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0831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然产物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定量测定:

Beer定律

(二)红外光谱

有机分子吸收红外光后产生振动能级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而形成的吸收光谱。

特征参数:

σ(cm-1)

(三)核磁共振波谱(NMR)

原子核在磁场中吸收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60cm-300m)而发生核自旋能级跃迁的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信号强度对照射频率(或磁场强度)作图,所得图谱称为核磁共振波谱。

(四)质谱(MS)

样品导入系统→离子源→(含各种m/z的离子流)→质量分析器→(单一m/z的离子流)→检测器→记录仪

测定分子量;

测定分子式:

精密质量表;

结构解析。

第三章糖与糖苷

一、糖:

是多羟基醛、酮化合物及其聚合物。

根据其分子水解反应的情况,可以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二、苷:

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新生成的化学键即为苷键。

三、糖和苷的理化性质

1、性状:

形:

苷类化合物多数是固体,其中糖基少的可以成结晶,糖基多的如皂苷,则多呈具有吸湿性的无定形粉末。

味:

①单糖~低聚糖——甜味。

②多糖——无甜味(随着糖的聚合度增高,则甜味减小)③苷类一般是无味的,但也有很苦的和有甜味的。

色:

苷类化合物的颜色是由苷元的性质决定的。

糖部分没有颜色。

2、溶解性

苷—亲水性,一般随着糖基的增多而增大。

大分子苷元(如甾醇等)的单糖苷常可溶解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如果糖基增多,亲水性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就增加。

3、旋光性:

多数苷类化合物呈左旋,但水解后,由于生成的糖常是右旋的,因而使混合物呈右旋。

因此,比较水解前后旋光性的变化,也可以用以检识苷类化合物的存在。

4、苷键的裂解

苷键的裂解反应是一类研究多糖和苷类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通过该反应,可以使苷键切断,从而更方便地了解苷元的结构、所连糖的种类和组成、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糖与糖的连接方式。

四、苷键的裂解方法:

1.按裂解的程度可分为:

全裂解和部分裂解;

2.按所用的方法可分为均相水解和双相水解;

3.按照所用催化剂的不同可分为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酶水解和过碘酸裂解等。

1、酸催化水解:

苷键属于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

常用的酸有HCl,H2SO4,乙酸和甲酸等。

2、碱催化水解

通常苷键对碱稳定,不易被碱水解。

而酯苷、酚苷、与羰基共轭的烯醇苷、苷键β位有吸电子基团的苷易被碱水解。

C2-OH与苷键成反式易于碱水解,得到1,6-糖酐;

成顺式则得到正常的糖。

3、酶催化水解反应

1)特点:

反应条件温和。

用酶水解苷键可以获知苷键的构型,

可保持苷元结构不变的真正苷元。

酶专属性高,选择性地催化水解某一构型的苷。

4、过碘酸裂解反应(Smith降解法)

反应条件温和、易得到原苷元;

可通过产物推测糖的种类、糖与糖的连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

2)适用范围:

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得到连有一个醛基的苷元)

3)不适合:

苷元上有邻二醇羟基或易被氧化的基团的苷。

五、糖的提取

根据糖类对乙醇和水的溶解度不同,而采用冷热水、冷热稀醇等条件。

单糖、低聚糖:

水、稀醇

多糖:

热水提取,(不包括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苷类:

由于其分子的极性随着糖基的增多而增大。

可根据其极性大小,来选择相适应的溶剂。

连糖基多苷类:

醇或稀醇提取

连糖基少苷类:

CHCl3或EtOAc提取

提取原生苷,必须破坏或抑制植物体内的酶。

方法:

采集新鲜材料——迅速加热干燥——冷冻保存等糖的鉴定和糖链结构的测定

第四章生物碱

一、生物碱:

是一类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特点:

1)多具有碱性。

2)N原子一般在环上。

3)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4)并非生物体内所有含N原子的化合物都为生物碱。

5)结构较复杂。

三、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1)性状

1、元素组成:

大多数生物碱由C、H、N和O组成,少数含Cl,S等;

2、形态:

大多为结晶形固体,只有少数是非结晶形的粉末,如:

乌头中的乌头原碱(aconine)。

有确定的熔点,极个别的具有双熔点,如:

