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3212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4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0自然带Word文档格式.docx

棕壤

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午沙鼠

亚寒带针叶林带

冷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豹

未发育

(注意:

下横线者为在中国境内有分布的自然带)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水分

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

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阴坡低于阳坡。

非地带性:

典型地区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地形起伏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科迪勒拉山系)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例: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

大陆东西两侧

自然带分布纬度

位置的差异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二)气候

1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及其季节移动

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纬度不同、热量不同)

纬度

因素

大气

环流

季风环流

海陆

同纬度海洋比陆地冬季气温高

夏季低,近海一般降水多

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比夏季温度高,冬季低,内陆降水少

暖流:

气温较高,降水较多

寒流:

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背

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

地形

2气候类型分布模式:

3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成因

特点

-10°

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马来群岛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

-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拉美、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

低纬度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群岛

东北季风、西南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最热月出现在雨季

回归线-30°

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纳米比亚、墨西哥、秘鲁、智利境内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沿岸受寒流影响,干旱多雾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南北纬25°

-35°

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南北纬30°

-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州、智利、澳大利亚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5°

-55°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仅亚州东北部)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

-60°

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内陆、北美大陆内陆及东岸、巴塔哥尼亚高原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冬寒夏热,全年少雨

西欧、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极地气候

极地地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南极大陆

纬度高,终年受极地高压带或东风带控制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高山、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天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明显

4气候类型判断

判断气候类型一般分二步走:

A.依据气温判断温度带:

(月平均气温高于20℃,炎热;

低于0℃,寒冷)

最冷月>

15℃――终年高温,为热带的四种气候

0℃―――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

0℃――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最热月<

100C或终年00C以下――极地气候

B.依据降水量及季节分配特点确定气候类型:

(月降水量少于50mm,少雨;

大于100mm,多雨)

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

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15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800mm),温带季风气候(>

400mm)

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全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5气候类型特例

A、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山地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东岸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山脉的背风坡”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E、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3)生物

1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有机圈层)。

生物圈占有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

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2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态环境三个水平上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长期存在、繁衍、昌盛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保证。

保护生物 

多样性就是要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维持和恢复各物种在自然环境中有生命力的群体, 

保护各种遗传资源。

但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展和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许多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已经 

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就会短缺,适于居住的环境将遭到破坏,经过上亿年的进化而保存下来的基因资源及它们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将永久消失,这对自然界和人类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最主要意义,则在于保护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存权,以维持地球上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3中国的生物资源: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物种类极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居第8位,北半球居第1位。

有许多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以及银杉、金钱松、珙桐等。

然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中国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

至2004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已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有14个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4)土壤

1土壤:

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是土地(由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组成的陆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的形成主要受生物循环控制。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土壤类型的分布,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水热中等条件下土壤肥力最高,如黑土、黑钙土等;

湿热条件下土壤淋溶强烈,多呈酸性,养分循环快,肥力一般不是很高;

干旱条件下,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少,盐分积累,多呈碱性;

高寒条件下,土壤发育程度低。

耕作土壤中,北方为黑垆土,南方为水稻土。

3土壤(土地)退化问题:

土壤肥力降低,严重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有水蚀(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盐碱化、污染以及不合理耕作等。

二实际应用

1不同自然带具有不同的景观特征,体现了水热条件的时空分布情况。

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温带及寒带地区景观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各地景观特征的变化,显著影响到该地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及精神风貌。

2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

如铁芒萁指示酸性土壤,碱蓬、胡杨指示碱性土壤,旗冠指示风向等。

3我省自然土壤为红壤,具有酸、瘦(肥力低),黏重的特点,适于喜酸的茶树、杉木、马尾松、毛竹等生长。

改良红壤的措施有:

增施化肥、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施用石灰中和酸度,掺入砂子改良土壤结构。

三典型例题

1如图是四幅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月分配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四幅图反映的气候共同点是。

②表示热带季风气候的是,热带草原气候的是。

③反映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候特点的图是;

B的气候特点是。

 

2由太阳辐射能转化的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0、075QWS/[千克/(公顷。

年)]

Q:

太阳辐射收[105焦耳/平方厘米]T:

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

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S:

土壤有效系数

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QTWS

拉萨8、50、380、50、6

酒泉6、30、420、10、8

沈阳5、10、400、90、8

武汉4、90、631、00、8

1)、东北平原南部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可达()(用沈阳数据)

A、1101、6千克B、11016千克C、31016千克D、110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高原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据)、,而在河西走廊主要是(用酒泉数据)、。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3下图是四个地点1月(△)和7月(○)气温及降水情况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a属于气候,其形成原因是

其相对应

的自然带名称是。

b属于气候,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是:

c属于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名称是:

d属于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名称是:

4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3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

B.

C.

D.

