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3099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7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北京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凡属于治国的重大事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可见,管子主张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工商业。

管子提倡重视农业的发展,该项翻译为: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

符合题干要求,故B项正确;

A体现的是墨家的互助思想,与管子的重农抑商无关,排除;

C项是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思想,主张加强军事与商业发展,提高国家的实力,与管子的思想无关,排除;

D是近代思想家薛福成的思想,主张以工商立国,与管子的思想无关,排除。

3.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

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驰道

D.大运河

【答案】D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加强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促进了文化交融,特别是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方便了南粮北运。

因此,大运河的开通实现了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故答案为D项。

都江堰的修建推动了四川成都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A项;

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排除B项;

秦朝驰道的修建,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排除C项。

4.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

“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

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

”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由材料“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可以得出所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符合题意;

AC与史实不符;

D与“主要原因”的要求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了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知识,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有: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统治者的重视等,同时学生还应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有所掌握。

5.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

这说明了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志署名只写官衔,极少写郡望,故B正确;

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故C错误;

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官营手工业渐衰落

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且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与唐宋时期史实不符故A选项错误;

材料和图表中并没有体现出地理方位信息,故B选项错误;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国家收入中钱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故C选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与题意不符,故D选项错误。

7.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

“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

”这种状况的影响是

A.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B.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C.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D.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

【答案】A

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数量多,军费支出庞大,这样现象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A项正确。

宋朝没有扭转在边境的军事弱势,排除B。

宋朝没有出现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C。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与材料的宋仁宗不符,排除D。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

本题的题眼是“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

“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保甲法B.均输法保甲法

C.市易法将兵法D.免役法保马法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青苗法主要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保甲法则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符合“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故选A。

均输法、市易法与市场相关。

保马法、将兵法、免役法与上述材料无关。

9.下表出示了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XX,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司马光与王安石为同时代人物,其政治观点比较保守,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更具贬义。

梁启超和列宁提倡变革,二者对于王安石的评价更具褒义。

三位人物的政治立场与评价紧密相关,体现了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故A选项正确;

司马光与王安石虽是同时代人,但是文中提及“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过于武断,故B选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体现后人掌握丰富资料,故C选项错误;

王安石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度,所以列宁评价不符合史实,并不客观,故D选项错误。

10.“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

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

”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材料“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彼监此临,互无统属”反映了宋代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C正确;

秦朝郡县制度没有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A错误;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这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没有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地方权力分散制约,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1.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商业活动从“坊”中解放出来

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详解】宋朝打破了坊市制度的限制,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市”中解放出来,故①项正确。

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②项错误。

柜坊、飞钱是在唐朝就开始出现的,故③项错误。

北宋时期四川一带产生了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故排除ABD,选C。

12.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详解】由材料“天人合一”和“天人不二”来看,宋代理学主要探讨天人关系,故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本体论问题,排除B;

由材料“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和“天人不二”,可见在天人关系上均赞成天人合一,故选C;

材料无关认识论问题,排除D。

13.有人问学于程颐:

“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

”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A.“求之性情”B.“发明本心”

C.“内积忠信”D.“只是致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颐的回答应该是“只是致知”,即需有致知的工夫,志才不空,义才有落,自然志业精进,D项正确。

材料强调“只是致知”,与“求之性情”、“内积忠信”不符,排除AC。

“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排除B。

14.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从第一幅图中可以看出,家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后三幅图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四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第一和第四幅图,排除;

四幅图片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

D项不符合第一幅图,排除。

15.“笔墨当随时代”。

下列选项中,画面融合诗、书、画和印等元素,寄托知识分子思想追求的是

A.彩陶画

B.宫廷画

C.风俗画

D.文人画

根据所学可知,文人画融合了诗、书、画和印等元素,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描绘,抒发文人内心的思想追求,D正确。

彩陶画出现在原始社会,与材料所涉及的要素无关,A错误。

宫廷画的主题是宫廷事物,与文人关系不大,B错误。

风俗画是对市民生活的描绘,不涉及文人内心感受,C错误。

16.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图306幅。

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A.水排B.曲辕犁C.筒车D.木棉纺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A。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时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BC。

木棉纺车是元代黄道婆发明的,故选D。

17.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C.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D.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A项是错误的;

阁臣拥有的是“票拟”权,而非“批红”权力,故可排除B;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非中央一级法定机构或行政机构,其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由皇帝的旨意而定,所以就出现了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的情况,故选C;

内阁正式出现是在明成祖时期,故D项说法是错误的。

18.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①颁布推恩令

B.宋神宗在②任用王安石变法

C.明太祖在③设置内阁

D.康熙帝在④设军机处

【详解】本题考查历史常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①是西安,②是洛阳,③是南京,④是北京。