防己诺林碱。

液体生物碱在常压下可以蒸馏或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

固体生物碱有极少数如麻黄碱,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

3、升华性:

如:

咖啡因。

4、颜色:

生物碱一般是无色或白色的化合物,只有少数有色。

颜色与共轭体系有关,共轭体系长则颜色深,共轭体系短则颜色浅。

5、味觉:

生物碱多具苦味。

奎宁碱最苦,1x10-5克分子浓度即具有明显的苦味。

6、挥发性:

一般无挥发性,少数有挥发性,如:

液体生物碱及麻黄碱。

2)旋光性

大多数生物碱分子有手性碳原子存在,有光学活性,且多数为左旋光性。

少数生物碱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故无旋光性。

小檗碱,罂粟碱。

1、生物碱的旋光性与其生理活性密切相关:

一般左旋体呈显著的生理活性,而右旋体则无或很弱。

2、旋光性受pH值、溶剂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变旋现象.

3、游离碱与其相应盐类旋光性质有时不一样

3)溶解度

生物碱及生物碱盐的溶解度与其分子中的氮原子的存在形式、极性基团的有无、数目及溶剂等有密切关系。

4)生物碱的检识通常用沉淀反应和显色反应来进行。

(1)沉淀反应:

大多数生物碱在酸性条件下,能和某些酸类、重金属盐类以及一些较大分子量的复盐反应,生成弱酸不溶性复盐或络合物沉淀。

这些能与生物碱产生沉淀的试剂称为生物碱沉淀试剂。

1、沉淀反应

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

2、沉淀反应条件:

(沉淀反应多为可逆的)

①通常在酸性水溶液中生物碱成盐的状态下进行;

(若在碱性条件下则试剂本身将产生沉淀。

)②在稀醇或脂溶性溶液中检查时,则溶液中含水量应在50%以上;

(大于50%的醇溶液其醇可使沉淀溶解)③沉淀试剂不易加入多量,尤其是过量的碘化汞钾可使产生的沉淀溶解。

(2).显色反应

5)影响生物碱碱度的因素

(1)氮原子的杂化度

(2)诱导效应(3)诱导-场效应(4)共轭效应(5)立体效应(空间效应)(6)分子内氢键缔合效应

五、生物碱的分离提取

1、生物碱的提取

(1)总生物碱的提取:

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法,少数用水蒸气蒸馏法。

1)溶剂法(最常用):

水或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醇-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其它溶剂法

(1)水或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

以生物碱盐的形成提出

(2)醇-酸水-有机溶剂提取法:

以游离生物碱和生物碱盐的形式提出

(3)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

生物碱以游离形式被提出

2)水蒸气蒸馏法:

麻黄碱、烟碱等挥发性的生物碱可用此法提取生物碱总碱。

3)升华法:

如咖啡因

2、生物碱的分离

各类生物碱的分离方法是按照生物碱的理化性质而设计的,一般有:

1).利用Alk碱性强弱的不同进行分离——pH梯度萃取法

2).根据Alk及其盐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重结晶法

3).根据Alk极性不同进行分离

4).色谱法分离目前常用色谱法来分离总生物碱。

5).利用生物碱分子中特殊功能基的性质进行分离。

六、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生物碱的结构鉴定与测定方法包括化学法和光谱法。

1)鉴定程序:

1、纯度检查用TLC、PC、HPLC等方法检查纯度。

2、测定物理常数 

 

测mp.[α];

元素分析等。

3、确定结构要确定化合物结构类型、所含取代基及结构,需参考文献资料、考察生源,应用化学方法、波谱方法综合分析。

1、所含取代基的确定方法

1、Ar-OH的确定:

FeCL3反应

2、亚甲二氧基结构的确定:

Labat反应

3、苄基的确定:

Vitali反应

2、分子骨架的测定:

Hoffman降解(C-N键裂解)

3、有机光谱在生物碱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最常用的光谱法包括:

UV、IR、MS和NMR(1H-,13C-和2D-NMR)。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黄酮类化合物:

是泛指二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的总称,即具有C6-C3-C6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对心血管的作用。

芦丁。

2.抗肝毒作用。

水飞蓟素。

3.抗炎作用。

芦丁及衍生物。

4.雌性激素样作用。

大豆苷。

5.抗菌抗病毒作用。

木犀草素。

6解痉作用

7.泻下作用

8.清除人体自由基作用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形态游离黄酮类化合物通常有完好的晶型;

