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0603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毕业论文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4.2.1设计手段………………………………………………………12

  4.2.2施工手段………………………………………………………13

第5章裂缝产生后常见的治理方法……………………………………16

5.1裂缝的治理原则……………………………………………………16

5.2裂缝的治理方法……………………………………………………16

5.2.1表面修补法……………………………………………………16

5.2.2内部修补法……………………………………………………17

5.2.3结构补强加固法………………………………………………18

  5.2.4混凝土置换法…………………………………………………19

5.2.5电化学防护法…………………………………………………19

5.2.6仿生自愈合法…………………………………………………19

第6章结论………………………………………………………………20

致谢………………………………………………………………………21

参考文献…………………………………………………………………22

第1章.前言

在工民建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就是结构的裂缝问题,它已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是建筑工程中很重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泵送商品混凝土获得广泛应用之后,混凝土均质性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时,裂缝控制技术难度大大增加了。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任何裂缝都是微裂缝发展的结果,这是因为水泥石和集料间的粘结强度约为水泥石抗拉强度的40-70%,在混凝土凝结过程中水泥石失水干缩,在水泥石和较大集料间的界面上产生月牙形的微裂缝,接着在荷载或其它物理化学作用下,这些微裂缝在集料和水泥石接触面上传播发展。

因此要在大量建设实践和现场实验研究基础上,研究变形作用引起裂缝的原因,约束变形特征,抗与放的设计准则以及综合技术的措施等。

第2章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概述

20年来,在工民建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就是结构的裂缝问题,且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它已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并困扰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由于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和倒塌是从裂缝扩展开始的,因此人们对裂缝往往产生一种建筑破坏的恐惧感,是可以理解的。

早在1932年,前苏联A. флолейт 教授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理论就指出,如正常配筋受弯构件的破坏状态是指受拉区钢筋到达屈服强度,受压区混凝土到达受弯的抗压强度,此状态称为承载力极限状态。

这一状态全过程是伴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裂缝出现(钢筋应力只有40~60MPa),裂缝扩展,受压区塑性不断发展,最后达到完全破坏。

此时破坏荷载往往是裂缝出现荷载时的3~5倍,因此,很多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仅仅自重就超过了极限荷载的30%,在此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有轻微裂纹是完全正常的,结构是安全的,恐惧是不必要的。

 国内外关于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经验公式,并已纳入有关规范,尽管计算结果出入较大,但毕竟可以参考应用。

  但是近年来大量裂缝的出现,并非与荷载作用有直接关系,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实测研究证明这种裂缝是由于变形作用引起,包括温度变形(水泥的水化热、气温变化、环境生产热),收缩变形(塑性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及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变形。

由于这些变形受到约束引起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导致裂缝,统称“变形作用引起的裂缝”。

第3章.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引起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外荷载的作用、湿度、温度的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构件的配筋不合理以及施工方法不当等等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构件的开裂,下面就工程中比较常见的裂缝进行阐述。

3.1变形荷载与外荷载产生的裂缝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主要应关注的是占有害裂缝总量约80%以上,由各类变形荷载,包括温度变形(水泥的水化热、气温变化、环境生产热),收缩变形(塑性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及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变形,由于这些变形受到约束引起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导致裂缝。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1、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温度变形,由此产生附加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

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在工程中,这类裂缝比较常见,譬如现浇屋面板上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温度裂缝大多发生在施工的中后期间,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

表面温度裂缝多缘于较大温差。

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在浇灌混凝土后,在硬化期间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的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很大。

当温差出现非均匀变化时,如施工中过早拆除模板,冬季施工过早拆除保温层,或受到寒潮袭击,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使其因降温而收缩。

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又很低,因此出现裂缝。

但这种温差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

因此,这种裂缝只在接近表面较浅的范围内出现。

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多缘于结构温差大。

如大体积混凝土凝结和硬化过程中,水泥和水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称为“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块体温度升高,当混凝土块体内部的温度与外部的温度相差很大,以致所形成的温度应力或温度变形超过混凝土当时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伸应变,就会形成裂缝。

