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435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邮通信新技术讲座习题集1315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用于通信实体之间传递信息,已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被称作通信网的“神经系统”

数字同步网:

保证网络中的各节点(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同步工作

电信管理网(TMN):

完成电信网和电信业务的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安全管理(FCAPS)

支撑网包括:

No.7信令网、数字同步网、电信管理网

信令网功能:

No.7信令网不仅可以在电话网、电路交换的数据网、N-ISDN、B-ISDN和智能网中传送有关呼叫建立和释放的信令,还可以为交换局和各种特种服务中心之间传送数据信息,它能为多种业务网提供服务。

主要用途:

电话网的局间信令;

电路交换的数据网的局间信令;

ISDN网的局间信令;

智能网业务;

B-ISDN网的局间信令。

数字同步网功能:

通过适当的措施使全网中的数字交换系统和数字传输系统工作在相同的时钟频率。

电信管理网功能:

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结构,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之间、操作系统与电信设备之间互连,它是一个综合的、智能的、标准化的电信管理系统。

 

4、试从三对基本概念比较下列网络:

PSTN、GSM、GPRS、Internet、ATM网络、NGN、WCDMA

ATM:

声音、视频图像和数据、分组交换、高带宽、有保证的服务质量和可扩展的、能提供所有速度。

WCDMA:

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业务;

电路交换和分包交换;

更大的系统容量、更优的话音质量、更高的频谱效率、更快的数据速率、更强的抗衰落能力、更好的抗多径性、平滑过渡。

5、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主要有哪些?

技术特点是什么?

电路交换技术

技术特点:

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物理连接);

同步时分复用(固定带宽分配);

无差错控制机制;

对通信信息不作处理(透明传输);

对流量控制基于呼叫损失制。

分组交换技术

面向连接方式(逻辑连接)和无连接方式;

统计时分复用(动态分配带宽);

有差错控制机制;

对通信信息作处理;

流量控制基于呼叫延迟制。

帧中继交换

高度可靠的光纤系统、无需链路层复杂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终端系统日益智能化,具备以终端方式进行差错控制的能力。

ATM交换技术(IP交换、光交换、软件换)

以分组传送模式为基础并融合电路传送模式高速化的优点;

简化了分组通信中的协议,由硬件对简化的协议进行处理,交换节点不再对信息进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传输处理能力;

可满足多业务需求,传输效率高,保证服务质量,有流量控制。

6、

通信网中的主要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交换)的特点是什么?

电路:

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物理连接)、同步时分复用、固定带宽分配、无差错控制机制、对通信信息不作处理(透明传输)、流量控制基于呼叫损失制

分组:

面向连接方式(逻辑连接)和无连接方式、统计时分复用(动态分配带宽)、有差错控制机制、对通信信息作处理、流量控制基于呼叫延迟制

ATM:

简化了分组通信中的协议,由硬件对简化的协议进行处理,交换节点不再对信息进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传输处理能力;

ATM交换方式的特点:

1.异步时分复用(动态带宽分配)以信元为单位的异步转移模式,异步意味着来自任意用户的信息信元流不必是周期性的,便于实现线路带宽的共享和统计复用。

2.ATM网络能同时传送多种类型的信息,承载多种通信业务,并且能够提供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

3.信元长度固定,容易实现硬件交换,实现高速交换。

4.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

5.有流量控制

2、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

7、网络信息系统不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技术原因:

(1)自身缺陷;

系统缺陷广泛存在;

通用的商用计算机系统存在许多安全性问题;

专用的安全计算机系统中也存在大量安全性问题;

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

一些数据也证明了部分旧的操作系统存在缺陷。

(2)网络的开放性;

业务基于公开的协议;

远程访问使得各种攻击无需到现场就能得手;

连接是基于主机上的社团彼此信任的原则。

(3)黑客及有害程序的攻击。

补充: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安全因素按威胁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对网络硬件的威胁,这主要指那些恶意破坏网络设施的行为,如偷窃、无意或恶意毁损等等;

