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2222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

《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Word下载.docx

C.还原氢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D.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也都能释放能量

【解析】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人体内的CO2只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即葡萄糖→丙酮酸+[H]+能量;

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

【答案】A

3.

测定下列哪一项,可简便而且准确判断贮存的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

A.有无酒精生成

B.有无水生成

C.有无有机物消耗

D.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的比值

【解析】小麦种子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由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若O2的消耗量与CO2的生成量相等,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若O2的消耗量小于CO2的生成量,则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4.

关于马铃薯细胞呼吸中还原剂[H]的来源和用途的叙述组合中,最准确的是()

①只来源于葡萄糖②只来源于丙酮酸③来源于葡萄糖、丙酮酸和水④用于生成水⑤用于生成酒精⑥用于生成乳酸

A.无氧呼吸:

①④

B.无氧呼吸:

②⑥

C.有氧呼吸:

①⑤

D.有氧呼吸:

③④

【解析】马铃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来源于葡萄糖,第二阶段产生的[H]来源于丙酮酸和水,第三阶段[H]与O2结合生成水。

马铃薯无氧呼吸中的[H]只来源于第一阶段。

5.

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物质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A.第③阶段反应极易进行,无需酶的催化

B.第②阶段无ATP生成,第③阶段形成较多的ATP

C.第①②阶段能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D.第①阶段与无氧呼吸的第①阶段不同

【解析】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这一阶段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线粒体中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CO2,同时产生[H]和少量ATP,这两个阶段产生的[H]、丙酮酸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三阶段是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还原从空气中吸收进来的氧,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答案】C

6.

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

B.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C.产生①②的场所是线粒体

D.某些原核生物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解析】由图解可知,①②④为ATP,其中数值最大的是④;

⑤为氧气,③为参加反应的H2O,⑥为反应生成的H2O。

产生①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生②④的场所对真核生物来说是线粒体,而对于某些原核生物(如好氧细菌)则是细胞质和细胞膜。

7.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下列关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所需的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的外膜、内膜和基质中

B.线粒体可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C.线粒体中的DNA也具有转录和翻译的功能

D.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都含线粒体

【解析】有氧呼吸所需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被线粒体分解;

原核细胞虽然没线粒体,但有的含有有氧呼吸所需的酶,可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

8.

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ATP

【解析】A项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完成。

B项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只能在细胞质基质内完成。

D项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

而ATP的合成在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中都进行。

9.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

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组:

有氧和无氧、破碎细胞与细胞完整

D.乙、丁两组氧气消耗量相同

【解析】甲、乙两组酵母菌都产生CO2;

甲、乙两组细胞不完整,酵母菌活性差,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呼吸作用都较弱,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都较丙、丁两组少。

10.

下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的实验装置。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CO2

B.装置乙B中有酒精生成

C.装置乙应让B先反应一会儿再连接

D.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

【解析】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不需要遮光。

装置乙中让B先反应一会儿的目的是让酵母菌耗尽B瓶中的氧气。

11.

水果贮藏保鲜时,降低呼吸的环境条件是()

A.低O2、高CO2、零上低温

B.低CO2、高O2、零下低温

C.无O2、高CO2、零上低温

D.低O2、无CO2、零下低温

【解析】蔬菜、水果的保鲜要求低氧(5%)、低温(0~4℃)。

低氧并不是“无氧”,在完全无氧的情况下,无氧呼吸加强,分解的有机物更多。

低温但不是“零下低温”,低温应以不破坏植物组织为标准。

二、非选择题

12.

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如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其产生的部位是。

(2)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

(3)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中过程;

而马铃薯块茎贮藏久了却没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马铃薯块茎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了图中过程。

(4)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

【解析】

(1)图中A是丙酮酸,产生于细胞质基质。

(2)图中①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③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苹果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而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4)粮堆湿度增大说明有水分产生,只有有氧呼吸才能产生水。

【答案】

(1)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2)②①②④

(3)①③①④

(4)种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

13.

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中曲线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2)〖CD#4〗点的生物学含义是无氧呼吸消失点,由纵轴、CO2生成量和O2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

(3)在原图中绘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4)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相比(填“一样多”或“更多”“更少”),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无氧呼吸的。

(5)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目的是。

【解析】本题以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随O2浓度变化的特点,综合考查了解读曲线、根据已知曲线画未知曲线的能力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注意:

Q点只进行无氧呼吸,P点只进行有氧呼吸,B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R点释放的CO2量最少。

【答案】

(1)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

(2)P氧浓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无氧呼吸生成的CO2总量

(3)如图(虚线)所示(所绘曲线应能表现下降趋势,并经过Q、B以及P点在横轴上的投影点)

(4)一样多1/3

(5)降低氧浓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14.

为了验证高等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有人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分析回答:

(1)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是。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3)根据所学知识可预测号试管能检测到CO2。

但此人的实验结果是:

1号和2号试管中均检测到CO2,其实验结果与预测不相符合的原因是(不考虑空气中CO2的影响),应如何进行改正?

(4)若校正了上述(3)中的操作问题后,又考虑到1号、2号试管的空气中均含有CO2,为了排除其带来的实验误差,还应该对实验设计做如下改进:

①分别为1号和2号试管设置对照组1′号和2′号试管;

②1′号和2′号试管应依次加入,但均不能加入。

【解析】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场所在线粒体基质;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高等动物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因此实验者所要操纵的变量(自变量)是反应场所,在设计时本着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一组是细胞质基质,一组是线粒体。

但是要注意加入丙酮酸的先后顺序,如果在离心之前加入,肝细胞必然会利用丙酮酸,从而产生CO2,CO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就会影响到实验结果。

为了排除“空气中含有CO2”带来的实验误差,可以进一步设置对照实验,对照组的设置,除了丙酮酸,其他处理条件都相同,这样可以进一步证明,CO2就是线粒体利用丙酮酸产生的。

【答案】

(1)线粒体(线粒体基质)

(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场所

(3)2肝细胞利用丙酮酸进行有氧呼吸后产生了CO2,CO2扩散到细胞质基质中在肝细胞破碎离心后把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别加入到两支试管后,再加入丙酮酸溶液

(4)②等量的细胞质基质和保存液、线粒体和保存液

丙酮酸溶液

15.

(选做题)

如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

开始时在洁净的锥形瓶中装满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

发酵过程中液体会进入移液管,从移液管的刻度上可以读出进入移液管的液体量,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单位:

mL)。

(1)实验开始时应对葡萄糖溶液做煮沸处理,其目的是。

(2)该实验中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3)表中数据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的量,20℃时它产生的平均速率是mL/min。

(4)最有利于酵母菌发酵的实验温度是,在此温度条件下预计在第5分钟到第6分钟之间移液管中增加的液体量比第4分钟到第5分钟之间增加的量(多或少),可能的原因是。

【解析】

(1)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需要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所以需要在实验开始时对葡萄糖溶液做煮沸处理,以除去葡萄糖溶液中残留的氧气和杂菌。

(2)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而不是乳酸。

(3)为了测得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强度,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检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推测。

表中记录的数据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而在20℃时5分钟之内总共释放二氧化碳的量从表中可知是4.5mL,所以在20℃时二氧化碳产生的平均速率为0.9mL/min。

(4)从表中可知35℃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多,所以最有利于酵母菌的发酵,但随着反应的进行葡萄糖会逐渐被消耗减少,所以二氧化碳的增加量会逐渐减少。

【答案】

(1)除去氧气和灭菌

(2)

(3)CO2〓0.9

(4)35℃〓少〓葡萄糖因消耗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