度看,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今天,地理教育也同样需要走向国际舞台。

一方面,广大地理教师需要与全球各地的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加强协作研究,以利于取长补短。

过去的改革中,我国地理教育的国际合作侧重于“输入”国外的先进经验,忽视了“输出”本国积累的经验。

尽管我国地理教育与先进国家的地理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也积累了丰富成果,未来应该多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双边”或“多边”的交流,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地理教育。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化的地理赛事,并担当起教育大国的责任。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已经走进了国际地理奥林匹克大赛、地理知识锦标赛、环境地图大赛、天文奥林匹克大赛的赛场,2018年中国学生在国际地理奥赛中取得“三金一银”的优异成绩,给我国地理教育界极大的鼓舞。

此外,我们要积极举办地理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倡导更多国家的地理教师参与多边合作,促进全球地理教育的协同发展与质量提升。

综上,新、旧宪章的比较能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新使命。

期望政策制定者与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的时代契机,推动我国地理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