二是对网络软件的威胁,如病毒、木马入侵,流量攻击等等;

三是对网络上传输或存储的数据进行的攻击,比如修改数据,解密数据,删除破坏数据等等。

这些威胁有很多很多,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意的,可能是系统本来就存在的,也可能是我们安装、配置不当造成的,有些威胁甚至会同时破坏我们的软硬件和存储的宝贵数据。

8、如何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1)

基本的预防保护:

用户隔离、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动态防火墙等技术

(2)实时的动态检测:

设备日志、动态防火墙以及专用入侵检测等技术(3)有效的攻击响应:

告警等自动响应以及策略更改、黑名单等手动响应(4)核心---安全策略:

研究造成信息丢失、系统损坏的各种可能;

提出对网络资源与系统保护方法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1、加强内部网络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

很多计算机系统常用口令来控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这是防病毒进程中,最容易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网络管理员和终端操作员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选择不同的口令,对应用程序数据进行合法操作,防止用户越权访问数据和使用网络资源。

2、网络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尤其以接入Internet网络为甚。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

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

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

防火墙技术可根据防范的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总体来讲可分为二大类:

分组过滤、应用代理。

3、安全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出现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从而使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系统成为了可能,因此完善的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仍是21世纪的主流。

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

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

4、网络主机的操作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措施

防火墙作为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并不能完全保护内部网络,必须结合其他措施才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

在防火墙之后是基于网络主机的操作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措施。

按照级别从低到高,分别是主机系统的物理安全、操作系统的内核安全、系统服务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和文件系统安全:

同时主机安全检查和漏洞修补以及系统备份安全作为辅助安全措施。

这些构成整个网络系统的第二道安全防线,主要防范部分突破防火墙以及从内部发起的攻击。

系统备份是网络系统的最后防线,用来遭受攻击之后进行系统恢复。

在防火墙和主机安全措施之后,是全局性的由系统安全审计、入侵检测和应急处理机构成的整体安全检查和反应措施。

它从网络系统中的防火墙、网络主机甚至直接从网络链路层上提取网络状态信息,作为输人提供给入侵检测子系统。

入侵检测子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是否有入侵事件发生,如果有入侵发生,则启动应急处理措施,并产生警告信息。

而且,系统的安全审计还可以作为以后对攻击行为和后果进行处理、对系统安全策略进行改进的信息来源。

3、下一代网络技术

9、ITU-T关于NGN的定义及分层的体系结构是怎样的?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ITU-T关于NGN的定义:

NGN是一个能够利用多种宽带和具有QoS能力的传送技术提供电信业务的基于分组的网络。

在NGN中,业务相关功能独立于底层传送相关技术。

该网络运行用户不受限地接入网络,自由地选择服务提供商/或业务。

NGN支持通用移动性,从而能够向用户提供一致的、无处不在的业务。

NGN体系结构分为业务层、控制层、传送层、接入层四层,其中控制层为核心采用软交换技术。

在业务层和控制层之间采用统一开放的接口,便于新业务的快速提供;

在控制层和传送层之间呼叫控制和承载分离,便于采用新的网络传送技术;

在传送层和接入层直接爱你接入和传送分离,便于现有各种网络技术的接入。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特征:

(1)多种带宽

(2)具有QoS能力(3)基于分组的网络(4)业务相关功能独立于底层传送相关技术(5)用户不受限制地接入网络(6)支持通用移动性

10、软交换与传统交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软交换机体现的是通过媒体控制协议MGCP/H248技术来实现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相分离的思想。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基于IP网络,实行业务、控制、承载以及接入分离和开放的架构。

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传统交换根据所执行功能的不同,课划分为以下四个平面:

呼叫控制平面;

媒体交换平面;

业务提供平面;

