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368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七章物质文化Word下载.docx

到了新石器时代,有磨制石器,又有石器的钻孔术,世界各地普遍使用。

根据考古学资料,在旧石器时代前期和后期之间,人们开始使用贝壳、骨骼和兽角来制造工具。

(3)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大约公元前4000年末期,人们学会了冶金术,出现青铜。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间,铁得到广泛使用。

(4)劳动工具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

A当人类依靠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时,使用的工具十分简陋,甚至没有区分地一器多用。

同一根棍棒或石头,他们用来狩猎、采集、也用来捕鱼,必要时要来作为防御或进攻的武器。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采集野生的可食物品进而发展到从事农业。

(农田耕种、动物饲养)

原始的农具:

挖掘棒、铲、锄、斧、刀

最原始的铲子是木制的,后来才在铲头固定一块坚硬的材料(石片、贝壳、铁等)

最初的刀和斧是用石、股、贝壳制成,后来才发展成为使用金属。

动物饲养业的劳动工具,常见的有套索。

出现与饲养有关的乘骑和驮运,后来出现鞍和各种挽具。

犁耕农业的出现(公元前3000间出现在西亚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

最古老的犁是一种单铧犁——不能起到翻土的作用。

后来出现不同类型的犁。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联系实际)

第2节住所

1.决定住所式样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文化类型,生活方式等等。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条件十分简陋,人们的居住方式与自然地环境的依赖关系显得特别突出)

2.住所的功能?

主要是保护人们免受风、雨、寒冷、水灾的侵袭,以及防御野兽等外来侵犯、保护火种等。

3.人类最早的住所是?

自然界中的山洞、树洞以及灌木丛等天然的掩蔽处。

我国云南独龙族解放前还“筑屋于树,或就石洞为屋”

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在游猎时经常住在浓密的灌木丛中。

4.人工住所的开始?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人类开始营建人工住所。

(1)最古老的人工居所是用树枝、树叶等搭建成的挡风棚。

(过着游荡生活的采集者和猎人用以栖身)

我国东北部的鄂伦春族过去的仙人柱(圆锥形的简单住所),便于搬迁。

(2)巢居——在树上用树枝编成的巢状掩蔽所。

(也是最古老的居住形式)这可能是森林地区居民的创造,目的是为了防止野兽、打水或敌人的攻击。

(3)窖式住所——在地下挖坑栖身(最古老的居住方式之一),流行于从事渔业和海洋捕捞业的各种人民。

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住所逐渐趋于固定化。

建筑形式发生变化,地方性特点日益明显和突出。

我国北方——气候较寒冷,住所多属地窖室,

南方——湿热,多栏杆式建筑。

(上面住人,下面圈禽畜)

(4)游牧民族的住所——易建易拆,搬运方便。

蒙古包我国藏族地区牧民居住的大帐篷,我国海南岛黎族的船形屋等都是从原始的挡风棚发展而来的。

(5)农业民族的住所——种类多,形态各异。

从建筑技术上分为:

柱架结构和壁桁结构

A柱架结构——特点:

由树立的木柱作屋架支柱,其上架横梁,梁上盖屋顶,四周的墙则根据地理条件采用不同的材料,如木板,土墙,树枝或竹条编制的篱笆等;

屋顶的建筑技术和使用材料也因地制宜:

干燥地区——采用单斜面或双斜面屋顶,斜面坡度很小;

雨水较多地带——多斜面或四斜面屋顶,坡度较大。

B壁桁结构——用一根根原木横架而成的木屋(生产树木地区)

5.居民点

以上我们对人类住所的发展历史做了简单的描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民族学工作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居民点的研究。

(1)居民点?

