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2181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

《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市总体规划.docx

扬州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规划局

2010年9月

一、总则

1、修编目的

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秀美名城的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实现扬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修编重点

(1)深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深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剖析自身优劣势,合理确定扬州在区域中的职能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立足宁镇扬和沿江重点发展地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从宁镇扬、市域和扬州沿江地区等多个层面研究城镇空间布局,确定合理的沿江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协调扬州主城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分工与空间关系。

(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环境

合理确定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做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态势的变化,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理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匹配关系;重视城市交通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东西交通不畅的矛盾;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交通廊道的用地预控。

(4)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塑造,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

将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在空间上予以落实。

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城市特色保护与塑造的研究,挖掘城市特色内涵,彰显城市个性。

4、规划期限:

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重点对2030年市域与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进行了安排,并对远景沿江都市区进行了展望。

5、规划范围:

(1)市域:

为扬州市行政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6634平方公里;

(4)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并倡导节能、环保、人性化的交通出行方式。

3、空间发展策略

(1)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交通对接,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

大力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加强与上海及苏南的交通对接,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消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积极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

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为产业互补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稳妥推进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构建东西延展的都市区布局结构。

(3)制定差异化策略,引导市域空间有序发展:

制定市域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引导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加快沿江地区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带动北部地区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4)促进与江都、仪征的一体化发展:

整合沿江地区各项资源,通过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岸线利用等方面综合协调促进扬州、仪征、江都三地一体化发展。

(5)保护并塑造城市特色,巩固并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核心地位:

紧扣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城市个性,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将扬州中心城区打造成市域的公共服务中心,扩大在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范围。

三、市域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策略

与市域周边城市南京、泰州和镇江强调联动发展,注重强化交通联系,协调边界地区产业选择和用地合理布局,做好岸线利用协调、环境保护以及过江通道的控制;重视市域南北和城乡联动发展,城镇空间强调适度向南部地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产业空间实行优化重组,优化市域各区域的产业分工结构,形成多个特色经济集聚区;培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园,借助万顷良田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并结合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2)差别推动策略

南部沿江地区:

推动集聚思路引导下的城镇化、网络化发展。

整合沿江地区和中心城区周边的城镇,强化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和功能联系;统筹安排沿江地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新区、开发区和中心城区逐渐成为城镇人口新的集聚空间。

北部地区:

城镇发展相对集聚,适度分散。

发挥城镇节点对城乡腹地的带动作用,培育沿河、沿路发展轴线。

重点发展高邮、宝应以及沿河地区传统中心镇如范水、邵伯等,扶持腹地沿市域环路重点镇的发展,以“点轴”模式推动城镇空间发展。

(3)辐射带动策略

壮大中心城市:

积极构建扬州都市区,沿江地区扬州、仪征、江都三市实施空间和功能整合互动发展,扬州中心城区注重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培植区域性生产业服务中心的形成,仪征、江都充分利用沿江岸线和既有产业发展条件,大力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提高沿江城镇整体经济实力,吸纳人口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强化县市城区:

积极强化二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力,打造新型县市区,发挥北部高邮、宝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淮江公路、市域环路等轴线为载体,加快经济社会要素在市域范围内的流通,随着扬州市区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重点带动北部制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培育重点城镇:

有选择地培育一批重点镇,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改善重点镇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能力,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强化重要发展轴线和节点对乡镇腹地的带动作用。

优化完善一般镇:

重视城镇内涵式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产业、文化和区位等优势,塑造城镇的个性与特色,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2、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

2009年底市域总人口502.3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8.8万人),城镇人口265.73万人,城市化率52.9%。

规划期末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城镇人口38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约68%。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至2020年扬州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

1个人口大于100万的特大城市扬州;4个人口在30-50万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个重点镇;32个一般镇。

城镇

等级

规模

等级

城镇名称与人口规模

(万人)

城镇个数(个)

市域中心城市

>100万人

扬州中心城区

约155

1

市域二级中心城市

45-55万人

江都城区

约150

4

30-40万人

仪征城区

高邮城区

宝应城区

重点镇

3-5万人

大仪、谢集、邵伯、小纪、郭村、菱塘、三垛、临泽、范水、曹甸、射阳湖

约35

11

一般镇

1万人左右

约40

32

合计

约380

48

4、城镇空间结构

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带一轴”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一带”为沿江城镇带。

“一轴”为淮江城镇发展轴。

一带:

包括扬州市区和仪征、江都南部地区,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以新集、朴席、甘泉、槐泗、杭集、宜陵等为节点,依托发达的沿江基础设施,合理聚集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

一轴:

包括宝应、高邮、江都沿淮江公路城镇,是江苏省沿运河发展轴的重要区段,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及汜水、界首、邵伯等城镇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

由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盐金公路、老淮江公路和邮仪公路构成了市域环路,联系了市域主要的重点中心镇。

规划通过沿环路的城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周边城镇及乡村的发展,成为沿江城镇带及淮江城镇轴的有益补充,沿线城镇发展应兼顾广大陆域腹地的发展,继续强化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鼓励各镇适度发展制造业,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5、市域交通

充分发挥南北逢源、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强化扬州作为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缩短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

规划期末形成以扬州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运输网络,综合交通网覆盖全市100%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和市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和旅游风景区,形成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航空为主的快速客运系统,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城乡客运系统,以铁路、水路为主的大宗货物运输系统和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快速货运系统。

(1)铁路交通:

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

规划对宁启铁路将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连网、相融;建设淮扬镇铁路铁路,淮扬镇铁路和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把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连接起来,形成另一条贯通江苏南北的铁路交通轴,承担起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扬州至镇江段是以城际客运为主的客运专线,淮安至扬州段是兼顾少量轻快货物运输的快速铁路。

预控“一横一纵”城际铁路网:

即沪泰宁城际铁路和扬马城际。

其中沪泰宁铁路为联系上海、苏中各城市和南京的主要客运通道;扬马城际为扬州、镇江与禄口国际机场之间的快捷客运通道。

(2)高速公路:

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总里程约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围合的高速环;“七射”为沪陕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宿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

(3)干线公路网:

完善提升“六横四纵”干线公路网络,突出升级改造、联网加密,建成一级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网,总里程约731公里。

其中由扬州S244(暂定名)、新S243、S237及沿江高等级公路组成城市干线公路环,由S331、安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S333及S237组成市域环路。

(4)航道网规划:

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的“八纵八横”的航道网。

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卢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

(5)港口:

规划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

(6)机场:

规划在江都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苏中江都机场,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兼顾淮安部分地区。

6、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确定“一带、一区、两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

(1)一带: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南北贯穿整个扬州市域,本身属于水利工程遗产,同时作为物质和时间的轴线串联起沿河年代各异、规模不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整个扬州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衍变一脉相承。

(2)一区:

扬州历史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的建城史,保留了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盐商文化、宗教文化等于一体,是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域。

(3)两片:

高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邵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高邮以驿站文化、邮文化而全国闻名,邵伯古镇主要以运河遗迹和历史古街展现运河城镇的独特文化。

(4)多点:

包括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历史地段、文保单位等。

7、市域旅游规划

(1)规划目标:

实现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具有国际影响的风景旅游城市、生态休闲之都的跨越,打造集旅游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精致旅游文化名城。

(2)规划策略:

以京杭运河为文化轴带,继续做强历史文化观光游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