2、干燥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会逐渐减小,即干缩;

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及胶质体的胶凝等作用而导致变形不同所产生的结果。

干缩裂缝处在结构的表面,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

这类裂缝一般在混凝土露天养护完毕一段时间后,在表层或侧面出现,并随湿度和温度变化而逐渐发展。

如混凝土成型后,因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使得表面水散发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也小,因而表面的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产生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裂缝;

或者构件因水分蒸发产生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此外,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混凝土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

用后张法预应力制成的构件,露天生产后长久不张拉等等,都会产生这种裂缝。

3、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裂缝又称龟裂,严格说来属于干缩裂缝,出现很普遍。

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

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

塑性裂缝出现在结构表面,形状不规则且长短不一,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初期。

产生这种裂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当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较大,而振动时间过长时,水泥浆浮在上层,骨料下沉时受到钢筋或其他物质的约束,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使混凝土的表层产生裂缝;

浇筑后混凝土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因而开裂;

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细砂和粉砂混凝土水灰比过大,也会导致这种裂缝出现。

4、化学反应裂缝:

主要是指碱—集料反应产生的裂缝,混凝土内水泥中的碱性氧化物(Na2O和K2O)含量较高时,与集料中所含的活性SiO产生化学反应,并在集料表面生成一层复杂的碱—硅酸凝胶,这种凝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后体积膨胀3倍以上,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

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

另外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5、沉陷裂缝:

即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变形产生的裂缝,当结构的基础沉降不均匀时,结构构件受到强迫变形,导致结构物中构件与构件之间产生斜拉和剪切作用,从而使得结构构件开裂,随着不均匀沉降的进一步发展,裂缝会进一步扩大。

裂缝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

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所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

这类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取决于地基变形的情况。

由于地基变形造成的应力一般较大,因此裂缝裂缝宽度较大、多呈45°

,并且通常是贯穿性的。

6、外荷载引起的裂缝:

构件承受不同性质的荷载作用,其裂缝形状也不同,通常裂缝方向大致是与主拉应力的方向正交。

结构受荷后产生裂缝的因素很多,施工中和使用中都可能出现裂缝。

例如早期受震、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当、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预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

3.2建设阶段产生裂缝的原因

1、设计原因:

如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或结构中的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或板太薄、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产生的构件裂缝;

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粱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导致混凝土开裂,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2、材料原因:

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

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当前广泛采用泵送混凝土,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要求高,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增大,水化热相应增大,混凝土收缩加剧;

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

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

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造成混凝土开裂;

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证层太小或太大,浇筑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引起裂缝,施工控制不严,超载堆荷,导致出现裂缝;

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5、使用阶段(外界因素与徐变):

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

使用荷载超负。

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混凝土徐变也会造成开裂或裂缝发展。

据文献记载受弯构件截面混凝土受压徐变,可以使构件变形增大2~3倍,预应力结构因徐变会产生较大的应力损失,降低了结构的抗裂性能。

3.3房建工程不同部位产生裂缝原因

1、基础底板等大体积混凝土裂缝: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和干缩变形,这两种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产生很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2、墙体混凝土裂缝:

墙体裂缝,尤其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主要是干缩裂缝。

混凝土降温产生的收缩和硬化时的收缩,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3、地面混凝土裂缝:

不均匀沉降(地面的沉降往往与主体结构中柱、墙等的沉降不一致,从而在它们的结合部位产生较大的裂缝)、温度及收缩变形。

4、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

除板负筋位置不当等设计原因,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过大、模板和支撑刚度不足、养护不当等施工原因外,当前楼板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养护时间严重不足,上荷过早。

因为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

5、屋面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层裂缝:

除养护不好外,最主要原因是未设分格缝或分格缝设置不合理,以及混凝土内钢筋网片在分格缝处未断开,混凝土与基层间未设置可靠的隔离层。

除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的裂缝原因分析外,还可从近年建筑材料、设计特点、施工工艺的变化,来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增多的主要诱因:

泵送混凝土的大量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日趋提高,水泥标号和用量都增加,导致收缩及水化热增加;