居民点与住宅史的研究关系十分密切,所谓“居民点”是指历史上处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族人民,由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所建造的各种建筑物综合体。

也就是日常所指的“村落”、“村寨”、“城镇”等。

在原始社会时期,一个住所就是一个居民点。

大多数居民点均由许多建筑物组成,其中包括各家住宅和某些经济性的建筑物。

原始公社时期的居民点按其性质可以分为:

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类。

临时性居民点——猎人和采集者的居住地

永久性居民点——渔民和海兽捕猎者,从事农业的各族人民

(2)居民点的形式——研究居民点的平面分布。

原始居民点按布局分为:

A圆周式:

中央一个广场,各类建筑排列在广场周围

B排列式:

大河两岸、湖滨或海滨住所

(3)古代居民点变迁的原因?

A(猎人和采集者村落)猎物、食物;

(牧民)牧草;

(渔民村落)大河或湖海之滨;

(农村)土壤等因素

B水火等自然灾害的吞噬C疾病原因

第三节饮食和炊事

一、火的使用

1.使用火的时间

中国的远祖在170万年前就懂得用火了(根据云南元谋人化石底层中煤屑以及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的烧骨)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灰烬和经过燃烧的动物骨骼表明,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经能熟练地用火了。

2.人类最初何以知道用火?

火的来源?

火来源于自然界,如:

雷电打击,火山喷发,干燥的树枝相互摩擦等引起的火源。

关于人类怎么知道用火,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

很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在偶然中感受到火能带来温暖,渐渐地接近火,设法保存火。

3.人类什么时候由使用火和保存火种转为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与制造劳动工具有关,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木石或石块之间相互摩擦或撞击时会发生火星。

(1)最古老的人工取火方法?

——钻木取火

发展:

(犁火法、唧筒取火、打击取火、用化学药品作原料取火)

2、炉灶设备

1.炉灶?

烧火和烹调食物的地方就是炉灶。

2.最简单的炉灶?

直接在地上燃烧的篝火

(原始社会,篝火一直是煨考食物的主要场所,也是人工采光与热的唯一源泉)

3.不同地区的炉灶?

(1)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炉灶安置在室外;

(2)在地窖或半地窖式住所里——地上挖一个坑(火坑)为炉灶;

(3)火塘——广泛见于世界各地,与火坑不同,它是用三块或若干块石头搭建的炉灶。

后来,火塘发展为砖砌炉灶的基础。

4.炉灶式样不同?

(经济文化类不同)

我国北方——热炕南方——带烟囱的灶台欧美等地——烤炉

和炉灶紧密联系的是烟囱。

(起源于防火罩)

3、烹调食物

1.熟食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熟食方法?

最原始的方法——烧和烤(煨)(发展)——“煮食法”(煮食法在使用陶器之前就有了,如:

在温泉中泡煮食物;

将烧红的石块放进水桶里或不漏水的编织器皿中泡煮等“竹筒饭”)

3.炊具?

陶器是主要的炊煮工具

4.饮食的重大变化?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谷物成为农耕者的主食。

5.贮存食物的方法和手段因地而异:

晒、煮、烤、冻

我国赫哲族和西伯利亚许多民族将鱼晒成鱼干或做成鱼松保存起来。

6.作料的出现

还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解决饥饿问题了,开始寻求可口食物。

人们开始用粘土、陶土、泥炭和石灰来调味、有人开始觅食野蜂蜜。

用盐作佐料要晚得多。

最早,人们从植物的灰烬或咸水中获得盐分。

7.饮料的出现

起初,人们只知道用清水来解渴,后来陆续出现了各种饮料,如:

蜂蜜、麦芽露酒、茶、椰子酒、啤酒、葡萄酒等。

农业发展后,用谷物酿酒,牧区,以牛奶或马奶酿酒。

4、器皿和用具

与饮食、烹饪关系密切的是各种家用器具。

(1)器皿

在陶器和金属出现以前,器皿用木料、竹子、桦树皮、动物的皮毛等制成。

陶器的发明,厨房用具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使用陶器约有10000年的历史。

我国的陶器有三个发展阶段:

仰韶彩陶文化、龙山黑陶文化小屯白陶文化。

(2)用具

最初,人们进食没有专门的用具,直接用手抓食。

据民族学家推测,最早的食具可能是一把刀。

开始是石刀或者贝壳刀,后来发展成用金属制成。

我们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西汉时就使用筷子。

人类最初没有桌椅板凳,总是席地而坐,围绕火塘进食。

我国汉族使用桌椅木器是从少数民族传入的。

“马扎”汉代与西域关系密切,出入汉族地区的简单坐具。

之后,不断改革,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式家具。

第4节服饰

1.服饰的内容?