黄酮苷类通常为无定形粉末。

2、颜色黄酮、黄酮醇大多为黄色;

查耳酮橙黄色;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无色。

3、旋光性游离黄酮:

除二氢黄酮(醇)、黄烷(醇)有旋光性,其余则无;

苷类:

因引入糖,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4、溶解性

(1)游离黄酮

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以及稀碱液(具有酸性)不溶于石油醚。

(2)黄酮苷类

水溶性增加,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难溶或不溶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水溶性规律:

糖链越长,则水溶度越大。

糖连接位置不同,水溶性不同。

5、酸碱性

(1).酸性

1)来源:

酚羟基(数目、位置)

2)酸性规律

a、7,4‘-OH酸性强于其他位置羟基的酸性(处于羰基对位,羰基的共轭诱导)。

b、5-OH酸性最弱(处于羰基邻位,形成分子内氢键)。

c、酚羟基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2)碱性

因黄酮类化合物中γ-吡喃环上1位氧原子具有未共用电子对,是碱性氧原子,可与HCl、H2SO4等强酸生成佯盐,表现出弱碱性。

6、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一般用溶剂提取法

选择溶剂:

1、黄酮苷类、极性稍大的苷元:

丙酮、乙酸乙酯、乙醇、甲醇提取。

2、多糖苷类:

沸水提取。

3、花青素类:

加入少量酸(0.1%盐酸,应当慎用,避免发生水解)。

4、大多数黄酮苷元:

宜用极性较小的溶剂,如:

氯仿、乙醚、乙酸乙酯。

5、多甲氧基黄酮类游离苷元:

可用苯等低极性溶剂进行提取。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分离依据

1、酸性不同-pH梯度萃取法。

2、含特殊官能团-COOH,邻二酚羟基,可用Pb(OAC)2或硼酸。

3、分子大小不同-葡聚糖凝胶。

4.极性不同溶剂层析(吸附、分配)

柱层析法

1、硅胶柱层析法

主要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醇)及高度甲基化或乙酰化的黄酮(醇)。

少数情况下,硅胶加水失活也可用于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的分离,如多羟基黄酮醇及其苷类。

(1)分离苷元时:

用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洗脱。

(2)分离苷时:

用氯仿-甲醇-水或乙酸乙酯-丙酮-水洗脱。

2、聚酰胺柱层析

原理:

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酰胺基与黄酮分子上的Ar-OH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适用于分离酚类、醌类化合物,各种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苷及苷元、查耳酮与二氢黄酮),蒽醌类化合物。

聚酰胺的双重色谱性

以含水流动相(如甲醇一水)作洗脱剂,苷比苷元先洗下来。

以有机溶剂作洗脱剂(如氯仿一甲醇)苷元比苷先洗脱下来。

3、葡聚糖凝胶(Sephadexgel)柱层析

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机理:

双重性

(1)用SephadexLH-20分离游离的黄酮,主要是靠吸附作用,Ar--OH多的化合物极性强,吸附力强,难洗脱。

(2)分离黄酮苷,分子筛起主导作用,按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流出柱体。

五、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二)1H-NMR化学位移、峰面积、峰的耦合和裂分及耦合常数

(三)、13C-NMR

主要用在以下三个方面:

1、黄酮类化合物骨架类型的判断

2、黄酮类化合物取代基位置的判断

3、黄酮类化合物苷的确定

a、了解苷中糖的连接位置

b、了解苷键构型

c、了解糖糖连接顺序

(四)、MS

1、分子量

2、结构式

第六章萜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

是由甲戊二羟酸(Mevalonicacid,MVA)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特点:

(1)化学结构大多具有异戊二烯结构片断,其骨架以5个碳为基本单位。

(2)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

(3)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

二、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1)抗炎、抗菌:

穿心莲内酯(二萜)

2)抗恶性疟疾:

青蒿素(倍半萜),

3)抗癌(乳腺癌、肺癌):

紫杉醇(二萜),

4)提高机体免疫力:

人参皂苷(三萜),

5)抑制血小板凝集、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免疫功能:

如芍药苷

6)促进肝细胞再生活性:

如齐墩果酸

7)降血脂、降血清总胆固醇活性:

如泽泻萜醇A(alisolA)。

8)抗菌消炎活性:

如雪胆甲素(cucubitacinIIa)、雪胆乙素(cucubitacin,IIb)。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形态:

单萜和倍半萜类多为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在常温下可以挥发,或为低熔点的固体。

2)、味:

萜类化合物多具有苦味,有的味极苦,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苦味素。

但有的萜类化合物具有强的甜味,如具有对映-贝壳杉烷骨架(ent-kaurane)的二萜多糖苷—甜菊苷的甜味是蔗糖的300倍。

3)、旋光性:

大多数萜类具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

4)、溶解度:

萜类化合物亲脂性强,随着含氧官能团的增加或成苷的萜类,则水溶性增加。

萜类的苷有一定的亲水性。

5)、稳定性:

萜类化合物对高热、光和酸碱较为敏感,或氧化,或重排,引起结构的改变。

在提取分离或氧化铝柱层析分离时,应慎重考虑。

四、萜类化合物提取分离

1、常用提取方法

萜的苷亲水较强,苷元脂溶性较强。

1、溶剂提取法

2、碱提取酸沉淀法

3、活性炭吸附法

4、大孔树脂吸附法

2、分离方法

1)结晶法分离大部分萜类化合物都易结晶,故可选用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

2)柱色谱分离

1)常用吸附柱色谱。

常用吸附剂:

硅胶,几乎所有的萜类化合物都可以选用硅胶柱色谱。

洗脱剂:

非极性有机溶剂,如:

正己烷、石油醚、乙醚、苯或乙酸乙酯等。

但实际大多选用混合溶剂:

石油醚-乙酸乙酯,苯-氯仿

2)硝酸银色谱法:

不同萜类化合物的双键数目和位置不同,与硝酸银形成π络合物难易程度和稳定性有差别,借此分离。

3)利用结构中特殊官能团进行分离

五、萜类化合物检识与结构测定

(一)紫外光谱

⏹共轭双烯在λmax215~270(ε2500~30000)有最大吸收;

⏹含有α,β-不饱和羰基功能团的萜类则在λmax220~250(ε10000~17500)有最大吸收

⏹链状萜类的共轭双键体系在λmax217~228(ε15000~25000)处有最大吸收;

⏹共轭双键体系在环内时,则最大吸收波长出现在λmax256~265(ε2500~10000)处;

⏹当共轭双键有一个在环内时,则最大吸收波长出现在λmax230~240(ε13000~20000)处。

(二)红外光谱

⏹偕二甲基在υmax1370cm-1吸收峰处裂分,出现二条吸收带;

而贝壳杉烷型二萜的环外亚甲基则通常在υmax900cm-1左右有最大吸收峰。

⏹在υmax1700~1800cm-1间出现的强峰为羰基的特征吸收峰,可考虑有内酯化合物存在;

⏹六元环、五元环及四元环内酯羰基的吸收波长分别在υmax1735、1770和1840cm-1。

(三)质谱

⏹1.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除以基峰形式出现外,一般较弱;

⏹2.在环状萜类化合物中常进行RDA裂解;

⏹3.在裂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分子重排裂解,尤以麦氏重排多见;

⏹4.裂解方式受功能基的影响较大,得到的裂解峰大都主要是失去功能基的离子碎片,例如有羟基或羟甲基存在时,多有失水或失羟甲基、甲醛等离子碎片。

挥发油

一、挥发油:

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

二、挥发油的组成

萜类化合物:

单萜、倍半萜

芳香族化合物:

桂皮醛(解热镇痛)、丁香酚(抗菌、镇痛)

酯肪族化合物:

鱼腥草素(抗菌作用)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1)性状常温下多数呈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有挥发性及特殊香气,有些成分在冷却条件下可析出结晶,习称为“脑”。

滤去析出物的油称为滤脑油。

(2)挥发性指常温下可自行挥发的性质。

(3)溶解性强亲脂性成分。

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油脂等,可溶于高浓度醇。

不溶于水。

(4)物理常数比重(d=0.85~1.065)比旋光(+97~+117)折光率(1.43~1.65)

沸点(70~300℃)