接入网关平面。

这四个平面不仅在物理上合为一体,而且支持这四个功能平面的软、硬件互相牵制,不可分割。

而软交换建立在IP网的基础上,将控制、交换、业务和接入这四个功能平面完全的分离,并利用一些具有开放接口的网络部件去构造折4个功能平面。

1、开放的业务生成接口

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与IN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2、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

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

3、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

软交换采用了一种与传统OAM系统完全不同的、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1、软交换与IMS的技术区别是什么?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地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

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地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和H.248协议。

总体来讲,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得IMS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

此外,由于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因此IMS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4、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

12、软件定义网络(SDN)的体系架构是怎样的?

SDN的分层解耦合概念,包括通用的基础硬件层、硬件抽象层、网络操作系统、上层应用。

其中基础硬件与硬件抽象两层组成物理网络设备,也就是SDN架构中的数据转发层面;

网络操作系统与上层应用组成了控制层面。

数据转发层面与控制层面之间以一种标准化的交互协议来解耦合,此协议当前为OpenFlow。

这种去耦合的架构,表明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应用(如路由控制协议等)不必运行在物理设备上,而可以运行在外部系统(如X86架构的服务器)内,从而实现网络控制的灵活可编程性。

13、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技术特征是什么?

1.集中控制:

逻辑上集中的控制能够支持获得网络资源的全局信息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资源的全局调配和优化,例如流量工程、负载均衡等。

同时,集中控制还使得整个网络可在逻辑上被视作是一台设备进行运行和维护,无须对物理设备进行现场配置,从而提升了网络控制的便捷性。

2.开放接口:

通过开放的南向和北向接口,能够实现应用和网络的无缝集成,使得应用能告知网络如何运行才能更好地满足应用的需求,比如业务的带宽、时延需求,计费对路由的影响等。

另外,支持用户基于开放接口自行开发网络业务并调用资源,加快新业务的上线周期。

3.网络虚拟化:

通过南向接口的统一和开放,屏蔽了底层物理转发设备的差异,实现了底层网络对上层应用的透明化。

逻辑网络和物理网络分离后,逻辑网络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进行配置、迁移,不再受具体设备物理位置的限制。

同时,逻辑网络还支持多租户共享,支持租户网络的定制需求。

简而言之,SDN支持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的分离,使得对网络设备的集中控制成为可能。

以OpenFlow为代表的南向接口的提出使得底层的转发设备可以被统一控制和管理,而其具体的物理实现将被透明化,从而实现设备的虚拟化。

多种多样的开放接口,将推动网络能力被便捷地调用,支持网络业务的创新。

5、应急通信

14、

什么是应急通信?

请列出5种应急通信的方式

5种:

卫星通信。

集群通信。

短波通信。

宽带无线通信。

公网移动通信。

微波通信。

1、卫星通信。

震灾发生后,由于宝兴等县道路阻断,大型应急通信装备难以及时赴援,这时小型、便携装备,特别是具有覆盖面大、频带宽、机动灵活、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的卫星通信终端,就是灾区最适用的应急通信手段。

卫星通信是一种特殊的微波通信,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做中继站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的用户终端逐步趋向小型化,能够提供语言、图像、文字和数据等多媒体通信。

除了使用卫星移动业务的个人卫星电话终端以外,应急通信队伍还装备有中低速率的IDR卫星站、宽带VSAT便携卫星小站等多种卫星固定业务地球站,也是灾害救援前期常用的卫星通信手段,其中IDR一般作为通信传输中继设备使用,而宽带VSAT小站则能够提供救援现场带宽要求较高的图像、话音、高速数据等综合业务。

随着地面道路的恢复,装载卫星通信设备的应急车辆可以抵近救灾现场提供更高容量的通信支撑,目前应急通信机动队伍均配备了Ku频段静中通、动中通等大中型车载卫星通信系统,能够满足现场多个应急指挥机构的多媒体业务通信需求。