内容很广,它既包括人身上穿着的衣裳(上衣下裳)、鞋、帽以及各种装饰品,也包括文身和各种化妆品、涂料等等。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从动物世界分离出来后就知道要穿衣服。

根据民族学资料,历史没有一个还未曾有过一个不穿不戴的民族。

2.服饰的起源?

服饰的起源问题,至今难于解释清楚。

许多民族学家,认为服装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身体、防御寒冷,因此他们认为服装的故乡在地球的北半部气候寒冷的地区。

也有人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的羞耻感。

3.服饰的发展演变?

服饰的发展和演变是十分复杂和多样化的。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广泛流行穿戴“腰巾”——围在腰际的一块毛皮或草巾。

后来,渐渐出现一种“四角巾”——串过两腿之间的一块兜布。

四角巾与套腿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裤子。

多数民族学家认为,裤子的发明者是中亚地区的牧民,主要是便于骑乘。

人类最早的上衣是“披肩”(一块兽皮)。

在寒冷的冬季,人们面对篝火围成一圈,为了遮盖背火一边的肩和背就需要使用披肩或斗篷。

(类似披肩的上衣直到现在也为很多民族沿用)

4.缝制服装的材料?

缝制服装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这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

早期的衣料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动物类——兽皮、鸟羽以及鱼皮等

一类是植物类——树叶、树皮、草、竹叶等。

随着对纤维加工技术的发函,以上的很多种衣料都被纺织品取代了。

5.鞋的出现

鞋的出现要比衣服晚一些。

最简单的鞋是裹在脚上的一块兽皮,后来逐渐由包脚布发展成为草鞋、布鞋、皮鞋等。

6.帽子或头饰产生的原因?

关于帽子或头饰的起因,学者们存在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戴帽子是为了御寒和防日晒;

有人认为帽子是一种装饰品或者说是一种标志,用以表示戴帽人的性别、年龄、部落组织、社会地位、图腾信仰等等。

在非洲,用来标志掌握政权的复杂头饰,只有领袖人物才能佩戴。

不可否认,有些头饰是为了保护头部而产生的。

如:

炎热地区戴用麦秆、竹子或其它材料编织而成的凉帽,又如戴皮帽、毡帽等是为了保护头部免受寒冷和风吹。

7.装饰品最早出现的时间?

以及分类?

最早的装饰品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按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固定在人身上的,如:

文身、发型等;

一是悬挂或穿戴在人体上的,如:

各种垂饰;

一是损毁人体的局部或使人致残的作为装饰的,如:

为了佩戴耳环而刺扎耳垂等。

8.常见几种装饰的介绍(文身、发型、耳饰、手镯、戒指、项饰)

(1)文身

纹饰是最古老的装饰之一。

它与保护皮肤免受寒冷,或是由于防潮湿和干燥有关。

根据民族学资料,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文身与宗教迷信,尤其是图腾崇拜有关。

我国南方也有很多民族,如傣族、佤族、独龙族等有文身的习俗。

(2)发型(发式)

发型是一个人外表的重要部分。

特别是妇女的发式在原始社会就有很大的区别。

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批发性(我国独龙族);

二是结发型(把头发梳成一束或若干束后盘起来打成结,流行于世界各地);

三是编发型(把头发编成辫子,如突厥人,我国藏族等)。

(3)耳饰

种类很多,人类喜爱耳饰由来已久,最迟在新石器时代。

在我国甘肃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人像,两耳都有孔。

(4)手镯

手镯也是一种古老的装饰品。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环和石环,大小尺寸正适合手腕粗细。

