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794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二十卷Word格式.docx

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一碰到这个东西马上出毛病。

我们不要说车子,一把刀一样,小孩子拿著木头的刀剑,大家来弄弄,不行,那么最多就是砍的那个地方痛一下。

如果你真的刀枪放下去的话,谁一砍到他谁就一定受伤,谁就出毛病,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

所以我们现在这种概念都是很错误、很颠倒的。

所以为什么修学佛法不要自己说懂了懂了,我们现在是一窍不通!

还自己觉得懂了,这大的毛病就在这里。

我刚才说的晚上自习就是这种地方,但愿你们听了觉得不懂,提出问题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就步步增上。

现在继续下去,由于你集了这个资粮,那个资粮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修习的确是没有资粮,碰到处处地方,都是障碍。

你有了资粮,你要什么东西样样都有,那个时候就行了。

所以说为什么先集福资粮,这个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么我们现在暂时这个按下不谈。

继续看下去,

【“复如拉梭瓦云:

”】

  这个善知识就告诉我们

【“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

  这个密宗戒,就这么严重,你要供养上师,还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如果自己有好的藏起来把坏的东西供养不行,犯了!

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话,或者他欢喜那个,那不犯。

【“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而是这个尊长他欢喜要下劣的,那你随他的意乐,或者你没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没有犯。

【“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

  说这个善知识讲的跟事师五十颂意思一样的。

【“如云:

‘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

  如果你要想求这个佛,无尽性就是佛,这个才是无尽的、圆满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这个老师欢喜的话,你就应该拿这个东西去供养,而且以最好、最殊胜的方法,这个“如如”这个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外财,东西虽然是外面的外财,可是你心里上面却是你的内财,但是你心里要跟这个地方相顺,那个供养的话,那就是最好的供养。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

  他告诉我们这样做,这是修学佛法的人最佳、最殊胜集聚资粮,所以应该如此所以刚才说那个小沙弥的故事,一个小沙弥跟著那个老师父在那个庙里面,那小沙弥尽心尽力的供养这个师父,那个师父有的时候跟他很轻松的说,这是为你好,他总归这样,你怎么供,总是觉得为你好,这小沙弥听了,说:

“师父所以我这么尽心尽力供养师父,他总觉得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结果他就马马虎虎不管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那老和尚说这一下子为我好,你们去参参看,为什么?

下面

【“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

  这个是学者,反过来对老师呢?

你尽管尽量的供养他,可是老师可不贪你这个,老师完全不顾利养。

下面,这个祖师告诉我们:

【“霞惹瓦云:

‘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

  他真正作意给我们作善知识的人,他重视的什么啊?

修行!

他对于你供养他的财物,身语这种承事,他全无顾著,根本一看都不看,这个才是真正的。

他心里上是这个,他之所以接受你是为什么?

为了成全你,所以你们好好的看阿底峡尊者传,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真正的大成就都是这样,那个弟子把什么东西都供养他了,结果他那个老师无动于衷。

有的时候,你不供养他也不行!

密勒日巴尊者传里面有这么段公案,你们记得不记得?

那个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师马尔巴尊者,有好几个大弟子,然后有一个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里的所有的东西统统拿来去供养。

不得了呀!

都把这个值钱的东西都换成金子,然后呢?

绸缎、布匹,反正可以用、可以动的,最后那个西藏人是这个畜牧民族嘛!

马牛羊一样统统去了,最后一个老山羊,那个老山羊乖张的不得了,跑到那里,这个羊群就会打架的,所以他想这个老山羊,角嘛又坏,然后脾气又不好,这个就不要去供养。

其他的就统统拿去供养他老师,老师就问他你这次拿来供养,还有没有东西留在家里?

说有,有一只老山羊,这样的一只老山羊,不行,不行,你还有一点不供养,这个法不能传给你。

你要我们看见了这个,这个颠倒,怎么这个样子的?

最后拿来供养了,供养给他老师了。

其实,我要它干什么?

这是为了法的缘起呀!

好好,这样。

他那个徒弟还很有意思,要我们的话,心里面嘀咕的不得了,这个老师怎么这样,他那个徒弟就说,那我马上去拿,如果说我拿了你传不传我?