  2、集群通信。

在救援现场,各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会使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这是用于指挥调度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现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字集群系统支持的基本集群业务有单呼、组呼、广播呼叫、紧急呼叫等,集群补充型业务有用户优先级定义、用户强插、调度台强插等,目前在用系统具有支持短信、数据传送及视频等多种业务应用,并支持呼叫处理、移动性管理、鉴权认证、虚拟专网、加密、故障弱化及直通工作等功能,极大地便利指挥人员并适应指挥调度工作要求。

目前应急通信保障队伍配备的应急指挥车辆上都有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3、短波通信。

短波通信是无线电通信的一种,发射电波可经电离层的反射到达接收设备,因此通信距离较远,是应急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由于短波是唯一不受地面网络枢纽和有源中继体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具有极高的抗毁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因此一般都将其视作应急通信保障的最后手段,广泛应用于电报、电话、低速传真通信和广播等方面。

目前应急通信保障队伍配备的短波电台可提供单边带话或等幅报等通信能力。

  4、宽带无线通信。

随着IP应用的逐步普及,基于宽带无线网络技术的应急通信装备已经部署到各保障队伍。

目前所配主要是用于现场IP接入的WLAN,和具有自组织、自管理、自愈、灵活的障碍物绕行通信能力,环境适应性和抗毁能力强的MESH系统,可与3G移动通信等技术相结合,组成一个含有多跳无线链路的无线网状网络,提供应急现场IP网络及语音服务,或近端接入点与远点接入点的双向视音频通信。

5、公网移动通信。

公众移动通信是包括应急指挥在内所有现场人员最易用和熟悉的通信方式,如果道路条件许可,利用目前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所配备拥有卫星传输通道的移动2G/3G基站车,能够解决应急现场一定范围内的公众移动通信需求,还可以针对不同等级用户实行现场的优先级差别接入。

  6、微波通信。

微波通信是一种无线通信方式,依靠电磁波(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来传递消息。

微波通信系统分为:

PDH数字微波系统、SDH数字微波系统、扩频数字微波系统。

当现场微波站与事先架设且预留电路的微波站之间的通信距离和视距传输允许时,或者移动应急平台与属地应急平台之间在点对点微波通信范围内时,可以采用微波通信方式。

现场应急通信容量要求不高时,适宜使用小微波系统。

可以采用点对点扩频数字微波系统实现移动应急平台与属地应急平台的通信。

少数情况下现场应急平台之间点对点通信可以采用数字微波作为可选手段。

15、为什么说自组织网络特点最具备支持应急通信组网的能力?

自组织应急通信系统则不依赖现有的卫星和公用电信网等设施,目标是在多个支持自组织应急通信的小型设备(如手机、传感器节点、车载电话等)之间快速建立临时的通信网络,保障应急事件影响区域内的各设备之间的信息畅通。

自组织应急通信系统覆盖面积较小、部署和建设成本低,适用于突发的、较小范围的应急通信场合。

自组织应急通信网络支持的业务包括实时话音、数据、图像和实时视频业务的传输,业务模式采用对等方式。

在自组织网络内部,移动设备可以与周围的移动设备通信,不依赖于任何基础设施,并且能够识别周围环境,探测到周围移动设备的存在并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人们在应急临时环境下的协作和信息共享。

同时,自组织网络还可以利用网关节点与传统应急通信系统或传统网络(如互联网)连通,实现更广范围的应急通信与救援。

支持应急通信的自组织网络的特点

(1)网络快速部署

由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和不确定性,支持应急通信的自组织网络部署时间直接影响救助效果和损失程度。

因此,网络快速部署是支持应急通信的自组织网络的最大特点。

(2)网络结构单元化

网络中每个单元都自成完整的子网络,结构的单元化便于网络单元的移动和根据应急通信场景具体布设,网络大小可调,方便扩展。

网络根据不同应急场景,将网络布设为环状、线状和随机分布等情况。

(3)可扩展性

在灾害救助过程中,通信节点不可避免地要移动,为保证通信的及时性,要求自组织应急通信网络具有一定的扩展性,方便节点快速加入和离开网络。

同时,可根据灾害的种类和破坏程度,扩充或调整网络,扩大灾害现场应急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增加通信能力。