(5)不稳定性表现在与光线、温度、空气可氧化、聚合成大分子成分,使挥发油变质,比重加大,颜色加深,有刺激性气味,成树脂状,不能随水蒸气蒸馏等。

因此,挥发油要密封、低温、避光保存。

四、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一)挥发油的提取

1.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挥发油的挥发性。

为挥发油提取常用方法。

2.溶剂法利用挥发油的脂溶性,采用低沸点的亲脂性有机溶剂乙醚、石油醚提取。

由于乙醚等易燃、易爆等,故仅作为实验室方法。

3.吸收法利用油脂的脂溶性吸收挥发油的方法。

常用于贵重香料的提取,可保留挥发油特有的香气。

4.压榨法机械压榨的方法。

多用于含油量较高的新鲜原料中挥发油的提取。

可保持挥发油特有的香气,但提取不完全,可配合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5.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脂溶性)挥发油的方法。

(二)挥发油的分离

1.冷冻析晶法用于挥发油中“脑”的分离。

如薄荷醇的分离。

2.分馏法利用挥发油组分的沸点差异分离的方法。

3.化学分离法利用挥发油各组分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以改变其溶解性能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4.色谱分离法采用上述方法难以分离的成分可用色谱方法分离。

吸附剂:

硅胶、氧化铝、硝酸银络合色谱(双键异构体的分离)α-细辛醚、β-细辛醚、欧细辛醚分离。

洗脱剂:

石油醚洗脱萜烃类,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洗脱含氧萜

第七章甾体类化合物

一、甾体化合物:

是重要的类脂,它是一类具有环戊烷并多氢菲碳架结构的化合物。

二、甾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多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生物活性。

海洋甾体化合物有抗肿瘤活性。

三、甾核的呈色反应

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试剂:

醋酐-浓硫酸(20:

1)

现象:

红→紫→蓝→绿→污绿,最后褪色。

2.Salkowski反应

硫酸/氯仿

氯仿层——血红色或青色

硫酸层——绿色荧光。

3.Rosen-Heimer反应(纸片反应):

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

条件:

加热至60℃

显红色至紫色

4、Tschugaer反应:

氯化锌、乙酰氯/冰醋酸

紫红→蓝→绿

5、Kahlenberg反应(纸片反应):

20%五氯化锑氯仿溶液

加热至60~70℃

显灰蓝、蓝、灰紫等颜色

强心苷

一、强心苷:

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而成。

二、强心苷的生物活性:

加强心肌收缩性,减慢窦性频率,有一定毒性。

三、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1.性状大多为无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

具有旋光性。

味苦,对粘膜有刺激性。

2.溶解性

甲醇、乙醇

醋酸乙酯、含水氯仿、氯仿-甲醇

乙醚、苯、石油醚

原生苷

次生苷

+

S水

+

微溶

可溶

-难溶

--

3.脱水反应强心苷用混合强酸(3~5%盐酸)水解时,苷元上羟基(C14-OH,C5-OH更容易)与邻位上的氢脱去水分子的反应。

属于水解反应的副反应,应注意避免。

4.水解反应

(1)酸水解

(2)强烈酸水解(3)酶水解(4)碱水解

四、强心苷的提取分离

(1)原料

强心苷提取分离比较困难:

⏹1.含强心苷成分比较复杂,含量较低,

⏹2.强心苷为多糖苷,常与多糖、皂苷、色素、鞣质等性质相近成分共存,

⏹3.共存酶的存在及酸、碱等,易造成强心苷的水解,使成分复杂化。

(2)提取

溶剂法(相似者相溶原则):

⏹原生苷甲醇、乙醇

⏹次生苷乙醚、氯仿、氯仿-甲醇混合溶剂

⏹常用提取溶剂:

甲醇、70%乙醇(提取效率高;

能使酶破坏失活)

(3)纯化

⏹溶剂法:

油脂类杂质(种子类药材):

压榨法或石油醚脱脂(原料/醇提浓缩液)

叶绿素(地上部分药材):

静置析胶法(醇提液浓缩至适当醇浓度静置)

⏹铅盐法:

沉淀酚酸类杂质(鞣质等),应注意调整含醇量,减少强心苷的损失

注意某些强心苷的脱酰基反应

⏹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除去叶绿素等脂溶性杂质

氧化铝吸附除去糖类、水溶性色素、皂苷等,注意调整醇浓度

(4)分离

⏹两相溶剂萃取法:

依分配系数差异(K)

⏹逆流分流法:

依分配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