那个可以,他什么都等不及,他马上回去,西藏那个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话要走几个月,因为他自己有了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来比车子还要快,几个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奔回去,气功,然后把那一只羊自已驮在背上把它驮得来。

然后终于供养给老师,老师说这个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这样。

所以我们看他,说为什么他即身成就?

有他的理由在。

现在我们也不必强调这些,这个地方特别说明的,这个地方所谓集聚资粮,他们的师弟之间,这个状态是这样,然后他那个老师也是一样,那个老师妙不可言,那马尔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东西统统卖掉了,换成金子去找他的老师,那个老师就是诺那巴尊者,那个诺那巴尊者,就是阿底峡尊者同时代的人,也是阿底峡尊者的老师之一,那时诺那巴尊者已经圆寂了很多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师。

这种人,这种精神可佩呀!

他跑到什么地方去就问你有没有看见我老师呀?

有没有看见我老师呀?

就像疯掉了一样。

他废寝忘食这个样找了多少年,找到了。

其实真正成就的人不会死的,就是这个完全的因缘呀!

现在我们看很多佛菩萨都是这个样,然后把最后那个大法传给他。

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应该把这种传记,记在脑筋里面,作为我们的榜样。

那个时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这里,这个才好,我总要看,学佛菩萨,要学佛菩萨的样子,那个好。

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了解,师弟之间。

那么第二呢?

第二是什么?

【“身语的承事。

  怎么去侍候他。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前者是身,帮他做一切的事情,洗澡乃至于他的身不舒服,样样去做。

“语”呢?

如实赞师功德,这个赞也不是随便的妄夸,说我的老师就是佛,这个不必要,我老师的功德是不得了,这样。

但是你要赞老师,你要懂得,没有智慧的话,老师的功德你看不见,老师的过错你也看不见。

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首先要使自己具修学佛法的弟子相。

下面第三,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

  那是真正主要,前面这个是集聚资粮。

调伏我们身心,那个时候如法修行,然后证得圆满果位。

【“本生论云:

‘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这也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真正报恩是这个样的,就是“依教奉行”。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下面这句话对我们现在很重要。

那么不过这个他是特别在西藏,在我们这里,我们有一个认识,在正法的时候,那些善知识固然是佛,这个弟子也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这种情况不大会发生。

在末法的时候弟子固然是差,老师十全十美的样子,也不大容易找,我特别说“样子”,为什么?

老师还是由佛菩萨来的。

但是这个佛菩萨来的,佛菩萨之所以来,一定跟缘起相顺的。

我们平常想像当中,佛菩萨示现,好像他摆一个样子,错了。

佛菩萨示现一定要顺著缘起示现。

这个我们要懂得的,是佛菩萨示现。

但是你是一个混身凡夫相,那个佛菩萨示现那个相的话也是混身凡夫,比你好一点,这我们要懂的。

所以那个时候佛菩萨开起口来也是会说错的,做起事情来是做错的。

那是真正的原因就是跟我们这个染污之业相应,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这个概念很重要。

那么这种情况之下,是,除了佛菩萨示现,还有呢?

的的确确是比我们高明一点师长,这种人也是有的。

那种人他的确有很多错误的地方。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要我们的智慧去辨别,他下面就告诉我们这一点。

如果这个老师说一切要随顺他,万一他跟我们说不合理的,乃至于告诉我们的违背戒的那你怎么办呀?

因为在密教里边,从印度到西藏,这个老师就是佛,他说什么,你总归听他。

以前是的,以后不一定是。

最近在佛教宝藏里面,有一篇相当好的文章,说这个东西。

如果万一这点用的不善巧的话,害了!

所以不但要“契理”还要“契机”。

在这种状态当中,契这样的根性的人用的法,换一个机的话,他不一定派的上用场。

像密勒日巴尊者那个时代的那种作风,用在现在不一定用的上。

同样的在我们中国,我们看见那个盛唐的时候,了不起的大祖师这种作风,用到我们现在这里,我们也不一定用的上。

这个我们要了解。

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所以说碰见这种情况,下面告诉我们,说

【“○奈耶经于此说云:

‘若说非法,应当遮止。

  如果这个老师告诉你的不合理的话,你不要去做。

戒上面这样说,经上面也这样说:

【“宝云亦云:

  宝云经上面也说,

【“‘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故于所教,应不依行。

  所以对于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的去做,那个时候重要呀!