结构规模日趋增大,结构形式日趋复杂,超长超厚及超静定结构成为经常采用结构形式,对于各种变形作用的结构约束应力不断增大;

外加剂及掺合料种类繁多,只有强度指标缺乏对水化热及收缩变形影响的长期实验资料(至少一年),有许多外加剂严重的增加收缩变形,甚至降低耐久性;

结构设计中经常忽略构造钢筋重要性,因而经常出现构造性裂缝,或经常忽略结构约束性质,不善于利用”抗与放”的设计原则。

第4章.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与控制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从裂缝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混凝土裂缝不仅取决于设计计算、材料的选用、也贯穿于混凝土的施工及使用过程,但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与无害的界限由结构使用功能决定的。

为了防止和减少混凝土的裂缝,可采取许多适当的技术措施,本人想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些心得体会。

4.1裂缝控制的基本原理

裂缝控制是指杜绝有害裂缝,同时减少或避免不影响使用的混凝土表面裂缝。

裂缝控制的原理是:

降低混凝土外约束与非线性降温和收缩所产生的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以确保抗裂安全要求。

裂缝控制方法采取温差与温度应力又控制方法,避免结构物出现温度裂缝,同时调整混凝土表面湿度以防止表面干缩裂缝。

结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降温和收缩。

任一降温差包含水化热引起的温差和收缩当量温差,又都可以分解为均匀降温差和非均匀降温差两类。

前者产生外约束力,它成为贯穿性裂缝的主要原因,后者起自约束力,形成表面裂缝,只有同时控制好这两类降温差,才能减小和避免裂缝的产生。

控制裂缝,必须从产生裂缝的几个原因入手,才能有效的将裂缝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一般分为两个控制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

4.2裂缝预防与控制的措施

4.2.1设计手段

1、设计配筋

  

(1)、混凝土的配筋对于收缩值起一定的约束作用。

结构设计中经常忽略构造钢筋的重要性,因而经常出现构造性裂缝。

合理的配筋,特别是构造配筋,细一点密一点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可有效避免构造性裂缝的产生。

  

(2)、受力钢筋的位置要正确,保护层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砼开裂,钢筋间距过大,易引起钢筋之间的砼开裂。

  (3)、施工中对钢筋品种、规格、数量的改变、代用,必须考虑对构件抗裂性能的影响。

  2、构造设计

  

(1)、平面选型时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单,平面复杂的构筑物,容易产生扭曲等附加应力而造成楼板或梁体开裂。

  

(2)、合理布置构筑物的纵横截面,使截面变化尽可能小。

  (3)、控制构筑物有长细比。

长细比越小,整体刚度越大,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强。

  (4)、合理地调整各部分承重结构的受力情况,使荷载分布均匀,尽量防止受力过于集中。

  (5)、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在基础设计中可以采取调整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同的地基计算强度和采用不同的垫层厚度等方法,来调整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6)、适当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

  (7)、增加构筑物的整体性,提高构筑物的抗剪、抗拉、抗弯、抗扭强度,防止或减少裂缝,即使出现了裂缝,也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8)、正确地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位置和缝宽的选定应合适,构造要合理,可以和其结构缝合并设置。

  (9)、限制伸缩缝间距。

对体形复杂、地基不均匀沉降值大的构筑物更应严格控制,同样,也可以和其它结构缝合并使用。

4.2.2施工手段

1、原材料的选用

  混凝土中的较大含泥量及其它杂质可以明显地降低混凝土的抗拉性能,有的混凝土骨料中混入了有害膨胀物引起混凝土的崩裂,因此要求拌制混凝土必须遵循“精料供应”的原则。

  

(1)、水泥:

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2)、粗骨料:

宜用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的石料、级配良好、空隙率小、无碱性反应;

有害物质及粘土含量不超过规范规定。

  (3)、细骨料:

宜用颗粒较粗、空隙较小、含泥量低的中砂。

  (4)、外掺加料:

宜采用有减水、增塑、缓凝剂等作用的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收缩。

  2、配合比的选定

  

(1)、配合比设计:

应采用低水灰比、低用水量,以减少水泥用量。

  

(2)、应严格按选定的配合比施工,配制混凝土时计量应准确,要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搅拌均匀。

  3、模板工程

  

(1)、模板构造要合理,以防止模板间的变形不同而导致混凝土裂缝。

  

(2)、模板和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防止施工荷载(特别是动荷载)作用下,模板变形过大造成开裂。

  (3)、合理掌握拆模时机。

拆模时间不能过早,应保证早龄期砼不损坏或不开裂;

但也不能太晚,尽可能不要错过砼水化热峰值,即不要错过最佳养护时机。

  4、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时应防止离析现象,振捣应均匀、适度;

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2)、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度延长养护时间,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条件下,更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在浇水养护有因难时,或者不能保证其充分湿润时,可采用覆盖保湿材料等方法。

  5、施工技术控制

  

(1)、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基坑开挖后应及时通知监理及设计单位到现场验收,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在基坑开挖后应进行勘察补钻探,当探出有不利的地质情况时,必须先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开挖基槽时,要注意不扰动土体的原状结构。

  (3)、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当相邻建(构)筑物间距较近时,一般应先施工较深的基础,后施工较浅的基础。

当建(构)筑物各部分荷载相差较大时,一般应施工重、高部分,后施工轻、低部分。

  (4)、加强施工工艺控制,工序的交接要严格按施工规范和有关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混凝土产生裂缝。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重点在于“防”,而不在于“治”,应针对成因,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加强设计、施工及使用等方面的管理,确保结构安全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5章.裂缝产生后常见的治理方法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抗冻融,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

因此,应根据裂缝的性质、大小、结构受力情况和使用情况,区别对待,及时治理,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5.1裂缝的治理原则

1、必须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严格遵循设计和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

  2、应认真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性质,根据不同受力情况和使用要求,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3、裂缝处理后应能保证结构原有的承载能力、整体性以及防水、抗渗性能。

处理时要考虑温度、收缩应力较长时间的影响,以免处理后再出现新的裂缝。

  4、防止进一步人为的损伤结构和构件,尽量避免大动大补,并尽可能保持原结构的外观。

  5、处理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力求施工简单易行,以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

5.2裂缝的治理方法

5.2.1表面修补法

适用于对承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及深进裂缝的处理,亦适用于大面积细裂缝防渗、防漏的处理。

1、表面涂抹水泥砂浆。

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或沿深进裂缝凿成凹槽,扫除并洒水湿润,先刷水泥净浆1层,然后用水泥砂浆涂抹,并用铁抹压密抹光。

2、表面涂抹环氧胶泥。

用钢丝刷、砂纸、毛刷清除干净并洗净,油污可用二甲苯或丙酮擦洗一遍,如表面潮湿,应用喷灯烤干燥、预热,以保证环氧胶泥与混凝土粘结良好,若基层难以干燥,则用环氧煤焦油胶泥(涂料)涂抹。

3、表面涂刷油漆、沥青。

涂刷前,混凝土表面应干燥。

4、表面凿槽嵌补。

沿混凝土裂缝凿一条V形或U形深槽,V形槽用于一般裂缝的治理,U形槽用于渗水裂缝的治理。

槽内嵌水泥砂浆或环氧胶泥、聚氯乙烯胶泥、沥青油膏等,表面作砂浆保护层。

5.2.2内部修补法

用压浆泵将胶结材料压入裂缝中,由于其凝结、硬化而起到补缝作用,以恢复结构的整体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水、防渗要求的裂缝修补。

常用的灌浆材料有水泥和化学材料,可按裂缝的性质、宽度、施工条件等具体情况选用。

一般对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可采用水泥灌浆,对宽度小于0.5mm的裂缝,或较大的温度收缩裂缝,宜采用化学灌浆。

水泥灌浆

一般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修补,主要施工程序是钻孔、冲洗、止浆、堵漏、埋管、试水、灌浆。

钻孔孔距一般为1m~1.5m,钻孔轴线与裂缝呈30°

~40°

斜角,孔深应穿过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