2).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

5读“青藏高原气象资料”和“青藏高原对气流的影响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来自青海省气象局近40年来的气象资料显示,青藏高原平均每10年温度升高0.16℃,而过去的100年,世界平均气温仅上升了0.7℃,从降水资料来看,虽然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降水总量在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1.69mm,但降水增加主要在冬春季节,夏季和秋季降水都在减少,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全年降水量有所减少。

(1)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原因:

(2)青藏高原隆起后,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请说明原因:

(3)青藏高原气温升高且降水量减少对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源头的补给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4)促使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除了气候变暖等大气因素外,还有一些人为原因,据了解的情况列举3种。

6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42—44题(2004高考——西南、东北、湖南、湖北等)

城市

平均气温

1月

5

11

21

7月

29

27

26

平均降水量(mm)

47

75

1

150

610

42.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A.上海莫斯科孟买B.上海罗马孟买

C.北京罗马雅加达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

43.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大陆西岸B.大陆东岸C.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

44.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下图中数字代号表示上海、拉萨、罗马、珀斯(3150’S,116O10’E)四个城市。

根据图示资料料,判断33—35题。

33.四城市中,七月气温低于一月气温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4.四城市中,属于相同气候类型的两个城市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35.下列因素中,对城市②七月气温影响较大的是

A.位于南半球B.纬度位置高C.受地形的影响D.附近有寒流经过

8图1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读图1回答49—4题。

50.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④⑥⑦D.②③⑤

51.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A.中海气候

52.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3.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②⑤⑥⑦D.①⑤④⑥

9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后分析回答:

(l)自然带①是带,它在40°

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判断理由是。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和。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在大陆西部的典型土壤为。

(5)⑤所在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

(6)从高、中、低纬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10例1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解答:

(l)写出自然带的名称:

B为,E为。

(2)自然带G的典型植被是。

自然带H的典型动物是。

(3)自然带F的典型土壤是。

该自然带在南半球缺失的原因是。

(4)在南半球与H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字母代号是。

(5)植被以森林为主的各自然带,在图中的字母代号是。

11读下列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不考虑其他非地带性因素),完成4-5题。

4.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

A.①位于新西兰某地B.②位于欧洲某地

C.③位于亚洲某地D.④位于非洲某地

5.下列关于四地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四地位置自北向南的排序为①②③④B.四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④②③①

C.位于南半球的是②④        D.位于北半球的是②③

12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6-8题。

6.图中最高山峰的山麓处自然带类型应为

A.热带季雨林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D.高山草甸

7.图中500M以下的平原区农业发达,土质肥沃,其土壤类型为

A.红壤B.紫色土C.黑土D.黄土

8.图示区域内,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是

A.太阳能B.水能C.煤炭D.核能

13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9-12题。

9.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10.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

11.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降水量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

12.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

S附近C.40°

N附近D.极圈附近

14读图,回答

⑴将图中字母填入合适的空格内:

除南极洲外每个洲都有分布的自然带是,植被类型与E处相似的区域是。

⑵冬季时驯鹿将向自然带迁徙。

⑶A自然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纬度较高的原因是。

15读图解答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⑴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据图判断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低)。

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

⑵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牧畜赶往()

A.高山草甸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D.山地草甸草原

⑶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A.三河牛B.伊犁马

C.滩羊D.阿拉善骆驼

16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⑴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B、C、D

⑵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纬度更替,明显地反映出陆地环境的地域性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为基础的。

⑶E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⑷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的影响。

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季出现在月份。

17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水平衡:

年降水量减年蒸发量),完成1-8小题:

1.图中a地区气候特征是

A.热带沙漠气候B.有明显的旱季C.四季分明D.全年炎热干燥

2.从图中可以判断

A.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B.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C.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D.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3.图中f、c、d、e四处水域的洋流,密度流特征明显的是

A.fB.cC.dD.e

4.图中,b水域的盐度高于c水域的原因①b水温高于c,蒸发量大②b水域封闭度高,与外界海水的交流少③b处在背风坡,蒸发量大④b的周围是沙漠,飘来溶解的盐份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近年来,图中某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南扩速度加快的现象,“南扩”其自然原因是

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落后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6.甲地成为世界性的旅游胜地,主要是因为它的旅游资源具有

A.多样性B.可创造性C.非凡性D.长存性

18图2为某气象站绘制的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12月、6月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其中a、b分别代表方向不同的坡面。

读图2完成8—11题。

8.下列有关武夷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闽、浙两省交界处

B.是中国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森林覆盖率高,以季雨林为主

D.该地自然保护区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

9.图2甲、乙两图.a和b曲线温度的测量坡面分别位于武夷山脉

A.山脊线的西北面和东南面B.山脊线的东南面和西北面

C.山脊线的东北面和西南面D.山脊线的西南面和东北面

10.甲图中,在1600米以下,a曲线上各点的气温远低于同海拔b曲线上各点的主要原因是

A.a处降水较多B.b处受暖流的影响C.a处受冬季风的影响D.b处受到台风的影响

11.乙图中.在1600米以下a曲线上的气温略高于同海拔b曲线上各点的主要原因是

A.a处于迎风坡B.a处于背风坡C.b位于高纬度地区D.b地日照时间短

19读我国某区域降水及区内五地点气温资料图,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回答:

(1)C地的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___,该地形区当前主要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_。

(2)图中A、C两地的降水量之差可能是__________(单项)

A.530mmB.350mmC.800mmD.180mm

(3)C点南侧有该区域最大的淡水湖,该湖2m等深线平均最长的月份一定是_______。

(4)描述该区域的气候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来,该区域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备受重视。

①该区域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至少2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限制该区域当前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