你必定要辨别说如理非理。

好在这个地方次第很清楚,我们已经依照著次第来晓得自己“具相”,“具相”还有“具慧”,你能辨别的出来。

否则的话,你糊里糊涂,反正老师教的,你都听著他做,那害了。

那个佛世的时候,鸯掘摩罗就是这个公案。

他跟著他老师,他老师告诉他怎么做,他听著他,就杀了这么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

所以这个情况我们了解,不仅仅是说后来密教,佛世的时候小乘都是这个样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

  说老师告诉我们不合理的,不作的话,除了上面经上面,论上面也告诉我们,也明白告诉我们,老师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

但是下面这个话很重要哦!

【“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

  但是绝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关系,说这个老师说的不合理,你就对著自己的老师不恭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况你毁谤他,何况你批评他,这个是万万不可以。

前面说过的,他乃至于跟你说一四句偈,你要这样尽心尽力的尽寿以这样长的劫数去供养,你都没办法报他的恩。

现在你还要去毁谤他怎么得了。

所以下面又引证这个事师五十颂当中说

【“‘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话,你说不行。

【“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要很善巧的婉转的说,很婉转的说,师父呀!

我实在不行!

我请你多多原谅,我作不到呀!

他说不定会骂你,骂了就这样让他骂了,实际上,你骂了,你能够欢欢喜喜忍受,消你的业障,增长你的福德智慧。

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个时候你就很欢喜,所以像前面那个画师跟他的师父俩个人一样,跑的去他那个善知识把他痛骂一顿,然后他那个弟子觉得他那个师公怎么老骂我,画师说:

你还觉得他骂你呀!

我是想得到那个本尊亲自的加持一样。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

‘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

  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呀?

受法分,佛法,这个是增长我们功德,我们亲近知识,不是为了财,这个财就是指世间的。

 

【“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我们所以跟他,为什么?

增长法身慧命,从这个地方开始。

【“博朵瓦云:

  下面这个祖师引一段公案。

【“‘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

  这个佛选那个侍者的时候,大家很多人都愿意给佛陀作侍者,乃至从阿若憍陈如开始,一个一个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为感那个恩嘛,佛就告诉他说不要呀!

你老了,你不行呀!

实际上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他们的心目当中,都希望阿难来承事,阿难只是一个初果的圣者,所以阿难始终不开口,后来大家说阿难呀!

佛在注意你!

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条件的。

别人想大家侍候这个佛陀求之求不得,他居然还有条件的。

这个不是颠倒吗?

然后你看看他的条件,你晓得了他的条件,不由得我们不恭敬的五体投地!

是善知识之所以为善知识。

他说我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候佛的话,有几个条件,什么条件呀?

大师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师不吃的余食我不要,还要许一切时,可以到大师前,要我们去侍这个善知识的话,大师不穿的衣服当然侍者穿,大师不吃的当然我吃,我一天到晚享受,平常的时候要跟著大家苦苦恼恼的。

人家供养佛最好的我来,阿难陀好的都不要,那这是我们的榜样!

想到这里我们自己深深惭愧,对我是实在感觉惭愧,我实在做不到。

不过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惭愧心,正是我们努力的榜样。

那么为什么一切时到大师前?

为了法。

他之所以来为了法,有疑问有什么情况要来,好的绝对不要,世俗的利养不要,佛法,要!

佛说:

“好!

好!

这就对了!

”所以

【“如此慎重,”】

  看那个文,

【“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

  为什么这样慎重呀?

那就是教化我们,我们要学就从这个地方。

那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看下面

【“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我们现在对佛法不计较,我们计较些什么呀?

真可怜!

少到一点点茶都要去计较,吃一口茶都要去计较,他有,我没有。

老师欢喜他虐待我,他吃掉了,我没有吃!

什么?