根据民族学资料,木制和草编的手镯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相当流行。

(发展——金属质地的手镯,金银制成的手镯:

中世纪出现)

(5)戒指(指环)

佩戴在手指上的饰物称为戒指。

起源——旧石器时代据说,戴指环与狩猎有关,开始时是拉弓箭时所用的扳指,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为装饰品。

(发展:

木制、石制、陶制、金属制成、金戒指、银戒指、玉石翡翠戒指等)

作用——不仅装饰作用,也标志着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如订婚戒指、结婚戒指等等。

(6)项饰(项链、项圈)

挂在颈脖上的装饰物称为项饰。

新石器时代出现用石珠和骨片制成的项链——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金属项链——玻璃珠项链——金银等贵重金属制成的各种类型的项链

第五节交通工具

在人类历史初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他们徒步行走,搬动重物靠手提、肩挑、背驮或头顶,有时直接拖着走。

(1)最古老的运输工具是木棍。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棍棒扛东西了。

——(发展)逐渐成为扁担:

保持时间最久的运输工具之一。

一根木棍或扁担,中间挂着重物,有两个或更多的人抬着走,这也是最早搬运重物的方式之一。

——(发展)成为轿子

(2)冰鞋、滑雪板

冰鞋能使人们迅速稳当地在冰上往来。

最初的冰鞋可能是用硬骨制成。

欧亚某些地区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就已经知道冰鞋了。

古日耳曼人提到的“冰骨”指的就是冰鞋。

滑雪板的使用在新石器时代,西伯利亚和北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就知道使用了。

滑雪板分为两类:

一类是踏行式,一类是滑行式。

至今,这两种类型的滑雪板都没有失去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作用和意义。

(3)曳架、雪橇、驮架和车辆

曳架——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把重物放在地上拖曳而行。

先是人力,后发展成利用畜力来拉曳架。

西伯利亚和北美地区至今流行狗拉曳架。

雪橇——雪橇的发明可能与曳架有关。

驮架——在新石器时代,牛和驴被用于驮载。

渐渐地,马和骡被用作驮畜。

骆驼是亚非沙漠地区的主要驮畜。

车轮——车轮的发明是交通运输发展中的一场革命。

人类从此就可以把重大物件作长距离的搬运。

发源地:

中国和印度,之后传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地。

原始的车轮:

只是一块圆木板,车轴和车轮是固定在一起的。

最古老的车轮,可能是由人在后面推着走的独轮车,后来发展成双轮车,三轮车,四轮车等。

(4)路和桥

路——我们的远古祖先在狩猎和采集时必须步行,但是会遇到多种障碍,遇到沼泽地带设法铺垫,设法清除石块、树木杂草等,开辟蹊径,就形成了较完善、能通车辆的道路。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桥——桥是过河工具。

最简单的是独木桥。

在小溪里按步伐距离放置若干石块是最古老的“石桥”。

在较宽、水流湍急的河流时,逐渐开始用木柱、树枝等来建造较为复杂的木拱桥。

古时候,桥的种类很多:

木桥、石桥、浮桥、绳索桥等。

(5)筏和船

据推测,最早的水上运输工具可能是被风吹或由水冲而落入河流、湖泊中漂流的树木,进而才把几根树杆并排联在一起,于是出现了简单的木筏。

我国傣族利用竹子制成竹筏,至今,我国南方和印度等地,木筏和竹筏还是重要的水上运输工具。

人类在石器时代就知道制作独木舟了。

早期的制作方法是选择一段粗大的树干,先用火烧去中心部分,然后用石斧凿成船形。

在西伯利亚森林地区,直到近代还在使用类似独木舟的水上运输工具。

在我国相传是黄帝首先造船。

从殷代的图形文字来看,当时已知用木造船,且有船舱模样,还有像人站在船上撑篙的形状。

从独木舟到知道用木板造船是一大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