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练习题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
《第六单元练习题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练习题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寒暑易(更替)节,始一反(同返,往返)焉。
D.入(进入)则无法家拂(同弼,辅佐)士。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要有愚公移山一样的斗志,坚持不懈永远不放弃,去登上梦想的彼岸。
B、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C、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已,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
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天顾湖畔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行为,泰安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C、文帝曰:
“嗟乎,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国人,不求名利,清静修行,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都选自《列子》
C.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发奋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传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D.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其词风格婉约,善用白描,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22.《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下列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
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同“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0.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B.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C.孟子在文中以作战如何取胜为例,提出“人和”与“得道的重要性,“人和”与“得道”
是“因”与“果”的关系。
D.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及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13.关于本文语言特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B.直抒胸臆,明白如话,质朴无华。
C.委婉曲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论辩有力。
(二)阅读22.《孟子》三章中《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女子之嫁也。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何陋之有?
D.行天下之大道。
1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妾妇之道(方法)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这样的人)
C.居天下之广居(居住)D.无违夫子(违背)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B.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C.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
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D.“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道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1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平”中“是”指代公孙衍、张仪之流“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不熄。
B.“此之谓大丈夫”句中“是”指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
”意思相近。
D.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
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1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一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
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一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一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D.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一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行走。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从论证方法来看,既是道理论证,又是类比论证。
C.本文中孟子语言含蓄而幽默,讽刺深刻而尖锐。
B.结尾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
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B.“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本文先立后破,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D.本文语言简练,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三)阅读22.《孟子》三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列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1.选出下列加横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困于心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陋室铭》)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二段先从正面论述忧患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本文最后一句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2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本文论证严密,首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
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25.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论证方式与《富贵不能淫》有所不同。
B.本文开头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属于事实论据。
C.本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
D.本文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6.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B、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严密。
C、作者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经历灾难就可以成就大业。
D、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2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受磨难。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2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四)阅读23.《愚公移山》完成下列问题。
29.对下列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样呢?
)
B.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D.杂然相许。
(纷纷表示允许)
30.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1.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至,汝之不惠!
D.困于心,衡于虑。
3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儿子负二山
A.③④B.②⑤C.②③D.①④
33.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
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
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十分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3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目的是()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五)阅读24.《周亚夫细柳》完成下列问题。
3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备胡/以顺为正者B.军细柳/上自劳军
C.已而之细柳军/杜少府之任蜀州D.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人称谢
38.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持节诏将军B.壁门士吏
C.不得入D.使人称谢
3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译文:
过了不久,皇上来到了军营前,也(被拦住)不能进入。
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以备胡。
任命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用以防备匈奴。
C.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
军营中只服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D.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4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与“持兵揖”表现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风范
B.通过对周亚夫军中士兵的描写,表现了周亚夫的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军纪严明。
C.通过对霸上、棘门军的描写,与细柳营的军士、主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周亚夫的形象。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
41.下面对课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课文开头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情况,为下文写文帝在细柳营遭遇到的情况作铺垫。
C.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可将士目中无人。
D.课文末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4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点明背景:
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守边将领周亚夫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B.周亚夫是文中的主人公,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
C.皇帝赞周亚夫为“真将军”的含义是:
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治军有方,是值得信赖的守边大将军。
D.皇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是迫于周亚夫的军威。
4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记载了周亚夫为河内守时驻守细柳营的一段事迹。
B.文帝对治军有方、忠于职守的周亚夫赞赏有加,对霸上及棘门的将军提出了批评。
C.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周亚夫。
D.本文不仅表现了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优秀品质,还表现了汉文帝圣明大度的天子风范。
4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郭沫若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文通过写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格、忠于职守的“直将军”形象。
C.本文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军、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D.本文叙述语言明白、晓畅、简洁,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文帝劳军的梗概,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情色彩强烈。
(五)阅读25.《饮酒》完成下列问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5.下列对《饮酒(其五)》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了农村的恬美宁静和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
4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优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4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道理:
环境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
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在此情此景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48.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间云起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面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
“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49.下列赏析《饮酒(其五)》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是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