汉武帝在都城长安(今西安)颁布推恩令,A正确;

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宋神宗在开封任用王安石变法,②是洛阳,错误,B错误;

明成祖在③设置内阁,C错误;

雍正帝在④设军机处,D错误。

故选A。

19.从明代中期开始,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包括历史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名著不断。

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

A.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B.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

C.官府放松了思想控制

D.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影响

明代中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故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高潮,故A正确;

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属于元朝,故B错误;

明代官府并未放松思想控制,故C错误;

明清之际思想启蒙,在明朝末期,故D错误。

20.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长江下游

岭南

西北

华北

长江上游

云贵

1843年

7.4

7.0

4.9

4.2

4.1

4.0

1893年

10.6

8.7

5.4

4.8

4.7

4.5

对上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开埠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材料反映了1843年和1893年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它们并不是政治治中心周边,故①错误;

材料反映了南北地区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制约城市化水平,故②正确;

近代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工业发展,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③正确;

近代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开埠通商,也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故④正确。

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

21.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

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

这表明

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根据材料“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地位不断下降,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C项正确。

A项错在“内阁大权旁落”,内阁本来就是位卑权轻,排除。

根据材料信息“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无法推断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排除B。

D项说法错误,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排除。

22.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

“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A.秦朝的丞相

B.西汉的尚书令

C.北宋的枢密使

D.明朝的首辅

根据材料“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可知是丞相,位高权重,故A项正确。

西汉尚书令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B。

北宋的枢密使负责军事,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C。

明朝内阁首辅的地位,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D。

本题的题眼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3.中国古代“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

以下与此观点相符的机构是

A.汉朝的丞相

B.宋朝的中书门下

C.元朝的中书省

D.清朝的军机处

试题分析:

据材料“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权加强的趋势特点,汉朝的丞相与皇权有矛盾,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A错误。

宋朝的中书门下,也是宰相,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B错误。

元朝的中书省宰相权力很大,不属于皇权边上的权力机构,故C错误。

清朝的军机处大臣不是宰相,属于皇权加强的产物,故D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军机处

【名师点睛】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24.下列活动属于康熙的是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③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新疆

④南巡曲阜,题“万世师表”

A.①③④

C.①②③

【详解】清朝初期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发动反清叛乱。

1681年,即康熙二十年,清军最终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故①符合;

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达成《中俄尼布楚约》,故②符合;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9月(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时间不符,故③排除;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事师表”,悬于大成宝殿,故符合。

故选①②④组合,故排除ACD,选B。

25.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其主要表现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等方面考虑,①②③符合主题内容,可作论据,选A。

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不能成为论据,排除④,排除BCD。

26.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

“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

……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

”此材料反映出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B.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从材料中的地方官员颁布的开荒执照和“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可得知,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B正确。

材料中“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说明耕地得到了开发,耕地面积增加,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边疆地区经济发达,且超过内地这句话是违反史实的,C错误。

D项的“充分”过于绝对,由于时代和生产力的局限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开发,D错误。

27.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是第二次,即西学东渐。

”下列科技成就体现了梁启超所说的第二次接触的是

A.玄奘《大唐西域记》

B.王祯《农书》

C.李时珍《本草纲目》

D.徐光启《农政全书》

【详解】玄奘是唐朝高僧,《大唐西域记》是晋、唐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排除A;

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是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不符合“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排除B。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不是“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排除C;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知识,而且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符合“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的限定,故选D。

28.曾国藩评价王阳明:

“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

”王阳明“开出新风气”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B.“理”是万物的本原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中的“开出新风气”,是说王阳明与前人观点有不同之处。

A项是董仲舒的观点,B项是二程朱熹的观点,C项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观点。

故本题选C。

29.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

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

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治”和“乱”,不在于(皇帝)一家的兴亡,而在于天下百姓的忧乐,可知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B项正确。

该思想家的思想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体现,该思潮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

C项错在“直接推动”,对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强调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排除D。

30.下图是同学们参观首都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龙袍,它以明黄色缂丝卍字纹为地,用三色捻金线缂织龙、蝙蝠、灵芝云等纹饰,以黄色三枚团龙江绸为里。

下面是同学们围绕这件龙袍发表的评论,其中有误的是

A.“这件龙袍出自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

B.“从这件龙袍上可以看出古人的祥瑞观念。

C.“这件龙袍体现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这件龙袍一定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龙袍属于皇帝私人用品,出自官营手工业,A表述正确。

从“龙、蝙蝠、灵芝云”,可体现出古人的祥瑞观念,B表述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