“内心腐烂之相”。

不过现在这里我们要了解,我们无始以来就在这个无明当中,我们现在非常幸运,宿生的努力,了解了这个病根所在之处,正好从现在开始努力上进,所以佛菩萨真了不起,他安慰我们,不是说你做不到叫破戒。

你不肯去做,不了解,懒惰、马马虎虎,不好好的做,这个叫破戒。

瑜伽师地论上说的很清楚,我们一直在犯戒,然后呢犯戒忏悔,努力拼命求上进,你只要上进,慢慢的改善这就对了。

你不要说我反正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依旧如此这般,那就完全破了,这个概念本身就错到底,非下地狱不可。

这个一点不能错的,我们要弄的很清楚!

不要说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破戒不算犯戒,那我们就破去了,只要我忏悔就好了,那注定你在地狱里面,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翻身。

正见是什么?

就是正确见到我们的烦恼相,然后我们向上努力,拼命努力,那个时候当然你再努力向上就对了。

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要尊重我们学习。

那么上面告诉我们怎么亲近。

下面的说

【“亲近几时者,”】

  亲近的时间也有了,仍旧引博朵瓦的话,说

【“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这个文字本身有一点不大清楚,我就简单的说明。

真正的老师跟教弟子之间,不是可以说一大堆。

像我们现在这样一大堆的话那是不大行。

真正师弟之间的话的确是几个人,然后全部精神一直跟著他,要自然而然的这个老师真正主要心目当中也没别的,就在这个自己的弟子身上,那个弟子也没别的全部精神在老师身上,时间要很长,不是说临时跟一跟就这样,不是的。

不是我们现跑著来就听了几堂课就算了,或者学了三年,这个不够,不够的。

如果说目前我们这种情况,种一点善根够了,其实不要说佛法,世间也是如此。

我们世间要想念书,念一点随便得一个博士,要念多少年呀?

算算看,幼稚园不算,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然后大学四年,毕业了以后,然后研究所至少二年,多者四年,乃至六年,多少年呀?

二十多年。

世间的一个学问要二十多年,现在修学佛法居然跑著去听了一堂经,然后几个录音我听懂了,然后关起门来修行了,那注定你修不成功。

或者说我在这个佛学院已念了三年了,那个时候是可能有一点样子,如果想真正的这一生得到成就的话,那的的确确需要好好的跟一段时候。

所以看我们历代祖师这种典型的公案,他都是前面还没有这个真实的开悟之前,跟著老师苦苦的被老师骂呀!

挨打呀!

什么东西呀!

一天到晚给他忙这些事情,不忙别的,就是忙什么?

早晨起来的话,洗脸水开始,现在还比较好,都是卫生设备,那个时候还要处理这个,处理什么?

大小便你样样都要弄的,从这个上面的嘴巴一直侍候到下面一弄弄了几年,心里面就是只是一心一意的,死心踏地的去侍候他,所以古人的真正成就,是这样,然后呢?

跑著到这地方老师看你机缘成熟了,一下过来了。

过来了以后,他不是说,这一下子我大彻大悟了,然后呢?

隐姓埋名,还在这个道场中好好的又弄他多少年,那时候才龙天推出一代大善知识,典型的例子,典型的榜样,所以这个样样都摆在这里,可以够每一位自己选择自己的,但是我们这个地方不一定说一定要这样作哦!

他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德,所以你们今天懂了,能够跑著去广被宣扬这么如理的正教,他也是件非常好的好事情,这是个人不同的根性,但是我们的的确确要了解,这个真实的内容是些什么?

这个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这地方把这个公案说一下。

那么,因为这个完整的教授是从阿底峡尊者传过来的。

阿底峡尊者传记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亲近阿底峡尊者的这个人非常多,从印度到西藏。

印度尤其多,西藏后来有主要的几个,那个最主要的,西藏有三个,一个敦巴尊者,一个叫大瑜伽师,一个叫阿兰若师,那么这个前俩个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师,阿兰若师是个修行人,他一心一开头跑去求那个老师,然后呢得到了法。

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兰若,阿兰若就是寂静处,一直在修行,到最后他老师走了以后,他自己很叹息的说了一句话“我们师兄弟几个,他们二个一天到晚跟在老师面前,从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个地方,忙到脚底,好像一点修行的时间都没有,我呢?