(4)网络生存能力强

支持应急通信的自组织网络要求具有较高的网络生存能力。

所谓网络生存能力是指在任意时刻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可以进行通信;

在连接中断之前节点之间能够传输一定数量的数据(在满足一定时延要求的前提下)。

(5)具备组播能力,支持多媒体通信

为提高应急通信现场指挥效率和速度,要求自组织网络具备组播能力,方便信息的快速传达。

同时,为方便指挥人员可以看到现场,召开视频会议,直接对灾害现场作出判断,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一般需要传输包括数据、图像、声音等在内的多种数据信息。

为此,需要用于应急通信的自组织网络具备多媒体通信能力

6、嵌入式系统

16、什么是实时嵌入式系统?

实时系统(Real-timesystem,RTS)的正确性不仅依赖系统计算的逻辑结果,还依赖于产生这个结果的时间。

实时系统能够在指定或者确定的时间内完成系统功能和外部或内部、同步或异步时间做出响应的系统。

因此实时系统应该在事先定义的时间范围内识别和处理离散事件的能力;

系统能够处理和储存控制系统所需要的大量数据。

17、RTOS和GPOS有何不同?

✧实时性。

大多数嵌入式系统工作在实时性要求很高的环境中,对外部事件的响应,包括数据的获取、处理和数据的输出都必须在deadline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就要求实时嵌入操作系统必须将实时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小型化、可裁剪。

嵌入式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有限,所以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必须做得小巧,以满足嵌入式系统的硬件限制,同时必须能够很据应用的要求进行裁剪,去除多余的部分,或者简化相应的模块。

✧强稳定性。

与桌面系统不同,大多数嵌入式系统一旦开始运行就不需要人过多的干预。

在这样条件下,要求作为系统资源总管的操作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固化代码。

在嵌入式系统中,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代码通常被固化在嵌入式系统的ROM中。

目前辅助存储器(如磁盘)在嵌入式系统中很少使用,因此,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应该能够很容易裁剪,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内存文件系统。

✧弱交互性。

除消费类电子设备以外,大多数嵌入式系统的工作过程不需要人的干预。

因此多数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所提供用户操作接口相对简单,主要通过系统调用命令向用户程序提供服务。

✧专业化强。

每一种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通常面向特定类型或几种相近类型应用。

某些操作系统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对象采用不同的模块搭配。

有些操作系统甚至是自行研制的内部产品。

18、强(Hard)实时和弱(Soft)实时有何不同?

强实时任务(HardReal-TimeTask):

在计算机实时系统中,通常是指那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不允许它的任何任务实例超时。

若有任务实例未在截止期限内完成,则会对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强实时系统有一个刚性的、不可改变的时间限制,它不允许任何超出时限的错误。

超时错误会带来损害甚至导致系统失败、或者导致系统不能实现它的预期目标。

弱实时系统的时限是一个柔性灵活的,它可以容忍偶然的超时错误。

失败造成的后果并不严重,例如在网络中仅仅是轻微地降低了系统的吞吐量。

强实时与弱实时之间最关键的差别在于,弱实时只能提供统计意义上的实时。

例如,有的应用要求系统在95%的情况下都会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个动作,而不一定要求100%。

7、宽带接入技术

19、什么是宽带接入?

宽带接入,是一种接入速率较高的接入方式,一般当接入速率大于2Mbit/s时称为宽带接入。

宽带是相对传统拨号上网而言,尽管目前没有统一标准规定宽带的带宽应达到多少,但依据大众习惯和网络多媒体数据流量考虑,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至少应达到256Kbps才能称之为宽带,其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