这跑到来听老师讲法,讲完了法去修行,结果成就我远远不如他们两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十卷B面

  我远远不如他们俩个。

这段公案,你们好好的去看。

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觉得,懂得了一点点,自己关起门来去闭关去自修,不要说你没有听懂,你听懂了,这样去修的话,都成就不一定高。

越要向上爬,越是这个样。

善财童子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说跑著去听见一个善知识,听见以后然后他就继续的关起来,跑著就去闭关去了。

不是的,他第一个善知识参完了参第二个,第二个参完了,参第三个,到最后一个参,然后参了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还没停!

最好的例子。

所以这一点我们心里上应该有的认识,下面还有很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目前内容我们还不知道,但是至少这个概念放著,他为什么这样?

我应该怎么样?

所以我们现在对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我还记得自己一个经验,离开现在二十多年了,那个时候我刚出家,因为受这个时下的影响,总觉得现在这个环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头马上闭关,住茅棚我也这样一心一意,师父剃完了头我就住茅棚,那个狮头山,我在狮头山圆光寺,家师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经走了好几年了,那个地方样样东西是坐享现成,我也可以说家师待我仁至义尽,那时候我完全不懂,我居然还要去住茅棚,闹著要去住茅棚,那时候他们十二点钟吃饭,我因为持午一定要十一点半,他专门下面人十一点半把饭送上来,我居然那时候居然还良心发现,还让他们送上来不好,我自己去拿,现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颠倒,越想越懊悔。

然后下面我一个人先吃,他们还特别弄好的,就这样我心里还不满意,总觉得他们都不如法,他们都不如理,就这样,所以我还要去住茅棚,结果我师父大概也忍无可忍,他老人家真好,他后来说,那你要住茅棚,你就去住嘛!

那天我看到那口气,他也不会像我这样子的糟糕啊,他还是很婉转的,意思就是这样,后来我想对呀!

那我真的去茅棚,现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样样都弄好了,我住著茅棚,吃哪来啊?

其他东西能不能来?

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

我也没讲要离开,他看见我弄了几天,他也没讲,笑了一下,旁边有人告诉我,某人啊!

你现在不去住茅棚啦!

我想,不行不行,那个时候就旁边有人要去住茅棚,我心里又痒痒的,后来我就想让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结果幸好没有去。

过了一二十年以后,我们当然中间也有机会见面,见了面以后,他懊悔了,某人啊,结果我就这样死在这里,自己说当初跑著来好想用功,结果用了半天呀!

刚开始好像有一点样子,到后来就这个样。

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广论一讲,他本来对我来说是个上座,我刚开始的时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诉我,我也一心一意的听从他,他听了以后觉得闻所未闻,跑著来天天恭恭敬敬的听,我还觉得心里很过意不去。

我说这个不是我的,这个是大师佛陀圆满的教法,我就随便自己想起这段公案,给你们提一下,但愿在座的诸位,不要犯我这个错误。

至于说刚才弄了半天大家还是这个样,我想这一点在座的我们有几位同修,说不定有这个经验,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还是这个样子,但是你真正亲近了善知识以后,会不一样,你会日日夜夜感觉不一样。

我刚才曾经跟你们说过,将来有机会我告诉你们这几个例子,你们会看得见,所以这个有机会的话,要看你们是否努力;

不努力你们看不见,一点看不见,真的努力了,相应了,你会看得见,所以我说一直到现在我看见的那些人就是这样,他就是跟在那个老师身边。

那个老师怎么骂也骂不走,打也打不走,就这样,结果他有成就,成就了也不出来,这种人将来要嘛不出来,一出来的话,那真是佛门龙象,马上对佛法上面有大贡献。

这个是对善知识的,一个怎么样的心里上的认识以及身口上怎样的行持。

再下面说道理了解了,他进一步告诉我们说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

以及不亲近有什么害处?

看,

【“第四亲近胜利者。

  亲近善知识的殊胜的好处。

【“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眼前究竟一切利义。

  第一个近诸佛位。

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

要学佛,我们现在虽然要学佛,是!

目的没有错,认识好像也对,是弄了半天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时候总觉得我是凡夫嘛!

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点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还在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